應胡銳、張崇富兩位老師邀請,黃曉星教授9月17日上午來翻譯小組交流講學,段玉明、哈磊、歐福克(Volker Olles)、王大偉和吳華五位老師也一併應邀參與。張崇富老師首先代表小組歡迎黃曉星教授來此交流,簡要說明了黃曉星教授的研究方向,並將小組中的新同學向各位老師一一介紹。
交流期間,黃曉星教授提及當代佛教「戒律復興」的趨勢下,漢地佛教、藏傳佛教與南傳佛教的相互關係,尤其是20世紀以來,南傳佛教在戒律上對漢地佛教的影響明顯,力圖在歷史文獻考察和實際現象的觀察中推進當代佛教戒律等相關問題的研究。討論中,王大偉老師從自身研究出發提到:當前佛教的戒律復興浪潮,不一定只為南傳佛教所有,或當從整個佛教的大傳統中看待這一趨向。而且漢傳佛教並非不重視戒律,只是在禪宗的影響下、有意淡化了此類觀念。黃曉星教授及時回應了此一觀點,並補充說研究調查中見到漢傳佛教在戒律和修行方式(如打坐)等方面確實受到南傳佛教的影響。
黃曉星教授還回憶起自己23年前在四川大學的求學時光,從那時起開始對漢、藏佛教產生興趣研究,其碩士論文«鐵像寺:現代中國的一所藏傳佛教比丘尼寺»(已出版,見前文)即以四川鐵像寺為研究對象,在廣泛的田野調查和實際了解後寫成,書中保留了相關的鐵像寺原始資料。隨後,黃曉星教授交流了一些其他的學術成果:包括中國佛教史上重要的一面——漢、藏佛教之間的來往,並以能海法師為例,展示關於「密教復興運動(Movement of tantric revival)」的研究成果;提到了民國及當代的佛教發展現象,如五明佛學院的興起等;以及菩薩戒等戒律觀念的變化研究。
此外,黃曉星教授提及與臺灣學者聯合進行的「當代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的戒律復興」調查研究,涉及「受戒儀式的改革」、「戒律的調適:傳統模式和現代世界」和弘一法師研究等內容。其新近研究方向則為「南傳佛教在當代中國的傳播與影響」。黃曉星教授還言及其所在學校將與四川大學相關學院建立學科往來、合作關係,以推動兩校人類學等學科交流互補,自己屆時也會擔任訪問教授,期待到時與中國學者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和彼此間的研究支持。
隨後的自由討論時間,胡銳老師首先代表小組感謝黃曉星教授帶來信息量豐富的研究成果分享,並問到前面偶爾提及的「泛亞洲」佛教研究概念。多位老師作出回應,指出這是在全球化視角和背景下看待外來因素對某一區域佛教發展的影響;同時提出漢傳佛教、藏傳佛教等之間彼此吸收、利用的事實,而民國時期太虛法師等人為佛教自我復興作出的弘法努力,即有借用於藏傳佛教之處。
黃曉星教授則從以往的研究、探討經歷,專門提出對於「復興」這一觀念,中外學者巨大的理解差異問題,就其對應的英文當為「Revival」或者「Resurgence」,又或是其他切近的詞語提出了自己的疑惑與看法。
(自其本人講稿可知黃曉星教授選擇的是「Resurgence」一詞)
段玉明老師用「舊瓶新酒」這一說法作出解答,指明大陸及港臺學者多從近代以來所借用的「文藝復興」一詞中的「復興「之意去理解該詞語,從而漢語語境下的「復興」和實際情況並無太大出入;但歐美等學者從英文或其母語語境出發,不管是「Revival」、「Resurgence」,或是其他相近語詞的詞義,在理解實際現象中宗教的「復興「一詞時總帶有一定的偏差,因此難以定論。胡銳老師提議或可用漢語的「復甦」一詞替換「復興」,以兼顧中西不同的語境。
此後,在談論到當下中國的宗教生活時,哈磊、歐福克老師都做了相關介紹和補充。吳華老師還分享了自己關於當下佛教「商業化」等現實問題的研究。歐福克老師並就此從容談起現當代宗教研究的意義和方法。在回答黃曉星教授關於「大陸和港臺之間當代道教的交流情況」問題時,參加討論的老師各從自己的研究經歷予以肯定回答,交談還旁涉現代川劇與道教音樂的相互吸納現象。
胡銳老師注意到黃曉星教授著作中有《高僧法顯傳》義大利文譯著,特別與其交流了學術翻譯過程中的難點,討論翻譯近代外國學人研究著作與古代經典的區別。兩位老師一致同意翻譯工作應首重版本,做好文本上的校正補充工作,再談翻譯;另則學術翻譯過程中,地名、人名等專有名詞的譯介需要處理的問題多、難度大。同時,對於翻譯古代經典,黃曉星教授認為要尤其注意這類著作中的「註疏」內容,其翻譯和解釋更為複雜。
黃曉星教授和各位老師另分享了個人收藏的一些鐵像寺原貌圖片,間或談到過往研究生活中對自己有過啟發和幫助的陳兵、莫尼卡(Monica Esposio)等學者以及隆蓮法師時都充滿了感激之情。張軍龍、付騰月、孫蓉、陳穎以及周金垚五位在校的小組成員也全程參與了交流,討論期間,師生們還廣泛交談唐宋以來的寺院經濟問題。在回溯自己於四川學習、生活和研究的經歷中,黃曉星教授的親身所感為翻譯小組同學提供了不少值得借鑑的研究思路,而其關注現實問題的鮮明態度、在當下尤其值得我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