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說,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在美食與愛中,我們感受著綿綿的親情、濃濃的鄉情和對夢想的執著追求。那碗最令你魂牽夢縈的人間煙火,又是什麼呢?
臘八蒜
京源學校高一(2)班 張天翊
小時候,一到冬天我就盼著過年。期待那香甜的關東糖、軟糯的臘八粥和香氣撲鼻的瓜子。還不識字的我不知道日曆何時才能翻到除夕,只知道臘八蒜一泡,年就不遠了。因此,每當外公抱著一袋子蒜回家時,我就激動起來,圍在他身邊,嚷著要和他一起做臘八蒜。
陽光明媚的冬日午後,祖孫倆坐在板凳上,把一辮辮紫皮蒜盡數傾倒在報紙上,開始「浩大的工程」。外公粗糙的雙手是那樣靈活,麻利地掰開蒜頭,搓去蒜皮,雪白的蒜瓣兒就露了出來。剝好的蒜被輕快地擲入盆中,蒜皮也隨著外公的動作紛紛揚揚地落下。而我卻蹩腳地擺弄著蒜頭,怎麼也撕不下緊貼著蒜瓣兒的那層薄皮。我總是把剝得坑坑窪窪的蒜瓣一股腦兒全塞給外公,他也總是笑著接過我的蒜,繼續手中的活兒。
斜陽都被滿屋子的蒜味兒嗆得溜走啦。盆裡堆滿了白花花的蒜瓣。我蹦跳著跟著外公拿來陳醋,把蒜一層層碼在玻璃罐子裡。紅棕色的陳醋傾入罐子,沒過雪白的蒜瓣兒。蒜瓣兒隨著天氣轉寒逐漸泛起綠色,醋也變成了晶瑩的橙黃色。蒜瓣兒頭尾染著翡翠一樣的翠綠色,中間飽滿的肚子卻泛著柔嫩的新綠。那剔透的醋在陽光下一照,真像琥珀一般。
玻璃罐子雖封得嚴嚴實實,我卻總能隱約聞見沁人心脾的醋香。除夕夜開封時,濃鬱的蒜香和醋味迫不及待地跳出罐子,瀰漫在整個房間。在年味兒最濃的時候,家人們就著那香脆的臘八蒜,總要多吃幾個餃子。
上中學後的春節很少再吃臘八蒜了。許是因為外公年邁,沒精力做這些小玩意兒;許是我事情太多,抽不出空幫他;許是我們常在外面吃飯,已經忘記了家的味道。但無論我們在飯館品味多少佳餚,對這些饕餮盛宴的記憶也無非只是美味。唯有家中常做的飯菜鐫刻著永恆的記憶。天高地迥,南北無邊,心安之處是家鄉。只有這份溫馨的人間煙火,正好將家的溫暖浸在其中。
指導教師 王晨陽
故鄉的油渣
北京四中初三(8)班 李佳茵
每逢過年放假,我總會陪著媽媽去超市採購。繞過琳琅滿目的食品架,肉食專區的櫃檯上時常擺著一塊兒皎白如玉的豬油。媽媽會把它買回家煉成油渣,拌進飯菜裡,舀一勺入口,是滿滿的家鄉味道。
我很小的時候,一到過節,媽媽就將我送到奶奶家。奶奶整天笑呵呵的,喜歡做油渣餡兒餃子。她的炒鍋仿佛有魔力,可以立即將肥肉凍子熔化,最後只剩下油渣和黃澄澄、金燦燦的豬油。油渣撈起來包進餃子,豬油則用來炒菜,菜和餃子裡,便有了家鄉的味道。
熱乎乎的餃子剛端上桌兒,我就狼吞虎咽地吃起來。那餃子裡裹進了油渣和酸菜的醇香,夾雜著空氣中瀰漫的棗花的香甜氣味兒。我一股腦兒全都吞下肚。棗花、油渣和奶奶鄉下的小屋共同構成了我對家鄉的記憶。
一次我出國旅遊,到了當地水土不服,食物也不合口味。我決定自己動手做飯。為了尋找食材,我逛了趟華人超市,搜尋了許久,竟然在櫃檯角落裡找到一塊兒油凍。我如獲珍寶,趕緊把它買下。
我借了房東的廚房,點起火將鍋烤熱,學著媽媽和奶奶的樣子煉起豬油渣。煉好的油渣香氣四溢,澄清的熱油光彩照人。我將油渣倒進炒鍋裡和幾味小菜同炒,整個廚房瀰漫著醉人的香氣。旁邊的房東小姐姐正在煮意面,她一邊倒著冰涼的肉醬,一邊抽抽鼻子,舔了舔嘴唇,雙眼放光地朝我這邊看,好像只等一句「Do you want it?」看啊,她也被這「人間煙火」打動了!
夾起一塊油渣,香味繚繞。和奶奶分別了許久,又身在千裡之外的異國他鄉,那踏實而厚重的滋味是那麼樸素、親切。含一塊油渣在口中,總有一種說不清的感動,讓我想起鄉下小屋,和小屋裡的奶奶。
指導教師 王楊
粥中田園詩
景山學校初二(5)班 焦揚
每個周末我都在外公和外婆家中度過。他們住在近郊的一棟小樓房裡。每天清晨,廚房裡傳來叮叮噹噹的聲音,那是二老在做早餐了。他們一邊聊天一邊做飯,我就在廚房門外看書,不時能聽見他們的談笑聲。陽光緩緩從園子裡冒出來,歡樂的一天拉開了序幕。
上午這段時光,二老都會在自家小菜園度過。外婆去澆花,外公去挑菜,他們時不時聊上兩句,給對方一個會心的笑。興致高的時候,他們還會一塊兒唱歌,這是從年輕時就保留下來的習慣。有歌聲,有花草,有彼此,多麼輕鬆暢快的上午!讓人忘記了時光的流逝。
午餐過後的光陰留給書房。外公看報,外婆讀書,同坐在一條有陽光的長椅上。看著他們在一起的樣子,我禁不住想像他們年輕時的畫面:一個少年牽著一個女孩的手,一起在花叢中漫步、讀書,這是一幅多美好的畫面呀!
「洋洋!水果準備好了沒?」在我愣神兒的時候,外婆已經在催了。「這就好!」我大聲回答。
當夕陽悄悄爬上矮牆,外婆還沉浸在小說的奇幻色彩中。外公則悄悄地向廚房走去。他吩咐我去切菜,晚上他要給外婆做粥和鬆餅。嚓嚓嚓,肉桂的香氣和菜汁的水汽氤氳在整個廚房。
不知什麼時候,外婆猛地從書鄉中回過神來。「哎喲!忘了做晚飯了!糟糕,都這麼晚了。」外婆一看窗外的滿天星鬥,慌忙從書房出來。「洋洋你在煮什麼哩?」「我可不知道。」我笑著回答,可不能破壞了外公製造的小驚喜。
外婆坐在沙發上。我和外公一起把盤子端了出來,掀開蓋,熱騰騰的餅和香噴噴的粥就展現在眼前了。「你們都做好了?」外婆一臉驚訝。「你呀!」外公頓了頓說,「還和以前一樣,一看起書就忘了時辰。」外公的笑從眉心漾開,眼裡映出外婆的滿臉甜蜜。
外公和外婆平淡生活中的煙火氣像極了一首田園詩,讓你感到最真實的幸福。有一種煙火氣,是一粥一飯與一人相守,有人問你粥可溫,有人與你立黃昏。
小街味道
二十四中初二(6)班 張奕瑤
初冬,窗外飄起了雪花。最後一抹陽光從地平線褪去,我穿過車水馬龍的大道,步行在一條小街上。
小街上有許多小門臉兒,人們在裡面忙碌著,鮮豔的霓虹燈和悠揚的叫賣聲交織在一起,自行車的鈴聲迴蕩在整條街上。我試著融入這份和諧的喧鬧。在一家火燒店門口我停了下來,點了一份晚餐。很快,夾肉火燒送了上來,擺盤雖不怎麼講究,但分量絕對實在。因為已過了晚飯尖峰時間,店裡的人不算太多,我便和老闆聊了起來。
老闆不是本地人,他在北京的店址來來回回遷了不少次,但他從沒想過放棄。他說:「日子是自己過出來的,想過好,怎麼能不拼一把呢?這店只要開著,我就有個奔頭兒。靠我的貨真價實,靠我的早出晚歸、全年無休,我就能把我的店開好!」老闆的臉上滿是得意的笑容,憨厚可愛。看得出他也經歷過風雨,可此時的笑容又是那麼雲淡風輕。他還說他喜歡下廚,更喜歡在北京闖蕩的經歷,這段經歷或苦或甜,都已化作他的人生軌跡。
我看著他忙碌的背影,心中暗暗佩服他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人無論走到哪裡,都不能失去為生活拼搏的信念。我走出店門時,一輪明月已經攀上半空。小街上的霓虹燈依然閃爍,奮鬥的人們仍在努力。這份人間煙火氣,讓我在朝夕更替間充滿活力,我也要像他們一樣在各自的生活軌跡上為夢想拼搏。
指導教師 李晶瑩
尋常正午
新鮮胡同小學六(3)班 董佳雯
上午最後一節課下課鈴一響,同學們就爭先恐後地奔出教室。幾下洗淨了手,又飛快地回到座位上,擺好餐具,端端正正坐好,眼巴巴望著教室前方食桶裡的飯菜,眼中閃著渴望的光。
哪個組被老師點到,哪個組的同學們就齊刷刷地雙腳一蹬地,直接從座位上彈起來。大家端著碗,昂首闊步地去盛飯,好像要領獎一樣。盛完後,他們端著沉甸甸的碗,感覺非常好,偶爾還有人故意把碗送到沒盛飯的人眼底下饞他一饞。
該吃飯了,放眼望去,整個班裡大家吃相各異。只說姿勢、吃法就數不盡:蹺著腿的、顛著腿的、伸著腿的、腳打著拍子的、用蘭花指捏著勺的、鼻子上粘粒米卻不自知的、任菜湯在桌上舞動的……矜持的也不在少數,他們細嚼慢咽優雅極了,就像豐子愷先生所寫的《白鵝》裡的主人公一樣講究。
魯迅先生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勇士。同學們從中深受啟發,吃飯時也發揮敢於創新、勇於嘗試的精神,於是有了第一個吃香蕉蘸雞蛋湯的人,第一個喝菜湯混酸奶的人,第一個吃土豆牛肉拌果汁的人,第一個吃海帶豆腐湯加橘子的人。
還有的「書蟲」,吃著飯都不忘看書,吃兩口飯看一眼書。那仿佛有無限魔力的書,很不巧地被淋上一滴菜湯。不多,只一滴就足以讓書主人心痛如絞。
正午雖尋常,不失煙火趣。
指導教師 黃笛
被「祝福」的祥林嫂
人大附中分校高二(4)班 杜雨萌
看待一個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要把他投映到同時代、同類人群身上。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代表了一批憨厚樸實、滿腹冤屈的勞苦大眾。他們的悲慘經歷值得我們深思。
我個人覺得,「祝福」這個詞作為這篇小說的標題很有深意。由文可知,「祝福」最直接的意思大約是魯鎮在辭舊迎新之時,「致敬盡禮,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中的好運氣」。它渲染了一層節日的氛圍。然而這只是虛假的氛圍,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對於祭祀寄予了厚望,他們要舍掉好長一段時間的口糧才能操辦這樣一場供奉。即便如此,他們還要這麼做。當時中國正值新文化運動時期,但在底層老百姓眼中,過上更好生活的希望依然只能寄託於神明。
小說中描述的祥林嫂對於鬼神的態度,令人深思。祥林嫂不同於其他人那樣直接信了鬼神,而是有些懷疑。這一點非常重要。她「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希望其有的道理,大概在於可憐的祥林嫂過於思念自己慘死的兒子,所以希望在夜裡能見到孩子的鬼影,和家人團聚。她一定對「那個世界」懷有一種殷切的熱情,因為在這個對她的遭遇充滿譏諷和不耐煩的人世間,她沒有感受到任何溫暖。
那又為什麼希望其無呢?我覺得這全要怪柳媽這樣的人。柳媽對祥林嫂的惡意嘲諷引來了這個神志不清的女人的深切憂愁。出於對不幸的本能逃避,祥林嫂自然希望沒有鬼神世界。在那樣的社會,一個人成了瘋子,別人還會把他當人看嗎?祥林嫂在柳媽那裡遭遇了巨大的惡意。不難看出,在封建迂腐氣氛之下的人們,早已變得麻木不仁。他們在封建思想中享樂、掙扎、徘徊、沉默,他們不知道自己的不幸,也缺乏對他人不幸的感知。所以為了救中國,為了救祥林嫂,也為了救那些被封建思想荼毒而惡意對待祥林嫂的人,變革是必須的。
小說標題中的「祝福」代表著封建禮教,它看似是個美好的詞語,其實是導致祥林嫂慘死的罪魁禍首。祥林嫂被封建思想荼毒,也被封建思想殘害致死。讀懂了《祝福》,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魯迅認為拯救國人的第一要務是「改變他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