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碗最令人魂牽夢縈的人間煙火

2020-12-12 北京日報客戶端

汪曾祺說,四方食事,不過一碗人間煙火。在美食與愛中,我們感受著綿綿的親情、濃濃的鄉情和對夢想的執著追求。那碗最令你魂牽夢縈的人間煙火,又是什麼呢?

臘八蒜

京源學校高一(2)班 張天翊

小時候,一到冬天我就盼著過年。期待那香甜的關東糖、軟糯的臘八粥和香氣撲鼻的瓜子。還不識字的我不知道日曆何時才能翻到除夕,只知道臘八蒜一泡,年就不遠了。因此,每當外公抱著一袋子蒜回家時,我就激動起來,圍在他身邊,嚷著要和他一起做臘八蒜。

陽光明媚的冬日午後,祖孫倆坐在板凳上,把一辮辮紫皮蒜盡數傾倒在報紙上,開始「浩大的工程」。外公粗糙的雙手是那樣靈活,麻利地掰開蒜頭,搓去蒜皮,雪白的蒜瓣兒就露了出來。剝好的蒜被輕快地擲入盆中,蒜皮也隨著外公的動作紛紛揚揚地落下。而我卻蹩腳地擺弄著蒜頭,怎麼也撕不下緊貼著蒜瓣兒的那層薄皮。我總是把剝得坑坑窪窪的蒜瓣一股腦兒全塞給外公,他也總是笑著接過我的蒜,繼續手中的活兒。

斜陽都被滿屋子的蒜味兒嗆得溜走啦。盆裡堆滿了白花花的蒜瓣。我蹦跳著跟著外公拿來陳醋,把蒜一層層碼在玻璃罐子裡。紅棕色的陳醋傾入罐子,沒過雪白的蒜瓣兒。蒜瓣兒隨著天氣轉寒逐漸泛起綠色,醋也變成了晶瑩的橙黃色。蒜瓣兒頭尾染著翡翠一樣的翠綠色,中間飽滿的肚子卻泛著柔嫩的新綠。那剔透的醋在陽光下一照,真像琥珀一般。

玻璃罐子雖封得嚴嚴實實,我卻總能隱約聞見沁人心脾的醋香。除夕夜開封時,濃鬱的蒜香和醋味迫不及待地跳出罐子,瀰漫在整個房間。在年味兒最濃的時候,家人們就著那香脆的臘八蒜,總要多吃幾個餃子。

上中學後的春節很少再吃臘八蒜了。許是因為外公年邁,沒精力做這些小玩意兒;許是我事情太多,抽不出空幫他;許是我們常在外面吃飯,已經忘記了家的味道。但無論我們在飯館品味多少佳餚,對這些饕餮盛宴的記憶也無非只是美味。唯有家中常做的飯菜鐫刻著永恆的記憶。天高地迥,南北無邊,心安之處是家鄉。只有這份溫馨的人間煙火,正好將家的溫暖浸在其中。

指導教師 王晨陽

故鄉的油渣

北京四中初三(8)班 李佳茵

每逢過年放假,我總會陪著媽媽去超市採購。繞過琳琅滿目的食品架,肉食專區的櫃檯上時常擺著一塊兒皎白如玉的豬油。媽媽會把它買回家煉成油渣,拌進飯菜裡,舀一勺入口,是滿滿的家鄉味道。

我很小的時候,一到過節,媽媽就將我送到奶奶家。奶奶整天笑呵呵的,喜歡做油渣餡兒餃子。她的炒鍋仿佛有魔力,可以立即將肥肉凍子熔化,最後只剩下油渣和黃澄澄、金燦燦的豬油。油渣撈起來包進餃子,豬油則用來炒菜,菜和餃子裡,便有了家鄉的味道。

熱乎乎的餃子剛端上桌兒,我就狼吞虎咽地吃起來。那餃子裡裹進了油渣和酸菜的醇香,夾雜著空氣中瀰漫的棗花的香甜氣味兒。我一股腦兒全都吞下肚。棗花、油渣和奶奶鄉下的小屋共同構成了我對家鄉的記憶。

一次我出國旅遊,到了當地水土不服,食物也不合口味。我決定自己動手做飯。為了尋找食材,我逛了趟華人超市,搜尋了許久,竟然在櫃檯角落裡找到一塊兒油凍。我如獲珍寶,趕緊把它買下。

我借了房東的廚房,點起火將鍋烤熱,學著媽媽和奶奶的樣子煉起豬油渣。煉好的油渣香氣四溢,澄清的熱油光彩照人。我將油渣倒進炒鍋裡和幾味小菜同炒,整個廚房瀰漫著醉人的香氣。旁邊的房東小姐姐正在煮意面,她一邊倒著冰涼的肉醬,一邊抽抽鼻子,舔了舔嘴唇,雙眼放光地朝我這邊看,好像只等一句「Do you want it?」看啊,她也被這「人間煙火」打動了!

夾起一塊油渣,香味繚繞。和奶奶分別了許久,又身在千裡之外的異國他鄉,那踏實而厚重的滋味是那麼樸素、親切。含一塊油渣在口中,總有一種說不清的感動,讓我想起鄉下小屋,和小屋裡的奶奶。

指導教師 王楊

粥中田園詩

景山學校初二(5)班 焦揚

每個周末我都在外公和外婆家中度過。他們住在近郊的一棟小樓房裡。每天清晨,廚房裡傳來叮叮噹噹的聲音,那是二老在做早餐了。他們一邊聊天一邊做飯,我就在廚房門外看書,不時能聽見他們的談笑聲。陽光緩緩從園子裡冒出來,歡樂的一天拉開了序幕。

上午這段時光,二老都會在自家小菜園度過。外婆去澆花,外公去挑菜,他們時不時聊上兩句,給對方一個會心的笑。興致高的時候,他們還會一塊兒唱歌,這是從年輕時就保留下來的習慣。有歌聲,有花草,有彼此,多麼輕鬆暢快的上午!讓人忘記了時光的流逝。

午餐過後的光陰留給書房。外公看報,外婆讀書,同坐在一條有陽光的長椅上。看著他們在一起的樣子,我禁不住想像他們年輕時的畫面:一個少年牽著一個女孩的手,一起在花叢中漫步、讀書,這是一幅多美好的畫面呀!

「洋洋!水果準備好了沒?」在我愣神兒的時候,外婆已經在催了。「這就好!」我大聲回答。

當夕陽悄悄爬上矮牆,外婆還沉浸在小說的奇幻色彩中。外公則悄悄地向廚房走去。他吩咐我去切菜,晚上他要給外婆做粥和鬆餅。嚓嚓嚓,肉桂的香氣和菜汁的水汽氤氳在整個廚房。

不知什麼時候,外婆猛地從書鄉中回過神來。「哎喲!忘了做晚飯了!糟糕,都這麼晚了。」外婆一看窗外的滿天星鬥,慌忙從書房出來。「洋洋你在煮什麼哩?」「我可不知道。」我笑著回答,可不能破壞了外公製造的小驚喜。

外婆坐在沙發上。我和外公一起把盤子端了出來,掀開蓋,熱騰騰的餅和香噴噴的粥就展現在眼前了。「你們都做好了?」外婆一臉驚訝。「你呀!」外公頓了頓說,「還和以前一樣,一看起書就忘了時辰。」外公的笑從眉心漾開,眼裡映出外婆的滿臉甜蜜。

外公和外婆平淡生活中的煙火氣像極了一首田園詩,讓你感到最真實的幸福。有一種煙火氣,是一粥一飯與一人相守,有人問你粥可溫,有人與你立黃昏。

小街味道

二十四中初二(6)班 張奕瑤

初冬,窗外飄起了雪花。最後一抹陽光從地平線褪去,我穿過車水馬龍的大道,步行在一條小街上。

小街上有許多小門臉兒,人們在裡面忙碌著,鮮豔的霓虹燈和悠揚的叫賣聲交織在一起,自行車的鈴聲迴蕩在整條街上。我試著融入這份和諧的喧鬧。在一家火燒店門口我停了下來,點了一份晚餐。很快,夾肉火燒送了上來,擺盤雖不怎麼講究,但分量絕對實在。因為已過了晚飯尖峰時間,店裡的人不算太多,我便和老闆聊了起來。

老闆不是本地人,他在北京的店址來來回回遷了不少次,但他從沒想過放棄。他說:「日子是自己過出來的,想過好,怎麼能不拼一把呢?這店只要開著,我就有個奔頭兒。靠我的貨真價實,靠我的早出晚歸、全年無休,我就能把我的店開好!」老闆的臉上滿是得意的笑容,憨厚可愛。看得出他也經歷過風雨,可此時的笑容又是那麼雲淡風輕。他還說他喜歡下廚,更喜歡在北京闖蕩的經歷,這段經歷或苦或甜,都已化作他的人生軌跡。

我看著他忙碌的背影,心中暗暗佩服他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人無論走到哪裡,都不能失去為生活拼搏的信念。我走出店門時,一輪明月已經攀上半空。小街上的霓虹燈依然閃爍,奮鬥的人們仍在努力。這份人間煙火氣,讓我在朝夕更替間充滿活力,我也要像他們一樣在各自的生活軌跡上為夢想拼搏。

指導教師 李晶瑩

尋常正午

新鮮胡同小學六(3)班 董佳雯

上午最後一節課下課鈴一響,同學們就爭先恐後地奔出教室。幾下洗淨了手,又飛快地回到座位上,擺好餐具,端端正正坐好,眼巴巴望著教室前方食桶裡的飯菜,眼中閃著渴望的光。

哪個組被老師點到,哪個組的同學們就齊刷刷地雙腳一蹬地,直接從座位上彈起來。大家端著碗,昂首闊步地去盛飯,好像要領獎一樣。盛完後,他們端著沉甸甸的碗,感覺非常好,偶爾還有人故意把碗送到沒盛飯的人眼底下饞他一饞。

該吃飯了,放眼望去,整個班裡大家吃相各異。只說姿勢、吃法就數不盡:蹺著腿的、顛著腿的、伸著腿的、腳打著拍子的、用蘭花指捏著勺的、鼻子上粘粒米卻不自知的、任菜湯在桌上舞動的……矜持的也不在少數,他們細嚼慢咽優雅極了,就像豐子愷先生所寫的《白鵝》裡的主人公一樣講究。

魯迅先生說,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勇士。同學們從中深受啟發,吃飯時也發揮敢於創新、勇於嘗試的精神,於是有了第一個吃香蕉蘸雞蛋湯的人,第一個喝菜湯混酸奶的人,第一個吃土豆牛肉拌果汁的人,第一個吃海帶豆腐湯加橘子的人。

還有的「書蟲」,吃著飯都不忘看書,吃兩口飯看一眼書。那仿佛有無限魔力的書,很不巧地被淋上一滴菜湯。不多,只一滴就足以讓書主人心痛如絞。

正午雖尋常,不失煙火趣。

指導教師 黃笛

被「祝福」的祥林嫂

人大附中分校高二(4)班 杜雨萌

看待一個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要把他投映到同時代、同類人群身上。魯迅筆下的祥林嫂代表了一批憨厚樸實、滿腹冤屈的勞苦大眾。他們的悲慘經歷值得我們深思。

我個人覺得,「祝福」這個詞作為這篇小說的標題很有深意。由文可知,「祝福」最直接的意思大約是魯鎮在辭舊迎新之時,「致敬盡禮,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中的好運氣」。它渲染了一層節日的氛圍。然而這只是虛假的氛圍,不是真正的幸福。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對於祭祀寄予了厚望,他們要舍掉好長一段時間的口糧才能操辦這樣一場供奉。即便如此,他們還要這麼做。當時中國正值新文化運動時期,但在底層老百姓眼中,過上更好生活的希望依然只能寄託於神明。

小說中描述的祥林嫂對於鬼神的態度,令人深思。祥林嫂不同於其他人那樣直接信了鬼神,而是有些懷疑。這一點非常重要。她「希望其有,又希望其無」。希望其有的道理,大概在於可憐的祥林嫂過於思念自己慘死的兒子,所以希望在夜裡能見到孩子的鬼影,和家人團聚。她一定對「那個世界」懷有一種殷切的熱情,因為在這個對她的遭遇充滿譏諷和不耐煩的人世間,她沒有感受到任何溫暖。

那又為什麼希望其無呢?我覺得這全要怪柳媽這樣的人。柳媽對祥林嫂的惡意嘲諷引來了這個神志不清的女人的深切憂愁。出於對不幸的本能逃避,祥林嫂自然希望沒有鬼神世界。在那樣的社會,一個人成了瘋子,別人還會把他當人看嗎?祥林嫂在柳媽那裡遭遇了巨大的惡意。不難看出,在封建迂腐氣氛之下的人們,早已變得麻木不仁。他們在封建思想中享樂、掙扎、徘徊、沉默,他們不知道自己的不幸,也缺乏對他人不幸的感知。所以為了救中國,為了救祥林嫂,也為了救那些被封建思想荼毒而惡意對待祥林嫂的人,變革是必須的。

小說標題中的「祝福」代表著封建禮教,它看似是個美好的詞語,其實是導致祥林嫂慘死的罪魁禍首。祥林嫂被封建思想荼毒,也被封建思想殘害致死。讀懂了《祝福》,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魯迅認為拯救國人的第一要務是「改變他們的精神」。

相關焦點

  • 食光不老,我們不散‖從美食到人生,《最是那碗人間煙火》
    馮遠臣的《最是那碗人間煙火》就是這樣一本書,以整個民國時期為背景,以一眾民國大師為基點,向讀者朋友拉開了一副那個時代人們活色生香的美食圖景。這本書共提到二十九位民國時期的人物,單從人名上看,他們之間就有很鮮明的共同點,即都是民國名人、要人。
  • 在告莊西雙景,這裡有美食,也有人間煙火
    這是一個魂牽夢縈、風情萬種的地方。如果你還未曾愛上西雙告莊景,那一定是因為你還沒在這裡留下足跡。瀾滄江畔,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時,告莊西雙景也披上了夜的面紗。星光夜市伴隨著熱鬧的、繁華的、生生不息的煙火氣息全然甦醒。
  • 人間煙火最動人的朋友圈文案:為何你捨不得這人間煙火,煙火即歌
    1.生活就是一半煙火,一半詩意。手執煙火謀生活,心懷詩意以謀愛。 2.山河遠闊,人間煙火;無一是你,無一不是你。 3.在刮小風,在下小雪,在等跨年的小紅花,和新年的煙火,還有更好的我們。
  • 分享| 貴陽,一個令人魂牽夢縈的地方
    分享 | 貴陽,一個令人魂牽夢縈的地方 2019-12-11 21:0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品嘗一碗來自山間小村的「人間煙火」
    馮遠臣先生寫過一本有關吃的書,叫《最是那碗人間煙火》。全書以民國時期為背景,用詼諧幽默的文字講述民國偉人、文人、名媛的飲食情趣和東廚逸事。我每次只看一篇,就著字間飄出的飯菜香去琢磨林徽因、張愛玲、陸小曼這些名人們是如何將這些煙火氣滲透到他們的作品裡。
  • 面窩——武漢街頭的人間煙火
    一座城市,總有一些關乎味覺的記憶,讓人魂牽夢縈,總有一些人在回憶裡熠熠生輝。在九省通衢的武漢,受地理環境和碼頭文化的影響,長時期的積累養成了「過早」文化。在老巷子和街頭邊隨處都有支起的油鍋和攤子,帶著些市井氣的隨意和喧囂。如果說熱乾麵象徵著武漢人的日常生活,那面窩一定是遊子的鄉愁了。
  • 人間歲月的滋味儘是煙火氣,或許平凡,卻令人心安
    我忽然覺得這種場景富有濃重的煙火氣息,卻又美好得不太真實。人間歲月的滋味儘是煙火氣,或許平凡,卻令人心安。從此,我將大聲的告訴所有人,新春有火紅的太陽,人間有溫暖的巢床。那流火的剎那,任由何人划過,定是能感動我的,燃燒起春的希望。是誰來自山川湖海,卻囿於晝夜、廚房與愛。柴米油鹽不算生活,柴米油鹽和你才算。
  • 劉元兵:探尋那抹人間煙火
    探尋那抹人間煙火文/劉元兵曾經一度以為自己住在一座閒適的城市,總感覺自己的生活是溫暖的,快樂的。心中的詩已經被日常生活所淹沒,曾經打工到達過最遠的廣東省東莞市,虎門銷煙那個地方一直掛在她的心中。如今,遠方已經不在,為了照顧年老的父母,故鄉卻是她生存養息的地方。從這位接近60歲的女子身上,看不到農村婦女特有的那份憂傷,只有滿臉的微笑和幸福的張揚。
  • 最不食人間煙火的四大生肖女
    態度冷淡的女生往往給人一種不好相處的感覺,但是有些女生的冷漠,自帶著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妥妥的女神範兒。十二生肖當中,態度冷淡不食人間煙火的四大生肖女都有誰呢?  屬鼠女:冷淡而理智  屬鼠女在日常生活中都扮演著那個充滿智慧的角色,他們在任何時候都是人群中最冷靜的那個。大家知道。他冷淡的時候並非是有意的,往往在思考一些事情。
  • 煙火女人——墜落人間的天使
    煙火女人——墜落人間的天使「理雲鬢,著素裝,不畏濃煙燻顏色,為君洗手做羹湯……"當女人們挽起長發的那一刻,她們把自己嫁給了愛情,為了心愛的人,她們心甘情願盤起如雲長發。當愛的激情漸漸褪去,俗世的煙火漸漸向女人漫溢,現實生活慢慢向女人露出真實的面目。柴米油鹽、灑掃洗涮……,平淡而又瑣碎的現實生活漸漸磨去了女人的銳氣,讓他們一次次在現實和夢想間掙扎糾結。在掙扎糾結中妥協與抗爭。又在不斷的妥協與抗爭中,努力尋找夢想與生活的最佳相處方式,試圖衝出現實煙火的重圍,令夢想的光芒在現實煙火中透射出耀眼的光芒。
  • 國家話劇院《三灣,那一夜》《人間煙火》亮相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
    今年,來自中國國家話劇院的原創話劇《三灣,那一夜》應邀作為第二十一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參演劇目,而《人間煙火》則納入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藝術天空」系列活動。《人間煙火》劇照《人間煙火》編劇林蔚然,導演婁迺鳴,演員塗松巖、範志博、牛銀紅、楊軍君、劉曉翠等傾情出演。
  • 最是人間煙火味——成都頭號玩家農場體驗活動
    丨人間煙火味 最撫凡人心丨生活,總離不開擺滿柴米油鹽醬醋茶的方寸天地。是田野,承載了那些詩和遠方的嚮往。你可曾體驗過,在農場上圍著灶臺,張羅一家人的飯菜?左邊大廚,無人能敵婉兮曾說:「廚房的溫度,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家的溫度,那方寸之間調和著人間五味。煙火氣,可以說是世間最溫暖的地方之一。
  • 「輕舟一葉」煙火人間的生活最是氣象萬千,又是美食放送
    擔心那一箱紅薯會爛掉,便挑了幾個飽滿的紅薯,削皮切塊熬了一鍋紅薯粥,居然還是小時候吃到的味道,很是神奇。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還好囤積的菜都保存的很好,看看那些碧綠生青、新鮮水靈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悅。挑一些才做晚餐吧,西紅柿、娃娃菜與蒜薹不宜放置的太久,今日食用掉剛好。
  • 人間煙火味,最是撫人心
    於是便有了開頭的那一幕,隨後我將執行筆錄寫好,記錄下雙方約定的協議,待張某和何某籤完字後,我撥通了李某的電話,告訴了他們之間約定的協議,這時從未露面的李某聲音哽咽了:「我對不起我侄子。」我轉頭看向何某,何某嘆了一口氣,面上又浮現了笑容,對著手機說道:「算了,都是一家人。」
  • 散文詩:七月寄語《人間煙火人間愛》
    七月寄語:《人間煙火人間愛》伸手接住的是重重的人間煙火,也是不言而喻的幸福。日子在七月流放,一粥,一飯,一茶,都是你悉心付出的溫暖和愛。所謂的歲月靜好,在一枝一葉間,在一言一行裡,在一顰一笑中,在一來一往上。
  • 「人間筆記」人間煙火/樂白
    人間煙火城市的燈火又亮起,每一盞背後都有一個故事。我們都想做生活的主人,總是不自量力地高談闊論人世的真諦,殊不知在生活面前,你我都幼稚得像個學步的孩子。實際上,那是在找尋一種潛意識中的踏實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終於關心起了糧食和蔬菜的價格,那些經過加減乘除而得出的數字一列列布在眼前的時候,我竟找到了久違的踏實感。
  • 從地攤經濟,探尋古詩詞裡的人間煙火
    地攤經濟由來已久,它是人類最簡單、最原始、也是最具有生命活力和生活氣息的一種商業活動。自從國家鼓勵地攤經濟的政策一出臺,擺攤的風氣如雨後春風,吹遍大江南北,一夜之間,街市小巷,,火樹銀花處,小店小攤間,萬頭攢動,人聲鼎沸,各式商品琳琅滿目,那股濃烈的,久違的人間煙火氣息瞬間又回來了。此時,我便想起陸遊那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只覺此詩甚是應景。從地攤經濟,探尋古詩詞裡的人間煙火,品味古人筆下的地攤文化。
  • 四方小院,人間煙火
    就算是小小一院,勃勃生發的人間煙火,無時無刻提醒著我們,日子鮮活,生活該當生動純真。但他卻說的:「構成生活的更多是且將新火試新茶的尋常煙火,平常小事。」人間最切實的幸福,往往發生在吃食上。這樣的煙火,紅塵又世俗,平常又從容。過去也許我們都曾夢想仗劍走天涯,多年以後,回憶往昔,最懷念依然是院子曬的白菜乾、蘿蔔絲和年關的臘肉,是熟悉又懷念的尋常煙火味道。
  • 人間最暖煙火情
    一分鐘搞定早餐,省去了廚房的幾多繁瑣,這裡自然成了上班族的最愛,攤主也忙得喜笑顏開。 載著新鮮水靈蔬果、活蹦亂跳海鮮、新鮮豬牛羊肉的攤販,陸續抵達菜市場,大爺大媽們也出了門。攤販們來到各自的攤位,將自己一天的希望整齊地擺放在攤上,然後一個個精氣神十足地扯開嗓門,讓菜市場成了那個時間點小城最熱鬧的地方。
  • 世界潮我看丨樂食中國: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
    人間煙火味,最撫凡人心。無論身處何處,食物的味道總能喚起人們心底那份熟悉的記憶。而那最質樸與溫暖的味道往往就藏在市井小巷中,在街頭巷尾端上一碗熱湯,等待春暖花開……今天18:20《世界潮我看》,一起去市井小巷尋找那「活色生香」的煙火味!▌湖北 武漢過早的文化,在武漢人心中是一種重要的儀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