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超越9年時間差的「賽跑」,意外的牽動了整個業界的神經。
10月2日,國際事務處理性能委員會(TPC)公布了最新的 TPC-C排行榜,螞蟻金服自研資料庫 OceanBase 位列第一,打破了Oracle保持九年之久的TPC-C的基準測試世界紀錄。但因為新舊測試歷經了9年的時間跨度,這個新紀錄的誕生,引發了有效性的爭論。
為了讓公眾打消這種疑惑,在10月24日,阿里雲以一種最為直接的方式作出回答:推出國內首個雲端資料庫測試平臺,直接在阿里雲上提供與OceanBase打榜時完全一致的雲資源環境,全球任意資料庫廠商均可申請報名,以雲端跑分的方式提供一個新的擂臺,歡迎任何廠商來戰。
這一方面是阿里對OceanBase的自信,另一方面也為資料庫標準測試提供了一個公開透明的平臺。
當然,阿里雲以雲的方式搭建面向全球的資料庫測試平臺,不僅是為資料庫行業開了先河,更深層的意義在於,一場圍繞雲平臺構建生態的浪潮已經發生,。
未來IT的所有環節都將適配雲
如果另外一個視角看,阿里雲這一雲端資料庫測試平臺的發布,極有希望引來眾多傳統資料庫對雲平臺的適配,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資料庫向雲端進化的路徑。
我們知道,以Oracle、IBM、微軟為代表的傳統商業資料庫市場,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TPC測試榜單在2010年之前,被諸多資料庫廠商看重,並不斷刷新紀錄,為什麼在最近的9年卻只誕生了OceanBase這一個挑戰者?
這並不難理解。早期傳統資料庫格局幾乎壟斷了整個市場,挑戰者已經缺乏技術創新的動力,反而令整個市場波瀾不驚,缺乏生氣;另外,過去資料庫軟體過於依賴昂貴的線下計算資源,測試本身需要付出巨大的資金成本。
作為傳統商業資料庫的一個有效替代的開源資料庫,通常以企業通過開原始碼自主開發的形態為主,主要滿足了性價比訴求,幾乎不可能去挑戰資料庫性能的巔峰。所以,這個任務才落在了阿里這樣的公司身上。
實際上,我們發現,今天「雲」這個因素,已經從過去一個備選項,上升到核心選項。過去IT行業習慣於圍繞晶片和作業系統來構建生態,如今則開始轉變到了圍繞雲來建設生態。因為雲已經貫穿了整個IT鏈路。
如果把IT產業鏈分為三層,那麼底層是晶片,中間是雲,上層就是各式各樣的應用。很顯然,如今的雲計算已成為串聯上下兩端的核心,它即可發散生長出無數的應用,SAP、Salesforce等SaaS應用開發商們就紛紛擁抱雲廠商;同時也將CPU、GPU、FPGA、NPU等不同形式的晶片匯聚一體,例如底層晶片,為雲定製的AI晶片、ARM架構晶片層出不窮。可見,阿里雲開放資料庫標準化測試平臺只是這場變革的開端,未來IT體系所有技術都將基於雲環境。
阿里巴巴集團 CTO、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認為,今年是從傳統 IT 向雲計算全面轉移的分水嶺,「全面上雲的拐點到了」。對傳統企業而言,雲技術的拐點,其實是他們構建雲上IT,走向能夠快速支撐業務創新的新IT系統的「起點」。全面上雲,也意味著企業IT全部環節上雲。
雲原生,讓資料庫江湖易主
從全面上雲這個邏輯延伸,資料庫作為企業IT系統必不可少的核心技術,它的成敗顯然代表了企業上雲的進度。
首先從傳統資料庫自身來看,數據顯示到2017年資料庫總市場規模達368億美元,傳統資料庫一度擁有超過80%的市場份額。但最近幾年,曾經風靡業界的此類資料庫市場份額逐年下降,根據第三方機構顯示,到2021年,該資料庫市場還會下降20%至30%。
與此相應的則是雲原生資料庫的增長。Gartner預測,到2023年全球3/4的資料庫都會跑在雲上。此消彼長之下,江湖霸主地位的更迭似乎也就在眨眼之間。
傳統資料庫日漸式微,一方面是因為其價格高昂,動輒數十萬成本讓普通企業難以承受,原廠工程師售後成本還需另算;另一方面是因為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產生海量數據,要求資料庫有更高的擴展性,但傳統資料庫擴容極慢,規劃就需要半年時間。
雲原生資料庫的誕生,正是因為網際網路的應用場景對資料庫提出了新的需求,例如以電商的的發展速度,傳統商業資料庫一方面因為高成本的原因,導致電商公司不得去轉向開源資料庫,另一方面電商複雜的應用場景,雲端的快速響應需求,是傳統商業資料庫所無法解決的。
如果說,雲時代已經是業界的共識,那麼雲原生資料庫,就是匹配雲時代的選擇。儘管,目前採用雲原生資料庫的客戶大多還是雲原生企業,但隨著數位化轉型的全面開啟,雲原生資料庫將會逐漸成為市場的主流。目前,以亞馬遜的AWS Aurora,阿里雲的POLARDB等為代表的雲原生資料庫已經成為資料庫市場最大的黑馬,在Gartner發布的2018年資料庫魔力象限中,AWS和阿里雲雙雙入選。
與此同時,他們也具備替換傳統資料庫的成功經驗。早在2013年,淘寶核心系統的最後一臺甲骨文資料庫下線。亞馬遜則公開表示,到2020年將徹底拋棄甲骨文資料庫。
全面上雲將是歷史的車輪不可逆轉
在全面上雲的背景下,雲不僅是IT體系的「編譯器」,更是串聯底層晶片和軟體、應用的中樞。
所以,比較殘酷的現實是,每一個企業都必須依照雲時代的技術特徵,以及雲時代的應用需求要做出改變,否則很有可能被淘汰。相比而言,傳統商業資料庫最大的問題就在於,雲原生資料庫要比它更適應雲這個時代。
企業上雲其實並非難事,但原有資料庫的遷移卻有可能成為第一塊絆腳石。舉例來說,企業搭建的傳統商業資料庫通常承載了ERP、CRM、OA等一系列系統,而數據模型也是基於老系統開發,如果沒有與之兼容的雲資料庫,上雲幾乎要重寫代碼。
那麼,阿里雲POLARDB則提供一鍵遷移功能,據驗證最快數小時就可以完成遷移,大大降低對企業改造資料庫的技術門檻。事實上現在已有約40萬個資料庫通過其他遷移工具遷移到阿里雲上。
事實上,企業如果全面採用雲上的IT系統,就可以享受雲上的開發,雲上的運維。可以輕易幫助企業將技術的複雜性簡化,接放企業IT部門,讓他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業務創新,而不是運維上。
同時,雲有天然的平臺屬性,也就是說圍繞雲這個技術底座,將AI、邊緣計算、大數據、區塊鏈、IoT這些技術匯於一體,企業客戶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進行技術的組合。這種平臺化的賦能方式很明顯已經超過了雲計算IaaS層的範疇,將技術融入平臺,讓客戶得到更好的商業模式,而非技術本身。
全面上雲已是歷史的車輪,不容逆轉。你此刻的選擇,也許決定著你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