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阿榮 / 文
姑蔑溪,在古代太末城址,即姑蔑國都所在地,位於舊湯溪縣九峰山下西南。《婺遺續識》按:「太末(龍丘)故城在九峰山麓,水源自山際流出,蜿蜒而下蘭江,波紋如綺,則瀫水之濫觴於茲山也。"也是當地百姓一直沿用了幾千年前古蔑古國時期的叫法,又名叫鶴溪,沿岸有的村的姓氏宗譜上記載又稱「天溪」或「大溪」。後為縣級河道,屬衢江主要支流,屬於錢塘江水系,後改稱莘畈溪。但當地百姓一直沿用姑蔑溪稱呼,亙古不變。
沿太末古道進入南山,可覓尋到姑蔑溪的「源頭水」,也就是瀔水主流源頭水。大多是來自蘭源深山的仙霞嶺山脈的井上青蓮山,經龍井一帶流出,稱「大源水」。又有一股水是來自小塢頭源的深山老塢,人稱「小源水」,兩股水流到了祝村紫坑橋頭,匯合成一大溪,從南往北奔流。姑蔑溪一頭連南山,一頭接瀔水,通過下徐的五孔石拱「永濟橋」,通過青陽洲,在洋埠境內,與越溪相匯,注入衢江,全長約42公裡。
流經之地水質清澈、溪草茂密,河岸灘、卵石密,河邊柳竹成行,溪水在柳樹的庇護下擺出一幅巨大洗鍊的銀帶一路向前,悠長寬廣的一幅江南溪澗美景,一覽無餘的呈現,這樣的景致總喚起人們完美的遐思與嚮往,於是,便有了依水而居的人家。姑蔑溪兩岸掩映著多個寫意畫家筆下的超然的古村落,似乎有古詩詞平平仄仄的味道,一縷綠韻把瀔水蘭源的村落穿成了如一串璀璨的珍珠,構成姑蔑溪整體的渾厚韻律。假若把蘭源比作一軸古意悠長的畫卷,那麼點綴在之中的溪流,則是這幅畫軸中最古趣盎然的精彩部分。
姑蔑溪的源頭是兩岸是秀美的山巒,葳蕤的叢林。大源溪水流到大立元村南的銀鉤山和仙舟山之間,形成狹窄的山澗。七十年代初,下遊灌區人民挑土炸石,挑燈夜戰,終於建成了市級中型莘畈水庫。一座大壩東西橫亙,因而「高峽出平湖」,水庫名稱「仙舟湖」,它象一塊巨大的翡翠,點綴在南山桃花仙源之中。奔瀉峰巒疊嶂山澗,飛珠濺玉的溪流,從而變得舒緩而纏綿。條條堰壩,潤澤了兩岸廣闊的土地。
筆墨淋漓之間,跌宕著的悠悠古韻依然銀閃著青澀,而沿溪有好幾座石橋,在南山的溪流之上,大多是單孔或雙孔的小石橋,如小源裡的梓坑橋、轉虹橋等。雖然斑駁了往昔的風光,但豐彩依然。到了下遊,匯入了多處的支流,水流增盈,而石橋的高度和孔數也隨著大氣了。高義村西首有一座石橋叫塔山橋,人稱「高義橋」,橋長60米,高三米,寬1.5米,有9孔橋臺,在九孔橋上,指南方向,均雕刻雄雞頭像,橋墩均用精工石條砌成,橋麵條石鋪築。
橋頭立有石碑,由晚清舉人戴鴻熙撰寫:「……予惟途道成梁,自古垂為政典。今國民爭言自治地方之事,津梁尤其要端。然環顧吾鄉士,夫實能出其熱心毅力,相輿有成,有豐曹諸君之於高義橋者,尚不多覯,則是橋也,即以吾鄉自治之嚆矢焉,可也。予故不辭譾陋,為筆其巔末,以勒之石,並將捐欵芳名刊列於後,用垂不朽雲。」故鄉因水而嫵媚,鄉間因橋而多情。有水就定會有橋,有了橋才有了生活的起伏和變化。
還有一座歷史更長的小龍橋,位於湯溪鎮蕭家村西面約1公裡處,小龍橋是金衢古驛道上的交通要塞。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東西向橫跨姑蔑溪,是一座由條石砌成的11孔石樑平橋。據考證,橋長75.3米,是婺城區現存最長的古橋。舟形橋墩用條石錯縫疊砌,橋墩基座是用生松木鋪墊的,再用油灰黏合石料砌成橋墩。在僻壤的小鄉村,一石橋,曰小龍,實屬稀罕,現命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的小龍橋,橋面和橋墩被歷史的刀鋒深深的剝蝕或風化,布滿一道道裂痕,向世人道出小橋厚重的歷史與滄桑。儘管人們總抱怨橋面太窄,但走在橋上,望著淙淙流水,心情頓覺舒適坦然。小龍橋的橋墩是忠貞的,儘管依附水下沙石中的松木,留意翼翼地守護著這古老而堅強的小橋,一如守護自己嬰孩般的專注與剛強。
在中戴和寺平相隔的溪面,雞犬相聞,近在咫尺,早年只有一座木橋,橋搭上鋪上幾塊橋板,用一根重幾百斤的鐵索相連,一遇稍大的水,橋就衝垮,等水小了又搭,如此這樣了幾百年。為此,還專門成立了由鄉賢牽頭的「橋會」。解放初期,由政府補助,民間出工出力,從南山砍下大批的松木,用石夯打樁,木頭搭架,木板鋪橋面,歷經半年,建了一座長300餘米,寬2餘米,全部用木質材料,用「螞蝗釘」連接而成木橋,橋的樣子有點不倫不類,故當地人稱此橋叫「洋橋」。
木橋的搭成,給溪西和溪東的十幾個村莊的百姓出入帶來了方便。可是,沒用上幾年,風吹雨打,木頭腐爛,一場洪水,全部衝塌。到了六十年代,兩岸鄉民齊心協力,炸石築墩,壘石成拱,歷經兩年,終於建成了五孔石橋,而使用至今。水隔一方,橋系一脈,這些石橋無不傾注了姑蔑溪兩岸鄉民的勤勞和智慧。如今,厚重的石橋依然掛著一抹晚霞的留戀,把鄉村炊煙嫋繞成遠方的思念,而岸邊柳條依然婆娑著四季的風語。
有了上遊水庫對水流調節控制作用,姑蔑溪的水從此不再咆哮,不再乾涸了,溪面逐成了盈蘢溼地。到了夏季,開閘放水,溪水潺潺,數十公裡清澈的溪水拖長了一個斑瀾的水上世界。如果蕩起一葉小舟,輕搖雙漿隨著波紋的起浮,或撐起竹筏,點篙泛溪,片片水草撩起點點玉珠,在陽光下放射出迷人的光彩。一群白鷺在空中盤旋一圈,它們便輕盈地落在了水草上,綠水邊。尋覓著食物,它們走路是那麼的輕盈,姿態是那麼的悠美。仿若大家閨秀,含著幾分羞澀;含著幾分矜持;含著幾分優雅。幾頭牛兒,有的低頭啃草,有的靜臥在草叢中,白鷺站在背上相伴,好一幅「牛哞溼地,鷺鳥伴飛」的大自然和諧畫面。
寺平村西的姑蔑溪,原從安樂寺前通過,在寺平村北形成了一個湖泊,當地人叫"漩湖"。在這裡,早年就有水路碼頭,竹筏小舟往來於衢江和蘭江,古村成了當時的商貿中心。寺平村《蘭源溪東戴氏宗譜》上有詩讚頌「漩湖潭」商貿集市的繁華:「一泓祿玉洋清渠,小艇無風泊碧虛,唱落滄浪聞壓笛,問津笑煞武陵漁。」
據傳,歷史上九峰山引來許多文人雅士到此隱居講學,名仙到此修道煉丹。晉代道家創始人、煉丹名家葛洪,得道成仙,並著《神仙傳》,至今丹灶依然。南齊徐伯珍「講學九峰,授徒千人」。唐吏部尚書徐安貞棄官隱居於此,山下建有「安正書堂」。五代名僧貫休曾為九峰禪寺主持等等,這些文人墨客、高僧儒士,從衢江楊帆而來,到寺平漩湖潭碼頭下船,步行五裡到九峰山。對打造"詩路浙江.錢塘風韻"和錢塘山水詩路的研究和開發是極好的人文資源。
俗話說「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姑蔑溪的水流逐漸向西改道,而幾十畝大的漩湖成了田疇,使主水流成了支流,這小支水流入北邊,在漩湖下遊築一卵石小壩,提高了水位,這潺潺清水是黃堂一帶幾個村的灌溉水系,現在仍有人叫做「黃堂人溋口」。
溪美人暢,看水裡的魚兒淺戲水草,觀橋下流水峰迴路轉,看柳竹倒映溪水的嫵媚,逐柳絮飛舞的歡暢。「五水共治」後,溪水清澈,水草蔓蔓。村民和遊客,便盡享這天賜的純淨與完美,於是寂靜的姑蔑溪便有了歡笑,划船撐筏,泛水成趣。便有了一幅幅晨洗及晚霞落塵時的洗衣、洗澡、打鬧的人間美景,這樣人歡溪暢、船筏飄搖的景致,總讓世人羨慕與前往。十裡八鄉的年青人以及城裡人,邀三約四,欣然的前來,伴隨他們的還有那些穿著漢服、紅軍衣拍照嘻鬧得著的的孩子們,天真活潑,唱著帶有童聲的歌曲,刺激著鄉間古老的神經。落寞與惆悵心情,到了這裡將一掃而空,必定會燃起青春活力。啊!姑蔑溪,母親河。古村與水色,一個溫柔了歲月,一個驚豔了時光!
沁園春·姑蔑溪之賦
胡阿榮 / 文
棲息生靈,化育生機,吐納大千。正風迎水漾,星雲淡淡,蜓飛蝶舞,鷗鷺翩翩。
岸柳河波,竹筏點篙,搖曳柔情拂管弦。殷勤覓,溪灘幽花豔,壩道迴環。
偷閒靜聽潺湲,對佳景今,時應忘言。最相邀晨夕,紅塵莞爾,沉酣歲月,細語嫣然。
踏步而詩,臨溪以賦,珍重芳姿一片天。陰晴日,料會心之處,即是家園。
寫於2019.11.18
作者系:浙江省基層宣講名師、浙江省散文協會會員、金華小鄒魯文化促進會會員、詩詞楹聯學會會員等
註: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同意不得轉載。部分圖片選自網絡,在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