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水色,溫柔歲月,《胡圖說古道今》之話說姑蔑溪

2020-12-16 花雨齋筆記

胡阿榮 / 文

姑蔑溪,在古代太末城址,即姑蔑國都所在地,位於舊湯溪縣九峰山下西南。《婺遺續識》按:「太末(龍丘)故城在九峰山麓,水源自山際流出,蜿蜒而下蘭江,波紋如綺,則瀫水之濫觴於茲山也。"也是當地百姓一直沿用了幾千年前古蔑古國時期的叫法,又名叫鶴溪,沿岸有的村的姓氏宗譜上記載又稱「天溪」或「大溪」。後為縣級河道,屬衢江主要支流,屬於錢塘江水系,後改稱莘畈溪。但當地百姓一直沿用姑蔑溪稱呼,亙古不變。

沿太末古道進入南山,可覓尋到姑蔑溪的「源頭水」,也就是瀔水主流源頭水。大多是來自蘭源深山的仙霞嶺山脈的井上青蓮山,經龍井一帶流出,稱「大源水」。又有一股水是來自小塢頭源的深山老塢,人稱「小源水」,兩股水流到了祝村紫坑橋頭,匯合成一大溪,從南往北奔流。姑蔑溪一頭連南山,一頭接瀔水,通過下徐的五孔石拱「永濟橋」,通過青陽洲,在洋埠境內,與越溪相匯,注入衢江,全長約42公裡。

流經之地水質清澈、溪草茂密,河岸灘、卵石密,河邊柳竹成行,溪水在柳樹的庇護下擺出一幅巨大洗鍊的銀帶一路向前,悠長寬廣的一幅江南溪澗美景,一覽無餘的呈現,這樣的景致總喚起人們完美的遐思與嚮往,於是,便有了依水而居的人家。姑蔑溪兩岸掩映著多個寫意畫家筆下的超然的古村落,似乎有古詩詞平平仄仄的味道,一縷綠韻把瀔水蘭源的村落穿成了如一串璀璨的珍珠,構成姑蔑溪整體的渾厚韻律。假若把蘭源比作一軸古意悠長的畫卷,那麼點綴在之中的溪流,則是這幅畫軸中最古趣盎然的精彩部分。

姑蔑溪的源頭是兩岸是秀美的山巒,葳蕤的叢林。大源溪水流到大立元村南的銀鉤山和仙舟山之間,形成狹窄的山澗。七十年代初,下遊灌區人民挑土炸石,挑燈夜戰,終於建成了市級中型莘畈水庫。一座大壩東西橫亙,因而「高峽出平湖」,水庫名稱「仙舟湖」,它象一塊巨大的翡翠,點綴在南山桃花仙源之中。奔瀉峰巒疊嶂山澗,飛珠濺玉的溪流,從而變得舒緩而纏綿。條條堰壩,潤澤了兩岸廣闊的土地。

筆墨淋漓之間,跌宕著的悠悠古韻依然銀閃著青澀,而沿溪有好幾座石橋,在南山的溪流之上,大多是單孔或雙孔的小石橋,如小源裡的梓坑橋、轉虹橋等。雖然斑駁了往昔的風光,但豐彩依然。到了下遊,匯入了多處的支流,水流增盈,而石橋的高度和孔數也隨著大氣了。高義村西首有一座石橋叫塔山橋,人稱「高義橋」,橋長60米,高三米,寬1.5米,有9孔橋臺,在九孔橋上,指南方向,均雕刻雄雞頭像,橋墩均用精工石條砌成,橋麵條石鋪築。

橋頭立有石碑,由晚清舉人戴鴻熙撰寫:「……予惟途道成梁,自古垂為政典。今國民爭言自治地方之事,津梁尤其要端。然環顧吾鄉士,夫實能出其熱心毅力,相輿有成,有豐曹諸君之於高義橋者,尚不多覯,則是橋也,即以吾鄉自治之嚆矢焉,可也。予故不辭譾陋,為筆其巔末,以勒之石,並將捐欵芳名刊列於後,用垂不朽雲。」故鄉因水而嫵媚,鄉間因橋而多情。有水就定會有橋,有了橋才有了生活的起伏和變化。

還有一座歷史更長的小龍橋,位於湯溪鎮蕭家村西面約1公裡處,小龍橋是金衢古驛道上的交通要塞。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東西向橫跨姑蔑溪,是一座由條石砌成的11孔石樑平橋。據考證,橋長75.3米,是婺城區現存最長的古橋。舟形橋墩用條石錯縫疊砌,橋墩基座是用生松木鋪墊的,再用油灰黏合石料砌成橋墩。在僻壤的小鄉村,一石橋,曰小龍,實屬稀罕,現命名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的小龍橋,橋面和橋墩被歷史的刀鋒深深的剝蝕或風化,布滿一道道裂痕,向世人道出小橋厚重的歷史與滄桑。儘管人們總抱怨橋面太窄,但走在橋上,望著淙淙流水,心情頓覺舒適坦然。小龍橋的橋墩是忠貞的,儘管依附水下沙石中的松木,留意翼翼地守護著這古老而堅強的小橋,一如守護自己嬰孩般的專注與剛強。

在中戴和寺平相隔的溪面,雞犬相聞,近在咫尺,早年只有一座木橋,橋搭上鋪上幾塊橋板,用一根重幾百斤的鐵索相連,一遇稍大的水,橋就衝垮,等水小了又搭,如此這樣了幾百年。為此,還專門成立了由鄉賢牽頭的「橋會」。解放初期,由政府補助,民間出工出力,從南山砍下大批的松木,用石夯打樁,木頭搭架,木板鋪橋面,歷經半年,建了一座長300餘米,寬2餘米,全部用木質材料,用「螞蝗釘」連接而成木橋,橋的樣子有點不倫不類,故當地人稱此橋叫「洋橋」。

木橋的搭成,給溪西和溪東的十幾個村莊的百姓出入帶來了方便。可是,沒用上幾年,風吹雨打,木頭腐爛,一場洪水,全部衝塌。到了六十年代,兩岸鄉民齊心協力,炸石築墩,壘石成拱,歷經兩年,終於建成了五孔石橋,而使用至今。水隔一方,橋系一脈,這些石橋無不傾注了姑蔑溪兩岸鄉民的勤勞和智慧。如今,厚重的石橋依然掛著一抹晚霞的留戀,把鄉村炊煙嫋繞成遠方的思念,而岸邊柳條依然婆娑著四季的風語。

有了上遊水庫對水流調節控制作用,姑蔑溪的水從此不再咆哮,不再乾涸了,溪面逐成了盈蘢溼地。到了夏季,開閘放水,溪水潺潺,數十公裡清澈的溪水拖長了一個斑瀾的水上世界。如果蕩起一葉小舟,輕搖雙漿隨著波紋的起浮,或撐起竹筏,點篙泛溪,片片水草撩起點點玉珠,在陽光下放射出迷人的光彩。一群白鷺在空中盤旋一圈,它們便輕盈地落在了水草上,綠水邊。尋覓著食物,它們走路是那麼的輕盈,姿態是那麼的悠美。仿若大家閨秀,含著幾分羞澀;含著幾分矜持;含著幾分優雅。幾頭牛兒,有的低頭啃草,有的靜臥在草叢中,白鷺站在背上相伴,好一幅「牛哞溼地,鷺鳥伴飛」的大自然和諧畫面。

寺平村西的姑蔑溪,原從安樂寺前通過,在寺平村北形成了一個湖泊,當地人叫"漩湖"。在這裡,早年就有水路碼頭,竹筏小舟往來於衢江和蘭江,古村成了當時的商貿中心。寺平村《蘭源溪東戴氏宗譜》上有詩讚頌「漩湖潭」商貿集市的繁華:「一泓祿玉洋清渠,小艇無風泊碧虛,唱落滄浪聞壓笛,問津笑煞武陵漁。」

據傳,歷史上九峰山引來許多文人雅士到此隱居講學,名仙到此修道煉丹。晉代道家創始人、煉丹名家葛洪,得道成仙,並著《神仙傳》,至今丹灶依然。南齊徐伯珍「講學九峰,授徒千人」。唐吏部尚書徐安貞棄官隱居於此,山下建有「安正書堂」。五代名僧貫休曾為九峰禪寺主持等等,這些文人墨客、高僧儒士,從衢江楊帆而來,到寺平漩湖潭碼頭下船,步行五裡到九峰山。對打造"詩路浙江.錢塘風韻"和錢塘山水詩路的研究和開發是極好的人文資源。

俗話說「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姑蔑溪的水流逐漸向西改道,而幾十畝大的漩湖成了田疇,使主水流成了支流,這小支水流入北邊,在漩湖下遊築一卵石小壩,提高了水位,這潺潺清水是黃堂一帶幾個村的灌溉水系,現在仍有人叫做「黃堂人溋口」。

溪美人暢,看水裡的魚兒淺戲水草,觀橋下流水峰迴路轉,看柳竹倒映溪水的嫵媚,逐柳絮飛舞的歡暢。「五水共治」後,溪水清澈,水草蔓蔓。村民和遊客,便盡享這天賜的純淨與完美,於是寂靜的姑蔑溪便有了歡笑,划船撐筏,泛水成趣。便有了一幅幅晨洗及晚霞落塵時的洗衣、洗澡、打鬧的人間美景,這樣人歡溪暢、船筏飄搖的景致,總讓世人羨慕與前往。十裡八鄉的年青人以及城裡人,邀三約四,欣然的前來,伴隨他們的還有那些穿著漢服、紅軍衣拍照嘻鬧得著的的孩子們,天真活潑,唱著帶有童聲的歌曲,刺激著鄉間古老的神經。落寞與惆悵心情,到了這裡將一掃而空,必定會燃起青春活力。啊!姑蔑溪,母親河。古村與水色,一個溫柔了歲月,一個驚豔了時光!

沁園春·姑蔑溪之賦

胡阿榮 / 文

棲息生靈,化育生機,吐納大千。正風迎水漾,星雲淡淡,蜓飛蝶舞,鷗鷺翩翩。

岸柳河波,竹筏點篙,搖曳柔情拂管弦。殷勤覓,溪灘幽花豔,壩道迴環。

偷閒靜聽潺湲,對佳景今,時應忘言。最相邀晨夕,紅塵莞爾,沉酣歲月,細語嫣然。

踏步而詩,臨溪以賦,珍重芳姿一片天。陰晴日,料會心之處,即是家園。

寫於2019.11.18

作者系:浙江省基層宣講名師、浙江省散文協會會員、金華小鄒魯文化促進會會員、詩詞楹聯學會會員等

註: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同意不得轉載。部分圖片選自網絡,在此致謝。

相關焦點

  • 寧波有條古道,驢友稱之為浙東茶馬古道,景色迷人卻鮮為人知
    山中有一半時間是雲霧繚繞的景色,徒步在古道中,衣服溼漉漉是。古道一年四季氣候宜人,兩邊山坡滿山茶樹,環境幽靜。看「樹草青青,蝶舞蜂飛,萬枝丹彩,獨佔美色」,一路風光獨好,心曠神怡。寧波茶馬古道位於慈谿市方家河頭古村至江北區慈城鎮金沙村,名稱叫桃花嶺古道,是連接鎮海、慈谿、江北三界的一條古道,「樹草青青、蝶舞蜂飛」,在交通運輸不便的古代,桃花嶺古道可是擔任著重要的作用,崎嶇的山路,連接了慈谿與鎮海,當地村民外出山貨外運及海貨內運和求學的必經之路。在這裡徒步,穿山過溪,一路歡歌笑語,使人忘卻了徒步的疲倦。
  • 山水詩鼻祖開鑿的古道,李太白夢回,徐霞客駐足
    我們探訪的霞客古道新昌段位於素有「東南眉目」之稱的天姥山省級森林公園內,途經班竹、會墅嶺、芭蕉山、清涼寺等古村古廟,是霞客古道的精華路段。▼斑竹古驛,霞客遊記 對於霞客古道的探訪,是從斑竹古村開始的。復西北下三裡,漸成溪,循之行五裡,宿班竹旅舍。」這是徐霞客第三次遊天台山,為了「盡天台以西之勝」,直接涉足新昌天姥山,夜宿班竹驛。如果說其寧海首遊是天台山開遊之行的話,那麼新昌天姥山之遊則是其收官之行。
  • 浙江深處被遺忘的千年古村,兩條古道在此交匯,驢友的私藏寶地!
    「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在古人的詩詞話語中,古道總是帶著些蒼涼之感。當秋意漸濃,風霜染了枝頭,那些隱匿在林木間的古道山路,伴著秋日哀思,也到一年最美的時候。在杭州和金華交界,就有這樣一條森林古道。雖不是足行天下的經典,卻以幽深奇絕的自然風光成為無數驢友的私藏寶地。它是「浙江十大經典古道」,也是浙江少見的「全國最美森林古道」。
  • 暢遊古道驛站 賞釣 芝溪魚群 天文望月訪嫦娥 絕技表演現古村,一票搞定!
    芝堰景區國慶八天樂活動,享受全通門票僅需60元一位,你就可以暢遊古道、賞釣芝溪、天文望月、欣賞絕技表演,還有哦,在古街購買任何一樣紀念品、品嘗小吃、去兒童遊樂場、鄉村酒吧咖啡吧等只要出示全通門票全部芝堰村,其村落古建築年代之早,數量之多,結構之精美,保存之完整,也屬罕見。全村不僅擁有衍德堂、孝思堂、承顯堂等古建築近百座,且元、明、清、民國等四個朝代的各種建築集於一村,堪稱「典型的中國古民居博物館」,被古建築研究專家譽為元、明、清、民國建築研究的「活化石」和「四朝建築瑰寶村」。
  • 中外嘉賓走進丹稜幸福古村 看見歷史村鎮未來的模樣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王越欣 李慶6月12日下午,出席「文化2030|城鄉發展:歷史村鎮的未來」國際會議的國內外嘉賓走進丹稜幸福古村幸福是什麼模樣,在幸福古村,或許便能找到答案。走進這座依山而建,臨溪而立的古村,只見土牆青瓦的川西民居院落散布其中,錯落有致。溪流靜靜淌過山村,淌過小石板,淌過青牛尾巴,有老水車咿咿呀呀……田間農人耕作的身影,幕幕都是曾眷戀的故鄉風景……「美,真的太美了。」
  • 村遊縉雲 | 古道連古村,幽然靜逸,陶然於世外...
    遊鄉村·陽弄古村古道  線路走向:縉雲縣東渡鎮天馬村坑上自然村→皂坑嶺頭→刁蕭→橫樹塔→陽弄古村→兆岸村  線路長度:13公裡  線路用時  尋古道之秀,探古村之幽  蜿蜒盤旋的古道、浩瀚綿延的竹海、泉水叮咚的山澗、炊煙嫋嫋的黃泥房、屹立千年的紅豆杉......從童年記憶裡出發,走進一個嚮往的縉雲秘境~
  • 泰順古道有多美|三條橋古道篇
    三條橋古道,位於泰順縣三魁鎮垟邊村至羅陽鎮洲邊村,東西走向,途經厝基底古民居、富家垟村、長坑村等。古道全程約11千米,平均寬1.2米。唐宋古道,路面早期用不規則塊石砌築而成,兩側遍松樹、雜樹,蒼翠蔥蘢,景色秀美。最低海拔400米,最高海拔750米。
  • 文化行走|徒步徽杭古道,追尋古人蹤跡
    歲月打磨而成的光滑青石板,靜臥在山邊,滄桑曲直,蜿蜒不語。古道邊是植被豐茂的高山,大山襯託了天空的壯闊,藍天顯露了大山的秀色與俊朗。古驛道中,一頂小轎穿行,留下了:「曉渡藤溪霜落後,夜過翠嶺月明中」的詩句;馬頭牆上,那歲月洗舊的白色,夾著幽靜的深巷,青色的藤蔓爬上牆頭;相傳劉伯溫的腳印嵌在石板縫隙裡,幽幽曲巷,月照庭樹,驚動了他的魂魄。
  • 打卡丹稜幸福古村 來這裡度過美好的暖冬時光吧!
    雲捲雲舒,清風拂面,初冬的丹稜縣順龍鄉幸福古村,擁有著大自然獨有的「味道」,這裡既有山巒疊嶂的豪情之感,也有小橋流水的溫柔靜謐之境,更有愜意舒適的質樸原鄉之味。冬日暖陽,走進古村,村內長滿苔蘚和青藤的巖壁上,鮮豔的紅杜鵑和黃菊花隨風搖曳,蒼翠的山峁間炊煙嫋嫋,悠然自在的田園生活處處充滿著驚喜,整個古村猶如世外桃源般祥和與寧靜,讓你流連忘返。
  • 浙江發現西周高等級墓葬群 證明姑蔑之說非空穴來風
    來源標題:浙江發現西周高等級墓葬群 證明姑蔑之說非空穴來風 「浙江衢州的西周土墩墓葬群中,無論是出土的成套青銅車馬器,還是土墩營建方式、陶瓷器製作工藝,都體現了特別的區域文化風格,與于越文化有所不同。」
  • 月山古村,山環水抱一桃源,二裡十橋月色美
    在以廊橋聞名於世的慶元縣,月山村更是有「二裡十橋」之稱,稱冠一方。 古村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後山形如半月,村前溪水曲似銀鉤,如山環水抱的一輪圓月,被稱為「月亮下面最美山村」。
  • 奉化,寧海,象山…寧波這幾個古村要火!上了省級榜單!有你的家鄉嗎?
    讓我們走進本批次的三個寧波重點村落,感受古村的質樸魅力。奉化區大堰鎮大堰村四角坪、自來山、石頭嶺、仙人頭、後門山,四周青山環繞,一條寬闊的縣溪從村中緩緩地流過,綠水青山中的浙江奉化大堰古村,如詩如畫。大堰村是大堰鎮的所在地,被譽為「中國最美的鄉愁小鎮」。
  • 在寧波餘姚的千年古村,有一個在上海很火的美式主題的寧波民宿
    /◆/受夠了燈紅酒綠,烏煙瘴氣的城市生活,現在的你,是否只想遠離塵世的浮華與喧囂,尋一處靜謐之所,曬曬太陽,喝喝茶?那麼,M-house便是你的不二選擇!你可以駐足,可以彳亍,嘗一嘗歲月落下來的味道,凝視一下祖先離我們遠去的背影。鄉村似乎不太在意盛世與繁華,握在手心的是一種寧靜與安詳。特別是在這有著雨的小巷,鉛華盡失,像縹緲而溫柔的夢。靜謐,從紅的房瓦上滴瀝著,滴成幽夢一簾。最好是小巷深處那像是幽夢一樣的草房上,長出了青青的 .........
  • 廣東梅關古道已成旅遊勝地 秦漢古道在醞釀開發
    廣東留存多條千年古道   梅關古道已成旅遊勝地   秦漢古道還在醞釀開發   更多荒廢古道芳草萋萋   昨日,本報報導了中山岐澳古道可能列入粵澳合作項目,或將被打造成特色旅遊線路。而在粵北、粵東等古代嶺南出省必經之路上,也有不少歷史悠久的古道。但隨著歲月的變遷和社會的發展,它們現今的「命運」卻有很大不同。
  • 新春暢遊古驛道之六:饒平古驛道,千年歲月裡的鹽糧古道
    前面,我們已經帶大家一起領略了五條古驛道今天,趁著清明追憶歷史慰英靈之際一起重走潮州饒平西片—麒麟嶺古驛道了解古驛道上曾經發生過的故事~麒麟嶺古驛道饒平古為「閩粵要塞」,今為廣東東大門在粵東不高的群山之中,掩藏著一條神秘而古老的商道,千百年來,粵東先民們的生命與之息息相關,鹽、糧食在其中來往穿梭,成為當地人的生命線。可見其歷史性及重要性,堪比西北的茶馬古道。對於其功能,可比粵東的「鹽糧古道」。
  • 不止麗江大理,雲南清秀、古樸、絢麗的古城古村,都在這裡了!
    沙溪 玉津橋應該還有一些角度,帶著時間為維度的景深,由漢至唐,再到明清,從南詔古國發祥地開始,用緩慢的步子,走過古鎮、古村、古橋、古道,帶著舌尖綻放的美味,帶著茶馬古道上迴響著的馬鈴兒聲,帶著爬坡上坎之後轉角突見的一簇鮮花,把一個既古樸又絢麗的新雲南,還給我們自己。
  • 探村象山 | 儒雅洋古村,歐陽橋畔耕讀傳家,儒生雅士歷代輩出
    宗祠門口的幾棵古老的蒼柏寫滿歲月的滄桑,也見證著歲月的流逝。宗祠的文化長廊裡有許多村史的介紹,最令人注目的是,有一欄「勵志榜」,分別是教師榜、學子榜、壽星榜,何筱韻等16位老師、王晨晨等4位大學生、王阿根等6位90歲以上的壽星赫然上榜,儒雅洋尊師重教、尊敬老人之風可見一斑。
  • 寧波古道探幽|大嵩嶺古道:溪流潺潺伴客行
    在寧波東錢湖的山間,深藏著諸多底蘊深厚的古道。古道是登高踏青的好去處,我們挑選了較具典型性的大嵩嶺古道。這條古道的最大特色是潺潺清溪與綿延古道一路交織,充滿靈動與生機,一路上茶園、古寺、溪流,養眼、悅耳、洗肺,讓人不禁聯想起蘇軾名句「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只是「沙路」換成了「石路」。溪流潺潺作為寧波十大古道之一的大嵩嶺古道,從鄞州瞻岐鎮西城村、嵩一村,延伸到東錢湖的洋山岙村。據史載,大嵩嶺古道可能最早修建於盛唐時期,距今約1400年,明清時古道上人氣興旺。
  • 隱於新昌南山古村中的尚詩堂.天姥山居精品民宿
    漢武帝使人往取之,遂飛上南峰。往往將雨則翼動搖,若將飛奮。」唐代詩人中有名家450之眾到過天姥山,留下1500多首唐詩,素有「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詩」之說,這為紹興新昌境內的天姥山蒙上了神秘的面紗。大詩人李白的名篇《夢遊天姥吟留別》,更為天姥山平添幾分文人墨客的浪漫灑脫與不羈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