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生醫工學院28項創新成果今盡數「亮相」

2020-12-12 光明網

隨著醫療機器人、分子診斷技術的應用和普及,疾病生物醫學、系統生物醫學等領域的研究和臨床應用的不斷突破,健康產業已成為最活躍、發展最快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12月21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組織的「兩院兩平臺」創新成果轉化路演在徐匯校區舉行,該學院的28項創新轉化成果盡數「亮相」。

目前微創介是治療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醫生和病人需要長時間暴露在放射線下完成手術,二維的X光引導也難以為醫生提供完整三維解剖結構,使得手術難度高、時間長。「由我們研發心血管介入手術機器人系統,融合了新型機器人、電磁定位技術,增強虛擬實境技術以及安全防護技術,可使醫生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智能化的治療體驗。」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教授顧力栩介紹,由他帶領的團隊聯合研發的「手術機器人」,可以助力心血管疾病治療臨床轉化。

「現在的基因檢測通常都需要由大醫院或專業機構去做,那是否可能有個可攜式的小設備放在門診或者社區診所讓基因檢測變得更便利呢?」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特別研究員沈峰團隊通過研究,把複雜的基因檢測濃縮到了一塊小型生物晶片上,只需把樣品滴到晶片上,不到一個小時就可以拿到檢測報告。這套小型設備不僅快速簡便,而且價格不貴,隨時隨地進行「基因檢測」體檢有望成為居民的日常。

「掌上實驗室」、「手術機器人」、玉米蛋白做成的神經導管……一個個創新成果源於交大生醫工學院「兩院兩平臺」成果創新轉化體系。正是這個平臺搭建了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研究成果創新轉化的「四梁八柱」。「兩院」分別指上海聯影公司與交大共建的「醫學影像先進技術研究院」和閔行區與交大共建的「醫療機器人研究院」,「兩平臺」指的是上海交大與徐匯區聯合打造的分子與納米醫學創新轉化平臺,以及與江蘇南通聯合打造的醫學儀器與智慧診療創新轉化平臺。

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季波表示,「兩院兩平臺」的構建,是交大在對接健康中國戰略引領的途中,對「政產學研醫用」創新鏈和創新成果「轉化鏈」的突破性嘗試,充分結合地方政府、企業、公立醫院的多方優勢,促進學院內部科技成果的快速轉化及產業化培育,既是順應了大健康產業發展新態勢,也是服務於一線醫患需求,在促進轉化醫學發展的同時,要為攻克人類重大疾病提供最強支撐。

記者了解到,經過近三年的積極建設,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兩院兩平臺」已在納米生物材料、醫學生物、醫療儀器、醫療機器人四個方向培育了28個創新成果轉化項目,這些項目已經攻克關鍵技術難題,獲得自主智慧財產權,市場前景好,技術具有行業引領作用。(光明融媒記者曹繼軍 通訊員 魏娜)

[責編:孫滿桃]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生醫工學院創新成果轉化路演舉行
    「兩院兩平臺」創新成果轉化路演在徐匯校區舉行,學院28項創新轉化成果盡數「亮相」,其中有10個項目用路演的形式進行展示。通過交大生醫工學院「兩院兩平臺」成果創新轉化體系,此次活動旨在促進和產業界、投資界的共同聯合,以創新的模式實現優質項目的篩選,助推項目早日實現產業化、形成產品,並儘早應用到臨床、服務患者,從而提升國家醫療和全民健康水平,服務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進一步推動國家的科技進步和創新。 「兩院兩平臺」搭建了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研究成果創新轉化的「四梁八柱」。
  • 上理工與交大醫學院共建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
    接到了這一「需求」難題,上理工材料學院的教師牽頭攻關,僅用了2個月就拿出了國產替代方案,而且製作成本僅僅約為國外的二分之一。像這樣合作的項目還有很多,未來,在「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這一平臺上,將有更多的「醫」「工」專家攜手,對臨床難題進行集中「會診」,為人民健康需要提供切實的服務保障。
  • 2019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工交叉國際青年學者論壇閉幕
    2019年12月26日至28日,由生物醫學工程學院主辦的2019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工交叉國際青年學者論壇在徐匯校區順利舉行。來自海內外頂尖高校、科研機構的20位生物醫學工程領域優秀青年學者、科學家齊聚百廿交大,碰撞學術火花,聚焦領域前沿。
  • 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探索創新醫療與轉化新模式—新聞—科學網
    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瞄準國際學術前沿,面向「健康中國」國家戰略和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的重大需求,在「醫療機器人」等高端醫療器械裝備、「基因與分子診斷」等新型智慧診療手段研發領域聚集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隊伍,積累了一批具備產業化潛力的項目,形成先發優勢。 長三角是產業轉化的腹地。南通市在主城區崇川區設立中央創新區,規劃總面積17平方公裡。
  • 交大-二醫合併十周年 醫工深度融合,共建「兩個一流」
    、微電子、計算和工程技術、新材料和精密機械的研究基礎和人才優勢,把納米、信息、材料和機械等領域的研究人員與處於國際前沿的白血病、肝癌、糖尿病、神經退行性疾病和中醫藥研究的人員組合在這些技術平臺上。2006年11月25日,上海交大生農醫藥交叉融合戰略研討會隆重舉行,包括後來出任衛生部部長的陳竺院士、後來出任農業部副部長的李家洋院士在內,來自全國相關領域的16 位院士、近百位專家、學者聚集在上海交通大學,就學校在醫工結合領域的優勢和不足、目標和定位、重點和戰略、特色和規划進行了熱烈討論。
  • 上理工與上海交大醫學院合作探索醫工交叉創新之路
    26日,上海理工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強強聯手,共同發起建立的「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和「醫工交叉研究生院」。 供圖 攝中新網上海9月26日電 (記者 許婧)工學如何攜手醫學?26日,上海理工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強強聯手,共同發起建立的「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和「醫工交叉研究生院」,雙方擬攜手探索一條醫工交叉創新之路。據介紹,合作雙方將聚焦臨床,將科技創新直接瞄準百姓健康實際需求,通過醫學與工學、理學等多學科融合協作,產出「接地氣」的科技創新成果,培育擁有解決醫學技術問題能力的醫工交叉研究生。
  • 協同創新發展!上海交大醫學院「腦科學研究計劃」
    為進一步推動交大醫學院腦科學發展和學科建設,2020年9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腦科學年會在醫學院懿德樓二樓報告廳舉行,會議在全面梳理腦科學「十三五」發展成績的基礎上,對交大醫學院腦科學「十四五」發展規划進行了全面研討。醫學院副院長江帆、各學院、附屬醫院腦科學相關科室主任(PI)、教(醫)師、博士後、研究生及相關部處近200人參加此次會議,科技發展處丁健青處長主持會議。
  • 2021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工交叉平臺」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為充分發揮我校工學、理學和醫學的學科優勢,推動醫工(理)交叉學科的形成與發展;同時更好地面向國家生物與醫藥產業的需求與發展,提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企業的創新能力
  • 上海市醫院協會專家到上海交大調研座談
    12月16日,上海市醫院協會門急診管理專業委員會赴上海交通大學調研。協會專家實地考察了醫療機器人產業園、建校成果展和轉化醫學中心,並在轉化醫學中心會議室與相關單位領導和科研人員座談交流。上海市醫院協會門急診管理專委會委員、青年委員,校內相關單位領導、專家參加調研座談。會議由黨政辦公室主任林立濤主持。
  • 上海交通大學2020年醫工交叉平臺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如有需要,請大家關注華慧考博頻道或者諮詢華慧考博官方電話(QQ同步)4006224468以下是上海交通大學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內容如下:上海交通大學2020年醫工交叉平臺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為充分發揮我校工學、理學和醫學的學科優勢,推動醫工(理)交叉學科的形成與發展;同時更好地面向國家生物與醫藥產業的需求與發展,提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企業的創新能力,緊密結合國家重大專項
  • 捷報頻傳 西安交大創新發展成果豐碩
    在重大成果排名中,西安交通大學躋身全國第六,是前10名中唯一一所西部高校。在西遷精神的指引下,西安交大始終與國家民族同呼吸共命運,用實際行動落實「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充分發揮創新驅動作用,對接國家重大需求,為西部地區和國家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動力。
  • 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通過ABET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這是繼2016年密西根學院機械工程和電子與計算機工程兩個本科專業通過ABET認證後,上海交大通過ABET認證的第三個專業,同時也是國內第一個通過ABET認證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上海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專業順利完成ABET認證對於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的學科建設發展及未來戰略部署均有著裡程碑式的意義。
  • 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科建設四十周年紀念大會舉行
    片中直觀生動地講述了生醫工人不斷奮進、勤懇創新的奮鬥歷程與成果;上海交通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忠欽,副校長徐學敏在片中分別送上寄語,祝福交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繼續爭做交大「雙一流」建設的中流砥柱,更加行穩致遠,交叉融合,創新發展。學院黨委書記季波代表學院對各界領導和嘉賓的到來表示歡迎和感謝,真誠問候了重回生醫工的校友們,並介紹出席大會的主要領導及嘉賓。
  • 第二屆上海大學醫工論壇在上海全景醫學影像診斷中心舉行
    人民網上海11月17日電 為了更好地推進醫工交叉學科的創新、融合與發展,構建醫研企協同創新體系,11月15日,由上海大學主辦、上海全景醫學影像診斷中心承辦的第二屆上海大學醫工論壇在上海全景醫學影像診斷中心舉行。
  • 上海交通大學2021年「醫工交叉平臺」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上海交通大學2021年「醫工交叉平臺」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為充分發揮我校工學、理學和醫學的學科優勢,推動醫工(理)交叉學科的形成與發展;同時更好地面向國家生物與醫藥產業的需求與發展,提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企業的創新能力,緊密結合國家重大專項、重大工程和重要產品研發任務,學校設立「醫工交叉平臺」博士生招生專項計劃,培養生物醫藥產業急需的工程技術領軍人才。
  • 剛剛,交大33項成果獲2019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剛剛,交大33項成果獲2019上海市科學技術獎 2020-05-19 16: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海交通大學學生創新中心2019雙創建設校企合作經驗交流會舉行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奚立峰,致遠學院黨總支書記洪梅,校財計處處長王光豔,學生創新中心主任陳江平、黨總支書記吳彪、副主任仝月榮,船舶海洋與建築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宋續明,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劉萍,致遠學院副院長夏偉梁,設計學院副院長韓挺,校人力資源處副處長林曉棠,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副處長郭亮,資產管理與實驗室處副處長張磊,校團委副書記錢文韜,創業學院馬騰飛老師,以及來自華為、騰訊、海爾、霍尼韋爾
  • 【重磅】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強強合併」十周年
    2005年,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第二醫科大學順應世界生命醫學學科的發展潮流,強強合併,匯聚創新資源,成立新的上海交通大學。  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原院長、工程院院士張志願介紹,交大醫工交叉的三百餘個項目中,九院參加的有102項,雙方早在兩校合併之前就開始了深入合作,希望強強合併能讓醫工交叉更加深入,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為社會和民生做出更大貢獻。
  • 上海交大醫療機器人研究院2018年國際學術論壇舉行
    ,同時也是學院「十三五」「兩院兩平臺」建設的重要布局。研究院將通過重點發展攻克腫瘤、心血管、腦卒中等重大疾病的智能、微創醫療機器人前沿技術,來實現精準診斷與微創治療;通過深度開展校地、校企合作,產學研醫工結合,實現科研成果的快速轉化,成為上海「南部科創中心」的重要承載,支撐上海全球科創中心建設,為中國、上海醫療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撐。
  • 上海交大如何解決企業和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痛點?
    這些問題在2015年之後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亟待創新性的解決方案。筆者在訪談中得知,在「雙創」和「創新轉型」的背景下,上海及長三角區域的許多企業對於原創性的專利技術、對於科技成果轉化,都有著很強的需求;與此同時,上海的許多高校又憑藉著領先的科研能力積累了許多專利技術,例如上海交大的存續專利就達到了6000餘個,位列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