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的故事當中不單單有英雄、大俠、兒女情長,還有一些明明在隱客,卻鮮有人知的一群人,他們有著自己的故事,甚至平凡到了極致,不過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位,卻放棄大好前程,當起了一個村野山民,真的是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劇情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山村進士楊四郎
本文的主人公具體叫什麼名字已經無從考證,只是人在江湖,人們都尊稱他為楊蕈子。宋朝,紹興年間,一位潦倒書生二次科舉,考取了進士及第,在當地也算有了功名與前途,但是楊四郎為人孝順,不想就此離家人而去,就在山村裡陪伴父母親人左右,直到一年後才被家人趕出了村子,理由是家裡人不願其耽誤了仕途。
偶遇山賊,仕途憂
本以為,短暫的別離,能成為以後相聚的動力,誰想到楊四郎剛出村沒過百裡,就被一群山賊攔截,盤纏被搶不說,還被擄上了賊窩。楊四郎心想:「這下完了,這幫山賊應該是被當地人稱之為『餓鬼』的那幫匪類,據說個個兇惡至極,一般強搶不留活口,這次可能沒命趕赴臨安任職當官了,更沒機會回去給父母盡孝了。」想到這,楊四郎嘆息一聲,便不再做聲了。
大概有一炷香的時間,楊四郎被帶到一個村寨,應該是這幫匪類的大本營,然後被扔到一邊,因為手腳都被繩子綁著,只能默默地等待死亡的來臨,心想:「我不能就這麼不明不白的等死,一定要瞅準機會和他們談上一談。」打定主意後,楊四郎環顧四方,發現這群人大概有20多,都圍在一個空地上等待著什麼,天色也漸漸黑了,幾個人還在空地中心位置生起了爐火,把一口大鍋給支了起來。
世叔救命,贈蕈譜
便聽幾個人在那開心的說笑:「劉大廚在山裡打了幾隻肥美的野雞,今天有口福了!」「是啊,據說劉大廚之前是朝廷的御廚,能做好多美食,今天說是要讓我們開開葷」。這時候走來一個穿著廚子衣服的人來到大鍋前開始準備,因為背對著楊四郎,加上天黑,也看不清長得什麼樣。但光從他熟練的架勢,就知道是個厲害廚子,其實這時候楊四郎肚子也叫了起來,折騰了大半天,再加上驚嚇過度,肚子更餓了。
不一會功夫,大黑鍋裡飄出了一陣陣香氣,周圍的匪徒們開始圍將過去,一個個手裡端著碗在那等,生怕別人先一步嘗到這鍋美食。這時候,幾個人簇擁著一個雄壯身材的大漢過來,大漢哈哈哈笑了幾聲,說到:「劉仁兄,今天可是要多喝幾杯了,就只聞這香氣,就知道你給大傢伙準備了好吃食。」,「也不是什麼大菜,一鍋雞湯罷了,哥幾個喜歡就好,我看見今天有個外人在,在這裡也向大家頭討個面子,讓他也一起過來吃吧!」
這位大漢應該是這群匪類的頭目,而且好像對這個廚子的話很在乎,也沒有考慮就擺擺手:「劉兄既然說了,那自然是聽劉兄的了,來人,把人給我放了!」,然後走到楊四郎身前,來回看了兩眼說:「看你手無縛雞之力,倒像個教書的先生,今天你是有口福了,我們劉兄最不喜歡殺生,你還有機會喝到他的大湯,小子有福啊!」
楊四郎還沒明白怎麼回事,但還是心存感激的對著廚子拜了一禮,以示感謝。「好了,差不多了,大家開始吧!」大漢發話之後,先喝了一口被人端上來的肉湯,剛開始還沒什麼感覺,又喝了一口,然後銅鈴般的大眼又瞪大了一圈說:「此湯只應天上有,真是太香濃了,兄弟們嘗上一嘗」,果然,其他人喝了之後,也都猶如喝了瓊漿玉液一般,一個個驚呼起來。楊四郎手裡也端著一碗肉湯,是廚子親自盛過來遞給他的,這時候才看清廚子的長相,也瞪大眼,不過不是喝了湯,而是看到這個廚子竟然是同村的劉家世叔。
要說楊四郎村子裡近一百年出過的最有本事的一個人,就屬劉家的劉仁禮了,據說在臨安討活,後來進了皇宮當起了御廚,已經十幾年沒回過村子了,誰想到在這能碰到。
「此肉湯其實不簡單,除了山上幾隻野雞,還添了好幾味蕈子在裡面,不過這些蕈子都是有毒之物。」廚子氣定神閒的自說自顧,說到這,只聽啪啪啪,都是碗碎的聲音,那位坐在正中的大漢猛地站起來:「劉仁狗賊,你竟然害我們!」但還沒上前擒住劉仁禮,就感覺肚內一陣疼痛,雙腳已經不能直立了,然後過了一會,寨子裡20多號人都臥倒在地,哼哼唧唧不動了。
楊四郎什麼時候見過這陣仗,嚇得臉色發白,但是過了好久自己都沒有和那群匪徒一樣,就明白過來,劉仁禮肯定給自己的沒有毒,當下趕緊起身又是深深一拜:「劉世叔,感謝您救命之恩!」,劉仁禮扶起楊四郎說:「你不用感謝我,他們最快估計要半夜才能清醒,這些蕈子不至死,所以咱們趕緊報官吧」,在報官的路上,劉仁禮告訴楊四郎說:「我在這裡被困了3年,也是最近山雨過後,才想出這麼一招來應對,剛好還碰上了你被捉上山,看來咱們算是替天行道了」
楊四郎問道:「劉世叔,那些蕈子你怎麼知道有毒,而且我吃了為什麼沒有中毒?」,劉仁禮說:「這三年來,我每時每刻都在想方設法逃出這裡,所以在山裡以準備食材為由,嘗遍了整個山頭的所有能吃的蕈子,有幾次差點沒有命來,不過卻讓我在這幾年裡發現了不少山珍來,給你喝的是叫做樅的蕈子湯,我事先準備好的。」
後來,劉仁禮與楊四郎因為助朝廷拿了這些賊匪,被附近州府獎勵了些財物,他們就準備一起去臨安了,劉仁禮還要回去皇宮御膳房任職,臨走前,劉仁禮把一本手寫的劉氏蕈譜給了楊四郎。而楊四郎在一家驛站呆了一宿,竟然掉頭返了回去,沒有直奔臨安任職當官。
救人菌湯,傳世傑
據說,楊四郎因為這次的經歷,便不再想去當官,而是在村寨附近的山林裡扎了根,到處尋找蕈子,嘗遍山珍,而後其家人也沒有辦法,舉家搬到此處,成為了當地人眼中的尋蕈人,他們靠著山裡尋來的蕈子,換取食糧,並且為文人墨客製作美味的山菜蕈湯,楊四郎也慶幸自己的選擇,現在這樣與文人墨客吟詩作對,嘗盡山珍美味的生活,確實愜意。
就這樣,後人都尊稱楊四郎叫楊蕈子。雖然劉氏蕈譜是劉仁禮所著,不過後來傳世的還是楊蕈子修繕過的蕈譜,其中具體緣由也只有當局者知曉了。
而文中那個傳奇的救人之湯(楊四郎喝的那碗),就是現在火爆的羊肚菌燉雞湯。
注釋:當時那個年代,沒有所謂的營養學說,他們只認為美味的東西是好的,文人墨客最喜這種美食,但通過現代的一些學者研究,羊肚菌燉雞湯的營養價值確實非常高,長期喝有很大補益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