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時技術有限公司員工在生產數據線。
操作機器、封裝電源、進行充放電檢測,在時瑞電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貧困戶劉尋從一個農民,變為一名產業工人。她在家門口就業,每個月收入3500元,還能照顧老人孩子,不亞於在廣東打工的丈夫。
越來越多像劉尋一樣的烏蒙山區貧困戶,來到電子企業上班,完成農民到工人的身份轉變,也敲開脫貧致富的甜蜜大門。
烏蒙山深處,昭通昭陽區,一座滇粵產業園裡,集聚了來自東莞的12家電子信息企業,覆蓋了電源、顯示屏等多個產業環節。過去工業基礎薄弱的昭通,在短短幾年間實現了多個「第一」:生產出歷史上第一部手機、第一臺電視、第一個電腦顯示器……
在粵港澳大灣區先進位造業中心東莞的幫扶下,昭通正在建設立足雲南、輻射雲貴川、出口東南亞的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演繹產業振興的新故事。
艱辛起步
昭通立時技術有限公司車間裡,員工們正在使用注塑機、測試機等專業設備,生產數據線,「滴滴」聲此起彼伏。
拿起一捆數據線,公司董事長沈衛左右翻看,說:「現在良品率,比剛開始時高多了。」
立時技術是第一家從東莞來到昭通的電子信息企業,於2018年底成立。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東莞企業,立時技術在2019年虧損了近1000萬元。
「當時我們懷著扶貧的情懷,來到這裡投資,卻發現困難重重。」沈衛回憶。
為了擴大扶貧成效,立時技術招聘工人,送到東莞培訓,並在各鄉鎮成立了多家扶貧車間。「很多貧困戶從沒接觸過數據線生產,從農民轉變成產業工人,非常困難。」沈衛說。
來到立時技術的倉庫,堆放著一批報廢的數據線。沈衛嘆著氣說,2019年,昭通公司的良品率只有30%,遠低於東莞公司的97%。次品不僅無法銷售,還被多家客戶罰款,公司共損失接近1000萬元。
辛苦一年,卻虧掉了總公司利潤的近10%,立時技術的管理層動搖了。「總公司沒有動搖。任何地方發展一個新興產業,都需要時間來沉澱、磨合。」沈衛說。
東莞市委、市政府接待辦副主任、昭陽區副區長趙瑋辛說,為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政府給工人和企業發放穩崗補貼,每人半年最高3600元。同時,加大對員工的培訓力度,彌補交通物流等配套短板。
今年上半年,立時技術良品率已提升到70%,預計再過一兩年就能超過90%。物流成本也明顯下降,從剛開始的每公斤1.8元降到了1.2元。沈衛說:「今年已經有了可喜的變化,我們紮根這裡的信心越來越足。」
2016至2020年,東莞引導推動立時技術等169個產業項目入駐昭通,實際投資超過20.06億元。今年以來,新引進或增資產業項目46個,實際到位投資金額4.13億元,新籤協議投資產業項目39個,協議投資額113.59億元。
越來越多的優質項目,在克服初期的「水土不服」後,在烏蒙山深處紮下了根。
生長鏈條
一臺臺電腦顯示屏,在流水線上推移。工人們手腳麻利,完成組裝、檢測、包裝等一道道工序。工廠門口,貨車即將滿載電腦顯示屏,運往全國各地。
這是昭通立勤液晶顯示技術有限公司車間的一幕。公司總經理古小豐介紹,昭通發展電子信息產業,還面臨一大困難:產業鏈配套不健全。
前不久,立勤液晶缺少一類零部件,找遍了昭通當地的市場,沒能找到,只好從深圳訂貨過來。因為交通物流不夠暢通,原材料發進來,路上就要耽誤四五天,影響企業正常生產。
為解決這一問題,昭通開展以商招商,從東莞引進產業鏈上下遊企業,培育電子信息產業集群。目前,東莞幫助昭通新引進或增資電子類項目12個,意向落戶電子項目17個,電子信息產業鏈不斷延伸完善。
在滇粵產業園行走,會發現很多打出「立」字招牌的企業:立時技術、立勤液晶、立新智能……
沈衛笑著解釋:「這些『立』字頭的企業,都是我們在廣東的兄弟企業。大家聽說立時技術投資昭通,也紛紛趕來,抱團發展。我們用『立』字頭,寓意『立於不敗』。」
如今,在昭通集聚的12家電子信息企業,已覆蓋電源、顯示屏、攝像頭、手機按鍵、數據線、手機組裝等多個電子信息產業環節,一個電子信息產業鏈條初步形成。
去年以來,「立」字兄弟為昭通創造了多個歷史第一:立新智能生產出昭通第一部手機,出口非洲、墨西哥;立勤液晶生產出昭通第一臺電視、第一個電腦顯示屏,在國內暢銷。
不斷生長的產業鏈條,也為當地經濟發展和群眾致富帶來了新希望。趙瑋辛介紹,園區的12家電子信息企業,共帶動1500人就業,去年產值近2億元。
餘貴明是昭陽區北閘鎮人,也是立勤液晶招的第一批產業工人。過去,他要到浙江、福建等地打工,無法照顧家人。如今在家門口上班,每月工資2500元。餘貴明說:「別看現在工資不高,未來當了班長、組長、主管,工資能升到4500,不比在浙江打工差。」
廣闊腹地
員工們將製作電源的原料投入攪拌罐,經過塗布機、烤箱,生成像布一樣的材料;再依次投入製片機、卷繞機、衝殼機,變成類似巧克力的電池塊;最終經過烘烤、注液、封裝、充放電檢測,一個電池就生產出來了。
與其他勞動力密集型的電子信息企業不同,在昭通時瑞電源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看不到多少工人,自動化率超過70%。
公司董事長縱瑞虎說,他們計劃在昭通追加1.5億元投資,並力爭成為昭通首家創業板上市公司。
縱瑞虎分析,目前西南地區的電子產品,都從沿海城市運過來,需要五六天時間。如果滇粵產業園能夠發展壯大,就近供貨,且具有價格、服務優勢,將迅速打開西南市場。同時,通過雲南海關,可以就近出口東南亞,打開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時瑞等公司不僅帶來了投資,更帶來了東莞先進的發展理念。
在縱瑞虎的辦公桌上,擺放著一款充電寶產品。這是時瑞的首個自主品牌「雲滇」。為了更好地打開當地市場,時瑞在品牌上追求本土化。時瑞將銷售收入的25%投入科研創新,目前已授權專利近60個,其中發明專利7個。時瑞還計劃建設一個省級實驗室,開展電子信息產品檢測,並向園區企業開放共享。
全新的發展理念,為企業帶來了良好收益。目前,時瑞的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1月,總金額5000萬元。
「我們通過健全交通物流體系,形成直通珠三角、連接東南亞的發展新格局。」省第五扶貧協作工作組組長、昭通市副市長方燦芬介紹,今年,打通昭通到珠三角的物流運輸通道,將物流時間從4天縮至1天;打通昭通到東南亞出口通關及物流運輸通道,建設輻射雲貴川、出口東南亞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家住昭陽區紅路小區的貧困戶劉尋,如今在時瑞電源上班,做電源二次封裝。「我上個月工資3500元,我老公在佛山電子廠上班,每月也只能存4000元。我們商定了,讓他明年就回來工作。」劉尋說。
離開昭通後,一位東莞扶貧幹部的話,仍久久迴蕩在記者耳邊:「這些電子廠,就像我們自己的孩子一樣。」
立足雲南、輻射雲貴川、出口東南亞,一個新興的電子信息產業,在昭通應勢而起。
■數讀
2016至2020年,東莞引導推動169個產業項目入駐昭通,實際投資超過20.06億元。
2020年以來,新引進或增資產業項目46個,實際到位投資金額4.13億元,新籤協議投資產業項目39個,協議投資額113.59億元。
天宇醫療器械、中玲魯甸農副產品產銷平臺等18個項目,協議投資超過1億元。
近年來,東莞幫助昭通新引進或增資電子類項目12個,意向落戶電子項目17個,全力推動關聯電子企業抱團落戶昭通,產業鏈不斷延伸完善,形成良性發展態勢。
採寫:南方日報記者 江強 靳延明 吳擒虎 李玲玉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孫俊傑 龔名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