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課堂出現了一些生機和活力,但同時,也衍生了如"反文本""無中心拓展""無效討論"等怪現象。理性而詩意地回歸傳統,讓語文課重新擁有濃濃的語文味兒,這已經成為反思課改後大家的共識。在這方面,我作了種種教學嘗試。其中一種做法是:何妨讓學生抄一抄。
不少老師談"抄"而"色變",似乎此種做法屬於體力勞動一類,不能夠激發學生思維,不能夠掀起課堂討論熱潮。他們可能還要問:這一"抄",豈不就冷了場?這一"抄",豈不就散了勁?課堂的氣氛一"抄"就沒,學習的熱情一"抄"就無。
其實這種想法淪入了一種誤區:教學中只有學生"說"得盡興才算好課,課堂上只有熱熱鬧鬧才算成功。這當然是公開課優質課一貫的評價標準給予教師的一種誤導。語文課到底首先應該重視什麼?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最重要的基礎是什麼?或許這個問題並不會引起爭議,因為答案很明確:應該是學生語文"素材"的積累。這個"素材",包括基本的字詞句,也包括範圍更為寬廣的寫作閱讀素材等。
我這裡的"抄"的內容,不指教師一貫很重視的字詞,也不指外延比較大的閱讀寫作素材,而是特指教師比較容易忽略的"課文句子"。
並不是所有的課文的句子都值得去抄,這要視文本資源本身特點和學生的學力而定。我認為,如果課文和學生呈現以下幾種面貌,則完全可以先用"抄"的方法為教學打下基礎,甚至成為教學的主旋律。
如果課文太難,但表達富有哲理的。
如果課文太難,但表達極有文採的。
如果課文太簡單,但有"抄"的潛力可以挖掘的。
如果學生層次偏低,其理解能力距離課文的深理解層面還有一定距離的。
"抄"並不是老牛拉破車一般"悶頭抄",我這裡說的"抄",是智慧地"抄"、詩意地"抄"、積極地"抄"。抄出積累,抄出語感,抄出理解,抄出創造。一般的做法有三種:
一、抄出美麗,抄出語感。
像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紀念伏爾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說》這樣的課文,包含了豐富的歷史背景和深刻的人文內涵,要深入理解其中的文字,對初三學生來說,甚至對教師來說都是一件頗不易的事情。我針對自己所教的兩個擇校生班的學生作了調查後核算了一下,如果要講深講透,這篇文章耗時最少也在三個課時以上。我再次認真研究了課文,仔細揣摩了教材編寫者的意圖,我覺得像這樣的自讀課文,除了讓學生初步感受啟蒙思想家們的智慧和人類文明進程發展的艱辛坎坷外,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雨果精彩的演講語言,以此領略語言文字的魅力。
在這個思想的指導下,我簡化了教學目標,整堂課只要求學生做兩件事情:1.摘抄文中的至少十對形成對比和基本形成對偶的句子,並且至少背誦五對。2.激情朗誦全文,結合所抄句子簡要議一議伏爾泰這個思想家的偉大形象。
實踐證明,這樣做的教學效果很好。課堂上確實"沉寂"了十分鐘,但大部分時間學生們的背誦朗讀點評都很有激情。在"抄"中,學習目的得到了明確;在"抄"中,學習的頭緒得到了簡化;在"抄"中,孩子們感受到了文字表層的鋒芒和內在的深情;在"抄"中,語言的美麗被凸現出來了,語感和情感的孕育都有了肥沃的土壤。
在"抄"中,一節課學完了《紀念伏爾泰一百周年的演說》,輕鬆紮實而充滿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