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假日就是親朋好友相聚的日子,相聚不僅要有美酒更要有美食。雞鴨魚肉,山珍海味,當然少不了海鮮。不過,海鮮這類食材處理起來比較麻煩,掌握一些海鮮小知識,可以更好地享受美味一餐。
1、帶魚不用去鱗
帶魚表面總有一層銀色的物質,很多人覺得這是魚鱗,想要千方百計刮去它,覺得刮完才算乾淨才能用它做菜,其實大可不必多此一舉。帶魚表面的銀色物質並不是魚鱗,而是一種脂肪,還有一定營養價值,但這種物質遇熱就會融化,所以清洗帶魚不應該用溫度過高的熱水。
2、貝殼類吃鮮但不吃生
海鮮吃的就是一個鮮,鮮嫩甜美的味道是那麼多人鍾愛海鮮的原因。但是吃海鮮尤其是貝殼類的海鮮最好不要吃生的,因為貝殼類海鮮比較容易感染諾羅病毒和霍亂弧菌,儘量做熟再吃,生吃很容易威脅到身體健康。
購買貝殼類的海鮮,有一個挑選技巧很實用,那就是殼張開越大,用手觸碰沒反應的是死的,而殼閉合緊的一般就是活扇貝,殼張開的用手一觸碰馬上收緊的就更不用說了。
3、海參要一泡二洗
海參是很多家庭會選擇的滋補佳品,但很多人買來自己在家做不好。其實泡發海參並不難,先泡後洗,之後再烹飪,海參的口感味道就很能讓人滿意了。一泡就是先用冷水浸泡6小時,將海參泡軟之後,縱向剪開處理內臟和雜質,再用冷水衝洗。二洗就是在水中加適量小蘇打,煮沸後關火,放入海參泡2小時,重複兩次後取出,用清水衝洗乾淨即可。這樣處理過後的海參做出來的口感更有彈性。
再給大家介紹2種小海鮮,一起來看看你見過、吃過沒:
1、龜足
為什麼要叫這個名字呢?看了圖片就知道,這種小海鮮的樣子很像烏龜的腳,所以就有了這樣一個形象的名字——龜足。它還叫做石蜐(jié)、佛手蚶,在東海、南海沿岸的城市比較常見。
2、跳魚
一看這名字就覺得這魚絕對不文靜,應該很活躍調皮,難以控制。這種魚經常出沒在退潮後的海灘上,它習性狡猾,彈跳力極強,你能看到它在潮水退後的海灘上跳躍,所以才會被叫做跳魚。
美食君是沒見過也沒嘗過這兩種海鮮,有機會一定要試試,嘗過的小夥伴快來分享一下是什麼口感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