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十月,建三江七星農場大豆搖鈴、玉米招手、稻浪滾滾,豐收在望。
10月11日,北大荒建三江-碧桂園無人化農場項目在黑龍江建三江七星農場舉辦農機無人駕駛作業現場演示會。
隨著指令發出,一臺臺無人駕駛的收割機,轟隆隆駛向遠處的稻田。藉助衛星導航定位的收割機勻速直線推進,遇到盡頭的田埂就會自主轉向掉頭,不一會兒機身倉貯就已裝滿。
此時,後方無人駕駛的接糧機便「聞訊」趕來,兩車充滿默契地協同作業,收割機準確的將稻穀轉移到運糧機上,大約90秒後運糧機顯示已經滿倉,很快自主的轉彎掉頭回倉……
整個過程無人駕駛,一氣呵成。
在當天的整個演示過程中,共有40多臺(件)農機具呈現了無人化水田築埂、攪漿、插秧、旱直播、飛防、秋翻地、旋地,以及無人化旱田滅茬、翻、耙、起壟、播種、噴藥等農機作業。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農業智能裝備研究中心首席專家趙春江在現場感嘆道,本次無人化農場項目的演示會,不僅規模大,參與企業和農機設備數量多,而且作業項目「內容全、技術高」。
「美國、日本也都有不帶駕駛室概念的『無人拖拉機』問世,但是離大面積生產實踐應用,還有一定的距離。」 趙春江表示,相比之下,我國自主產權的低成本農機導航和雷射雷達產品已趨於成熟,並開始大面積的應用,取得了令人欣喜的進展。
1
神奇的「大腦中樞」
在10月11日的現場演示活動中,一共有17家國內外的知名農機生產製造企業,44臺(件)農機設備參與演示了20項無人化作業場景,可以說是集中展示了北大荒建三江-碧桂園無人化農場項目近一年來取得的試驗示範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無人化農場項目的「大腦中樞」,就是位於七星農場一側的農業物聯網與大數據中心,以及無人化農場項目農機管理雲平臺。
現場可以看到,位於大數據中心二樓的30個顯示器,組成了超大幅的電子屏幕,一方面顯示著各種設備、傳感器和攝像頭上傳的土壤、農業氣象、空氣溫度與溼度、作物長勢、病蟲草害預警等信息。
另一方面,可以完整的呈現現場的演示實況,包括每一臺農機設備的作業狀態、作業數據、衛星定位、作業軌跡等信息,都實時精準的出現在電子屏幕上。
這裡的工作人員只需要坐在「大腦中樞」的辦公室,就可以遠程監控無人化農機設備在不同的田塊內自主生產作業。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平臺數據處理分析、智能決策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智慧化大農業的生產場景將會更加的令人震撼。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評價稱:「這個無人化農場項目,是目前國內外針對主糧作物的規模最大、參加試驗示範的農機設備最多、作業環節項目最全、無人化技術最先進、農機田間作業無人化程度最高的,也是迄今為止,全球首個超萬畝的無人化農場試驗示範項目。」
他進一步表示,希望該項目帶動中國現代化大農業加速發展,為中國農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的動力。
2
加速「無人化」農業技術落地
2019年10月,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與碧桂園農業宣布,將協同整合多方的優勢資源,在黑龍江建三江打造全球首個超萬畝的無人化農場項目。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該項目是由北大荒和碧桂園兩大實力企業牽頭,並聯合數十家國內外農機製造企業共同參與,將從現代化農場應用場景的實際需求出發,重點突破農機無人駕駛、作業協同、多機聯動、自動避障、集群調度、遠程控制、智能決策等關鍵環節,共同建設規模化的無人化農場。
作為中國農業第一品牌,北大荒農墾集團下轄的墾區土地總面積達5.54萬平方公裡,並且組織化程度高、規模化特徵突出、產業體系健全,擁有適宜現代化大農業大型機械化作業得天獨厚的優勢,被譽為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與此同時,碧桂園是知名的世界500強企業,規模實力領先,產業鏈條覆蓋廣,可以整合上下遊多方優質資源。不難理解,這兩家龍頭企業聯手打造的萬畝無人化農場一經宣布,就令業界分外期待。
根據規劃,項目將大體分三年實施,建成後的總規模將超過1萬畝。
未來兩年,計劃普遍實現多種無人農機遇障繞行、作業協同和多機協同的大規模機群作業,實現現場無人監控的無人駕駛、智慧平臺數據分析與智能決策等等。
最終,要構建一套農作物耕種管收運全流程的無人化作業和無人化農場建設運營的系統解決方案,推進我國農機向智能化和無人化方向發展,建設最具有科技含量的現代化大農業,助推中國農業科技振興。
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會長劉憲表示:「發展建設『無人化農場』符合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建三江的試驗示範不僅能夠加速推動和促進無人化農場技術的發展,有助於大幅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還能優化和集成無人化技術,拿出可複製、可推廣應用的無人化農業生產系統和無人化農場系統解決方案,為全球農業發展和糧食安全作出重要貢獻。」
3
突破現代農業的發展瓶頸
需要看到,我國傳統農業「看天吃飯」的情況沒得到根本改變,人均耕地面積小,生產效率低下,農民收入穩定性差,對就業創業、工商資本的吸引力不足。
隨著中國城鎮化持續推進,農村人口正在大量湧入城市,一個現狀是:「80後」不想種地,「90後」不懂種地,「00後」不問種地,農村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兒童。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農村適齡勞動力人口數量為3.13億人,佔農村常住人口的比重為56.8%。這一比重不僅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更遠低於城鎮79.5%的水平。而在農村常住人口中,65歲以上人口佔比超過18%,遠高於全國平均12.6%的水平。
未來誰來種地?這是農業發展、鄉村振興急需破解的問題。
業界普遍認為,引進無人化技術、智慧機器人、大數據智慧決策等新型手段,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變革,是破解我國農業發展瓶頸的重要途徑。
當前,信息化、數位化技術正加速農業生產方式變革,而隨著北鬥衛星導航定位、5G、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機器人、人工智慧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加速發展,以及各自在農業領域的推廣應用,大型無人化農業的發展有了更為堅實的科技支撐。
國家科技部農村科技司巡視員許增泰表示:「北大荒、碧桂園雙方合作共同組織實施無人化農場項目,是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產學研深度融合的一種範式。」
從建三江無人化農場項目來看,用高效的科技手段完全可以大幅降低勞動強度、提升生產效率,為解決農村人口老齡化、農業勞動力短缺問題尋找突破口,助力推進我國農機智能化、農業智慧化、農場無人化技術進程,提升中國農業現代化水平。
同時,進一步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我國糧食安全,真正「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服務於我國糧食安全戰略。
據許增泰表示,該項目對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推動農機智能化發展具有重要的示範作用,希望能夠探索出一條創新驅動農業發展的新路徑,為我國農業發展插上科技的翅膀,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更大的貢獻。
如今,碧桂園與北大荒共同打造的全球首個超萬畝無人化農場已經展現最新成果、邁出重要一步,在融合了歷史召喚、科技進步、國家發展、人民幸福的宏大目標下,碧桂園顯示了不斷為全世界創造美好生活產品、用心服務和回饋社會的初心。
全國政協委員、碧桂園創始人楊國強對農業農村有著十分深厚的家國情懷,曾數次在全國兩會上圍繞農業農村發展積極建言獻策。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後,他表示:碧桂園發展到了今天,有條件有責任去為鄉村振興做點什麼,他還說:「42年前我種田,42年後我還回去種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