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楊百會
10月16日是第40個世界糧食日,今年宣傳周的主題是「端牢中國飯碗、共築全球糧安」。雖然我國糧食安全形勢持續向好,但未來仍有隱憂。
近年來,我國每年進口的糧食高達1億噸左右。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發布的《中國農村發展報告2020》顯示,到「十四五」時期末(約2025年),我國可能出現1.3億噸左右的糧食缺口。
在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和新冠肺炎疫情持續的背景下,如何保證「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智能化、大數據等技術或可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從種到收,全面實現無人化
10月11日,黑龍江省建三江七星農場的大豆、玉米、水稻豐收在望。
隨著指令發出,一臺臺無人駕駛收割機轟隆隆駛向遠處的稻田。藉助衛星導航定位,收割機勻速直線推進,遇到盡頭的田埂自主轉向掉頭,不一會兒機身倉貯就顯示已經裝滿。此時後方無人駕駛的接糧機「聞訊」趕來,兩車默契協同作業,收割機準確地將稻穀轉移到運糧機上,大約90秒後運糧機顯示已經滿倉,很快自主轉彎掉頭回倉,整個過程全部無人駕駛,一氣呵成。
當天,現場40多臺/件農機具還再現了無人化水田築埂、攪漿、插秧、旱直播、飛防、秋翻地、旋地以及無人化旱田滅茬、翻、耙、起壟、播種、噴藥等20項農機作業演示。
這是北大荒建三江-碧桂園無人化農場項目在七星農場舉辦的農機無人駕駛作業現場演示,該項目由碧桂園農業與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合作建設,是迄今為止全球首個超萬畝無人化農場試驗示範項目。
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排名中,碧桂園排名147位,位居上榜房地產行業之首。但創始人楊國強卻始終懷著「重新回去種田」的夢想。2018年5月,碧桂園成立農業控股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宣布進軍現代農業。
無人化農場是一整套系統,不僅包括展示出來的各類無人機械,背後還有一套技術和運營系統。
位於七星農場一側的農業物聯網與大數據中心和無人化農場項目農機管理雲平臺是無人化農場項目的「大腦中樞」。中心二樓30個顯示器組成巨幅電子大屏,一方面可以顯示通過各種設備、各類傳感器和攝像頭上傳的田間土壤、農業氣象、田間空氣溫度與溼度、作物長勢、病蟲草害預警等信息,同時也可以完整呈現演示實況,每一臺農機設備的作業狀態、作業數據、衛星定位、作業軌跡等信息都能實時出現在屏幕上。工作人員坐在中心辦公室,即可遠程監控無人化農機設備在不同的田塊內進行自主生產作業。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農業信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農業智能裝備研究中心首席專家趙春江在現場表示:「美國、日本也都有不帶駕駛室概念的『無人拖拉機』問世,但離大面積生產實踐應用還有一定距離。今天北大荒和碧桂園聯合組織的無人化農場項目農機無人駕駛作業現場演示會,規模大,參與企業和農機設備數量多,作業項目內容全、技術高。」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表示:「北大荒建三江和碧桂園農業聯合組織實施的這個無人化農場試驗示範項目,是目前國內外針對主糧作物的規模最大、參加試驗示範的農機設備最多、作業環節項目最全、無人化技術最先進、農機田間作業無人化程度最高的一個無人化農場項目,也是迄今為止全球首個超萬畝的無人化農場試驗示範項目。」
破解「誰來種地」難題
我國傳統農業眼下仍以家庭為主要經營單位,人均耕地面積小,大多數農業生產活動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勞動強度大、生產集約化程度低、生產效率低下。
同時農業生產「看天吃飯」的情況還沒得到明顯改變,生產過程較多依賴農戶過往的經驗積累,經營風險大,農民收入穩定性差,對就業創業、工商資本的吸引力仍然顯得不足。
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持續推進,農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80後」不想種地,「90後」不懂種地,「00後」不問種地,農村留下的基本都是老人,這是當前的現實。未來誰來種地,這是農業發展、鄉村振興急需破解的問題。
引進無人化技術、智慧機器人、大數據智慧決策等新型手段,推動農業生產方式變革,是破解我國農業「誰來種地」發展瓶頸的重要途徑。
破解「怎麼種好地」難題
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強調要穩定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要加強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部署一批重大科技項目,搶佔科技制高點。
當前,信息化、數位化技術正加速農業生產方式變革。隨著北鬥衛星導航定位、5G、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機器人、人工智慧、智慧氣象等現代信息技術的加速發展和在農業領域的推廣應用,發展大型無人化農業有了更為堅實的科技支撐。
建三江無人化農場項目探索構建的全流程無人化新模式,通過引入先進智能農機、發展精準高效農業,大幅提升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單位土地的產出效率,努力破解「怎麼種好地」的難題,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我國糧食安全,真正「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服務於我國糧食安全戰略。
責編 | 姚坤
(版權屬《中國經濟周刊》雜誌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