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不僅有鄉土味
微信公眾號:鄉土寧海
北伐甫定,百廢待興。杭州上倉橋浙江第六師營舍原址上,開辦了一所嶄新的現代警察學校----浙江省警官學校。1928年9月12日,是該校正式成立並開學的日子,風度翩翩的朱家驊校長一身西裝革履,氣質儒雅,身板筆挺,站立在臨時搭建的開學典禮主席臺上,先用威嚴的目光掃視了會場一周,便開始了他激情飛揚的演講。朱氏本是留洋人士,學者出身,學識淵博,口才極佳。他精彩的演講,深深吸引住這批莘莘學子,令他們熱血澎湃,激情飛揚。在臺下正襟危坐仰頭傾聽的學子中,就有一位來自寧海西鄉竹林村的青年,他叫王協恭。此刻他與他的200位作為正科第一期學生一起,沉浸在一半是新鮮一半是興奮的開學典禮氛圍中。
王協恭(1906-1960),字子衷,原名三近,是竹林耆宿王孔照先生的第三子。他自幼入學堂接受教育,寧海縣立正學小學畢業後,即考入在臨海的浙江六中,與同鄉鄭榭、王式珍、胡積璫皆為同屆同學,1926年6月從省六中初中畢業。無論在縣城的正學小學,還是在台州的省六中,王協恭就顯示出異於別人的學習稟賦,聰穎而刻苦,均以第一名的佳績畢業,以至近代名儒竹林人王守愚先生稱其為「當代我族讀書真種子」。
省六中初中畢業生同學錄
初中畢業後的王協恭,面臨著一個非常現實的選擇:是繼續升學讀高中考大學,還是找工作先就業。迫於當時大學學費昂貴,很「燒錢」,每學年需要白花花的幾百塊銀元方可支撐。儘管王協恭家境在族中還算不錯,但真要供他讀大學,其父也頗感力不從心,他只好放棄了出外繼續升學深造的機會。畢竟一個中學畢業的高才生,在當時好歹也是一個知識分子。通過父親朋友的關係,他到寧波某學校謀取了一席教職,總算有了第一個短暫的教書生涯。
料想不到的是,他這書一教,竟開啟了他人生的重要職業之途:教員、教官。意氣風發的王協恭,顯然不滿足於在偏隅一地的小學校裡謀差,一輩子只能當一個小教員。1928年,剛滿22歲的王協恭終於迎來了一個機遇,一位有錢人願資助他考浙江警官學校,但也附加一個條件,就是要將他兒子一同帶考,意即在警校的幾年將他兒子一同帶畢業。王協恭聽聞後,正因家裡無力供他讀大學深造煩心著的他,面對這份飛來的饋贈,自是驚喜萬分。略作思考後,他就應允了,決定投筆從戎,報考警校。未久,他順利考取了浙江省警官學校正科第一期。
是年9月12日,學校正式開學,與寧海胡福相、鄭榭、葛超與諸暨俞叔平、湯溪汪弼、青田徐勵等成了同期同學,即成為民國時期培養的第一批警政科班學生。這裡不能不提及「浙江省警官學校」。作為民國最好的兩所警官學校之一,它始於1928年2月,由當時浙江省民政廳長朱家驊提案設立,朱氏希望 「用新人、行新政」 , 培訓新型警察幹部,整頓民初警務積弊,通過後即開始籌辦。首期招收正科學生200人,學制二年,分編一、二兩隊;後又招收國軍遣散軍官170人,編為速成科三、四兩隊;繼又就浙籍退伍軍官中招收90多人,編為速成科第五隊;三、四、五隊均學習八個月畢業。
消防教官(1932年)
當年的「浙江省警官學校」人才濟濟,集合著一大批日後在國內警務界影響頗大的執牛耳者。「浙警一期」 是一個可遇而不可求的稀缺資源,更是學員成為日後職業發展與職場運作的金字招牌。王協恭在這個群體裡絲毫也不遜色,他以自己獨特的處世風格、與人為善的品性及超凡的人格魅力,深受校方師長的青睞與垂青。王協恭從小國文根基好,寫作是他的一大特長,嚴謹的求學態度,流暢的文字筆調,使他在學校裡嶄露頭角,很快便冒尖出來。1930年9月,王協恭以優異成績畢業。學校對第一期所有畢業學生一律由政府出資赴日本考察警政,時長竟達兩個月。
浙江省民政廳派王協恭赴日考察(1936年)
當時這批畢業生的出路有三種:一是出國留學。是年春,浙江警官學校考選委員會對正科學生組織浙江省官費留學生考試。胡福相、俞叔平、揭錦標、王宗義、韋炎明一起共有30員被分赴日本警官學校、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專攻警察學科,成為留洋考察警政的人選。這批人學成歸國後,大多成了民國警界的翹楚。或是留校執教,寧海王協恭、東陽徐步奇就屬這一類。作為一名品學俱佳的優秀學生,王協恭自然被校方選中作為留校人選。母校浙江警官學校向他伸出了橄欖枝,邀他到母校執教。顯然,這也是他最好的一個職業選項。三是大多分派到基層警局或城市分局當警官,從事實際警察事務,如永嘉李龍就充桐鄉警局屠甸分局長。自此,近代中國警察教育史上就留下了一位出色的好教官。
王協恭受聘到母校浙江省警官學校後,由於他為人勤學,學識淵博; 又出洋考察過日本警政,視野開闊; 再加上警校裡有一幫實力不俗的寧海老鄉同事同學助力。這樣的環境,怎能不使王協恭這一批人意氣風發,他在警官學校風生水起,得心應手。先是任校管課科幹事兼警士教練所教官,後升至普通主講警察要旨兼消防警察教官,27歲就升至校管課科主任這個位置。
1932年
這裡要普及一下該校的一些組織架構概念:管課科是校教務處下設的一個科。處下設若干科,舉二個科室例子:有教官部,置專任教官若干人,兼任教官若干人; 管課科,置主任一人,幹事一人、印刷管理員一人,書記一人,掌理課程講義印刷、學生考勤及關於統計上一切事務。其他諸如有衛生科、會計科等等。1936年,時年30歲的王協恭已任管課科主任3年了,其手下有: 幹事沈鵬益、印刷管理員周競雄、書記周啟新,均是浙江人。
直至1936年秋,由內政部警官高等學校與浙江省警官學校兩校合併擴大成立中央警官學校,實際主事警校的是寧海雪坡人李教育長士珍先生(蔣中正則是掛名兼任校長)。他又隨母校成建制轉入中央警官學校任教官。
1936年11月,省民政廳指派趙綬新王協恭赴日考察。據當時《警政情報》之一則題為《浙民廳派趙綬新王協恭赴日考察警察衛生行政》新聞云:
浙江省民政廳徐廳長,對於本省警察衛生,及其他警察行政諸端,力事整頓,茲為資借鑑起見,特派前警官學校衛生主任趙綬新、管課主任王協恭等,赴日分別考察,以備回國後垂詢採辦施行,現趙王二君定於十一月九日偕同醫師沈汝梅,由杭赴滬乘輪出國雲。考察回國後,族裡為此曾專門擺酒宴為他接風。
浙江省警官學校校友錄(1931年)
中日全面開戰以後,中央警官學校隨國民政府輾轉西遷,王協恭沒有隨校西撤,而是留在浙江。1937年12月24日杭州淪陷後,當時浙江省府遷至金華永康方巖一帶,金華成為全省戰時政治中心。1938年9月,因受同鄉寧海力洋人葉文(力洋村人,時任武義縣縣長)之邀,希望王協恭到武義接任警政事務,於是他成了繼東陽人陸枝春之後的武義縣警察局局長。民國時期政界人士鄉土觀念尤重,主政一方大員,均會邀請一批可信賴的同鄉、同學、同好之類去做事,或充要職,或管肥缺,或做文案幕僚之類,似成官場慣例。據說當時葉文邀去了好幾位寧海老鄉,其中還有一位竟是王協恭同村的王泰履先生,充任縣政府某一科長(相當於現在縣局長) 職位。直到1942年6月,因葉文去職,王協恭也請辭返裡,警局交由慈谿人馮懿茂接事。
武義縣警察局(所)歷任主管名錄
1942年6月王協恭卸下武義之職,終於返裡歸鄉。鑑於他的聲望與地位,他先是出肩地方鄉政,擔任寧海竹柘鄉鄉長。據1944年6月17日《寧海民報》的一則消息
《竹柘鄉長王協恭辭職照準》所云:「(縣訊)竹柘鄉長王協恭、因另有他就辭職,聞縣府業予照準。」 後又出任寧海警察局代局長,是年8月30日,《寧海民報》又以一則
《警察局長陳省方辭職 縣派王協恭代理》消息見報:「(縣訊)本縣警察局長陳省方因故引咎辭職,縣政府業已照準,並派前武義警察局長王協恭代理,聞定九月一日辦理交接雲。」 此番,他在家鄉執長警局,算是回到他的老本行。王協恭在家鄉寧海執掌警務,嚴格治警,在鄉愛鄉,以護桑梓為己任,並在全民抗戰的大潮中出任縣抗日先鋒隊大隊長,顯示出他是一位有著正義感並富有職業操守的正直愛國者。
竹林七賢村古樟
王協恭出身書香門第,幼承家學,好學聰穎,博學多才,不僅國文基礎好,精通英日文,且有中、英文著述。由於時代遞變,他的手稿都付之一炬,惜無存,倘存之,應是民國警察教育很好的第一手資料。他為官為民,在鄉惜民,能上能下,只要鄉親有需,對社會有益,他都會樂於接受。當年他看到家鄉民眾貧窮,原先竹林初小就是他父親孔照先生領銜創辦,高小要到城裡去讀,許多有才華子弟因家境貧寒得不到升學,他憂心如焚。他深知,家鄉竹林要進步,開啟民智辦教育是關鍵,就毅然擔負起籌建村完小的責任。先是邀集各房的房首,獻出祀田作基金,修校舍、添設備,置辦風琴、鼓、號等器材。同時遴聘名師,將多才多藝的奉化曹亭忠、寧海石世益、胡聲雷等名師誠邀至竹林;他還親自兼教自然、音樂等課程,竹林學校一時名聲大噪。現尚存一份民國縣政府委令檔案,由當時縣長李潔續委王協恭為竹柘鄉中心學校校長,任期從1945年8月至1946年7月。首批竹林高小畢業生二十多名中,培養出如王根法、徐永根等家鄉優才,一些學生有的參加地下黨或遊擊隊, 或成區鄉各級幹部和教師,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竹林學校培養。父子兩代接力辦學,堪稱竹林一段隹話。
平易近人、樂於助人、嫉惡如仇、關愛桑梓是他為人又一大特點。不管在外宦遊或在裡住留,他心裡總是裝著故鄉人,始終存有一種揮之不去濃濃的鄉土情結。這裡舉幾個王協恭幫助鄉人的事例:如竹林王文清父母早亡,家境貧寒,王協恭帶他去報考警校,後他最後成為青島市某警察局長,這當中王某個人努力除外,還有協恭先生在警界利用人脈為他提攜之功。他在寧海期間,凡竹林人被捉去當壯丁,他都會出保,如王恕央、馬廷樹、王小爽等均由他保釋回來。他接長寧海警局期間,得知桑洲稅務長龔陽光等因竹柘鄉遲交課稅,而毒打鄉差,即通過有關主管,將為首兩人撤職查辦。
【未完待續,敬請關注「鄉土寧海」】
□ 鳴謝:南京近代警察史博物館提供資料
□ 撰稿:王靈恩
□ 攝影:望海茶
□ 排版:水東居士
□ 審核:蓋蒼小子
□ 寧海縣鄉土文化俱樂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