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李白》

2021-02-23 地雷哥哥講故事

最近談李白談的也比較多,上課專門研究,下課酒後評論。

對於李白,上課時我曾提出過這麼一個觀點:「李白其實是中國古代文人的一個縮影」。雖未經考證,但卻是我心中李白應有的樣子,我心中千古文人應有的樣子,或許也是我心中我應有的樣子。

飲酒前的李白,也是千古文人共有的特性。在儒家學說為主線的中國古代,控制情緒是最基本的要求。讀書人不能不讀《四書》,讀了《四書》就被教育要能控制情緒,要「中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中庸是方法論,中和就是這條方法論的價值觀。

伴隨著理性的就是感性的壓抑,人類不可能沒有的感情,控制得越好爆發得就越大。而他的這些情緒,正是來自生活中的歡樂、苦難。文人的心思足夠細膩,能感受的生活中點點滴滴的變化,這些變化轉而就引起了心中情緒的變化。當這些情緒壓抑到了極點時,總要找個途徑釋放,而酒後的狂蕩又無人會真的怪罪,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對情緒的控制?

飲酒時的李白,就是把平時壓抑著的情緒爆發出來。而這口「繡口」一吐,也吐出來他和背後的盛唐的豪氣沖天。每次我飲酒稍微多了那麼一些,不是作詩就是表白,而之於李白就是寫詩吹牛逼。

他自己說自己是「十裡殺一人,千裡不留行。」他是學過劍術,但他也被兩三個街頭小混混逼在牆角,將要毒打之際是他好朋友假裝抓他還債,衝進人群把他撈了出來。他還說自己千杯不醉「一杯一杯復一杯」,可是他的好朋友杜甫是一個現實主義者,杜甫的《飲中八仙歌》說李白是「鬥酒詩百篇」,只有一鬥酒的酒量,當時的酒還是類似於今日之米酒,酒精度數可想而知。但是他寫的詩也是真的好,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

似乎咱們的這位李太白啊,不是寫詩就是在喝酒。但他真的喝醉了嗎?他要是喝醉了,思路不清楚還能寫的出這樣格律工整、意境優悠遠的詩句嗎?

飲酒後的李白,似醉非醉,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也。之前說我心中的李白,是千百年來文人的一份子,那麼作為這一份子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不能喝醉的。

上到《詩經》中的「飲酒溫克」,下有孔子說的「惟酒無量,不及醉。」文人的生活不能缺少了酒的滋潤,但是作為高雅的詩人君子,又不能失了風度。

「我不能再喝啦!」「我醉欲眠親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你走吧!要喝明日再喝,我有些醉了。」裝死,是一個酒品好的人的自我修養。

歸根結底,文人墨客誰又無半點情愫難以言表,須假託醉酒詩詞一述衷腸。但是我們說歌是詠志的,在述完不盡的愁苦之後,隨之而來的便是對生活無限的樂觀。

沒人理解自己,卻始終堅信著自己的才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很久沒喝酒,今日定要喝個痛快,「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黑暗終將過去,光明就在前方,「長動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李白在我心中,永遠是那個在月下喝酒、寫詩、舞劍的,千古最最最有腔調的文藝青年。不覺三更已到,我也要吹燈收筆,去夢中尋一尋李白,與之共飲,與之拼一拼詩。。。。。。

相關焦點

  • 尋李白
    縱觀歷史的滔滔長河,不乏有詩懷的人,也不乏徒有情懷的人,可是像太白這般情懷與詩懷兼顧的詩人卻是極為罕見,說的露骨一點,我愛李白的詩,更愛李白的人。      李白是詩國中獨往獨來的一位豪士。他天性真率,狂放不羈,充分體現了浪漫樂觀、豪邁積極的盛唐精神。李白的思想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絕不局限於某家某派。他決不盲從任何權威,一生追求自由的思想和獨立的意志。
  • 李白與杭州
    卷首詩[唐] 李白杭州送裴大澤赴廬州長史西江天柱遠,東越海門深。去割慈親戀,行憂報國心。李太白與杭州李白,字太白,人稱「詩仙」、「謫仙人」。李白,少年時期,曾仗劍走天涯,一生愛入名山遊。在中國的土地上,李白曾用腳丈量過。從他的詩歌中,可以看出,他這一生到過很多地方,峨眉、南京鳳凰臺、廬山、揚州、五嶽等等,他的足跡遍布中國南北。
  • 杜甫寫給李白的第一首詩,生動刻畫了李白傲岸、狂放的精神品質!
    「李杜詩篇萬古傳」,提起盛唐的詩人,我們首先想到的便是李白與杜甫。他們不僅在詩歌創作上有著齊名的成就連漂泊的身世也是十分相似,他們都仕途失意、一腔抱負無處施展,太多的相似讓兩人惺惺相惜,成了莫逆之交,並且常常用詩歌勸慰鼓勵著彼此。
  • 李白詠月詩行書四幅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唐代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有「詩仙」 , 「詩俠」之稱。李白作詩千首,有《李太白集》傳世。他的一生 ,絕大部分卻在漫遊中度過 ,遊歷遍跡大半個中國 。
  • 唐代文學名家李白簡介及主要作品
    李白簡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
  • 《遇見李白》:一篇初一學生的作文
    他就是盛唐上最璀璨的明珠——李白。初識李白,是在兒時。從小,就被教導著咿咿呀呀的背他的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每次他的出現,似乎都伴著明月。天上那輪皎潔的玉盤似乎是他的精神寄託。那裡,讓他魂牽夢繞。再見李白,已是學生。在新的環境,新的身份中,一切都是那麼新奇而陌生。但是,我又見到了熟識的李白。
  • 杜甫心中滿滿愛 15首詩詞送李白
    杜甫心中滿滿愛 15首詩詞送李白 原標題: 杜甫保存至今的詩歌作品中,跟李白有關的,共15首:《贈李白》(五古),《贈李白》(七絕),《與李十二白同尋範十隱居》,《八仙歌》,《冬日有懷李白》,《春日憶李白》,
  • 【將進酒】詩仙李白的詩與酒
    要說「酒中仙人」,除了劉伶,被大眾所熟知的當數李白。
  • 學詩計劃 | 《春日憶李白》:你卓絕不凡,無敵於天下
    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詩壇兩座高峰,但生前李白的名聲要遠高於杜甫,所以我們會看到兩人相識後,杜甫一而再、再而三地寫下《贈李白》、《冬日有懷李白》、《天末懷李白》,包括這首《春日憶李白》這樣的詩,可是李白卻少有回應。不過從杜詩所蘊藏的情感來看,相信杜甫對李白的思念是真摯的,並不只是想攀附名人,藉機炒作。
  • 李白,你的良心不會痛嗎?
    知乎網友:大概就是杜甫對李白的感覺吧……李白一定沒想到,在一千多年後,他竟然成了網紅負心漢……李白和杜甫的關係,足夠後世腦補出無數長篇虐戀小說。李白比杜甫大11歲,他們相遇時,李白已經是名滿天下的大詩人了,而杜甫都33歲了,還默默無聞。
  • 余光中寫給李白的四首詩
    「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 剩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這樣的句子,應該就是陸遊筆下「本天成」的佳句吧,余光中用他的妙手寫了下來,帶著我們一同重新認識李白!《念李白》——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
  • 李白最狂的一首詩,李白最難背的一首詩,兩首詩的共同點亮了!
    只要對中華文化有入門水平的人,都不可能沒聽過「詩仙」李白的大名,這位青蓮居士對中國詩壇的影響力十分深遠,後世文人無不將之奉為圭臬。今天小解就帶大家拜讀兩首太白詩,一首極其狂傲,一首極其難背,而兩首詩的相似之處則是個大亮點!首先,李白最狂的一首詩——《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
  • 詩詞納涼:李白放浪、王維禪意、陸遊享受、孟浩然孤獨
    烈日炎炎,出門在外,如果能,尋一處陰涼,飲一杯冰水,再痛快不過。古人云,望秋雲則神飛揚,臨春風則思浩蕩,那麼夏天呢?炎炎夏日,日長慵懶,詩人們難道真的就「睡起無情思」嗎?縱觀夏日詩篇,總逃不開「納涼」二字,在這炎炎夏日,他們都渴望尋找一處「涼」,反倒讓他們的夏日詩篇中生出一股清涼禪意。
  • 平行篇 相邀李白 第2部分 如果李白來到現在,還會寫出怎樣的詩歌
    李白先生,獨步聆聽。唐朝仙境,筆墨明星。靜夜思窗外寒飛雪,冬來好時節。又年臨芳近,梅花請玉蝶。他鄉異客,落筆星河。詩人李白,千年墨來。落筆和天,知所云臺。登金陵鳳凰臺 長雲天上梧桐樹上梧桐花,梧桐開在何人家。
  • 郝玲君 174 李白與月亮的一世情緣——群文閱讀,李白詩歌月亮意象解讀
    174 郝玲君 李白與月亮的一世情緣——群文閱讀,李白有月亮意象的詩歌月亮,你喜歡嗎?月亮,你寫過嗎?如果您的回答是,那麼往下看,可以和這個人pk一下。這個人就是李白,偉大的李白。一輪月亮,他能變魔術一般,變出千姿百態,出現在無數詩歌中。而那首首經典寫月亮的詩歌,成就了他「寫月亮千古第一人」的美稱。
  • 孟浩然的詩歌為何不如李白杜甫?
    孟浩然的人品和詩歌才華,更是贏得了同時代年歲比他小的李白、杜甫等人的景仰和推崇——中國文學史上兩位最偉大的詩人都是他的崇拜者,古今中外可有第二人?——李白對孟浩然,無論為人,還是詩歌藝術,都推崇備至。有詩為證:「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杜甫對孟浩然,主要是激賞他的詩歌語言藝術。
  • 李白這些耳熟能詳的詩句,你都知道出處麼?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論詩》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逸興橫素襟,無時不招尋。朱門擁虎士,列戟何森森。 剪鑿竹石開,縈流漲清深。《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 【語文大師】春夜洛城聞笛——唐.李白
    李白望著夜深人靜的街道,卻怎麼也尋不到吹笛人的蹤影,悠揚的笛聲乘著春風散落全城。笛聲愈加濃重,思鄉之情也愈加濃烈,為表達自己的思鄉懷親之情,李白便揮墨創作了這首《春夜洛城聞笛》。李白的這首詩雖是在寫聞笛,但所表達的意義不僅僅是描寫音樂,還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這首詩清新流暢,抑揚錯落,最後兩句「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來在羈旅遊子的心中引發強烈的共鳴。
  • 李白很「天才」的一首詩,寫詩時還不到24歲,水平卻令人折服
    這我們倒是不清楚,關於李白小時候在蜀中的事跡,並沒有流傳下來很多,我們所掌握的資料,大多是出於李白自己的作品,他在離開蜀地之後四處幹謁、漫遊、交友,免不了寫下許多幹謁與酬贈的作品,裡邊就經常提到自己的少年時期。
  • 辛棄疾也「花心」:一首《憶李白》,道出他對李白和杜甫的感情
    不尋飯顆山頭伴,卻趁汨羅江上狂。定要騎鯨歸汗漫,故來濯足戲滄浪。 頷聯的「青山埋骨至今香」,說的是這李白墓位於安徽省的青山西麓隴地上。當年李白去世後,本是葬在了安徽省的城南龍山東麓,後來李白好友的後人給李白遷墓,就把李白墓移到了與龍山相對的青山。因此,很多人追悼李白,都會用到「青山」二字,這辛棄疾自然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