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數學,真的需要天賦嗎?聽聽數學家怎麼說……

2020-12-13 果殼網

果仁媽經常聽到家長們把這些話掛在口頭上:

我們家娃沒有音樂天賦,天生五音不全;沒有藝術細胞,畫畫、舞蹈啥都不行;沒有運動天賦;沒有數學天賦;沒有語言天賦;......

「天賦」的說法真的靠譜嗎?影響到底有多大呢?今天,我們就先來探討下「數學天賦」。

果仁媽邀請了數學家Yilong和她的太太邱天,請他們一起來聊聊「學好數學,是否真的需要天賦?」以及「數學學不好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文章深入淺出,對數學學習的方法解剖得非常精闢,千萬不要錯過。

學數學需要天賦嗎?這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作為一個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工作者,今天來談談我的看法。

1

數學考試,需要天賦嗎?

首先,成為數學家顯然是需要一定天賦的。不過,很多家長提出這個問題,並不是想看孩子能否成為數學家,實際想問的是:中高考的數學考試需要天賦嗎?

我們很多時候會看到,一些孩子相當機靈,學習其他科目都沒什麼問題,單單數學學不好。他們是否缺乏某種神秘的「數學天賦」呢?

其實,大多數情況下,天賦都是無辜的背鍋俠。

當一個孩子的數學成績不好,家長心中會感到十分憋屈,總想找個負責的東西。怪孩子嗎?捨不得,再說孩子可能也盡力了,不是故意不學。怪老師嗎?可是同一個老師教的,怎麼有的孩子數學就很厲害,好像也不是老師的問題。找來找去,不知道怪啥。算了,怪天賦吧

這種時候的「怪天賦」,其實就是「誰知道這孩子為什麼數學不好?反正我真的搞不清楚」的意思。如果就此放棄努力,未免有些令人遺憾。

那麼,如果不是天賦,到底是東西造成了數學不好的困境呢?

想要理解為什麼學不好數學,首先要對數學有一個粗淺的了解。數學和其他科目相比,確實有一些顯著不同的特徵。

比如說,很多人都會提到「開竅」這個說法。有的孩子似乎數學就是「不開竅」;而有的孩子原本數學很差,突然「開竅」了,數學一下就有了飛躍。是什麼發生了改變呢?

肯定不是知識,知識是一個逐步累積的東西,只有可能量變,不可能發生質變。我覺得更可能發生的改變,是孩子青春期的性格和習慣上的改變,導致孩子解決問題的方式和能力發生了質變,從而數學「開竅」了

為什麼其他科目很少會「開竅」呢?因為許多學科是不需要創造力的——你認真看書聽課,知識都搞懂了,題刷夠了,考試成績自然就會得到提高。

然而數學就要靈活得多了。數學問題往往需要你發揮一定的創造力,從而解決陌生的問題。如果老師的水平不夠,而你又沒能自己找到正確的方法和方向,很有可能白努力,越學越崩潰。

歸根結底,數學考試往往考的並不是知識本身,而是解決問題的能力、習慣和性格。

因此,如果大家在乎的是小學、中學的數學考試,那麼與其盯著並沒有什麼直接關聯的「天賦」,不如來看看怎麼樣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習慣和性格。

2

數學成績不好的真正原因

1、解決問題的方法論

大多數時候,我們做不出來一道數學題,差的並不是天賦,而是解決問題的習慣有問題。

比方說,我們來考慮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

我們面前有一杯純牛奶(假設不含水)和一杯水,牛奶和水一樣多。假設我用一個勺子,盛一勺牛奶到水裡,攪拌均勻;再從混合物裡面盛一勺,放回到牛奶裡。問:現在是牛奶裡面的水多,還是水裡面的牛奶多?

解決這個問題,一般可能會有以下幾種思路。大家可以自己體會其中方法論的不同與優劣。

直覺瞎猜法拍腦袋想——水裡面摻了牛奶之後,似乎水就變濃了一點。盛一勺混合物,似乎水少盛了一點?畢竟一勺裡面不全是水了,還有一點點牛奶。所以,最後是牛奶裡的水少。

這個思路到這裡就結束了,好像沒有其他可能性了。

但是,不好意思猜錯了,答案不是這個。

機械狂算法

設未知數,開始計算。然而怎麼設未知數?具體怎麼算?這等於是在賭老師和刷題。

老師講過,或者刷過類似的題目,那麼機械作答即可。如果老師沒講過,也沒見過這種題型,那麼很可能就要腦袋空空了。

嘗試極端情況

假設勺子的體積為零。那麼我一來一回,等於什麼都沒盛。所以水中的奶和奶中的水一樣多。

再假設勺子的體積等於杯子中全部溶液的體積。那麼首先我們把所有的奶都盛到了水裡,然後牛奶的杯子空了,而水杯裡面混合之後是各50%的混合液。再把混合液盛回去,兩杯現在都是一半一半,於是我們發現水中的奶和奶中的水還是一樣多。

如果是選擇題的話,正確答案已經可以猜出來了。

高級數學視角

採用抓不變量的思路。盛一勺過去,再盛一勺回來,那麼兩杯各自的溶液量都是不變的。

因此牛奶杯中少了多少牛奶,就多了多少水。而少的牛奶,恰恰就是加到水中去的。因此牛奶中的水和水中的牛奶一樣多。

顯然這四種思路中,後面的三種方法都能夠得到正確答案,而後兩種需要更高級的方法論。理論上來說,一個好的老師肯定講過以上全部的方法論,不僅是中學老師講,很多小學老師都會教。

遇到難題怎麼辦?先試試一個簡單的情況嘛,比如遇到選擇題,代個數進去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這就是剛才第三種方法。

遇到複雜問題怎麼辦?抓不變量嘛,大家在物理課上都學過能量守恆吧!抓不變量是近代數學和物理的最核心的思路之一,這就是剛才的第四種方法。

那麼,為什麼老師講過,到了考場上,面對考試題,自己卻用不出來呢?除了不專心聽講,或者不求甚解之外,很多時候還是一個習慣的問題。

這種解題習慣並沒有說起來這麼輕鬆。養成習慣之前,我們必須先要克服一些阻力,比如我們的直覺。靠直覺去猜是最省事的方法,所以我們總是有惰性去依賴直覺,但是當我們的知識功底還不夠深厚的時候,直覺往往很不可靠。

為了幫助我們在面對題目的時候能調取合適的方法論,也就是養成一個好的解題習慣,我們需要在平時學習的時候付出很多努力。比如說,

我們對知識的理解不能停留在內容表面,更要對知識之間的聯繫有著比較深刻的把握 一定要養成一題多解的習慣,不斷去使用不同的方法論來打磨自己的技藝當然還要有足夠的做題量,如果題都沒做過幾道,方法論的應用也就無從談起了。幸運的是,這些都不需要天賦。數學考試,和鋼琴考級有些相似——成為鋼琴大師需要天賦,而鋼琴考級卻基本不用。只要有好的老師(課內或課外甚至是家長自己都可以),好的學習態度與習慣,外加刻苦努力,就一定能成功。

2、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性格

學習數學、解決數學問題,尤其是涉及到一些難題,往往考驗的不是知識,而是一個人的整體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性格。當一個方法失敗了,你遇到挫折,是否能夠不氣餒?一個方法差一點就成功了,你能否靈活一點,變通一下,把差的這一點繞過去?

解數學難題也常常是這樣的——直接成功是罕見的,遇到挫折和阻礙是常見的。怎麼和阻礙共生,和挫折周旋,不屈不撓,越戰越勇,是我們必須要學會的課題。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戰勝他們,從而解決這些難題。

當家長討論數學天賦的時候,往往有一種錯覺,仿佛天賦能夠解決一切問題,只要孩子有了天賦,數學生涯就能一帆風順、一往無前。

事實並非如此。

在我的數學工作生涯中,我有幸和唯二的華人數學菲爾茲獎得主共事過。他們無疑都極具天賦,聰慧過人,但他們的數學之路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天賦可以帶你走一程,但你最終能走多遠,仍然是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性格決定的。

我們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視孩子的自我探索和自由玩耍因為這是幫助他們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性格的最核心要素。

尤其是對於學齡前的孩子來說,大量的自由玩耍,雖然不能提升孩子的天賦,但卻是每一個孩子發揮自己全部天賦的必要條件。和學習知識相比,學齡前的自由玩耍,不僅可以幫助孩子練習解決各種問題,更可以鍛鍊他們堅韌不屈的性格。

如果沒有時間去自由玩耍,去自己支配和探索,如果家長和老師總是急於幫助孩子,迫不及待地把問題的答案都展示給孩子,那麼這些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就幾乎沒有機會去練習,去真正自己獨立解決問題。

等到孩子大一點,開始面對越來越困難的題目,他們就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去從頭練習「解決問題」這種技能,而課業的壓力從各個方面席捲而來,他們很可能沒有這個時間和精力去彌補童年的功課。

造成的結果是,我看到很多人直到成年、工作之後,仍然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對數學如此恐懼也就不難解釋了。

3、邏輯不是數學

邏輯不是數學,但是大家很容易將兩者混為一談。簡單來說,掌握一個規律,和把這個規律說清楚,是兩碼事。數學是前者,邏輯是後者。

比方說,我們都知道可口可樂是什麼味道的。但是你能否對一個從來沒喝過可口可樂的人,描述出可口可樂的味道呢?

再比方說,一道幾何題要證明兩個東西垂直,看了題目描述之後,發現這兩個東西顯然垂直。但如果要證明,就要了老命了!這麼顯然的東西,為什麼沒法搞出一個證明呢?

也就是說,你心中已經掌握了這個規律,但是描述不出來這個規律。其實,你差的並不是數學能力,而是邏輯化表達能力。

在中小學的數學教育中,其實數學本身的難度相對較低,也就是說很少有孩子完全理解不了課本上的數學概念,但是做題的時候,除了考驗理解題目中的數學,更重要的是需要邏輯語言把題目解答出來,所以邏輯表達的能力會直接影響做題。

邏輯是一種「語言」,它的作用在於「非常清楚地描述」。

比方說,你的上司做了一個決定,你覺得顯然是錯的,脫口而出反駁了你的上司。但是如果你邏輯不好,你就描述不出來「為什麼顯然是錯的」,最終上司不會被說服,反而覺得你有問題。而如果你的邏輯給力,你就能清楚地描述這種「顯然」,上司就有可能會被說服,還會覺得你口才好。

邏輯語言有著自己的詞彙,語法,造詞法,造句法等等。就像所有的語言一樣,掌握它需要的就是大量的練習。不僅僅需要你去閱讀,去理解,還需要你親手去進行寫作,進行應用,才可能最終掌握這門語言。

3

每個人都是數學天才

每個人都是數學天才,都有自己獨特的數學天賦。我這麼說並不是譁眾取寵,也不想散播雞湯,而是我堅信不疑的事實。

如果你以為數學需要某種「特定的」天賦,可能是因為你還不懂數學。幾何要求的天賦,代數要求的天賦,拓撲要求的天賦,數論要求的天賦,微積分要求的天賦,完全都是不一樣的。

一般來說,每個人都會至少擅長某一種數學,而不擅長另一些數學。有的人可能幾何很好,但是一看到代數就冒汗;還有的人代數很好,但是一看到微積分就暈了。

有人說,可是我真的不擅長任何數學啊!我只擅長打遊戲。我認為,只要你擅長一種事情,你一定擅長某一種數學。

就拿遊戲來說吧——有即時戰略遊戲,解謎遊戲,密室逃脫遊戲,射擊遊戲,回合遊戲,RPG遊戲......每種需要的技能都不一樣的,需要的天賦也不一樣。所有遊戲的技術層面,全是數學,只要你擅長某一種遊戲,其對應的數學就是你的天賦。

沒有人擅長所有的數學,但是每個人都擅長某個領域的數學。

圖片作者:Dominic Walliman @ flickr

4

結論

說來說去,學數學到底需要天賦嗎?用簡短的話來說,如果你並不指望成為一代數學大師,那麼數學天賦並不重要。

在大多數孩子所經歷的小學、中學、甚至大學時期,數學都並沒有上升到需要使用天賦的地步。如果你認為數學很難,數學考試的成績總是提升不上去,請不要責怪天賦——你更應該關注的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論,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性格,以及你的邏輯表達

如果你成功調整了關注的重點,有效提升了以上幾種能力,你會發現不止是數學變得簡單而有趣,你的生活也會變得更加順利。

相關焦點

  • 學好數學,真的需要天賦嗎?聽聽數學家怎麼說.....
    「天賦」的說法真的靠譜嗎?影響到底有多大呢?今天,我們就先來探討下「數學天賦」。果仁媽邀請了數學家Yilong和她的太太邱天,請他們一起來聊聊「學好數學,是否真的需要天賦?」以及「數學學不好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 學好數學需要天賦嗎?
    學不好數學的人,大多努力程度之低,還談不上拼天賦學好數學需要天賦,這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沒有數學天賦就一定學不好數學嗎?特別是像小學初中高中數學,真的要靠拼天賦嗎?其實並不需要.很多人之所以在這個階段學不好數學,那是因為努力不夠造成的,而不是天賦問題.
  • 學好數學,真的需要天賦嗎?蒙臺梭利教育如何激發孩子學習興趣
    有人說數學不是每個人都能學好的,學好數學需要天賦,真的如此嗎?想要孩子數學成績好,自然的天賦少不了。但是沒有天賦的孩子數學就學不好了嗎?同時也為幼兒學好數學打下基礎。2、抽象概念實物化蒙臺梭利教育最大的特色在於,它有一整套系統而完整的教具。蒙臺梭利教育給孩子提供了一套具體又形象的實物教具,這些實物化的教具為幼兒提供了可操作的方法。
  • 著名數學家解析「奧數有利於數學思維嗎」
    那麼奧數教學是否真的有利於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這一問題成為當前教育界關心的重要議題。在我們那個「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在沒有任何國際學術交流的封閉而簡陋的環境中,數學學習一直從培養興趣出發。我也因此在函數論研究領域有所成就,為數學發展做出了中國人的貢獻。數學教育本質上是一種素質教育,為此數學學習要理解和掌握數學的本質,學習蘊含的數學思考和思維方法。
  • 數學好有什麼用?不好意思,學好數學,真的可以「為所欲為」
    之前給大家講過,俄羅斯的數學大神因為破譯了拉斯維加斯的老虎機,結果一下子捲走上千萬美刀。可見數學學得好,真的可以「為所欲為」。當然,這不是在鼓勵犯罪,只是一個舉例,數學真的特別重要。比如你要問楊振寧先生,數學有沒有用,楊振寧先生就會告訴你:如果我數學不好,那麼我不會在物理學上有這麼大的成就!
  • 數學好真的是靠天賦嗎 新東方在線告訴你真相
    「我對數字一點都不敏感,壓根就不是學數學的料」「為什麼他們聽一遍就會,我卻要聽好幾遍」「數學就是需要天賦的,看來我怎麼努力都沒用了」......相信在學習數學的道路上,一些同學們或多或少都曾經懷疑過自己,難道數學真的只能依靠天賦嗎?沒有數學天賦就一定學不好數學嗎?
  • 奧數越禁越火,著名數學家解析「奧數有利於數學思維嗎」
    那麼奧數教學是否真的有利於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這一問題成為當前教育界關心的重要議題。在我們那個「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在沒有任何國際學術交流的封閉而簡陋的環境中,數學學習一直從培養興趣出發。我也因此在函數論研究領域有所成就,為數學發展做出了中國人的貢獻。
  • 數學家談:如何學好數學?
    華羅庚——享有世界聲譽的數學家,自學成才的典範。生前曾任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等職。以下是他在1962年對廣東省數學會會員和中學教師的一次講話中關於「怎樣學好數學」的內容,相信對同學們學好數學會有所教益。 一、基本運算要熟、要快 基本運算不但應當「會」,而且要熟、要快。這樣的要求不但是為了目前的質量,而且更重要的是保證進一步學習的進度與質量,是為了運用自如。
  • 學好數學需要刷題嗎?
    無論是高中還是初中,數學成績都是一個硬指標,更有人說,文科生得數學者的天下,但是,除個別人有數學天賦,數學是公認的比較難學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就是數學回報率低,一個數學題12分,你第一步結果不慎做錯了,後面用了大量時間做題,效率是零,另外,數學題分值高,一不小心,5分沒了。第二,數學題變化多,一個知識點的考查幾乎都不是單一的,條件隱含在另一條件的結論中,需要你層層遞進。
  • 中科院院士談奧數:真的有利於數學思維嗎
    原標題:奧數有利於數學思維嗎 一邊是十多年來相關部門和地方三令五申「禁奧」,一邊是奧數越禁越火,甚至連當前的大學生也在諮詢暑期高等數學研討班事宜,儼然奧數已成為高等學府精英教育的一部分。那麼奧數教學是否真的有利於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這一問題成為當前教育界關心的重要議題。
  • 上了高中數學變難了,難道就真的沒有辦法學好嗎?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數學學起來真的挺容易,只要上課認真聽老師講課,作業認真完成,再加上細緻一點,考高分完全沒啥問題,差不多每個學生都能做到!但是到了高中就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了,想學好數學,除非少數有天賦的孩子,普通高中生幾乎都會拜倒在數學的難學之下。
  • 數學家哈代的辯白,什麼是數學中的美學?
    幾個星期後,當我在大廳裡發現旁邊坐的是豪斯曼時,便單刀直入地和他聊起了以下話題:他的話當真嗎?在他看來,最好的評論家真的能與學者和詩人相提並論嗎?整個晚餐,我們都在辯論這些問題,我想他最終同意了我的觀點。對一個再也無法反駁我的人 [7],我似乎並不能宣布這次辯論取得了勝利。不過,最終他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是「也許不能完全當真」,對第二個問題的回答是「或許不能相提並論」。
  • 學好數學需要「天賦」嗎?
    故事從Juan和Rose這對兄妹想領養一隻寵物犬說起,但是領養和照顧寵物需要錢,於是他們靈機一動,想開一個賣檸檬水的小攤兒來掙錢。在做準備時,他們了解到做生意之前需要做一個預算 (budget),來計算他們的開支 (expense) 投入的成本 (cost)。
  • 近代三位頂尖數學家:沒有中國人,天才的世界我們真的不懂
    立體幾何考察你的空間想像能力,平面幾何考察你的邏輯推理能力,而計算能力則貫穿整個數學領域。這直接導致普通人對數學望而生畏,能學好數學的人寥寥無幾。而能學好數學的人,往往都是大牛,其成就分布多個領域,比如物理學和天文學。數學家不一定能成為物理學家,但頂尖的物理學家一定是數學家,牛頓和愛因斯坦玻爾等人都是如此。
  • 學美術真的需要天賦嗎?
    你想過畫畫真的需要天賦嗎畫畫當然是需要天賦的,畫畫的人的天賦只不過是對生活裡的一點靈感,與其說靈感,不如說是奇思妙想。大家都了解龜兔賽跑的故事,兔子的天賦不就是跑的快嗎?但自負最終讓自己付出了代價。說到這裡想問大家一句,你覺得天賦重要嗎?
  •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具數學天賦的嗎?
    更有人說數學是中國人擅長的科學,但也有人說中國人並不比美國人更有數學天賦,那麼挑戰數學難題的人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6月8日,記者就此對中科院院士、著名的數學家王元進行了專訪。數學領域的門檻比較高,破解數學難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 科學網—大數學家是如何談論數學的
    這使我們想起100多年前,大哲學家、數學家,也是數學哲學家的羅素說的一句俏皮話:「數學是這樣一門學科,關於它,我們不知道我們談論的是什麼,也不知談論的是否為真。」正因為如此,它帶來一系列的數學哲學問題。例如,數學是不是一門自然科學?它同物理學有什麼區別?數學研究是發現還是發明?數學對象是不是客觀存在?數學為什麼具有不可思議的有效性……這一系列哲學問題在本書中多少都有觸及,你對它們感興趣嗎?
  • 沒有天賦怎麼學好數學?一線名師分享最簡單的數學學習秘密
    數學是難住很多人的一門課,有些同學確實很努力很努力了,但每次考試想考90分都困難,總感覺自己沒有學習數學的天賦,到底怎麼樣學好數學呢?下面是新東方的崔路瑤老師分享的數學學習秘訣,非常實用。崔路瑤老師表示課本上的基礎知識一定要掌握住,指出任何一個知識點,要做到五秒鐘回答出來,只有我們最基礎的知識掌握住,做題的時候才是「有水之源」,基礎都沒有打好,就去大量做題,這樣肯定不可能學好數學的。2、數學也需要記憶。
  • 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公開回應任正非:華為是數學家還是數學工程師?
    世界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公開回應任正非:華為是數學家還是數學工程師?此前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多次在媒體面前表示,華為有700多名數學家、800多名物理學家、120多名化學家,而華為之所以有如此多的成就,跟這些領域專家也是有很大的關係!但是國際有名的數學家丘成桐卻不認可,他說華為大多數學家只能算是應用數學的工程師,並不能稱為真正的數學家!
  • 孩子數學不好雖與天賦有關,但你卻可以把他培養成數學家
    孩子在數學上的學習成績,極大地影響著最終學業的成敗。但有的人好像天生「聰明」,學起數學來毫不費力;而有的人好像對數學「不感冒」,無論怎麼努力也效果不佳。於是有人提出疑問:人類的數學能力是不是與生俱來的?數學天賦可以後天培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