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臺北老街 與古蹟超時空對話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漫步臺北老街 與古蹟超時空對話


2008年10月17日 15:44 來源:中新網-臺灣《臺北畫刊》

發表評論

圖片來源:臺灣《臺北畫刊》)

  生活在臺北有一份幸運, 只要你改變窺看的角度,身邊的場景就開始娓娓說起故事。一次簡單的散步,就能一步步發現精彩。

  建議路線1大龍峒 體驗古蹟魅力

  大同區的大龍峒一帶是非常適合探訪古蹟的區域,相鄰的孔廟和保安宮是熱門景點,尤以一年一度的孔子誕辰最熱鬧,平日偶爾傳來親子讀經班的小朋友朗朗的讀書聲,散發沉靜氣息。

  孔廟沒有一般閩南式寺廟繁複的裝飾,而以黌門、禮門、欞星門、大成門等層層門牆意味孔子道德學問高深。門和牆面多以素色處理,不繪門神而使用門釘。門楹與石柱也不像一般寺廟題滿對聯,表示不在孔夫子面前賣弄文章。

  相較之下,同在哈密街的保安宮就顯得繽紛許多。保安宮為二級古蹟,主祀保生大帝,於1805年建廟,是大龍峒同安人的信仰中心,後於1917年大修。那次重建在臺灣寺廟建築史上相當精彩,正殿的大木工程由當時知名的兩位匠師——陳應彬及郭塔各承包一邊,左右相對競相表現,稱為「對場」。今天看來,正殿尺寸相同卻雕琢各異、透露出不同風格的木雕,是抬頭欣賞才能領略的趣味。

  保安宮中最特別的是正殿的壁畫,以大面積彩繪來裝飾正殿的手法在臺灣寺廟中很少見,尤其後廊由臺南名匠潘麗水於1973年所繪的大幅畫作《鍾馗迎妹回娘家》,生動非常,每當在一座寺廟中發現他的作品,都覺得特別高興。

  建議路線2大稻埕 逛老街、拜月老、吃小吃

  大稻埕是清代時臺北重要的商業區,貴德街、迪化街和延平北路這三條與淡水河平行的街市是大稻埕的主要幹道。

  貴德街曾是聚集了數十家茶行的「茶街」,整條街為了防淹水而墊高的臺基和「亭仔腳」曾是全城最香的地方!不但經年飄著烘茶的清香、薰香片用的茉莉花鋪滿騎樓也是常見的景象,經由茶葉外銷所帶來的財富,還造就出多位臺灣首富。首富們的「豪宅」如今被指定為古蹟保存的,有歸綏街303巷9號的大稻埕辜宅(俗稱鹽館)和貴德街73號的陳天來故居「錦記茶行」,兩棟皆為1920年代的洋樓,但目前都只能欣賞外觀。

  從貴德街、西寧北路86巷往東走,連棟的兩層樓紅磚建築「大稻埕千秋街店屋」有著獨特的竹節造型水泥排水管,其中一家是《望春風》與《補破網》等經典歌曲的作詞者李臨秋先生的故居。穿過巷子來到迪化街上,永樂市場旁還有不少老字號小吃,頗值得嘗試。

  永樂市場旁、迪化街1段61號的臺北霞海城隍廟是座三級古蹟,原廟為1856年興建,霞海城隍爺當年護佑來臺發展的福建同安人一同渡海,是大稻埕的守護神。面積約只46坪的霞海城隍廟,因為地處「雞母穴」不宜翻動,所以來城隍廟求姻緣的小姐們,只好擠在人堆裡跟神明祈求有點害羞的心事啦!如果在供桌上看到喜糖喜餅,那都是信眾拿來答謝月下老人的,拜完也可吃顆糖沾沾喜氣。

  迪化街是臺北市現存的唯一老街,宛如一部近代建築史縮影,店屋風格包括閩南式店鋪住宅、洋樓式樣的兩層樓房和大正昭和時期盛行的仿巴洛克式及現代主義式建築,是清代大稻埕商圈的核心市街。迪化街曾是一條全臺布料、中藥和南北貨三大行業最大的批發零售市場。尤其,邊逛邊找附近的老字號口碑小吃,更是逛迪化街最大的樂趣!如林合髮油飯、李亭香餅店、福州魚丸、切仔面、米苔目……讓人食指大動,回味再三。

  遊逛大稻埕,買茶也是一樂,經過時也不妨試喝一下。位於朝陽茶葉公園旁的王有記茶行是1901年就在大稻埕設立的老字號,店內不但保留及繼續使用傳統制茶器具,還轉型為開放式生產、銷售與教育兼具的綜合型賣場,是值得細細參觀的茶行代表。(作者:宋祖慈、許斌;摘編自臺灣《臺北畫刊》)

編輯:李娜】

相關焦點

  • 漫步老街,和臺北來一次深情凝望
    對於臺北,很多人知道她是一個現代化的大都市,然而在車水馬龍的繁華背後,很多老街卻在默默散發著歲月的芬芳。下面就跟隨我們的駐臺記者鄭妙去漫步臺北周邊那些老街,看歲月流轉,品歷史滄桑。 但凡了解臺灣的人都知道,「一府二鹿三艋舺」,這是臺灣的歷史軸線。
  • 臺北以「古蹟活化法」保護歷史建築(圖)
    走在臺北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古蹟指示牌,提醒遊人附近有什麼歷史建築和文物古蹟。隨便走進一處,你也許會和記者一樣,碰到各種各樣的文創活動——  紀州庵文學森林。作家詹宏志在講述自己的文學道路,二樓報告廳和三樓轉播廳都座無虛席。  剝皮寮歷史街區。「獻給慰安婦阿嬤」的攝影展,旨在喚起年輕一代不忘歷史、肩負起責任。
  • 探訪臺北古蹟保護再利用之道 如何活化煥發生機
    走在臺北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有古蹟指示牌,提醒遊人附近有什麼歷史建築和文物古蹟。隨便走進一處,你也許會和記者一樣,碰到各種各樣的文創活動——  紀州庵文學森林。作家詹宏志在講述自己的文學道路,二樓報告廳和三樓轉播廳都座無虛席。  剝皮寮歷史街區。「獻給慰安婦阿嬤」的攝影展,旨在喚起年輕一代不忘歷史、肩負起責任。
  • 剝皮寮:臺北老街的閩南情緣
    剝皮寮老街位於臺北市萬華區,始建於清代。多年前,臺北市政府對剝皮寮老街進行了修復維護,如今這裡擁有萬華區現存年代最久遠的清代完整街道。清代時,臺南、鹿港、艋舺是臺灣南、中、北三大繁華城鎮,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艋舺就位於今天台北的萬華區。
  • 隨我漫步在北海老街
    歡迎各位的到來,小編帶你玩轉國內外各大風景名勝,喜歡您就往下看在 北海 的第三天,當地一位朋友告訴我說北海有一條 老街 ,已經有一百 多年歷史,建於晚清,沿街全是中西合璧 騎樓 式建築。這讓我很有興趣,表示一定要去看看。 於是,晚上我們決定一起去老街吃宵夜,順便逛逛。
  • 被電影《艋舺》捧紅的臺北老街剝皮寮改頭換面
    被電影《艋舺》捧紅的臺北老街剝皮寮改頭換面     萬華區還有個神秘三角地帶的小角落,叫做「剝皮寮」,因為《艋舺》的開拍,「剝皮寮」終於在交錯的時空中被喚醒過來。
  • 推薦:探古蹟 雲林太平老街深度遊
    縣內古蹟和歷史建築,富有深度人文內涵。   建於清康熙33年 (1964年)的北港朝天宮,是有著三百多年歷史的二級古蹟。宮內雕刻精美、彩繪、陶藝、剪粘等,均是藝術結晶。另外還有西螺鎮廖家祠堂、西螺鎮振文書院、北港鎮義民廟,以及大埤鄉三山國王廟、林內濁水水利發電所等五處古蹟。有190年以上的振文書院,保存完整,格局典雅,見證西螺鼎盛的文風。
  • 吳玲:臺北的老街
    這條聲名遐邇又頗帶點匪氣名字的老街,是因為四五年前趙又廷主演的電影《艋舺》將此作為拍攝地而為許多大陸人所熟悉。艋舺為原住民語,意為獨木舟。剝皮寮街是現今臺北保存最完好的清代街道之一。老街不長,三幾百米,閩南風格建築,陳舊的紅磚映襯黑瓦和深褐的木門、木窗,環廊和拱圈上花木扶疏,顯得蒼古、深幽。穿行其間,猶如翻閱一幀幀泛黃的老相片,又若置身在一幅上世紀的黑白故事片裡,自己一不小心成了片中的主角。
  • 電影營銷成功案例:臺北老街「剝皮寮」乘《艋舺》起航
    電影營銷成功案例:臺北老街「剝皮寮」乘《艋舺》起航   如今到臺北旅遊,一個之前略顯陌生的名字——「剝皮寮老街」引來越來越多的關注。   而剝皮寮老街位於臺北的萬華區(原艋舺區),就是這部電影的主要拍攝地。2009年9月,剝皮寮老街歷經10年整修,終於落成,正式開放供遊客參觀。一年以來,已吸引了數十萬人次參觀,短時間內成為臺北最著名的景點之一。   一條老街,一部電影,成就了一個通過文化創意產業進行「城市營銷」的成功案例。
  • 電影營銷成功案例:臺北斥巨資整復剝皮寮老街
    臺北剝皮寮老街一景。人民圖片   如今到臺北旅遊,一個之前略顯陌生的名字——「剝皮寮老街」引來越來越多的關注。  而剝皮寮老街位於臺北的萬華區(原艋舺區),就是這部電影的主要拍攝地。2009年9月,剝皮寮老街歷經10年整修,終於落成,正式開放供遊客參觀。一年以來,已吸引了數十萬人次參觀,短時間內成為臺北最著名的景點之一。  一條老街,一部電影,成就了一個通過文化創意產業進行「城市營銷」的成功案例。
  • 十年「拉皮」改頭換面 臺北老街借「艋舺」起航
    今年9月,臺北剝皮寮老街修復開放一周年,「翻開老相簿——剝皮寮影像記憶展」正在此熱鬧舉行。一年來,這裡吸引了數十萬人次參觀,短時間內已經成為臺北最著名的景點之一。這個時下臺灣年輕人必去的老街,在《艋舺》這部電影的「加持」下,成為臺灣觀光業和電影業相得益彰的典範。  今年臺灣的電影市場上,《艋舺》是一朵奇葩。
  • 臺灣寫真:探訪桃園大溪老街的前世今生
    中新社臺北四月二十五日電 題:大溪老街的前世今生——探訪桃園大溪老街側記  中新社記者楊伏山陳立宇  臺灣桃園縣大溪老街聞名遐邇。記者日前應臺北朋友的熱情邀約,驅車前往這座已有近百年歷史的桃園縣第二大鎮探訪。  漫步大溪和平老街,一棟棟中西合璧、別具一格的舊式建築引起了記者的注目。
  • 下一站, 大稻埕 藏著曾經臺北繁華歷史的古早味老街
    大稻埕是全臺灣"洋化"最早的地方在臺北,只要聽說這人出身大稻埕絕大多數的人反應都是「這人身家底子一定不凡!」大稻埕曾有一個很美的名字叫永樂町而其中最有名的老街迪化街被稱為永樂町通儘管隨著商業中心東移大稻埕的繁華地位被取代但他依然是散發著懷舊而老派臺北風情的翩翩公子
  • 從觀景窗看臺北 印象淡水(上)
    淡水是許多臺北人的回憶之一,從早期搭淡水線鐵路到現在臺北捷運線,每個假日總有許多人藉由便利的大眾運輸前往淡水散心。很多人都是從捷運站走河岸、老街到渡船頭搭渡輪,人擠人的景象恐怕是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除了人潮、美食、河景之外,淡水還給人什麼印象??
  • 老街「剝皮寮」成臺北新地標:時光打磨舊日風華
    《艋舺》中的場景主要是剝皮寮老街,它重現了臺北萬華地區百年前的歷史景觀。  剝皮寮,位於萬華區廣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圍之街廓。早在清代,我國臺灣南、中、北部有三大繁華城鎮,即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一府」指的是臺南府,「二鹿」說的是羅大佑曾歌唱過的鹿港小鎮,「三艋舺」便是萬華區的老地名。
  • 七年閱讀實踐:超時空對話式閱讀
    七年閱讀實踐超時空對話式閱讀/走近作者,走進書裡
  • 【臺北旅遊】烏來老街、新店碧潭臺北一日遊
  • 揚州一條長1122米老街,美食古蹟繁多,免費開放深受遊客喜愛
    東關街,是揚州最具代表性的一條歷史老街,它從古運河邊到國慶路,全長1122米,它既是水陸交通要道,也是商業文化中心,街道兩旁商鋪林立,百年老字號更是數不勝數,如四美醬園、謝馥春香粉店、潘廣和五金店、夏廣盛豆腐店、同興鞋子店、張洪興當鋪、慶豐茶食店等等,可以看出東關街從古至今都是繁盛之地。
  • 臺灣臺北木柵深坑一日小旅行,坐纜車看動物、老街吃豆腐
    線 →福德坑環保復育園區→木柵動物園→貓空→深坑老街一 福德坑環保復育園區是一座由垃圾掩埋場轉型而成的環保公園,過去是臺北市第一座大型垃圾掩埋場,經過多年的重整、種樹、復育,園區總面積約98公頃,設有滑草場、自行車道、人行步道、遙控飛機區等設施,近年來已成為親子家庭的假日出遊好去處
  • 剝皮寮:臺北百年老街的閩南緣
    剝皮寮:臺北百年老街的閩南緣 2018年03月27日 11:11   來源: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