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兒汗國(一):興衰
伊兒汗國(蒙古語: ,西裡爾字母:Х лэгийнулс;拉丁轉寫:Hülegü-yn Ulus;波斯語: ;亞塞拜然語:Hülakül r d vl ti;英語:Ilkhanate),1220/1256–1357年,又譯伊利汗國或伊爾汗國,是蒙古四大汗國之一,由成吉思汗之孫、拖雷的第六子旭烈兀及其子阿八哈與他的後人統治。
伊兒汗國也是當初忽必烈與阿里不哥爭位時,四大汗國中最早支持忽必烈並承認其汗位的汗國,其他三個汗國在1303年元成宗時也承認元朝是帝國共主的地位。「伊兒」是蒙古語,意思大約等於「從屬」,「伊兒汗」即「從屬的汗」。伊兒汗國的位置大約在今日中亞南部至西亞一帶,首都最先在蔑剌哈(今伊朗的馬拉蓋),後為大不裡士和蘇丹尼耶(今伊朗西北部)。
1.蒙古帝國西徵時期
1231年,窩闊臺遣大將綽兒馬罕統諸部軍三萬西侵,攻滅在波斯西部復國的花剌子模帝國,徵服和招降了波斯大部分地區。其後,谷兒只(喬治亞王國)、亞美尼亞、魯迷等國也先後歸附蒙古。窩闊臺命綽兒馬罕領所部軍隊鎮戍波斯,並設置了管轄阿姆河以西波斯各省的行政機構。
1251年蒙哥即位後,置阿姆河等處行中書省,以阿兒渾為行省長官,設治於呼羅珊圖斯城(今伊朗馬什哈德附近)。蒙古軍在1219年—1221年間侵略並摧毀花剌子模帝國後,一直沒有民政機構,而是由將軍在亞塞拜然的木乾草原以及大不裡士一帶統治。
1256年,旭烈兀軍攻滅盤踞馬拶答爾(今伊朗馬贊德蘭省)諸山國。1258年攻陷巴格達,殺末代哈裡發,滅黑衣大食(即阿拔斯王朝),巴格達陷落後,屠城多日,殺近十萬餘人,城中屍臭味令蒙古軍在城外駐紮。
1259年,入侵敘利亞。次年春,蒙哥卒於四川,怯的不花繼續徵進,自率其餘軍隊退回波斯。九月,怯的不花軍在阿音札魯特被密斯兒(埃及)蘇丹忽禿思軍擊潰,蒙古所佔敘利亞諸城盡失。
2.建立
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與幼弟阿里不哥發生了汗位之爭。旭烈兀向爭位雙方派出使者,表示擁護忽必烈為大汗,指責阿里不哥。忽必烈遣使傳旨,將阿姆河以西直到埃及邊境的波斯國土和該地蒙古、阿拉伯軍民劃歸旭烈兀統治。於是,原由大汗政府直接管轄的波斯地區,實際上成為旭烈兀的領地,從而建立了又一個王朝。其領土東起阿姆河和印度河,西方包含小亞細亞大部分地區,南抵波斯灣,北至高加索山。旭烈兀以蔑剌哈(今伊朗東亞塞拜然省馬臘格)為首都,設宰相以掌管全國政務,任命了各省長官,命長子阿八哈領汗國東部呼羅珊等省地。
3.發展
1265年旭烈兀卒,阿八哈嗣位。阿八哈未得大汗許可,只權攝國政,同時遣使報喪,忽必烈派使者持詔立之為汗。阿八哈即位後,始定都於大不裡士,以蔑剌哈為陪都。忽必烈大舉入侵南宋,徵工匠於阿八哈,回回炮技術因而傳入中國。
1282年阿八哈卒,弟貼古迭兒繼立。
1284年,阿八哈子阿魯渾聲言其父嘗受大汗冊命,汗位應當屬己,於是在權臣不花支持下起兵推翻其叔,並遣使入元奏報。忽必烈命他繼承汗位,並授不花為丞相。
1284年元朝使臣孛羅到達,阿魯渾將他留在汗廷參議政事。阿八哈、阿魯渾父子為奪取敘利亞之地,採取與歐洲基督教國家結盟的政策,和拜佔庭帝國結親,並遣使赴羅馬教廷及英、法等國,建立了友好關係。
1291年阿魯渾卒,弟海合都(又名亦鄰真朵兒只)繼立。海合都揮霍無度,國庫空虛。海合都在1294年曾試著仿效元帝國發行印有漢字的紙幣(鈔),試圖擺脫財政危機,但受到了社會各階層的激烈反對和普遍抵制,不到兩個月即告失敗。
1295年,權臣謀殺海合都,奉拜都為汗,阿魯渾子合贊起兵討滅叛者,奪取汗位。早期伊兒汗國信藏傳佛教,直到合贊汗即位後確立了伊斯蘭教的國教地位。元成宗賜給他刻有漢字「王府定國理民之寶」的方印,正式承認了伊兒汗國的獨立地位。
1298年,合贊遣使入朝。成宗即將歷年應得歲賦賜合贊。合贊即位後,大力進行社會改革,制定新的土地、賦稅、驛站、貨幣等制度,限制蒙古貴族、將校和官吏對人民的橫徵暴斂,使農業、工商業得到發展,財政收入增加。他還鼓勵發展科學文化,在首都興建天文臺,設立學校,命宰相拉希德丁編纂《史集》。合贊因此被譽為賢君。在位期間與埃及的馬木路克王朝為爭奪敘利亞多次發生戰爭,合贊的軍隊曾一度攻佔大馬士革,兵鋒直指加沙及耶路撒冷,後被擊退收復,此時察合臺汗國乘機攻佔東部的吐火羅。
1304年合贊卒,弟合兒班答繼立,號完者都汗,遷都蘇丹尼耶。合兒班答遵循其兄政策,仍用拉希德丁為宰相,繼續發展經濟、文化。元成宗與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達成和議,蒙古皇室的內爭暫停,東西驛路暢通,元朝的使節往來更加頻繁。
4.衰落
1316年合兒班答卒,子阿布·賽義德嗣位,還都大不裡士。權臣出班有擁立之功,阿布·賽義德為他向元朝請封。
1324年元泰定帝授出班「開府儀同三司、翊國公」,賜銀印、金符。出班與阿布·賽義德發生矛盾。阿布·賽義德殺其第三子,出班舉兵叛,兵敗被殺。經過這次內亂,國勢削弱,統治集團的內部矛盾和國內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同時迸發。
1335年不賽因死後無嗣,曾經一度提出找阿里不哥後人當可汗,也無法阻止分裂、走向瓦解。伊兒汗國遂分裂成東伊朗的卡爾提德王朝,西伊朗的莫扎法爾王朝和札剌亦兒人的札剌亦兒王朝,安納託利亞的丘拜尼王朝。
5.滅亡
1355年,金帳汗國可汗札尼別攻入大不裡士,殺出班後人,努失兒完不知所終,丘拜尼王朝滅亡。在紛亂中,一些地方貴族也乘機獨立,形成割據局面。
1358年,據有巴格達的蒙古貴族哈桑(札剌亦兒氏)之子兀窪思汗兼併亞塞拜然等省,移都於大不裡士,史稱札剌亦兒王朝。
1393年,札剌亦兒王朝被突厥人的帖木兒帝國所滅。
6.君主列表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