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中國城市GDP總量超過北美所有城市 四大城市躋身全球經濟...

2020-12-16 前瞻網

世界變得更加都市化。全球780個城市已經佔世界經濟活動總量的近60%,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這些城市的重要性也在增加。在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最新的全球城市年度報告中,預測未來十幾年至2035年,全球城市之間將出現顯著的增長差異,並預測世界城市秩序的深遠變化,因此城市經濟力量的平衡將進一步向東移動。

在2027年,牛津經濟研究院預測所有亞洲城市的GDP總量將首次超過所有北美和歐洲城市的GDP總和。到2035年,預計這個數字將增加17%,僅中國城市的GDP總量就超過北美或歐洲的所有城市。

然而,紐約仍將是2035年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經濟體,擁有最大的金融和商業服務部門。接下來是東京和洛杉磯,上海將與倫敦並列第四。巴黎的GDP排名將下滑。

雅加達將進入工業城市排行榜的前列,在2035年工業產出排名中上升至第8位。屆時,它還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3800萬,超過東京。儘管如此,東京仍然是工業產出排行的首位。然而,日本城市大阪、京都和名古屋將為重慶、深圳和天津等中國城市讓位,休斯敦是2035年第五大工業城市。

當比較未來的GDP增長率時,情況大不相同。特別是2019年至2035年間,世界上增長最快的20個城市中,有17個將來自印度,班加羅爾、海德拉巴和欽奈是表現最強勁的城市之一。

在印度之外,金邊是我們2019 - 2035年預測中發展最快的城市,三蘭港是非洲城市中的佼佼者。

斯德哥爾摩是增長最快的主要歐洲城市,而聖何塞(矽谷的代表)只是在北美佔據首位。 利馬的GDP增長預計在拉丁美洲大城市中最為強勁。

雖然我們對2035年規模最大、增長最快的城市的排名往往非常不同,但令人驚訝的是,深圳和廣州在這兩項排名中都很高。

總的來說:城市將引領全國經濟增長

牛津經濟研究院預測,在2019年至2035年期間,世界經濟將以每年平均2.6%的速度增長(以固定價格和匯率計算的GDP),促使全球累計增長54%。 但全球780個主要城市的增長速度將更快:每年增長2.8%,或者說整個時期增長60%。 這意味著城市將引領全球經濟的增長。

此外,牛津經濟研究院之前還在一份報告中對全球750個城市到2030年的發展情況進行預測,研究結果如下文。

全球750:預測城市到2030年

到目前為止,印度、巴西和中國的新興市場一直是本世紀的風雲人物,經濟的快速發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規模推動減貧和日益繁榮。與此同時,從嚴重的金融危機中恢復過來,大多數發達國家開始恢復穩健增長。

但是,當我們從國家層面看時,世界主要城市才是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今天,世界上最大的750個城市,工業和服務業發達,創新層出不窮,勞動力隊伍日益壯大,技能和多樣化程度也越來越高,佔全球GDP的57%左右。到2030年,全球750各城市將為世界經濟貢獻接近驚人的80萬億美元(佔世界GDP總量的61%),並為那些從辦公空間到食用油都能滿足其需求的人提供巨大的商業機會。

牛津經濟研究院的《2030年全球城市研究報告》是引領這些機會走向2030年不可或缺的資源。在這份白皮書的簡單摘要中,我們列出了一些主題和見解,這些主題和見解來自於這項無與倫比的城市預測工作。

全球城市經濟秩序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到2030年,中國城市將成為城市經濟重心轉移的核心。到2030年,八個歐洲城市的GDP將從全球前50個城市中剔除,而中國九個新城市將加入這一行列,使中國城市總數達到17個。2030年世界排名前50位的中國城市總數超過北美城市的總和,是歐洲城市的四倍。從經濟角度來看,成都、杭州和武漢等中國不太知名的大城市,在2030年的經濟表現將與達拉斯和首爾一樣出色。

在城市人口迅速增長和勞動生產率快速增長的推動下,這幾個中國大城市只是冰山一角。中國最大的150個城市的GDP總量最早將在2022年將超過北美58個最大城市。

但按人均計算,發展中城市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雖然中國城市的產量很快會超過歐洲和北美的總和,但新興和發展中城市的人均GDP將在未來許多年內落後於發達城市。因此,生活水平和工資的差距,即使在增長最快的新興市場,也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縮小差距。例如,按照預計的增長率,北京市民將需要大約24年才能實現與今天紐約相當的人均GDP水平。對於德裡來說,追趕的道路將需要50多年,而奈及利亞的拉各斯人則要落後150年。

全球750城市到2030年將呈現的不同增長趨勢......

預計到2020年,全球750個城市的經濟規模將更大。但經濟表現的多樣性也很大。發展中經濟城市可以通過獲得資本和技術知識,並通過快速增長的城市勞動力使用它們來迅速發展。結果是充滿活力的亞洲城市強國展現了所謂的「追趕」增長。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城市靠近技術前沿,城市人口穩定,投資和創造就業機會有限。因此,它們往往生長得更慢。除了這些差異之外,各國及其城市的資源稟賦,體制基礎設施和公民的技能水平等因素也各不相同。所有這些導致全球750個城市的預測增長率差異很大。

但各國的城市多樣性最終將決定商業機會

對於2030年全球城市報告,研究強調的一個不太明顯的發現是,各國內部城市經濟表現的變化程度。對於投資和地點決策,了解多樣性至關重要。各種因素可能對國內城市績效產生影響,包括部門結構、集聚效益、基礎設施質量、中央政府對各種績效的容忍度、土地供應和城市治理。由此產生的城市表現差異可能很大,例如美國城市與德國城市相比,或中國城市和印度城市相比。美國城市的GDP預測到2030年的範圍從1.6%(克利夫蘭)到3.7%(聖何塞),而德國城市僅為0.7%-1.9%。

全球城市消費熱潮......

與這些增長預測直接相關,到2030年,中國城市家庭收入的變化將是北美城市(以美元計算)的變化的兩倍,是拉美和加勒比城市變化的六倍多。按百分比增長率計算,中國城市收入增長速度將是歐洲城市收入增長速度的六倍。在2030年,非洲城市中等收入家庭數量的增長將會非常強勁。儘管從低基數開始,但在此期間,非洲城市新增中等收入家庭數量將與拉美和加勒比城市相當。

中國高收入消費者數量也將躍升

也許2030年全球城市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消費趨勢是,中國高收入消費者數量在未來二十年內將如何向前發展。從今天相對較低的基數開始,中國將在2030年擁有大約4500萬城市家庭,年收入超過70,000美元,遠遠超過歐洲,並且緊隨北美之後。 2030年,上海的高收入家庭數量將從今天的第69位一舉躍升至第8位。

2030全球城市研究提供詳細的消費者分析

在全球750個城市中,消費者支出將與家庭收入一致。因此,中國城市的消費支出將從2013年的2.8萬億美元增加到2030年的9.6萬億美元(按2012年的價格和匯率計算)。

2030年全球城市研究比消費者總支出更進一步劃分,它將支出詳細分類為50個獨立的產品和服務類別。這些類別由聯合國個人消費目的分類(COICOP)定義。通過這種詳細程度,可以分析不斷變化的消費者動態,直接比較城市消費者支出模式,識別消費者熱點和個人消費產品和服務的最大市場。

對於所有750個城市的總和,預計12個主要COICOP類別中的每一個實際支出都會增加,從58%的食品和非酒精飲料支出到144%的通信支出不等。非必需品支出的增長(88%)將超過必需品支出的增長(78%),這反映了富裕程度的提高。對於不太成熟的消費城市來說,兩者之間的增長差距更大,在中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以及非洲,預計非必需支出的增長將特別強勁。

今天各城市的消費者支出模式差別很大,儘管有一些趨同,但2030年的差異仍然會大得驚人。 2030年拉各斯的普通消費者仍將在食品和非酒精飲料上花費35%,相比之下,東京的消費者不到10%,導致拉各斯的非必需品上花費更少,東京的則增加。拉各斯在2030年的娛樂、外出就餐和住宿費用僅為總支出的7%,而東京這一比例為四分之一。

將消費模式與消費者支出的整體水平相結合,可以確定不同產品和服務的最大且發展最快的市場。白皮書認為倫敦是最大的城市服裝消費市場,聖保羅是2030年令人驚訝的第四大汽車消費市場,而香港則是外出就餐的重量級消費市場。

亞洲的城市開始老化......

到2030年,亞洲城市將繼續快速城市化。但它們的城市人口也會老化。全球750個城市中,中國150個城市裡有91個將在未來20年內看到適齡勞動人口下降。迫在眉睫的人口緊縮可能性可能會給中國的工資帶來上行壓力,對其產業結構、經濟活動的定位和中國的移民模式產生嚴重影響。

世界各地的人口老齡化將帶來挑戰和機遇。在發達國家,退休人員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富裕,為「白銀經濟」創造了巨大的新商機。但是,欠發達國家的類似人口變化將意味著大規模的老年人口將越來越依賴於工作年齡的人口,無論是通過國家轉移還是通過家庭內部的財政支持。這些人口動態將對許多問題產生重要影響,包括公共財政,醫療保健,基礎設施和全球不同城市的消費者支出模式。

而非洲將不得不應對城市青年的爆炸式增長

在全球750個城市中,非洲城市的人口增長最快,因為城市化程度較低。不僅如此,到2030年,非洲的城市將與亞洲和其他大陸的城市有著根本的差異:​​它們將非常年輕。即使出生率下降,14歲以下人口的爆炸性增長也代表了一個巨大的人口「禮物」機會。但它也是非洲大陸的一個重大風險,因為它試圖吸引數百萬年輕人進入城市勞動力市場,同時需要應對如果青年失業率飆升可能帶來的政治穩定風險。

隨著一些中國城市向製造業價值鏈上升,南亞將從中受益

在通往2030年的道路上,亞洲的城市仍將是世界工廠,但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在東京、大阪、首爾和臺北等許多亞洲先進城市,工業就業,特別是製造業就業人數將下降。曼谷和上海等城市將加入這一趨勢——直到現在它們仍是亞洲的工業城市——因為它們在土地和勞動力工業活動中變得越來越受空間限制,成本昂貴。

隨著這些北亞和東亞城市繼續向製造業價值鏈和去工業化方向發展,新的城市 —— 包括雅加達、河內、德裡和中國內陸的重慶 —— 將有望從中國東部沿海城市「工業滑坡」中受益。相比之下,非洲的城市在2030年的時間範圍內看起來不太可能利用這些製造業外包和增長機會。儘管擁有龐大、不斷增長和低成本的勞動力供應,但非洲的製造業將受到基礎設施落後的限制。

金融和商業服務填補這一空白

雖然行業正在發展,但隨著製造業就業機會退出更昂貴的城市,金融和商業服務將部分填補空白狀態。到2030年,印度和中國城市將擁有約2500萬個金融和商業服務崗位。 2030年,僅北京就將擁有比全球任何其他城市更多的就業機會。然而,歐洲和美國的主要城市在金融和商業服務對全球GDP的貢獻方面將繼續保持領先地位。

一個共同的城市發展故事......

世界發展中城市的未來是什麼?是否有共同的成功之路,還是一次獨特的旅程?四個城市 —— 金夏沙、胡志明市、上海和倫敦 —— 也許可以說明教科書上發展道路的不同階段。金夏沙的就業結構主要是低附加值的消費者服務,其中大部分是非正規的,工業活動有限。金夏沙效仿的途徑可能是像胡志明市這樣的工業化城市,其低工資和土地成本,加上教育水平的提高,基礎設施的加強和更加誘人的商業環境,越來越多地吸引了製造業就業機會。

未來幾十年,隨著成本的上升和低工資行業的發展,胡志明市可以立志提升製造業價值鏈,並通過進一步發展其服務基礎來實現經濟多元化。簡而言之,它可以追求上海在建設強大的金融和商業服務業方面的發展,同時仍然擁有更先進的製造業基地。

與此同時,隨著上海繼續迅速趕上世界上最先進的城市,它可能會像倫敦一樣,成為少數真正的全球可交易服務城市之一,作為成功的模板,也許可以從歷史中汲取教訓,獲得城市的經驗,以更順利地管理產業轉型。

但是所有成功的城市都沒有關注這個故事。

一些全球城市及其發展將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資源的支配。雖然石油或礦產等資源往往是在城市之外生產的,但它們產生的收入往往會在這些城市中消費。與此同時,這些資源的出口往往會導致匯率走強,使得該市的任何其他形式的出口都失去競爭力。

由於這些「荷蘭病」的影響,一些消費城市往往擁有不成比例的大型非貿易部門,例如零售和建築等活動。非洲的羅安達和拉各斯以及中東的科威特城都是例子。同樣的動態也困擾著珀斯和卡爾加裡等先進城市以及這些國家的其他城市。這些城市面臨的挑戰是如果要在資源枯竭或全球商品價格下跌時避免痛苦的社會和經濟變化,就必須努力維持工業和出口的多樣性。

附註:「荷蘭病」是指1950年代荷蘭因在北海發現了石油而發了一筆橫財,卻帶動該國貨幣升值而使其製造業的價格競爭力大減。

縱觀按人均GDP排名的世界頂級城市,顯然有不同的城市成功模式; 工業波特蘭,技術赫爾辛基,消費者澳門,專業服務中心阿姆斯特丹,教育和創新波士頓,以及治理華盛頓特區。 雖然通常的發展故事描述了「平均」城市如何演變,但有抱負的城市也需要在其核心資產和USP中尋找同樣多的東西,而不是忽視它們的比較優勢。 環境、技術、人們的態度和品味以及全球成本的更廣泛變化,正在使城市環境中更廣泛和新的一系列行業變得可行,允許個別城市在廣泛的經濟機會中抓住一個方面領導世界。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

相關焦點

  • 外媒預測:2035年中國33城市躋身GDP全球百強 上海將入圍前五
    參考消息網12月22日報導 法媒稱,牛津經濟諮詢社一項研究認為,法國首都巴黎在2035年將掉出全球最大都市前五行列,而其老對手倫敦將會升至第三位。總體上,按國內生產總值(GDP)計算,大城市重心未來20年將大規模從西方轉向東方。
  • 2035年印度城市GDP增速領先 上海北京排名上升
    (圖源:彭博社)  彭博社6日援引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數據,印度西部城市蘇拉特入選全球十大經濟增速最快城市。未來20年,印度城市將在該榜單中佔據多個席位。  報告撰寫人牛津大學全球城市研究負責人理察·霍爾特表示,位於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的蘇拉特是鑽石加工和貿易中心,到2035年將實現最快速度的擴張,平均經濟增速將超過9%。到2035年,全球經濟增速最快的十個城市很可能都來自印度。
  • 2030中國24城市躋身全球經濟50強 青島排22位
    英國機構預測2030年24座中國城市躋身全球經濟50強    從上海到重慶,中國的一些城市將成為未來16年在全球大城市中經濟增長最快的城市。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機構牛津經濟學公司在最新的報告中作出上述預測。
  • 中國城市gdp排名人均收入多少?全國gdp城市排名2019
    全國gdp排名2019省份 全國gdp城市排名2019 破萬億gdp城市2019  近日,國家統計局公布31省份2019年前三季度GDP數據。其中對於2019全國各個省份城市的gdp排名也具體給出,還特別的公布了破萬億gdp城市2019名單。
  • 英國經濟分析機構預測2035年中國四城市將躋身全球前十
    英國牛津經濟研究院近日發布報告預測,到2035年,中國將有四座城市躋身全球城市經濟總量排行榜前十位。 報告預測,位列榜單前四名的城市將分別是紐約、東京、洛杉磯和倫敦,上海將排在第五位,北京、廣州和深圳將分別排在第六、第九和第十位。
  • 中國GDP十強城市:總量超過英國,GDP佔據全國四分之一
    自從改革開放之後,我國實現了經濟上的騰飛。從一個經濟落後的國家發展到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只用了短短四十年的時間。中國速度已經成為了世界奇蹟。經濟的發展,造就了城市的崛起,目前我國有很多城市的發展已經走向了世界。
  • 臺灣的省會城市臺北,GDP總量5412億,卻是世界一線城市?
    今天我又來跟大家說說國內的城市,現在國內的城市發展很快,資源好一點的城市經濟實力很強,發展不起來的城市是極少數,平時我們總是在談論內陸的一些城市,今天我們來說一說臺灣的省會臺北,臺灣有很多人都有過去臺灣旅行的夢想,大陸也曾經掀起過去臺灣旅行的熱潮。
  • 20年間中國城市排名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一線城市變成四線城市
    我們來看一下近二十年有哪些城市崛起哪些城市沒落。2000年中國前二十強城市排名:第一上海經濟總量4551億元。第二北京經濟總量2479億元。第三廣州經濟總量2376億元。唯一變化是20年後重慶超過廣州經濟排名位居第四,十強城市變化最大莫過於天津(四大直轄市之一)2020年天津經濟跌出十強被南京超越下滑至十一位。
  • 中國四大一線城市與世界四大一線城市GDP比較,誰的實力更強?
    當前世界公認的一線城市只有四個,分別為日本的東京、美國的紐約、英國的倫敦及法國的巴黎,這四個城市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科技、文化,在全球範圍內都擁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國際知名度高,不是其他城市可以相提並論的,以下我們就來對世界四大一線城市進行逐一點評。
  • 中國新一線城市「大混戰」,蘇杭稱霸,武漢、長沙、成都強勢崛起
    眾所周知,中國最近幾年的發展速度是非常快的,經濟的全球化的契機下,抓住機會和合作,並獲得了世界很多國家,「中國的實力」的理解,同時讓更多的外國朋友了解中國以及中國文化讓請深愛!與此同時,國內一些城市開始嶄露頭角,如2019年公布的15個新一線城市,展現出不可估量的發展前景,目前,四大一線城市接近飽和,北京和上海面臨人口飽和,廣州面臨經濟夾擊,深圳面臨土地難,可以說每個城市的現狀都不一樣。但是,在這樣的契機下,中國的新一線城市正處於「大混戰」狀態!
  • 前三季度城市GDP排名50強 中國城市gdp排名2020
    近期,不少城市和省份已經統計公布了前三季度GDP,多個強省會城市增速位居前列。今年前三季度GDP 50強城市花落誰家?  榜單顯示,有11個城市超過萬億元,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廣州、蘇州、成都、杭州、南京、武漢和天津。此外,前三季度GDP超過5000億元的城市也達到了31個。
  • 大同的城市建成區面積僅次於省會太原,為什麼GDP總量卻倒數第四
    大同的城建沒有問題,關鍵是人口和經濟總量太低了,和省域副中心的地位不匹配。2019年,大同的gdp總量僅為1317.84億元,排名山西省倒數第四,常住人口也只有346.3萬人,人口規模偏少。再看看中部其他5省的非省會城市,安徽有蕪湖3000億級別城市,湖南有嶽陽、常德3000億級別城市,江西有贛州、九江3000億級別城市、河南有洛陽5000億級別城市、湖北有襄陽、宜昌4000億級別城市,而大同、長治、臨汾等山西副中心城市gdp才1000億級別,這個經濟總量真的是太低了。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除開四大直轄市:這些才是國內真正的十大城市
    對於目前國內十大城市,曾一度形成共識,其中比較受到大家認可的十大城市是北京、上海、重慶、天津、廣州、深圳、成都、武漢、杭州、南京(排名不分先後),這種認同持續了數年,當時網友們甚至認為這種格局可能至少持續十幾年。然而,隨著去年天津的gdp如過山車般跌落到14000億,這種曾經一度固化的十大城市認可開始出現爭議,而後面越來越多的競爭對手開始躍躍欲試。
  • 2020年,中國內地TOP30城市GDP排行榜
    來源:國民經略(ID:guominjinglve) 作者:凱風  編輯:高昌葵全文1991個字 預計閱讀時長:5分鐘城市經濟格局,再現大變局。 這是2020年,中國內地TOP30城市GDP排行榜:十強陣營裡只剩下北京一個北方城市。 2020年,南京GDP達到1.48萬億,超過天津的1.4萬億,首次躋身十強,創下自改革開放以來的新紀錄。 這也是天津自1980年代以來首次位列十名之外。
  • 中國「最大」水陸空交通樞紐城市,GDP超過萬億,被稱為九省通衢
    今年gdp數值接連出現,其中最吸引人的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組」,相當於gdp超過1%的一個欄杆超過一個欄杆的欄杆幾乎在我國城市中位居第一,今年我國的組俱樂部達到16個,我國城市,366個賽區為0,比例非常小,只有百分之四,因此,能夠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萬億韓元是多麼不容易。
  • 英機構預測:到2030年全球50個最大城市經濟體中國佔17個
    未來16年,中國的上海、重慶等城市將是全球大都市中增長最快的,上海的GDP將超過1萬億美元,在全世界50個最發達城市中,中國有17座城市上榜。它們的經濟總量將超過榜單中的北美城市,是歐洲城市的4倍。這是宏觀經濟分析與預測機構牛津經濟學公司在最新報告中得出的結論。
  • 2035年,中國哪座城市最有可能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熱點策源城市?
    通過問卷調查,我們根據全球科學家的預測結果進行詞頻統計分析,凝練形成了2025年、2030年和2035年的全球10大熱點科技清單,見表1。科學家樂觀預期,在未來十五年內癌症、阿爾茨海默病等頑疾將被攻克,在基因修復和抗衰老方面也可能取得顛覆性進展,到2035年,人造肢體、人造器官乃至人造生命都將成為可能。工程技術和跨學科領域的發展將引領未來的經濟模式和生活方式重大變革。
  • 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排名:深圳位列第九 中國三個城市躋身前20
    本報告是《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系列的第六部,利用指標體系和客觀數據,報告詳細評價了1006個全球城市的競爭力狀況,從整體上衡量了全球城市競爭力發展格局。而在過去5年間,亞洲、歐洲、北美洲的城市綜合經濟競爭力穩步一同上升,南美、非洲、大洋洲城市的經濟競爭力則相對下降。   深圳在經濟競爭力排名中位列全球第9,這也是中國城市取得的最好排名。其他進入全球排名前20的中國城市還包括香港和上海,分別位列第11名和第12名,北京則位列第21名。
  • 2019年中國省會城市GDP排名和人均排名,有8座城市兩榜均入前十!
    中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多達340個。省級單位中包含了23個省和5個自治區。這28個省會(首府)均是一省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最能代表各省的城市,那麼28個省會城市最新經濟排名如何?哪些城市能夠在總量和人均雙榜上均排名靠前?一起來看!
  • 日本最看好的四座中國城市,GDP全部位居世界前10,廣州竟落榜!
    根據2018年的世界城市排名,中國的世界一線增加到了六座城市,其中廣州和深圳為新晉成員,這讓全世界都看到了崛起後的中國是多麼的強大,不過這是從綜合實力來進行評比的,如果只看經濟,中國的城市有那麼強嗎?我們都知道中國經濟整體實力最強的是上海,GDP總量已經達到了3萬元,這是什麼水平?在全世界依舊無法擠進前十,應該在15名左右。日本經濟研究中心也對全世界的77個大中城市進行了詳細的研究,並且預測了這些城市2030年的GDP總量,中國讓他們感到十分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