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guelike:一個名字背後的「爭議」故事丨觸樂

2021-02-15 觸樂

「Roguelike引人入勝,並且依舊潛力無窮——我們可以從中發現更廣闊的天地,而不應陷入已知的狹小空間。」

你一定聽說過Roguelike,或許也為這個名字感到困惑。幾乎所有的遊戲分類,如RPG(Role Playing Game)、AVG(Adventure Game)、SLG(Simulation Game)等,都能從字面上了解分類的含義。但是Roguelike,這是什麼意思?「喜歡流氓」或「像個流氓」嗎?

「Rogue」這個詞可以直譯為「流氓」「惡棍」「盜賊」,或者文雅一點,譯為「遊俠」「浪客」。現在我們談論Roguelike,總是會將之與《Rogue》這款發售於1980年的古老遊戲聯繫起來。的確,Roguelike得名於此,你也許會繼續困惑,將一個遊戲類型用這個類型的始祖遊戲或代表遊戲來命名顯得有些奇怪,正如沒有人稱RPG為「Adventurelike」或「DQlike」一樣,「Roguelike」這個稱呼到底是如何流行並被最終確定的呢?

這一切都要從1993年夏天說起。

開端:從這個名字的來歷說起

1993年,距離《Rogue》的初次發布已經過去了13年之久,就連同類型的後來者《Hack》(1982年)都早已發布了下一代作品《NetHack》(1987年)。此時,《NetHack》《Angband》《Moria》等與《Rogue》類似的遊戲已經積累了為數眾多的支持者,人們很容易就發現這些遊戲的共同之處,並將它們歸入同一類型,只是這一類型的具體名稱還未確定。

DOS版的《Rogue》

當時,HTTP尚未普及,Usenet是主要的網際網路交流工具之一——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一個早期的論壇,或是一個公開發送與查收電子郵件的系統。關於Roguelike的名字與定義,目前已知最早的討論便出現在Usenet上。

1993年7月2日,在主要用於討論Usenet群組設置的版塊news.groups下,一位名叫Andrew Solovay的用戶發布了名為「請求討論」的帖子,帖子的主要內容是希望創建一個叫做rec.games.dungeon(休閒與娛樂—遊戲—地下城類)的新版塊。Andrew Solovay在帖子中提到,這一版塊應該被用於討論「rogue-type」遊戲,這裡的「dungeon」「rogue-type」實際所指的就是現在被稱為「Roguelike」的遊戲類型。

差不多同一時期,在Usenet的《Moria》版塊中也出現了類似的請求,原因是許多玩家因為沒有專屬的討論區,只能去《Moria》的版塊裡討論另一款遊戲《Angband》,還有一些沒有專屬版塊的Roguelike遊戲,它們的玩家只能混跡在其他版塊裡進行相關討論。這說明一個問題,Roguelike遊戲此時已經比較流行,玩家所知的已不局限於《Rogue》《Hack》《Moria》等等名作,在Usenet上對相關遊戲版塊進行重新分組已經被提上日程,接下來的問題是,這個新的分組應該取個什麼名字。

「請求討論」——Usenet需要使用專用客戶端進行訪問,圖為谷歌網上論壇存儲的Usenet備份

儘管我們現在說著Roguelike挺順口,而且似乎也想不到什麼別的稱呼,但在當年,這一名字的確定卻著實經歷了一番波折。在最早的「請求討論」中,針對這些遊戲提出的分類是「地牢探險」類(Dungeon),以今日的眼光來看,地牢探險與Roguelike儘管有重合之處,但卻是兩個不同的東西。

Usenet用戶還提出了許多別的名字,有試圖從類型定義上命名的,如「單人電腦角色扮演遊戲」(Single-User Computer Role Playing Game,即SUCRPG)。還有從觀感入手的——早期Roguelike遊戲都是由字符組成畫面,因此也有人提議這一類型應該叫「ASCII碼地牢」(ASCII-Dungeon)或「字母湯」(Alphabet-Soup),總之,這類命名都充滿了喜感。當然,獲得最多提議的還是與代表遊戲相關的稱呼,如「Rogueish」「Rogue-Style」「Hack』n』Slash」「Hacklike」「Hacked」「Morialike」等,當然,「Roguelike」是其中最受歡迎的一個稱呼。

儘管有不少反對的聲音,但在數次討論後,「Roguelike」還是獲得了多數用戶的支持。隨後,經過Usenet修改群組分類的正式投票,一個全新的分類版塊出現了,《Angband》等遊戲被劃分到Roguelike分類之下。在Usenet的分組中,Roguelike直屬於「遊戲」分類下(rec.games.roguelike),已經被承認是一個一級遊戲分類。就這樣,Roguelike這個名稱擊敗了其他競爭對手,被越來越多的人了解與接受。

分組的投票

問題還遠遠沒有結束。當那時的人們歷經曲折確定一個名字後,回頭審視,卻對這個名字本身產生了困惑,竟仿佛突然回過神般地發問:到底什麼是Roguelike?雖然人們憑直覺把這一類遊戲聚集在一起,卻沒有給它明確的定義。這已經很奇怪了,更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關於定義的爭論竟然持續了數十年之久。

爭論:到底什麼是Roguelike?

早在Roguelike成為Usenet分類時就存在許多反對的聲音。

在「請求討論」這個帖子中,發帖者原本希望創建的是「dungeon」主題,這一提議最終沒有得到採納,因為地牢探險類與Roguelike存在許多差別,前者的許多遊戲應該歸入傳統RPG中。當Roguelike分類被確立下來以後,許多Usenet用戶認為,「看不出這些遊戲有什麼共同之處」,或是認為Roguelike這個名字根本沒有說明任何問題,「根據名字,你對這個類型仍然一無所知」。

看來,必須給Roguelike遊戲一個所有人都認可的基本解釋了。

一個支持的意見

一個反對的意見

經過一系列討論,人們仍然無法得到一個公認滿意的結果。討論中主要有這樣一些意見:這些遊戲有一個共同的祖先——Rogue;它們的特點、目標是類似的,喜歡其中一個遊戲的人幾乎總是會喜歡其他幾款遊戲;它們的畫面都很簡單——都是字符;它們大多都以劍和魔法作為主題;它們都是免費提供的遊戲,並且開源。

儘管人們無法確切描述什麼是Roguelike,但他們自信可以明確地知道什麼不是Roguelike——正式販賣的商業遊戲、多人遊戲、所有的文字冒險遊戲(指的是早期的文字和圖形冒險遊戲,需要通過輸入文字命令來展開冒險),它們肯定不是Roguelike。在上世紀90年代初,雖然仍然沒人說得清什麼是Roguelike,但這類遊戲作為新興類型勉強站穩了腳跟。Roguelike的遊戲仍在製作或更新,Roguelike的定義仍然在討論當中,但要迎來這類遊戲的下一個標誌性事件,時間已經來到下個世紀了。

上世紀90年代出現了一系列極具代表性的Roguelike新作,相比而言,21世紀的頭10年似乎有些沉寂,較典型Roguelike僅有2006年的《矮人要塞》(Dwarf Fortress)與2009年的《馬基埃亞爾的傳說》(ToME: Tales of Maj'Eyal)等等。同時,考慮到其他類型的遊戲每年都在大量發布,Roguelike遊戲所佔的比例似乎更小了。但是,新作發布數量的減少並不意味著這一類型的衰落,一方面,Roguelike的玩法被許多其他類型遊戲所借鑑,例如《暗黑破壞神》初代的開發者就曾承認受到過Roguelike遊戲的影響;另一方面,已有的遊戲仍然保持更新,對Roguelike遊戲來說,持續10年的更新甚至不算什麼稀奇事,這一類型的玩家群體也樂於接受一個持續更新的遊戲,只要在玩法上不斷改變與深化就行了。

2009年發布的《馬基埃亞爾的傳說》

《暗黑破壞神》面世之初引來了不少與Roguelike關係的討論

隨著Roguelike遊戲的發展,過去的部分定義已經不再適用,過去討論中懸而未決的問題似乎也能夠有新的進展,於是在2008年的國際Roguelike開發大會(International Roguelike Development Conference)上,參會者們提出了著名的「柏林詮釋」(Berlin Interpretation),為Roguelike提出了一系列明確的定義。目前國內對Roguelike的介紹也多半引自這一解釋。

柏林詮釋提出了高低兩種不同的標準,其中高位標準(High Value Factors)的知名度較高,它規定符合下列所有條件的遊戲是一個Roguelike遊戲:

每次開局,或同一局遊戲中的不同地牢都是隨機生成的。

單局遊戲中沒有再來的機會。

玩家與NPC輪流行動的機制,需要留有足夠的思考時間。

地圖應該由網格劃分開來,或者至少在邏輯上有「格子」。

發現怪物、進行戰鬥、收穫戰利品,這一切都發生在同一個地圖上,而不用切換到專門的戰鬥界面。

要讓玩家有選擇的餘地。

總是存在諸如生命、法力等基本要素,玩家需要考慮合理分配與交換。

與怪物的對抗是遊戲最核心的內容,怪物間關係的設計對Roguelike遊戲來說是多餘的,比如仇恨值、同盟等設定。

每一局遊戲都有一個探索的過程,而非背版。

在高位標準之外,還有一個低位標準(Low Value Factors),同樣規定符合下列所有條件的遊戲是一個Roguelike遊戲:

多人對抗或合作的遊戲都不能稱為Roguelike。

如果說玩家有屬性、技能、裝備等要素,那麼怪物也應該具有同樣的要素。

Roguelike考驗的是決策與選擇(當然還有運氣)。

這一規定近乎固執。

遊戲需要有不同的層數,有諸如房間、走廊的設計。

所有屬性都應該數位化,並且在可見範圍內的各要素都能通過數字計算預知結果。

柏林詮釋的歷史重要性在於,與之前對Roguelike的零散解釋不同,它給出的定義是精確的,它規定了一個遊戲是Roguelike的充分條件。這並不意味著這一定義是毫無缺陷的,恰恰相反,一個精確的定義往往帶來了更多麻煩。

首先,由於這個會議強調它自身「聽取了所有參會人員的意見」,因此其決議難免顯得有些自相矛盾。最直接的體現是,會議對Roguelike的定義提出了兩套不同的標準,一個定義有多個不同角度的說明是奇怪的,也是多餘的。其次,也有不少評論者並不認同這次會議的成果。

2013年5月,一位名為Darren Grey的評論者在他的博客中發布了《去你的柏林詮釋!》(Screw the Berlin Interpretation!)一文,表達了對此次會議的不認同。在文章開篇他寫道:「2008年,幾個人在柏林聚在一起,只為創造了一個最新最好的Roguelike的定義,他們失敗了。」 Grey認為,用故事是否發生在地牢,或遊戲的畫面是否是字符來決定一個類型簡直是荒謬可笑;遊戲在進步,RPG也曾採用像素畫面,但沒有人說像素畫面是RPG的特徵;柏林詮釋規定Roguelike必須是回合制,但這無法描述新出現的遊戲,比如《FTL:超越光速》(FTL: Faster Than Light),因而這一解釋已經落後於時代、完全失敗。

贊同Grey的人不在少數。的確,在Roguelike誕生之初,技術限制了畫面,這本是無可奈何的。但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卻反而用畫面來限制遊戲就無異於作繭自縛。儘管柏林詮釋聲名遠揚,但它對Roguelike的定義卻是屬於過去的,這一定義的問題是,它僅僅說明了那些最著名的經典作品具有什麼樣的特徵,而少有空間留給未來。但也有玩家認為,Roguelike就應該是某類足夠硬核的遊戲,一旦失去這些硬核的特徵,這個遊戲類型就已不復存在。

圍繞柏林詮釋的爭論並沒有持續太久,因為在遊戲領域,定義始終存在於作品之後,隨著新作品的產生,人們思考問題的角度自然就會發生轉變。在2008年之後,出現了《馬基埃亞爾的傳說》《FTL:超越光速》《以撒的燔祭》以及《盜賊遺產》(Rogue Legacy)、《死亡細胞》(Dead Cells)等等眾多遊戲,它們都沒有執著於「正統的Roguelike」,而是突破了柏林詮釋的框架,添加了許多新要素。

此時,一個新名詞出現了,一些人認為新出現的很多遊戲不屬於Roguelike,而應該被稱為「Roguelite」。

未完的旅程:Roguelite與Roguelike的繼續

2013年的《盜賊遺產》在發售之初就自稱為「Roguelite」遊戲,這一稱呼因而流行起來。在此之前,早已有Roguelike-like的說法,用來指稱那些非嚴格意義上的Roguelike遊戲,但這一說法聽起來就比較麻煩。Roguelite這個名字則十分巧妙,它與「Roguelike」僅一字之差,體現了二者的關係;而「lite」也恰如其名地表明了這一類遊戲的特點——輕度化。

簡單點說,Roguelite是不那麼「硬核」的Roguelike,它們或多或少帶有一定的可繼承要素,死亡也沒有那麼可怕,當然,它們無一採用字符畫面。

一款自稱「Roguelite」的遊戲,死亡也的確算不上可怕——開始遊戲後,你很快就會得到死亡20次的獎盃

那麼,Roguelite與Roguelike的關係是什麼呢?它是與Roguelike並列的一種遊戲類型,還是Roguelike的延續,或者僅僅是借用了Roguelike的名號?

定義的細化向來是遊戲史上的難題,正如RPG、CRPG、JRPG、ARPG之間定義的重疊與差異時常使人困惑,對Roguelike的細分也時常讓人感到煩惱。死忠玩家時常會說,「現在哪裡還有什麼Roguelike?」難道就連Roguelike最忠實的擁護者都認為這一類型沒有什麼新鮮血液了嗎?的確,如果按照柏林詮釋的觀點,幾乎已經不存在什麼Roguelike的新作了。但事實卻是,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Roguelike這個名字。以Steam平臺為例,擁有「類Rogue」標籤的遊戲有600餘款,其中絕大多數都發售於2010年之後。

海量帶有「類Rogue」標籤的遊戲(包括Roguelike與Roguelite,以及部分含有Roguelike要素的其他遊戲)

應該說,Roguelike的流行並不意外,它的玩法極具「毒性」,使人樂於「再來一局」,豐富的內容與隨機性確保了遊戲的重玩價值。但是,Roguelike過去是小眾的,畫面簡陋、耗時較長,門檻也高,使人望而卻步。過去,關於Roguelike的許多重要討論只有數百人參與(這可是在網絡上),柏林詮釋更是對這些小眾要素的集中肯定。

但現在,Roguelike成了熱門話題,獨立遊戲的熱潮更是將它的名望推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就連國內的開發者都製作了數款含有Roguelike要素的遊戲。顯然,Roguelike已經不再「小眾」,至少就知名度而言是這樣。

是什麼讓小眾類型走進了公眾視野呢?結合具體的遊戲銷售數據來看,這一問題的答案十分簡單:使Roguelike廣為人知的正是Roguelite。Roguelite遊戲降低了遊玩的門檻,又保留了豐富的遊戲內容與隨機性,鼓勵重複遊玩。Roguelite是Roguelike的繼承者,並且似乎……比Roguelike更受歡迎。當然不可忽視的是,許多Roguelike愛好者仍然不認同Roguelite,他們認為,這種輕度化過度降低了遊戲難度,使遊戲失去了樂趣。

另外,儘管有了Roguelite的分類,人們在提起Roguelike和Roguelite遊戲時,更多的還是用Roguelike來指代這一大類遊戲,只有在細分的時候,Roguelike才被用來專指較老派的遊戲——也許一些老派的玩家就會感到更不滿吧。

現在,Roguelike在兩個方向上繼續它的道路,一方面,傳統的Roguelike,諸如《馬基埃亞爾的傳說》《NetHack》《矮人要塞》,以及《地城探寶:石頭湯》(Dungeon Crawl: Stone Soup)等至少存在了十餘年的遊戲現在仍然在更新(最新版都是最近一年內發布的),它們全部免費且開源。這些遊戲在深度上不斷擴展,100小時勉強入門真不是說笑。這些遊戲的開發者們也時常會聚在一起,討論這類遊戲的未來方向。例如,在最近的GDC 2018上,Roguelike的開發者們便舉行了自己的聚會。

另一方面,Roguelite的出現讓Roguelike的邊界向外擴展了。例如,將動作融入Roguelike的《以撒的燔祭》、將牌庫構建帶入Roguelike的《殺戮尖塔》(Slay the Spire)、將多人的聚會遊戲加入Roguelike要素的《Crawl》、用節拍代替回合的《節奏地牢》(Crypt of the NecroDancer)、將TD塔防要素引入Roguelike的《無盡地牢》(Dungeon of the Endless)……如果你願意承認它們是Roguelike的話,就會感嘆,原來Roguelike還可以做成這樣!

《殺戮尖塔》,打牌的Roguelike

從Roguelike到Roguelite,這些改變到底是好還是不好、新的稱呼到底有沒有必要、是應該滿足於兩種區分還是應該重新定義Roguelike……此類爭論從未停歇。或許,我們不需要糾結這些。事實上,今天我們已經無從探討沒有Roguelite的Roguelike會如何發展,也無法將二者真正分離,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從數十年前到今天不斷湧現的各式作品,以及它們曾經帶給我們的感受,這些才是最重要的東西。

所以,Roguelike到底是什麼?它是一個類型,也被當作一個要素,還被當作一種說明的標籤。作為遊戲,它真正的內涵無法從言語和討論中得出,而只能在一系列的遊戲作品中得到。

在文章的結尾,請允許我引用Darren Grey的精彩評論:「Roguelike引人入勝,並且依舊潛力無窮——我們可以從中發現更廣闊的天地,而不應陷入已知的狹小空間。」這更廣闊的天地從何尋找呢?當我們說起Roguelike的時候,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是那些令人難忘的作品——它們很棒,但我還期待未知的更多。

推薦閱讀

jagttt:《Roguelike 到底是啥》

http://pre-sence.com/archives/roguelike-dossier

Santiago Zapata:「On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the 『Roguelike』 Term」

https://blog.slashie.net/on-the-historical-origin-of-the-roguelike-term/

Darren Grey:"Screw the Berlin Interpretation!」

http://www.gamesofgrey.com/blog/?p=403

以及Roguelike維基:RogueBasin

http://www.roguebasin.com/index.php?title=Main_Page

作者投稿行雨

凡所遇,弗能不遇

歡迎在微信關注觸樂,閱讀更多高品質、有價值或有趣的遊戲相關內容。丨

相關焦點

  • Roguelike:一個名字背後的爭議
    Andrew Solovay在帖子中提到,這一版塊應該被用於討論「rogue-type」遊戲,這裡的「dungeon」「rogue-type」實際所指的,就是現在被稱為「Roguelike」的遊戲類型。
  • 推薦3款遊戲:什麼樣的roguelike才是好玩的roguelike遊戲
    推薦3款遊戲:什麼樣的roguelike才是好玩的roguelike遊戲 2019-11-24 16:03  早game遊戲社
  • 雙語- 什麼是roguelike類型的遊戲?
    現在手機遊戲中,很多打著roguelike的招牌,號稱有roguelike元素,那麼,什麼是roguelike遊戲?它是怎麼發展起來的?roguelike遊戲的特點是什麼?本文將進行介紹,當然,順便地,也學一些相關的英語說法,以後查看國外資料也方便,是不是?
  • 咔嘰探險隊:美工再次拯救世界,一個roguelike遊戲反面教材案例
    本期略為點評吐槽一款Roguelike遊戲《咔嘰探險隊》吐槽理由:美工拯救遊戲,roguelike遊戲的反面教材《咔嘰探險隊》是由飛魚科技發行的一款Roguelike遊戲。每個小嘰臉長差不多,但造型各異,萌趣可愛,就是名字不好記。遊戲的主要玩法就是探險,探險分為大地圖選擇關卡,小地圖選擇代表場景的格子,和場景探險三部分。格子有明顯的標誌,需根據需要選擇。遊戲場景各異,每個場景會隨機遇到不同事件。戰鬥上,採取回合制方式。戰鬥過程中會收集戰術池金幣,每個金幣會隨機分配小隊戰術技能。
  • Roguelike愛好者進!5款不同類型的Roguelike遊戲,值得你一試
    新一周的開始,依然由七七為大家安利幾款高耐玩度的roguelike遊戲,並且每一款都能讓你體驗感不同。喜愛這種玩法的胖友,走過路過千萬不要錯過咯!《凱瑞爾輪迴》Roguelike+卡牌這是一款結合roguelike與RPG玩法的卡牌遊戲,不僅有隨機事件、隨機戰鬥,還有豐富的卡牌讓你自由組合,更有充滿挑戰的大BOSS。
  • Steam瘋狂周末丨Roguelike神作《哈迪斯》平史低,八折特惠
    roguelike遊戲也能有出色的劇情,故事有深度,人設分明,畫面精美,內容豐富。3、《廢品機械師》 (ScrapMechanic)現價:47元(-31%,原價68元),好評率91%以機械為元素的獨立生存遊戲,在遊戲中玩家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世界,在這裡可以自由進行創造建築、機械以及車輛等,使整個城市變得更加豐富。
  • 按Roguelike模式去設計一款桌遊,有可能成功嗎?
    提到Roguelike遊戲,就不得不提定義roguelike基礎概念的「柏林詮釋」,雖然現在許多roguelike-like早已超出的柏林詮釋所限制的條框,例如加入大流程玩法等,但作為早年提出的roguelike充要條件,至少在開發上,仍然值得借鑑。
  • Roguelike遊戲的前世今生,它的名字原來還有這樣的故事
    很多人都知道Rougelike遊戲,卻不知道這一類遊戲為什麼叫做這個名字。最早的Rougelike遊戲,應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是僅僅兩個人創作的遊戲《Rouge》。Rouge一詞,意為「流氓、盜賊」,或者文雅一點譯為「浪客、遊俠」。Roguelike遊戲,顧名思義,就是指類《Rogue》的遊戲。
  • Roguelike遊戲到底是什麼樣的遊戲,為什麼會有一大批忠實粉絲?
    Roguelike是角色扮演遊戲的一個分支,這類遊戲的特點有:大量地下城;程序生成的隨機遊戲關卡;回合制玩法;拼接式地圖;角色永久死亡機制……這麼限定下來,Roguelike類遊戲的特質其實是非常明顯的,你一進遊戲就能感覺到。
  • 有什麼好玩的roguelike遊戲 roguelike遊戲盤點
    《暗黑地牢》是一款別具風格的角色扮演遊戲。遊戲中有豐富的卡牌系統等待著你來體驗,如何組合一個強力的卡組將會是你成功的一半!  4.《以撒的結合》  《饑荒》是一款由《閃克》製造組Klei Entertainment製造發行的一款動作冒險類求生遊戲,本作的故事講述的是關於一名科學家被惡魔傳送到了異世界荒野,他必需用本人的聰慧在殘酷的野外環境中求生。
  • 都說Roguelike好玩,到底什麼才是Roguelike!
    Roguelike,是一個組合詞彙,是由前半部分的Rogue和後半部分的like所組成,其詞義是和Rogue類似的遊戲。《Rogue》是一款是迷宮探索式RPG遊戲,誕生於1980年左右,由當時的兩名大學生麥可·託依、格倫·韋科曼聯手開發。遊戲最初是在Unix系統上使用ASCII碼進行編寫製作,後來被移植到了DOS系統上。
  • 聯機Roguelike遊戲《元能失控》免費試玩即將開放!
    不同於市面上現有的一些roguelike遊戲,《元能失控》有著十分成熟的聯機玩法,在單人探險由於小失誤失敗的時候,你是否會希望有一個隊友能在這時候扶你一把呢?而在roguelike類的遊戲中,聯機玩法顯然能給遊戲帶來更多的趣味,冒險中的相互救助,道具掉落時的瘋狂爭奪等都是聯機模式的魅力所在。
  • 於草莽中誕生的時代寵兒——淺談「Rogue-like」的起源與發展
    發展與困境中的"Rogue-like"獨出心裁的機制,環環相扣的關卡,令《Rogue》成為玩家口口相傳的神作,而與此同時,同類遊戲也如雨後春筍一般冒了出來,在繼承了前人的基礎上,後來的"rogue-like"也開始思考新的創意,或改良,或劍走偏鋒,仿照《rogue》製作融入了自己想法的探索類遊戲。
  • 高分新手遊《X2》:依靠二次元和爽快割草,開啟Roguelike新篇章?
    大家好呀,這裡是你們的慕晚晚醬,這兩天又參與了一款taptap新遊戲的測試,沒錯,就是全新的roguelike遊戲——X2在進入測試之前,我看到它給自己貼的「動作」標籤,我以為……又是一款像崩壞三一樣即時3d戰鬥遊戲……可後來啊,當我真正玩了這個遊戲,不免還是要吐槽一句,它和動作關係不大。
  • 在這款可聯機的像素風roguelike獨立遊戲中,可以花式坑隊友
    ( ̄︶ ̄)↗隨著這兩年roguelike類遊戲的興起,不少老遊戲也在更新或者續作中,紛紛加入這一玩法吸引玩家。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款《鐵錘守衛英雄》就是如此,前作《鐵錘守衛》是一款13年上線的像素風動作遊戲,續作3月2日上線後,取得了4萬銷量和80%的好評。
  • 玩家熊總的故事丨觸樂
    我終於決定開始寫熊總的故事了。如果你曾經看過我寫的夜話,可能還記得這個名字。我認識熊總三年,和他打了三年《刀塔》。(關於熊總的夜話故事在文末)熊總在《刀塔》裡只玩一個英雄,那就是熊戰士。終於有一次,我忍不住問他:為什麼你只玩熊戰士。我原本並沒有指望得到什麼精彩答覆,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本來就沒有緣由。那天我在上海出差,事畢後找他玩。
  • Roguelike遊戲《Below》將於今年春季登陸PS4
    屆時它還會在全平臺上線一個叫「探索」的新模式,帶來更放鬆的遊戲玩法。這意味著遊戲將沒有飢餓和饑渴,傷害較慢,沒有瞬間死亡和篝火檢查點。在多年跳票後《Below》於2018年12月發售。這是一個roguelike遊戲,在裡面玩家來到島上探索其迷宮般的深處。默認模式是「生存」,需要玩家避免死亡,發現寶藏和秘密,並儘可能地冒險。
  • 國產獨立roguelike遊戲《惡果之地》獲Steam好評
    比如今天我們要給大家介紹的這款國產獨立roguelike遊戲《惡果之地》,就是僅由兩個人開發,未上線前便在taptap上也獲得了15萬+的預約量和9.5分的高口碑,在前幾天剛剛正式登陸Steam。西瓜荔枝火龍果,統統給我全打爆!之所以遊戲早早就引發了關注和好評,是因為作為第一印象的「畫面」,惡果之地表現可謂驚豔。
  • 盤點steam上好玩的roguelike類遊戲
    Roguelike遊戲隨著近幾年各種獨立遊戲的興起而在遊戲圈中火熱了起來,那麼steam上有什麼好玩的roguelike遊戲呢?一起來看看吧。1.《節奏海拉爾》《節奏海拉爾》是《節奏地牢》的開發商Brace Yourself Games公布的獨立遊戲新作。
  • 派對必備 聯機Roguelike遊戲《元能失控》即將登陸PS4!
    備受期待的Roguelike聯機探險遊戲《元能失控》(英文名:Metaverse Keeper)即將登陸PS4平臺!此前,遊戲已經在Steam和WeGame上受到了大批玩家的歡迎和推薦,而現在PS4的玩家們也可以叫上自己的小夥伴,一起開啟歡樂聯機的冒險之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