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醫療資源緊張、醫患矛盾激化等話題時常引發社會關注,一些醫療劇也開始走紅熒幕。
庫叔曾刷過幾部,沒曾想越刷越尷尬,最後只得棄劇。
相比之下,越來越多的醫療題材紀錄片卻呈現出好評如潮、口碑不斷發酵的趨勢,比如讓人哭慘的《人間世》、《急診室故事》、《生門》等。
在庫叔看來,這些紀錄片好就好在還原了真實的醫患關係,不像一些電視劇,去追求無謂的狗血劇情。
最近,又一部好看的醫療紀錄片來了——《生死時速·緊急救護120》。
庫叔一點開這部紀錄片,就一口氣看了十集。
這是一部隔著屏幕都能聞到消毒藥水味和血腥味的紀錄片,真實又震撼,豆瓣評分更是高達9.3分!
這次鏡頭對準的是醫療急救人員——與生命危急患者最先接觸的一群人,承載著急救人員的小小急救車中則天天上演著生老病死。
它讓人看得揪心。
也讓人飆淚。
更讓人為之喝彩!
今天,庫叔就來安利一下這部片子。
文李浩然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生死
就像病痛沒有彩排,一直都是突如其來一樣,片子一開始,也沒有溫情脈脈的鋪墊,直接呈現了深夜上海街頭的一場生死追逐。
夜晚1點左右,大面積心肌梗死的病人,8次電擊除顫後仍未脫離生命危險,需要轉院進行手術,情況相當危重。
轉院途中誰也無法保證病情不惡化,顛簸的車廂裡,醫生一邊翻看病人的病歷,一邊用眼睛餘光盯著監護儀。
突然,病人心臟停跳,醫生趕忙起身拿起除顫儀進行電擊,心跳又回來了。
與此同時,駕駛員穩穩地踩著油門,另一名救護人員也沒閒著,把病人的相關情況通報急救中心。
燈火如晝的120急救中心大廳裡,工作人員把病人的相關情況及所需儀器提前告知目標醫院。
最後,5公裡的路程僅用了3分40秒,病人被安全送達,並成功得到救治。
但有時候,拼盡全力,沒出現一個失誤,卻無法把人救回來。同樣是面臨心跳停止的病人,在另一次急救中,救護三人組又打了一場無比艱難的戰役。
插管、胸外按壓、呼吸道管理、靜脈開通,同時還緊盯著監護儀上若有若無的微弱波動……一系列動作都有條不紊。
三人輪番上陣,不停按壓、除顫、用藥,等待病人心跳回來的那一刻。
然而,30分鐘的搶救,三人輪換了15次的胸外按壓,將近8毫克的腎上腺素,將近10次的除顫,病人的心跳卻終究沒有回來。
這樣直面死亡的畫面,沒有包裝,卻格外震撼。
跟拍的導演說,近距離看到病人在自己面前死去時,扛著攝像機的他整個人都在發抖。
早已司空見慣的急救醫生,是不是就能看淡生死呢?
「最難的就是向家屬宣布病人死亡的那一刻,有時候真的是說不出口……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搶救,病人一點希望都沒有,家屬的眼光都聚焦在你身上,總希望能從你口中說出來有好一點跡象的話語,但是沒有說出來,真的很遺憾。」
這讓庫叔想起了《人間世》中的一句話,對於醫護人員來說,你付出感情最多的,往往是希望最渺茫的那一個。
但命,就是誰也說不準。
救護小組僅用12分鐘就將一名54歲的尿毒症患者送達醫院,大家都鬆了口氣。
沒想到轉眼,病人情況就急轉直下,氧飽和度持續不能上升,意識不清,經過一番緊張的搶救,還是未能被救回。
有時候,生命也會有奇蹟發生,也有心跳呼吸都停了的老人家,經過搶救慢慢恢復了生機。
2悲喜急救人員救的是人,這部紀錄片拍的也是人,呈現了人們在面臨生老病死時的悲傷、無奈、憤怒等。
比如,家屬搖著醫生胳膊苦苦哀求;
不斷質疑醫生的診斷;
被告知做好心理準備時的茫然無措;
親人擺脫生命危險時的釋然。
患者背後的故事也被鏡頭記錄了下來。
第四集中,一位84歲的老先生夜間發病,急救中心得到預報是頭暈,疑似中風。
後來急救人員了解到,老先生的老伴不久前因病去世,子女怕他傷心所以沒有及時告訴他。
老先生知道真相後,非常傷心,心情極其激動,於是出現了頭暈,言語不清的疑似中風狀態,在救護車上,老人還喃喃念叨著「老太婆」。
老先生感覺稍微好點之後,就吵著要回去,因為第二天是老伴的大殮。
風風雨雨相濡以沫了一輩子,怎麼捨得讓你孤零零的一個人走,爬也要爬回去為你送行啊。
除此之外,急救過程中也總有一些不期而遇的溫暖,讓人瞬間感動。
下雨天,陌生人突發癲癇倒地,致後腦部受損,意識不清。
熱心阿姨一直守在他邊上,直到急救人員到來。
一位維族小夥子為暈倒在街頭的路人拔打了120,主動幫助救助人員抬抱病人。
病人上車後想嘔吐,維族小夥子立馬拿出袋子接嘔吐物,比120急救員的速度還快。
為什麼要這麼做?
小夥子說,自己曾在蘭州遇到類似的情況,被一個路過的老太太熱心救助。
一個人的善良,有時候真的可以改變另一個人。
一名早產嬰兒急需緊急轉院搶救,當時正值下班晚高峰,高架橋上的車輛聽到警笛後,整齊劃一地把中間通道讓了出來。
15公裡的路程,急救車僅用15分鐘的時間到達指定醫院。
常常聽見有人感嘆社會殘酷,世態炎涼,人心冷漠。
但其實,這世界並沒有你想的那麼糟糕。
3緊缺
驚心動魄的救治過程,不僅體現人情冷暖,還能凸顯出值得深思的社會問題。
比如,醫療資源的濫用。
按照規定,院前急救「在任何環境裡,任何條件下,遇見任何病人,都迅速反應、積極救治。」
但這種強制性的規定,卻被一些人鑽了空子,肆意浪費資源。
普通的發燒,家屬卻強烈要求把病人送到16公裡遠的醫院。路遠且堵,急救人員只得反覆勸說。
「普通的二甲醫院就可以解決的。」
「非常耗時間,後面比較著急的人叫不到車了。」
「這種症狀,任何一個三甲醫院都可以看的。」
……
家屬一時語塞,卻仍不死心,拔通了女兒電話。
家屬執意堅持要去指定的三甲醫院,哪怕面臨晚高峰,橫跨4個區,途經49個紅綠燈,長達16公裡,家屬也絲毫不願讓步。
救助小組礙於規定無法拒絕,只得嘆著氣出車。
一方面,面對疾病,小心為上確實沒錯;但另一方面,當厄運降臨,人性的自私也無所遁形。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睡覺扭到脖子、小型擦傷等並非緊急症狀,明明有能力自行前往醫院,卻把救護車當做高級計程車。
一些孤寡老人,為了排解空虛,也經常撥打120來取樂,無病無痛卻一天打三四次急救電話,讓醫護人員白跑一趟。
反正會付錢,急救車為什麼不能隨叫隨到?
當然不能。
因為急救車是稀缺資源!
庫叔經常看到這樣的新聞。
拿上海來說,作為全國急救車配備量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只有救護車800輛左右,承擔著全市2400萬常住人口的日常急救,平均每4萬人才擁有1輛。
車還可以花錢配備上,真正稀缺的其實是人。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急救醫師,其實很不容易——
一是要能力強。
院前急救遇到的患者病情複雜多樣,急救醫師需要掌握多學科醫學知識和急救能力。
二是任務重、壓力大。
除了經常面對死亡外,他們還會被緊張的病人吐一身穢物,做心肺復甦做到從手套中倒出汗水,忙到來不及吃飯……
前不久,成都一位急救醫生在救護車內充當病人的「人形支架」引來不少讚譽。
新聞照片中,肖醫生半蹲著,雙手用力抓著急救床和座椅保持平衡,呼吸不暢的病人整個趴在他身上,這個姿勢從救護地點到醫院保持了整整二十分鐘。
車禍現場,他們也可能像這樣鑽到車底下救人。
這些都是他們的日常。
三是待遇低。
手握多張專業證書,二三線城市的急救員月薪不過四五千。
四是不被重視。
高考時護理幾乎是醫學門類中分數最低的專業,相比之下,在歐美國家,護理是大學的重要專業,入學標準高,資格考試通過率低。
這就導致專業急救醫師嚴重緊缺,全國很多地方都出現了「有車無人」的現象。
再加上一些人把叫救護車當成兒戲,讓真正的重病者等待著、疼痛著。
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思考和反省的問題。
4考驗
紀錄片中也談到了人口老齡化問題。
在拍攝地上海,截至2017年底,65歲以上老人就有299萬人,佔總人口的20.6%。
也就是說,每5人中就有一位老人。
人口老齡化不僅考驗著我國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還考驗著我們的親情與愛情。
急救人員曾上門救助一位老人,一開門,大家都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家裡環境極其惡劣,堆滿了垃圾,門窗緊閉,大熱天的電扇和空調都沒有開,就在無法立足的雜物堆裡,躺著一個形容枯槁、瘦骨嶙峋的老人。
這位81歲的老人,在5年前老伴去世後就一直獨居,子女偶爾來探望,還是老人的鄰居發現情況不妙撥打了120。
老人身上有很多汗液,可能好久沒有洗澡,散發出一股怪味。
將生你養你的父親,拋棄在如此狹小逼仄的空間裡,為人子女的於心何忍?
有人說,這就是久病床前無孝子。
也未必。
94歲的楊老太,因患有阿爾茲海默症,已失智多年。
但看得出來,子女對她關懷備至,老人用什麼藥,血壓多少,病情有什麼變化,每天護理細節等都瞭然於胸。老人家裡也被收拾得很乾淨,並配備有許多醫療器械。
其實,楊老太的子女也已進入古稀之年,二十年如一日照顧失智病人,所要承受的心理、體力和經濟壓力是難以想像的。
但這一家人仍無怨無悔地堅持著。
還有心疼老父親獨自住在養老院,一下班就去照顧父親,結果自己操勞過度的孝子。
年逾古稀依然不離不棄照顧百歲老母親的好兒子。
這些,都是閃光的人性。5急救
貫穿整部紀錄片的,還有創作者們希望得到普及的急救知識。
每集下面都會適時蹦出一些急救小常識,比如,告誡人們在碰到有人突發心臟驟停或暈倒等緊急情況時,不能只是焦急地等救護車來,要在第一時間進行搶救。
急救,就是和死神賽跑,一點都不能耽誤。因為,每推遲1分鐘搶救,病人死亡率就上升3%。
2017年1月6日晚,陳女士在杭州九溪騎電瓶車摔倒後被圍巾勒住,導致頸椎損傷,引起呼吸心跳驟停,由於救治不及時而去世(圖源:浙江在線)這很讓人痛心,一條鮮活的生命,因為錯過了幾分鐘,就無法挽回了。
拿心臟驟停來說,如果10分鐘內進行搶救,心跳恢復的成功率在18.9%,而10分鐘後的搶救成功率只有4.4%,差別為4.3倍。
心肺復甦步驟
再比如腦梗,發生時缺血缺氧的腦細胞會逐漸壞死,最佳救治時間只有3小時,拖得越久,即便能生存下來,也會留有殘疾。
在這部紀錄片中,由於錯過最佳急救時間而導致患者死亡的故事比比皆是。
所以,掌握一些急救知識很有必要!
但據庫叔了解,我國的應急救護普及做得並不好,普及率僅有不到1%。
而法國達到了40%,美國是50%左右,德國更是高達80%……
國外的急救技能普及率為什麼這麼高?
先來看美國。
美國很多高中和大學裡都有關於急救知識的必修課程。在很多健康課上,老師會手把手地教同學,在不同的情況下應該如何急救。
因為,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搶救方法不同,面對需要心臟急救的病人,成年人、兒童或嬰兒採取的措施就不一樣。
在美國的很多公共場合,特別是人流較大的地方都會配備自動體外除顫機AED,確保突發的病人可以在第一時間內得到有效救援。
再來看德國。
德國是世界上應急管理體系高度發達的國家之一,除了專業醫療系統擁有完善而高效的急救體系,志願者也是應急救援的主力軍,是專業救援隊伍的龐大後盾。
而且,德國「急救從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澳大利亞也同樣是從娃娃抓起,約有40%的人口具有基礎的急救知識,25%的家庭有常備急救箱。
此外,澳大利亞法律強制規定,一部分群體中至少要有一人具備急救知識。比如,根據澳大利亞職業與安全法的規定,一般一個超過25人的公司必須至少有一人以上進行過專業的急救培訓和擁有急救證書。
針對一些特殊的行業,比如教育行業、社工類或其他服務類行業,澳大利亞還規定員工必須持急救證上崗。
還有日本,在公共場所安裝AED急救設備的覆蓋率達到80%,志願者組織也在急救領域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樣,一般在公共場合如果有人突發疾病總能站出來幾個懂急救常識的人。
可以看出,這些國家能把急救知識普及到這麼廣,就是因為重視急救,特別是在救助設備推廣以及教育普及上,這恰好是我們的軟肋。
想一想,你懂怎麼急救嗎?
不懂不要緊,現在重視起來,一點都不晚。
因為有專家表示,心肺復甦,就算你做得不標準也比什麼都不做要強很多。
急救演練
這部紀錄片,沒有編劇,沒有彩排,有的甚至來不及跟患者家屬打招呼,因為疾病大多突然而至,攝製組扛著攝像機就開拍,事後趕緊跟家屬確認。
庫叔建議大家一定要好好看這部紀錄片,在那麼多悲歡離合的故事中,看到死的無法阻擋、悲傷流涕,看到生的困難重重、珍貴不易,看到醫療工作者的偉大與艱辛,時刻警醒自己珍惜親人、珍惜生活。
參考資料:
東方衛視:紀錄片《生死時速.緊急救護120》,東方衛視;新周刊:《豆瓣9.2分,中國救護車上的故事拍成了紀錄片,完爆國外醫療劇》;健康時報:《急救醫生到來前做什麼?》等。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瞭望智庫。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李興旺 HF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