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堪比《人間世》的爆火紀錄片,讓跟拍導演都「嚇得」發抖,必看!

2020-12-24 和訊

  近幾年,醫療資源緊張、醫患矛盾激化等話題時常引發社會關注,一些醫療劇也開始走紅熒幕。

  庫叔曾刷過幾部,沒曾想越刷越尷尬,最後只得棄劇。

  相比之下,越來越多的醫療題材紀錄片卻呈現出好評如潮、口碑不斷發酵的趨勢,比如讓人哭慘的《人間世》、《急診室故事》、《生門》等。

  在庫叔看來,這些紀錄片好就好在還原了真實的醫患關係,不像一些電視劇,去追求無謂的狗血劇情。

  最近,又一部好看的醫療紀錄片來了——《生死時速·緊急救護120》。

  庫叔一點開這部紀錄片,就一口氣看了十集。

  這是一部隔著屏幕都能聞到消毒藥水味和血腥味的紀錄片,真實又震撼,豆瓣評分更是高達9.3分!

  這次鏡頭對準的是醫療急救人員——與生命危急患者最先接觸的一群人,承載著急救人員的小小急救車中則天天上演著生老病死。

  它讓人看得揪心。

  也讓人飆淚。

  更讓人為之喝彩!

  今天,庫叔就來安利一下這部片子。

  文李浩然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註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生死

  就像病痛沒有彩排,一直都是突如其來一樣,片子一開始,也沒有溫情脈脈的鋪墊,直接呈現了深夜上海街頭的一場生死追逐。

  夜晚1點左右,大面積心肌梗死的病人,8次電擊除顫後仍未脫離生命危險,需要轉院進行手術,情況相當危重。

  轉院途中誰也無法保證病情不惡化,顛簸的車廂裡,醫生一邊翻看病人的病歷,一邊用眼睛餘光盯著監護儀。

  突然,病人心臟停跳,醫生趕忙起身拿起除顫儀進行電擊,心跳又回來了。

與此同時,駕駛員穩穩地踩著油門,另一名救護人員也沒閒著,把病人的相關情況通報急救中心。

燈火如晝的120急救中心大廳裡,工作人員把病人的相關情況及所需儀器提前告知目標醫院。

最後,5公裡的路程僅用了3分40秒,病人被安全送達,並成功得到救治。

  但有時候,拼盡全力,沒出現一個失誤,卻無法把人救回來。

  同樣是面臨心跳停止的病人,在另一次急救中,救護三人組又打了一場無比艱難的戰役。

  插管、胸外按壓、呼吸道管理、靜脈開通,同時還緊盯著監護儀上若有若無的微弱波動……一系列動作都有條不紊。

三人輪番上陣,不停按壓、除顫、用藥,等待病人心跳回來的那一刻。

  然而,30分鐘的搶救,三人輪換了15次的胸外按壓,將近8毫克的腎上腺素,將近10次的除顫,病人的心跳卻終究沒有回來。

  這樣直面死亡的畫面,沒有包裝,卻格外震撼。

  跟拍的導演說,近距離看到病人在自己面前死去時,扛著攝像機的他整個人都在發抖。

  早已司空見慣的急救醫生,是不是就能看淡生死呢?

  「最難的就是向家屬宣布病人死亡的那一刻,有時候真的是說不出口……經過這麼長時間的搶救,病人一點希望都沒有,家屬的眼光都聚焦在你身上,總希望能從你口中說出來有好一點跡象的話語,但是沒有說出來,真的很遺憾。」

  這讓庫叔想起了《人間世》中的一句話,對於醫護人員來說,你付出感情最多的,往往是希望最渺茫的那一個。

  但命,就是誰也說不準。

  救護小組僅用12分鐘就將一名54歲的尿毒症患者送達醫院,大家都鬆了口氣。

  沒想到轉眼,病人情況就急轉直下,氧飽和度持續不能上升,意識不清,經過一番緊張的搶救,還是未能被救回。

  有時候,生命也會有奇蹟發生,也有心跳呼吸都停了的老人家,經過搶救慢慢恢復了生機。

  2悲喜

  急救人員救的是人,這部紀錄片拍的也是人,呈現了人們在面臨生老病死時的悲傷、無奈、憤怒等。

  比如,家屬搖著醫生胳膊苦苦哀求;

不斷質疑醫生的診斷;

被告知做好心理準備時的茫然無措;

親人擺脫生命危險時的釋然。

  患者背後的故事也被鏡頭記錄了下來。

  第四集中,一位84歲的老先生夜間發病,急救中心得到預報是頭暈,疑似中風。

  後來急救人員了解到,老先生的老伴不久前因病去世,子女怕他傷心所以沒有及時告訴他。

  老先生知道真相後,非常傷心,心情極其激動,於是出現了頭暈,言語不清的疑似中風狀態,在救護車上,老人還喃喃念叨著「老太婆」。

  老先生感覺稍微好點之後,就吵著要回去,因為第二天是老伴的大殮。

  風風雨雨相濡以沫了一輩子,怎麼捨得讓你孤零零的一個人走,爬也要爬回去為你送行啊。

  除此之外,急救過程中也總有一些不期而遇的溫暖,讓人瞬間感動。

  下雨天,陌生人突發癲癇倒地,致後腦部受損,意識不清。

  熱心阿姨一直守在他邊上,直到急救人員到來。

  一位維族小夥子為暈倒在街頭的路人拔打了120,主動幫助救助人員抬抱病人。

  病人上車後想嘔吐,維族小夥子立馬拿出袋子接嘔吐物,比120急救員的速度還快。

  為什麼要這麼做?

  小夥子說,自己曾在蘭州遇到類似的情況,被一個路過的老太太熱心救助。

  一個人的善良,有時候真的可以改變另一個人。

  一名早產嬰兒急需緊急轉院搶救,當時正值下班晚高峰,高架橋上的車輛聽到警笛後,整齊劃一地把中間通道讓了出來。

  15公裡的路程,急救車僅用15分鐘的時間到達指定醫院。

  常常聽見有人感嘆社會殘酷,世態炎涼,人心冷漠。

  但其實,這世界並沒有你想的那麼糟糕。

  3緊缺

  驚心動魄的救治過程,不僅體現人情冷暖,還能凸顯出值得深思的社會問題。

  比如,醫療資源的濫用。

  按照規定,院前急救「在任何環境裡,任何條件下,遇見任何病人,都迅速反應、積極救治。」

  但這種強制性的規定,卻被一些人鑽了空子,肆意浪費資源。

  普通的發燒,家屬卻強烈要求把病人送到16公裡遠的醫院。路遠且堵,急救人員只得反覆勸說。

  「普通的二甲醫院就可以解決的。」

  「非常耗時間,後面比較著急的人叫不到車了。」

  「這種症狀,任何一個三甲醫院都可以看的。」

  ……

家屬一時語塞,卻仍不死心,拔通了女兒電話。

  家屬執意堅持要去指定的三甲醫院,哪怕面臨晚高峰,橫跨4個區,途經49個紅綠燈,長達16公裡,家屬也絲毫不願讓步。

  救助小組礙於規定無法拒絕,只得嘆著氣出車。

  一方面,面對疾病,小心為上確實沒錯;但另一方面,當厄運降臨,人性的自私也無所遁形。

  類似的情況還有很多,睡覺扭到脖子、小型擦傷等並非緊急症狀,明明有能力自行前往醫院,卻把救護車當做高級計程車。

  一些孤寡老人,為了排解空虛,也經常撥打120來取樂,無病無痛卻一天打三四次急救電話,讓醫護人員白跑一趟。

  反正會付錢,急救車為什麼不能隨叫隨到?

  當然不能。

  因為急救車是稀缺資源!

  庫叔經常看到這樣的新聞。

  拿上海來說,作為全國急救車配備量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只有救護車800輛左右,承擔著全市2400萬常住人口的日常急救,平均每4萬人才擁有1輛。

  車還可以花錢配備上,真正稀缺的其實是人。

  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急救醫師,其實很不容易——

  一是要能力強。

  院前急救遇到的患者病情複雜多樣,急救醫師需要掌握多學科醫學知識和急救能力。

  二是任務重、壓力大。

  除了經常面對死亡外,他們還會被緊張的病人吐一身穢物,做心肺復甦做到從手套中倒出汗水,忙到來不及吃飯……

  前不久,成都一位急救醫生在救護車內充當病人的「人形支架」引來不少讚譽。

  新聞照片中,肖醫生半蹲著,雙手用力抓著急救床和座椅保持平衡,呼吸不暢的病人整個趴在他身上,這個姿勢從救護地點到醫院保持了整整二十分鐘。

車禍現場,他們也可能像這樣鑽到車底下救人。

  這些都是他們的日常。

  三是待遇低。

  手握多張專業證書,二三線城市的急救員月薪不過四五千。

  四是不被重視。

  高考時護理幾乎是醫學門類中分數最低的專業,相比之下,在歐美國家,護理是大學的重要專業,入學標準高,資格考試通過率低。

  這就導致專業急救醫師嚴重緊缺,全國很多地方都出現了「有車無人」的現象。

  再加上一些人把叫救護車當成兒戲,讓真正的重病者等待著、疼痛著。

  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思考和反省的問題。

  4考驗

  紀錄片中也談到了人口老齡化問題。

  在拍攝地上海,截至2017年底,65歲以上老人就有299萬人,佔總人口的20.6%。

  也就是說,每5人中就有一位老人。

  人口老齡化不僅考驗著我國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還考驗著我們的親情與愛情。

  急救人員曾上門救助一位老人,一開門,大家都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家裡環境極其惡劣,堆滿了垃圾,門窗緊閉,大熱天的電扇和空調都沒有開,就在無法立足的雜物堆裡,躺著一個形容枯槁、瘦骨嶙峋的老人。

  這位81歲的老人,在5年前老伴去世後就一直獨居,子女偶爾來探望,還是老人的鄰居發現情況不妙撥打了120。

老人身上有很多汗液,可能好久沒有洗澡,散發出一股怪味。

  將生你養你的父親,拋棄在如此狹小逼仄的空間裡,為人子女的於心何忍?

  有人說,這就是久病床前無孝子。

  也未必。

  94歲的楊老太,因患有阿爾茲海默症,已失智多年。

  但看得出來,子女對她關懷備至,老人用什麼藥,血壓多少,病情有什麼變化,每天護理細節等都瞭然於胸。老人家裡也被收拾得很乾淨,並配備有許多醫療器械。

  其實,楊老太的子女也已進入古稀之年,二十年如一日照顧失智病人,所要承受的心理、體力和經濟壓力是難以想像的。

  但這一家人仍無怨無悔地堅持著。

還有心疼老父親獨自住在養老院,一下班就去照顧父親,結果自己操勞過度的孝子。

年逾古稀依然不離不棄照顧百歲老母親的好兒子。

  這些,都是閃光的人性。

  5急救

  貫穿整部紀錄片的,還有創作者們希望得到普及的急救知識。

  每集下面都會適時蹦出一些急救小常識,比如,告誡人們在碰到有人突發心臟驟停或暈倒等緊急情況時,不能只是焦急地等救護車來,要在第一時間進行搶救。

  急救,就是和死神賽跑,一點都不能耽誤。

  因為,每推遲1分鐘搶救,病人死亡率就上升3%。

  2017年1月6日晚,陳女士在杭州九溪騎電瓶車摔倒後被圍巾勒住,導致頸椎損傷,引起呼吸心跳驟停,由於救治不及時而去世(圖源:浙江在線)

  這很讓人痛心,一條鮮活的生命,因為錯過了幾分鐘,就無法挽回了。

  拿心臟驟停來說,如果10分鐘內進行搶救,心跳恢復的成功率在18.9%,而10分鐘後的搶救成功率只有4.4%,差別為4.3倍。

心肺復甦步驟

  再比如腦梗,發生時缺血缺氧的腦細胞會逐漸壞死,最佳救治時間只有3小時,拖得越久,即便能生存下來,也會留有殘疾。

  在這部紀錄片中,由於錯過最佳急救時間而導致患者死亡的故事比比皆是。

  所以,掌握一些急救知識很有必要!

  但據庫叔了解,我國的應急救護普及做得並不好,普及率僅有不到1%。

  而法國達到了40%,美國是50%左右,德國更是高達80%……

  國外的急救技能普及率為什麼這麼高?

  先來看美國。

  美國很多高中和大學裡都有關於急救知識的必修課程。在很多健康課上,老師會手把手地教同學,在不同的情況下應該如何急救。

  因為,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搶救方法不同,面對需要心臟急救的病人,成年人、兒童或嬰兒採取的措施就不一樣。

  在美國的很多公共場合,特別是人流較大的地方都會配備自動體外除顫機AED,確保突發的病人可以在第一時間內得到有效救援。

  再來看德國。

  德國是世界上應急管理體系高度發達的國家之一,除了專業醫療系統擁有完善而高效的急救體系,志願者也是應急救援的主力軍,是專業救援隊伍的龐大後盾。

  而且,德國「急救從娃娃抓起」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澳大利亞也同樣是從娃娃抓起,約有40%的人口具有基礎的急救知識,25%的家庭有常備急救箱。

  此外,澳大利亞法律強制規定,一部分群體中至少要有一人具備急救知識。比如,根據澳大利亞職業與安全法的規定,一般一個超過25人的公司必須至少有一人以上進行過專業的急救培訓和擁有急救證書。

  針對一些特殊的行業,比如教育行業、社工類或其他服務類行業,澳大利亞還規定員工必須持急救證上崗。

  還有日本,在公共場所安裝AED急救設備的覆蓋率達到80%,志願者組織也在急救領域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這樣,一般在公共場合如果有人突發疾病總能站出來幾個懂急救常識的人。

  可以看出,這些國家能把急救知識普及到這麼廣,就是因為重視急救,特別是在救助設備推廣以及教育普及上,這恰好是我們的軟肋。

  想一想,你懂怎麼急救嗎?

  不懂不要緊,現在重視起來,一點都不晚。

  因為有專家表示,心肺復甦,就算你做得不標準也比什麼都不做要強很多。

急救演練

  這部紀錄片,沒有編劇,沒有彩排,有的甚至來不及跟患者家屬打招呼,因為疾病大多突然而至,攝製組扛著攝像機就開拍,事後趕緊跟家屬確認。

  庫叔建議大家一定要好好看這部紀錄片,在那麼多悲歡離合的故事中,看到死的無法阻擋、悲傷流涕,看到生的困難重重、珍貴不易,看到醫療工作者的偉大與艱辛,時刻警醒自己珍惜親人、珍惜生活。

  參考資料:

  東方衛視:紀錄片《生死時速.緊急救護120》,東方衛視;新周刊:《豆瓣9.2分,中國救護車上的故事拍成了紀錄片,完爆國外醫療劇》;健康時報:《急救醫生到來前做什麼?》等。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瞭望智庫。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李興旺 HF015)

相關焦點

  • 這部豆瓣評分高達9.5的紀錄片,導演竟然說火起來的原因是……
    「火」起來的。廣州國際紀錄片節上演了多場論壇,而12月12日晚,《我在故宮修文物》導演蕭寒來到廣州大學,他說,《我在故宮修文物》爆火,卻和「盜版」有關。《我在故宮修文物》爆火,卻和「盜版」有關 。原來,當時該片子在某網站放映,但當時沒獲得授權。 蕭寒於是發郵件給對方說侵權。對方馬上答覆說,因為不知道這個版權是誰的,一直在等。 所以說,《我在故宮修文物》最開始是以盜版的方式推動的。蕭寒的新片《一百年很長嗎?》
  • 槍枝、性愛、動物,《養虎為患》的導演料到了這部紀錄片能成爆款
    究竟是怎樣的一部系列紀錄片能讓崔娃發出如此的感嘆呢?他甚至將片中的虎王喬野生與唬王川普進行了比較分析。《養虎為患》可謂一夜刷爆社交網路。據凹凸鏡一位編輯回憶,有天早晨醒來,發現自己的ins和fb上被各種#tigerking 的表情包刷屏。凹凸鏡此次帶來的是導演的採訪,以及精選表情包。
  • 從紀錄片到直播綜藝,導演趙琦:這都是體會人間情感的方法
    其中,知名導演訪談活動中,導演趙琦分享了近期創作的感悟。談到從紀錄片導演到直播綜藝導演的轉變,趙琦認為:「這都是屬於進入生活層面去發現真實,體會人間情感的一種方法。我只是對不同的形態予以接受,予以學習。」影片《無盡的航程》講述了中國帆船航海的第一人郭川的故事。談到這部作品的創作,趙琦認為:「我覺得任何一個導演和拍攝角色之間的關係就是天生的緣分。
  • 吃貨最愛的《風味人間》火了,紀錄片收割流量的時代到了?
    還是熟悉的配方,還是原來的味道,《舌尖》第一、二季的導演陳曉卿帶著「舌尖上的世界」——《風味人間》回到了大家的視野。《風味人間》開播後口碑流量雙豐收,在騰訊視頻上線一天多播放量就已經達到了1.9億次,豆瓣評分高達9.4分。
  • 《人間世》中抗癌的女博士走了!丈夫微博讓人淚目
    3月18日醫療紀錄片《人間世2》「抗癌之路」主人公閆宏微的生命就此按下了停止鍵一年52個星期閆宏微有36個星期都在化療可她終究沒能鬥過自己的癌細胞她離世後的一個深夜抑制不住思念的丈夫抗癌之路異常艱辛,可她始終微笑以對:「我打了這麼多化療藥,血管都打沒了,血都找不到了,這個東西一點反應都沒有,它們也是神了,不愧是我的癌細胞,牛!」《人間世》節目組跟拍了她整整215天,足跡跨越大洋和時區。一次次的挫折甚至讓導演都開始懷疑,為什麼要去記錄這麼多悲慘的事情,但看著閆宏微堅強的樣子,導演釋然了:「在我們鏡頭裡,她是那麼青春,那麼陽光,那麼堅強與樂觀。
  • 這就是《人間世》!歡迎報考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紀錄片多個劇集的拍攝取景取材於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上視新聞綜合紀錄片《人間世》第二集:《理解》「這就是救護車上的人間」上海2400多萬人,城區範圍內共有救護車305輛,在崗急救人員982人,平均1輛車為4
  • 耗時63年跟拍14個孩子,這部紀錄片,告訴了我們4個人生真相
    紀錄片的意義在於取材真實,平淡而讓人震撼,今天要說的這部紀錄片,由一句在英國家喻戶曉的諺語「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the man」而來,七歲看大也看人生。
  • 我們想為這部叫《出·路》的紀錄片尋找出路
    2018年高考後,一篇題為《六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這部紀錄片扎了高考一刀》的文章橫掃朋友圈,衍生了無數篇10萬+——諸如《6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這部紀錄片戳到了中國教育的最痛處》、《六年才拍完的良心國產片
  • 把紀錄片拍得像大片一樣好看 專訪臺灣新生代紀錄片導演黃嘉俊
    「這部片重新檢視臺灣男性的情感表現,在這個追求功利的社會中再度定義家庭價值,是一部充滿愛與能量的真實電影。」導演黃嘉俊說,在拍攝的這幾年中,反而是這些老爸給予他更多信心和能量。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部紀錄片的拍攝風格與人們通常印象中製作粗糙、鏡頭搖晃的紀錄片相去甚遠,它完全稱得上製作優良、畫面精美、極具故事性和敘事節奏,也就是說——非常好看。
  • 《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建投書局:相逢何必曾相識
    ——節選自《沉重的時刻》,裡爾克亦《人間世》抗擊疫情特別節目第二集《相逢》片首語5月21日,《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開播,一月不到便已收穫超過1億的線上播放量,豆瓣評分高達9.3。紀錄片第一集《紅區》講述了節目組在一線拍攝時上海與武漢的醫生共同努力挽救生命的故事。
  • BBC紀錄片《杜甫》火了,英國導演:理解中國需要一輩子
    日,原標題為《BBC紀錄片<杜甫>火「出圈」,我們採訪了該片導演|草地·訪談》,原文首發於5月15日《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周刊。1曼城男孩的「杜甫緣」伍德對中國文化的熱衷和探尋,從最近這部關於杜甫的紀錄片中可窺見一斑。「《杜甫》這部片子對我而言,其實更是一部出於私心、因愛而生的作品。」在近日接受新華每日電訊記者的採訪過程中,伍德多次提到他對杜甫的喜愛,強調這部59分鐘的紀錄片是他的「心愛之作」。
  • 六年跟拍三個階層的孩子,這部紀錄片扎了高考一刀|導演分享場報名
    導演鄭瓊試圖用一部紀錄片來回答這個問題,她用6年時間拍了三個孩子。讓你看到三個階層,同樣是面對「讀書」這件事,是怎麼改寫了自己的命運。6月23日,鄭瓊導演的《出·路》將在上海國際電影節進行展映,開票當天一售而空,因此上影節官方特別加場,這也是唯一一部加場的國產紀錄片。
  • 這部紀錄片爆火!這些歷史故事值得家長和孩子一起看
    >播出後頻繁登上熱搜,節目播出首日微博話題#紀錄片中國#閱讀量高達2.3億!紀錄片生動形象的表達方式與豐富有趣的內容受到了許多人的喜愛,其實父母在家也可以與孩子共同觀看紀錄片,一部好的紀錄片甚至能夠比書籍更加引起孩子的共鳴與深思,豐富孩子的知識,激發孩子探索世界的欲望。老師們、家長們,有時間的話,不妨帶孩子一起看看這部「不一樣」的紀錄片。這是一部特別注重以思想創新、文化文明和高質量精神生產為主線回顧中國歷史文化的傑出作品。
  • 日本導演拍攝南京抗疫紀錄片被市長點名表揚,導演回應:該給南京點讚!
    3月10日,南京舉行全市招商突破年動員大會,南京市市長韓立明在現場講話時為一位日本導演拍攝的南京抗疫的短片點讚,並表示「對我們招商引資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有利機會」,這位日本導演就是竹內亮。在南京全市招商突破年動員大會上,韓立明部署了2020年招商引資工作,並明確提出五個「突破」要求。在聚焦重點求突破上,韓立明特別提到,最近在日本火了的南京抗疫短片。
  • 12部頂級職業紀錄片給孩子最好的職業啟蒙
    又名:大國工匠/匠心築夢製片國家/地區:中國大陸語言:漢語普通話年份:2015-2017季數:5集數:8單集片長:30分鐘觀看連結掃碼可看02醫生《人間世》II季豆瓣評分:9.62016年,一部10集醫療類新聞紀實片《人間世
  • 美國著名劇作家阿瑟·米勒的一生,都在這部紀錄片裡
    由阿瑟·米勒的女兒麗貝卡·米勒導演的傳記片《阿瑟·米勒:作家(Arthur Miller: Writer)》於 3 月 19 日在 HBO 上映。這部紀錄片拍攝時間長達 25 年,透過父女間的親密對話,記錄了劇作家阿瑟·米勒的傳奇一生。
  • 少年》導演許慧晶:希望紀錄片能真正幫助到拍攝對象
    「我之所以要拍這部電影,是希望社會能夠關注到這些平日我們很容易忽視的邊緣人群,希望這部紀錄片能夠真正幫助到拍攝對象,對他們產生一種正向的、實質的影響。」導演許慧晶對鈦媒體表示,這就是他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初衷。選角的挑戰《棒!少年》的紀錄片策劃緣起於許慧晶好友與孫教練的相識。
  • 這10部「人生必看」的神級紀錄片,我必須安利給你
    大家都知道BBC的紀錄片拍得牛逼,但為什麼他們總是能拍到那麼多稀缺高清的動物畫面呢?答案是:用人工自製的動物機器人間諜,混入各動物的種群,近距離拍攝它們的生活習性,其中還有許多動物對於假間諜動物都充滿了友善和關愛,產生共情,搞笑中帶著感動。
  • 紀錄片《00後》長達十年跟拍 教育焦慮如影隨形
    原標題:10年跟拍《00後》,教育焦慮如影隨形   這個故事的跨度長達10年,這部紀錄片的主人公是一群00後。   當2006年那個遙遠的夏日午後已經一去不復返,2009年紀錄電影《小人國》和電視紀錄片《成長的秘密》、2012年電視紀錄片《成長的秘密之小學時代》中的孩子們,已經長成了少年。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張同道和他的團隊第3次扛起攝像機,完成了紀錄片《00後》,近期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
  • 爆款頻出,紀錄片越拍越出色
    該紀錄片的總導演李東珅、周豔就表示,《中國》就是想到歷史中去探尋故事、聆聽聲音、汲取營養,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紀錄片更像是「歷史教科書」,不講宮鬥、權謀,不渲染戰爭、權變,只講社會、生活、經濟、思潮、制度等歷史重要內容。  除了主題的宏大和意境的悠遠,《中國》極致的美學風格也讓它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