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立冬的傳說與習俗介紹

2020-12-17 騰訊網

立冬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那麼你們知道關於二十四節氣立冬的傳說與習俗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2020二十四節氣立冬的傳說與習俗介紹,歡迎參閱。

二十四節氣立冬的傳說

「立冬」節氣,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看來,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

二十四節氣立冬的習俗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並有賜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即同立春、立夏和、立秋一樣,立冬日天子也要舉行迎冬的儀式。立冬前三日太史公告訴天子立冬的日期,天子便開始沐浴齋戒。立冬日天子率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裡處迎冬。回來後天子要賞死事以安社稷,並且要撫恤孤寡。

滿族有燒香的習俗。立冬,秋糧一入庫,這個季節便是滿族八旗和漢軍八旗人家燒香祭祖的活躍季節。漢八旗的祭祀稱「燒旗香跳虎神」,滿八旗稱「燒葷香」。「燒葷香」5-7天,在操辦祭祖燒香的頭三天,全家人一連十天吃齋,不吃葷腥。

十月立冬,又叫「交冬」,時序進入冬令,民間有「入冬日補冬」的食俗。古人認為天轉寒冷,要補充身體營養。食人參、鹿茸、狗肉、羊肉及雞鴨燉八珍等。是較流行的補冬方式。也有的中藥店推出十全大補湯,即用十種滋補的中藥燉雞或其它肉類做成的補品。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我國北方,人們則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天津最有特點的就是倭瓜餃子。倭瓜又稱窩瓜、番瓜、飯瓜和北瓜,是北方一種常見的蔬菜。一般倭瓜是在夏天買的,存放在小屋裡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在冬至這天做成餃子餡,味道即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藮醋加蒜吃,別有一番滋味。

立冬的天氣特點

立冬前後,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空氣一般漸趨乾燥,土壤含水較少。高原雪山上的雪已不再融化。在華北等地往往出現初雪,北京的初雪比較難預報,影響也大,往往需要特別關注。長江以北和華南地區的雨日和雨量均比江南地區要少。此時,降水的形式出現多樣化:有雨、雪、雨夾雪、霰、冰粒等。當有強冷空氣影響時,江南也會下雪。

西南地區典型的華西連陰雨結束,但相對全國雨水基本都少的情況,它還是雨水偏多的地方。按照西南降水的時間分布,11月進入了一年中的乾季。西南西北部乾季的特點更加明顯。四川盆地、貴州東部、雲南西南部,11月還有50毫米以上的雨量。在雲南,晴天溫暖,雨天陰冷,流傳有「四季如春,一雨便冬」的說法。如果遇到較強的冷空氣入侵,有暖溼氣流呼應,南方地區的過程雨量還會較大。

隨著冷空氣的加強,氣溫下降的趨勢加快。北方的降溫,人們習以為常。從10月下旬開始,先後供暖,人們好在還有一個避寒之地。而對於此時處在深秋「小陽春」的長江中下遊地區的人們,如果遇到強冷空氣迅速南下,有時不到一天時間,降溫可接近8-10℃,甚至更多。但畢竟大風過後,陽光照耀,冷氣團很快變性,氣溫回升較快。氣溫的回升與熱量的積聚,促使下一輪冷空氣帶來較強的降溫。此時,令人愜意的深秋天氣接近尾聲,明顯的降溫使這一地區在進入初霜期的同時,也進入了紅葉最佳觀賞期,並在11月底陸續入冬。

正常年份的11月,北起秦嶺、黃淮西部和南部,南至江南北部都會陸續出現初霜。偏冷的年份,11月中旬,南嶺以北也會出現初霜。

11月的北方,隨著冷空氣的前鋒移出,鋒後的冷空氣團開始向暖的方面變性,如果沒有後續的冷空氣補充,幾天之後,溫度雖回升了,空氣品質卻逐漸變壞。特別是大城市,大氣中積累的水汽和汙染微粒結合凝結後,形成煙霧或是濃霧,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和交通運行。在我國西南、江南,水汽條件比北方要好,如果早晨氣溫偏低,往往有成片大霧出現。

聲明: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老師整理資料不易,喜歡就幫忙點讚、在看、轉發分享吧!

提升之路,任重道遠,讓我們攜手並進,一起努力!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之立冬
    二十四節氣之立冬《立冬》唐·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9個節氣。太陽到達黃經225°時為立冬。於公曆11月7--9日左右交節。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立冬的傳說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
  • 二十四節氣之立冬的由來及習俗
    二十四節氣之立冬是冬天的第一個節氣,本該是枝繁葉茂的樹木,卻是孤零零的搖晃著老樹幹,地上落滿了枯黃的樹葉。步入冬季,立冬的日光格外嬌顯明媚,柔和可人的立冬是怎麼來的呢?在這個初冬時節,人們都有哪些習俗活動呢?二十四節氣之立冬的由來及習俗立冬由來春秋時期,人們用土圭(立杆測影)測量日影長短。
  • 二十四節氣 | 立冬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9個節氣,標誌著冬季的開始。當太陽到達黃經225°的時候,即每年公曆11月7日-8日交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立,建始也」,又說:「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 你好,冬天:漯河育才幼兒園二十四節氣系列活動之立冬
    為了讓孩子們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漯河市育才幼兒園老師們通過古詩、講故事、科學探索、種植體驗等不同的活動方式,帶孩子們了解立冬節氣的特點由來和習俗,充分理解立冬節氣的特點。讓我們一起走進二十四節氣——立冬。一雙雙小手繪製出了五顏六色的餃子,看起來好有食慾啊!香噴噴的餃子來嘍!
  • 你好,冬天:漯河育才幼兒園二十四節氣系列活動之立冬
    為了讓孩子們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漯河市育才幼兒園老師們通過古詩、講故事、科學探索、種植體驗等不同的活動方式,帶孩子們了解立冬節氣的特點由來和習俗,充分理解立冬節氣的特點。讓我們一起走進二十四節氣——立冬。
  • 今日立冬節氣 立冬是什麼意思立冬節氣有哪些習俗立冬怎麼進補
    今日立冬節氣!2019年11月8日是立冬節氣。立冬,「立」是「開始」的意思,我國古代有「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凍」的說法。也就是說,從立冬這天開始,冬天就要開始了。那麼在立冬有什麼傳統習俗呢?立冬節氣是什麼意思?立冬節氣到了,該怎麼進補養生呢?
  • 二十四節氣立冬的具體時間 立冬養生吃什麼好?
    2017立冬養生吃什麼好?2017立冬養生食譜大全推薦 。2017立冬養生節氣已經來臨,廣大養生愛好者準備2017立冬養生吃什麼好呢?小編為你推薦立冬養生食譜大全,一起前來看看吧!  2017立冬養生吃什麼好?
  • NIU課堂|二十四節氣之立冬:凍筆新詩懶寫,寒壺美酒時溫
    NIU課堂|二十四節氣之立冬:凍筆新詩懶寫,寒壺美酒時溫 二十四節氣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 立冬是什麼時候什麼意思 立冬含義習俗吃餃子寓意介紹
    立冬在每年公曆的11月7日或8日,為中國傳統節日中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大家都知道,帶節氣中「立」為開始的意思,所以立冬的含義就是冬季開始的意思。那麼,立冬具體是什麼時候什麼意思 ,立冬的含義、習俗與寓意又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 立冬節氣的由來及意義是什麼?整理立冬節氣民間的傳統習俗
    立冬節氣民間的傳統習俗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現在,人們在立冬之日,也要慶祝一下。
  • 二十四節氣立冬古詩詞欣賞 帶你感受立冬的詩意
    二十四節氣立冬古詩詞欣賞 帶你感受立冬的詩意時間:2020-11-07 11:28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二十四節氣立冬古詩詞欣賞 帶你感受立冬的詩意 寒來暑往,秋收冬藏,又是一年秋冬的交替,歲月的年輪又增加了一道痕跡。立冬,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之一,是冬季之始。
  • 立冬節氣的習俗
    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設壇祭祀。在現在,人們在立冬之日,也要慶祝一下。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 24節氣:立冬食補與習俗
    引言:  立冬,中國24節氣之一,入冬的象徵很多人認為立冬是冬天的開始,其實立冬是入冬的啟迪,距離真正的入冬還有大約15天左右。    史話立冬:  冬,四季之末,屬萬物收藏之時,古時候中國人很重視立冬這個節氣。豐收之季已過,萬物收藏入庫,人們會在這個時節摘取優異果實祭祀上蒼與祖先,感恩他們賜福人間,並求來年風調雨順。帝王往往率文武群臣祭祀上天,以求感動上蒼賜福天下。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文丨圳論評論員 莊媛近日,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在安徽壽縣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有關專家學者匯聚這座千年古城,共同探討如何傳承保護好二十四節氣文化,如何讓農耕時代的二十四節氣講出新時代的精彩故事。春分立蛋,清明踏青,立冬進補,冬至吃餃子、湯圓,大寒舉辦「尾牙祭」……在二十四節氣中,有純樸的民俗、莊嚴的儀式,亦有浪漫的傳說。即便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但對於每一個中國人而言,二十四節氣是歷史沉澱,也是衣食住行;是文化習俗,也是萬物風貌。可以說,它是我們共同認知的情感文化紐帶,記錄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藝術,也成為了人們美好生活及鄉情鄉愁的生動載體。
  • 二十四節氣的歷史功用與當代價值
    再次,對古代先民來說,二十四節氣又不僅僅是一種時間制度,而是有著更為豐富多彩的生活內涵,是他們多彩生活的重要體現與組成部分。在早期觀象授時時代,農事周期就是慶典周期,節氣也就是節日。雖然此後由於陰陽合曆曆法制度的逐步完善與推廣,節氣與節日發生了分離,但許多節氣仍舊被作為節日保留了下來。比如「四立」,也就是立春、立夏、立秋與立冬,歷史上一直都是比較重要的節日。
  • 「立冬」都有哪些習俗?這些習俗都有什麼含義?
    也正是在「農耕文明」的促進之下,古代中國制訂了一種以指導農事為主的曆法,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就已經開始確立。尤其是在公元前104年,在漢朝統治者的支持下,以鄧平為首的知識分子制定了《太初曆》。這個曆法正式確立了「二十四節氣」,以及與其相對應的天文位置。至此開始我國農耕文明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 說說立冬這節氣
    立冬,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一般在每年陽曆的11月7日或8日。它表示冬季開始了。 我們國家在古代是農耕社會,所以很多事都以農事來衡量。按照四季的規律,那就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 二十四節氣從哪來,今天我們該如何保護二十四節氣?
    站在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地質公園二十四節氣園中,跟二十四節氣「較真」了40多年的安徽大學文學院教授陳廣忠向遊人介紹。為什麼要「較真」?「因為,當我們談論保護二十四節氣時,首先應當考慮的是保護其本身的科學性。」近日,在安徽壽縣舉行的二十四節氣保護工作研討會上,陳廣忠提出這一觀點。
  • 擬定幼兒園開展「立冬習俗知多少」創意主題活動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古時它指引人們農耕,現代是人們日常生活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是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成果和智慧結晶。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 2018年立冬是幾月幾日 立冬節氣介紹
    2018年立冬是幾月幾日 立冬節氣介紹時間:2018-10-10 19:19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18年立冬是幾月幾日 立冬節氣介紹 今年立冬是幾月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