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或許都聽過,英語是為「一維文字」,漢字為「二維文字」。而維度本身又是一種相對來說極其難以言表的概念。英語其僅通過水平方向的字母變化來傳遞信息;而漢字則是通過在垂直方向通過筆畫的變化,傳遞不同的信息來。作為與漢字相似的象形文字還有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瑪雅文字等。
埃及象形文字
除此之外,漢字還與彝文和初期的古巴比倫楔形文字等文字一般為表意文字。不過表意文字是為一種較為高階的文字,比較難以學習,一般在其上層才能夠掌握。而新文化運動就是民國時期文人為了增加人民識字率而進行的改革。截止2011年,中國文盲人口顯示仍有五千多萬人不識字。
新文化運動漢字拉丁化報紙
最早的字母文字基本上是由腓尼基字母,楔形文字、聖書字創造出來的。隨著近現代,由於西方文明的崛起,僅存的兩大表意文字中的瑪雅文字受到消滅北美侵略者的衝擊,東亞地區的國家在近代為擺脫漢文化的影響而廢棄漢字,甚至越南使用拉丁化字母文字來替代漢字。
瑪雅文字
漢字的二維性的第一種體現就是漢字任何一處發生變化,字意就會隨之發生變化,而且在筆劃寬度發生變化時,文字信息也隨之發生變化。如「大」和「犬」,「土」與「士」。漢字字素的組合方式也可成字。而字母文字是一維文字,只能通過橫向長度的變化改變其意。在英語增加新詞的時,往往需要增加原詞中的字母以使其意發生改變。比如「develop」與「development」。這使得文字變得十分冗長。而漢字的二維性使得它具有極其的適應性與柔韌度。因此在未來,隨著各個領域的發展,漢字比英語更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的發展。
英語現常用單詞數量為2-3萬,而因為漢語的基本語義單位為字,而常用漢字數為2000-3500。在莎士比亞時期的英語僅僅只需要2000-3000就能夠適應生活,為現在卻大有不同。使用英語的話,如果需要針對某一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就不行去掌握一些新的詞彙,間接在不同方面真假了複雜度。
因為人類的語言是會變化的,因此相同的語言地區如果隔絕幾百年之久,雙方就可能出現溝通困難。字母文字則是記錄語言的發音,一旦語音發生變化,文字就會隨之改變。因此近代早期莎士比亞的文學作品與亨利五世為代表的早期現代英語,對於現在的人們也難讀懂。而現代中國人去讀過去的文獻的話,一直至秦漢時期的小篆,人們都能夠讀懂一些。
漢字的二維圖象形式給予了每個漢字不同的含義,並且賜予他們極大的適應性與衍生性。其基本內涵和書寫形式以保持不會發生巨大變化,保留了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