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按照神話、詛咒、戰爭、宗教、歌舞等主題,系統 解讀漢字的文化意涵。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字學功力,深度追蹤古人的思想觀念,生動描繪漢字的誕生過程,揭示其背後真正的文化價值。
世界上的文字是多種多樣的,但總的說來可以分為表意和表音兩大文字體系,而漢字則屬於表意文字,是現存世上唯一仍在使用的高度發達的表意文字體系。所謂表意文字,就是文字與語言的語音方面不發生直接聯繫,每一個字只是表示一個章節,不能明確表示讀音,但一個字的本身就能表示一個意思。漢字的表意特點使其在含義上具有較強的穩定性,並且可以超越音聲的界限,成為漢字文化圈共同的精神圖騰。比如,誕生於兩千多前年的諸子百家經典著作今天讀來依然朗朗上口,任何接受過基礎語文教育的普通中國人都不需要藉助專門的訓練即可理解其大致含義,並對其精神感同身受;再比如,中國各地操著不同口音的人們也許聽不懂彼此的方言,在漢字書面語上卻毫無隔閡,甚至說著日語的日本人,對很多漢字、漢字詞的理解都與我們基本一致。可以說,漢字起源於象形,成熟於表意,跨越了時空,在今天依然直擊我們靈魂,成為我們與過去對話的重要工具。「以中國之人讀中國之字,而高下輕重徐疾,已各自成音,賴有象形,會意等義相維持,故數千年後尤得於考證古訓也。外國文字僅知諧聲,以口相傳,久而易變。」(薛福成,《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第660頁,嶽麓書社1985年版)這是漢字同其它文字相比的傳承優勢,也是漢字研究的魅力與意義所在。
表意文字的特性使得掌握漢語言所需要的字數遠遠超其它文字,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漢字成為世界性通用文字。但作為一種從上古創始以來一直綿延到今天的文字,漢字中保留了大量先祖們創字伊始對原始社會的認識,是我們理解上古社會實相的文字密碼,這是其它任何文字都無法比擬的。也就是說,藉助對漢字的研究可以對上古時代的歷史文化進行精準的了解,並同考古學、民俗學等互為佐證,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