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走近漢字—現存世上唯一仍在使用的高度發達的表意文字體系

2020-12-12 你很可愛寶貝兒

全書按照神話、詛咒、戰爭、宗教、歌舞等主題,系統 解讀漢字的文化意涵。作者以其深厚的文字學功力,深度追蹤古人的思想觀念,生動描繪漢字的誕生過程,揭示其背後真正的文化價值。

世界上的文字是多種多樣的,但總的說來可以分為表意和表音兩大文字體系,而漢字則屬於表意文字,是現存世上唯一仍在使用的高度發達的表意文字體系。所謂表意文字,就是文字與語言的語音方面不發生直接聯繫,每一個字只是表示一個章節,不能明確表示讀音,但一個字的本身就能表示一個意思。漢字的表意特點使其在含義上具有較強的穩定性,並且可以超越音聲的界限,成為漢字文化圈共同的精神圖騰。比如,誕生於兩千多前年的諸子百家經典著作今天讀來依然朗朗上口,任何接受過基礎語文教育的普通中國人都不需要藉助專門的訓練即可理解其大致含義,並對其精神感同身受;再比如,中國各地操著不同口音的人們也許聽不懂彼此的方言,在漢字書面語上卻毫無隔閡,甚至說著日語的日本人,對很多漢字、漢字詞的理解都與我們基本一致。可以說,漢字起源於象形,成熟於表意,跨越了時空,在今天依然直擊我們靈魂,成為我們與過去對話的重要工具。「以中國之人讀中國之字,而高下輕重徐疾,已各自成音,賴有象形,會意等義相維持,故數千年後尤得於考證古訓也。外國文字僅知諧聲,以口相傳,久而易變。」(薛福成,《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第660頁,嶽麓書社1985年版)這是漢字同其它文字相比的傳承優勢,也是漢字研究的魅力與意義所在。

表意文字的特性使得掌握漢語言所需要的字數遠遠超其它文字,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漢字成為世界性通用文字。但作為一種從上古創始以來一直綿延到今天的文字,漢字中保留了大量先祖們創字伊始對原始社會的認識,是我們理解上古社會實相的文字密碼,這是其它任何文字都無法比擬的。也就是說,藉助對漢字的研究可以對上古時代的歷史文化進行精準的了解,並同考古學、民俗學等互為佐證,相得益彰。

相關焦點

  • 漢字,廣泛使用的一種「表意」文字!雖然難!但它卻是一種信仰
    文字是人類的智慧結晶,文字的出現也可以說標誌著人開始有了智慧,開始變得聰明。哪個國家的文字最難,你們知道嗎?是中國的漢字,漢字文化有這數千年的歷史,早在遠古時期,倉頡就創造了文字,他用木枝在泥土上的隨意勾畫,就有了中國漢字的雛形,之後他的字被後世後代模仿並不斷發展才有了現在的簡體文字。漢字,可以說是世界上唯一的廣泛使用的一種高度發達的表意文字,雖然很難,但是他對我們來說卻是一種信仰下面小編就來和大家嘮一嘮漢字的發展史,帶大家領略領略中國的漢字。
  • 王希明 |作為表意文字的漢字
    人類的文字系統可以分為表音和表意兩種。
  • 申小龍:中文為什麼使用表意文字?
    除漢字外許多文字都出現了從表意到表音的轉變,請問這與文字表意表音的不同特點有關係嗎?使用什麼樣的文字形式,這和社會發展環境有關。我們先談談中文為什麼使用表意字。地理決定了一個民族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由此形成了一種文化基本的思維方式,成為文化的根基。這個根基不會因諸如「西方文化」這樣的異文化的影響而改變。
  • ...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主任徐義華:漢字作為表意文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員徐義華通過對表意文字系統與記音文字系統比較,闡釋了漢字作為唯一還在使用的官方表意文字系統,具有獨立性,以及漢字在文化傳承和傳播方面的獨特優勢,而這種優勢是記音文字所難以具備的。徐義華介紹,表意文字是對事物本身的把握,根據事物形象創造出基本文字。
  • 整個世界的現存文字中,漢字是唯一的二維文字,它究竟有何特殊之處?
    我們或許都聽過,英語是為「一維文字」,漢字為「二維文字」。而維度本身又是一種相對來說極其難以言表的概念。英語其僅通過水平方向的字母變化來傳遞信息;而漢字則是通過在垂直方向通過筆畫的變化,傳遞不同的信息來。作為與漢字相似的象形文字還有古埃及文字,楔形文字,瑪雅文字等。
  • 所有古老的表意文字中,為什麼只有漢字,能夠強勢流傳下來
    表意文字是一種古老的文字,也是人類文字產生時最初的形態。人類最早產生的文字,基本上都是以表意為主。但是,很多以表意的文字,都先後湮沒在歷史的煙塵之中,沒有流傳下來。也因此,後來世界上的很多文字,都變成了以表音為主的文字。不過,卻有一種以表意為主的文字強勢留了下來,這就是漢字。
  • 現存文字體系都是字母或是符號,為何只有中國留住了漢字體系
    現如今說英語是世界語言絲毫不為過,我們從小便開始學習英語,英語也是我國各大考試的必考科目,現在很多發達國家大學課堂或者一些很重要的科學文獻都是採用英語教學的方式,在世界上普及英語的大環境,為何只有中國能堅持下來了漢字體系。
  • 世界上的文字可分為兩個體系:一個是表意體系,一個是表音體系
    漢字的形體結構世界上的文字可分為兩個體系:一個是表意體系,一個是表音體系。漢字屬於表意體系。漢字在造字之初,形體與它所表示的意義之間有密切的關係,所以分析漢字形體結構有助於對漢字本義的了解。由於漢字產生至今已經經歷了幾千年,形體也經歷了多次變化,字形與意義之間的聯繫逐漸被掩蓋起來,所以我們分析漢字結構所依據的是古文字形體,具體地說是小篆及小篆以前的形體。關於漢字形體的結構,傳統有「六書」的說法。所謂「六書」就是六種造字和用字的條例,它們分別是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 No21: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世界之最及語言文字的兩標準
    「表意」「表音」日月同輝照乾坤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我們才能很好的記憶它 。這裡我們再回顧一下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的持點表音文字的主要持點是: ①易讀,書寫容易;②羅輯思維強;③詞彙量極大;④古今相同語意詞彙的讀音岐義極大,不相關;⑤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語言。
  • 【80】表意文字?形意文字
    戴汝潛 語言學界和語文教育界幾乎一致稱漢字為「表意文字」。顯然,這是相對於西方「表音文字」而言的。其作用是區分兩種不同文字的屬性。不過,儘管這兩個概念約定俗成百餘年,但是,卻經不住推敲、稱謂並不科學。何出此言?你想想,哪一種文字不「表音」?
  • 中文國際化(表意文字國際化,漢字漢語華語國際化)
    中文國際化(表意文字國際化,漢字漢語華語國際化)漢語由核心詞語,再組成百萬級的短詞,來表達意思,英語也是如此一樣,如果按詞語學習對方的語言,雙方的學習難道強度都較大,這是可想而知的,好在,如果走向國際化,漢語的核心字在3000字左右,掌握了,
  • 表意文字國際化
    表意文字國際化文字是來表達意思的,看懂就行,現在不能說英語是表音文字,而漢語是表意文字,只是英語的表音強一些,而漢語的表音弱一些,就是說,英語也有表形,漢語也有表音。現在英文的新詞是按一種「字」的方式組詞,也就是說,英文中也有「字」的屬性。
  • 世界文字史〔關於漢字為何沒有被表音文字取代的淺顯剖析〕
    漢字,又稱中文字、中國字、方塊字,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需要注意的是,如同拉丁字母一樣,漢字並非漢語專有,漢字不僅可作為漢語的書寫用字 ,也被用於書寫日語、韓語、越南語以及其他兄弟民族的語言,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也是世界上被廣泛使用的高度發達的表意文字。
  • 表意文字與表音文字之爭:漢語是落後的語言?(語文的演變10)
    表音文字是使用少量的字母記錄語言中的語音,從而記錄語言的文字。如英語、法語、俄語、拉丁語等等。表意文字是用象徵性書寫符號記錄詞或詞素的文字體系,不直接或不單純表示語音。如漢字。人們常說漢字是表意文字,其實這是大致而言的。
  • 現代漢字的表意性
    漢字是表意文字的代表,表意性是它區別於英文等表音文字的本質特點,這一點在諸多語言學、文字學的論著中都得到承認。近些年來有觀點認為,簡化字損害了漢字的表意性。有人主張借《通用規範漢字表》研製發布的機會,恢復使用繁體字。這樣看來確實有必要探討一下如何理解漢字的表意性,特別是現代漢字的表意性,來幫助我們理解《通用規範漢字表》對簡繁問題的處理。
  • 漢字,世界上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
    漢字作為一種表意字,其發展過程可以說是波瀾壯闊,經相關文獻和考古研究發現,漢字的發展大概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商朝、西周為代表的以圖形文字為主體的表意字甲骨文。較甲骨文晚一些的是金文,商周時期是青銅器的時代,青銅器的禮器以鼎為代表,樂器以鍾為代表,「鐘鼎」是青銅器的代名詞。
  • 漢字─世上極少數象形文字
    世上大多數文字都是拼音文字,字母本身沒有意思。中國的漢字是極少數的象形文字,古人(倉頡)造漢字,大多是有意思的。比如屋內有頭豬便是「家」。內有頭牛,卻變成「牢」。《說文解字》解釋「牢」為「養牛馬圈也。」
  • 漢字是土生土長文字 形聲字不斷壯大(組圖)
    這些秦漢時代留下來的文字,至今仍閃爍著神異的光芒。讓人肅然起敬,怦然動容。大家知道,甲骨文是現在所能見到的最早的成體系的文字,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然而,甲骨文已相當發達,離文字起源已十分久遠。甲骨文以前的文字面貌如何?由於資料匱乏,特別是缺少正確的理論和途徑獲得令人信服的證據,長期得不到合理的解釋。無數學者孜孜以求,為此傾注了巨大的心力。
  • 漢字為什麼沒有被拼音文字取代,是因為它有這兩大特性
    許多以圖畫表意的古老文字體系至今已淹沒,或被拼音文字取代,同樣為圖畫表意的漢字卻能傳承至今,是什麼原因呢?一起來探索漢字的獨特性!幾千年來,人類有幾種獨立發展的古老文字體系。其中最著名而且為人所通曉的,是埃及的聖書體、美索不達米亞的鍥形字,以及漢字。基本上,它們都是源於以圖畫式的表意符號為主體的文字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