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開幸福小康門
奏響脫貧時代歌
紅山區凝心聚力
做好產業扶貧脫貧「大文章」
近年來,紅山區堅持以扶貧工作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用心、用腦、用情、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全力做好責任、工作、政策「三個落實」,緊緊圍繞「花菜糧菌藥」五個產業,通過「引戶入園、社企合作、主副結合、寄養託管、一村一品」五種形式,採取「複合式藥方」對「症」用「藥」,引領產業發展,引導貧困戶增收,全面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標準,讓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取得更有質量的脫貧成果,繪就出更有溫度的振興畫卷。
精準定位「選」產業
脫貧攻堅,產業為先。自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以來,紅山區大力精選產業,發展設施農業,科學布局設施農業項目,發展花卉、雜糧雜豆、中草藥、食用菌、精品果蔬等特色優勢產業。
楊家灣田園綜合體項目
依託楊家灣田園綜合體、蛹蟲草產業園、佟明阡禾扶貧產業園區等產業項目為農民增收致富、奔向小康打基礎。目前,總投資3700萬元的楊家灣田園綜合體設施農業園區高標準日光溫室119棟建設完成,主要種植作物番茄、櫻桃番茄、草莓、大櫻桃等。總投資3000萬元的和金特色現代農業示範園區高標準日光溫室46棟建設完成,主要種植作物大櫻桃。預計總投資2.1億元的嘉潤生物蛹蟲草產業園,計劃建設連棟溫室10萬平方米,其中2020年一期2萬平方米建設完成,主要經營品種為蛹蟲草。佟明阡禾被評為2020年市級扶貧產業園區,充分利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模式,大力發展以中藥、雜糧為主導的產業種植,在文鍾鎮、紅廟子鎮與536戶貧困戶約1308名貧困人口建立完善的長期扶貧利益聯結機制。總投資1.5億的現代扶貧試驗農場北片區牡丹產業園完成種植,南片區規劃建設12萬平方米智能連棟溫室。紅山區「三到村三到戶」項目,建成17座日光溫室,項目村345名貧困人口年人均增收380元。
龍頭帶動「興」產業
產業興旺,龍頭要強。紅山區實施「龍頭企業帶動能力提升工程」「農牧業產業化聯合體示範工程」「新型經營主體能力提升工程」,通過訂單收購、產業分紅、就業務工、土地流轉、產業幫扶等方式減貧帶貧,讓貧困戶直接參與到產業發展的各個環節中,促使貧困戶掌握生產技能,提高可持續脫貧能力,分享產業鏈條增值效益。佟明阡禾、東榮絨毛等4家龍頭企業積極打造訂單農業,籤訂貧困戶289戶,訂單種植面積4000餘畝,幫扶單位和幫扶幹部為貧困戶購置家禽家畜,捐贈絨山羊50隻,開展庭院養殖,實現庭院養殖增收。產業分紅讓農民收入大幅提升。
農機服務合作社社會化服務
積極引導合作社,激發扶貧新動力。目前,紅山區共有9家參與扶貧的合作社,帶動貧困戶28戶,增收5.6萬元以上,每年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效益分紅帶動貧困戶26戶,增收2.6萬元以上,每年戶均增收1000元以上;直接補助貧困戶3戶,增收1500元以上,每年戶均增收500元以上;減免農機服務費,平均為每戶減免農機服務費25%,每年戶均可減免約1000元,為21戶貧困戶減免2.1萬元以上;農資優惠40戶貧困戶,共節約開支2.9萬元以上,平均每戶節約開支1000元以上;通過流轉貧困戶耕地,26戶貧困戶增收1.56萬元以上,平均每戶增收600元以上。和金特色現代農業示範園通過流轉土地、農民入股等方式帶動貧困戶致富增收。
龍頭帶動強,產業後勁足。紅山區通過種植業累計帶動脫貧戶373人次,養殖業脫貧累計帶動86人次,產業發展累計帶動202人次,項目建設累計帶動778人次,基礎設施累計帶動148人次,新型經營主體累計帶動289人次,產業扶貧指導員累計設置60人。經過連續幾年的動態管理,618戶1489人全部脫貧。
模式創新「活」產業
扶智也扶志,輸血更造血。2020年,紅山區三眼井村「志智」雙扶社區黨群睦鄰中心項目投資59萬元,建成「代辦服務、培訓教育、農村電商」三合一綜合扶貧平臺;作為國家改革試驗區項目的紅山區電商扶貧直播基地,投資100萬元,目前已經具備運營條件。與此同時,規劃建設的10個農業與扶貧產業示範園區已經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佟明仟禾雜糧扶貧產業園
發揮區位優勢,以黨建引領推進電商扶貧和消費扶貧,建成紅山電商直播扶貧基地,確保農戶的產品不出村就能賣得出、賣得好、見實效。搭建「企業+基地+貧困戶」互利平臺,引導農戶與楊家灣田園綜合體抱團發展,已有8戶貧困戶參與中藥種植、旅遊、餐飲等項目,戶均增收1萬元;發揮和金特色現代農業示範園作用,帶動15戶貧困戶年均增收4000元;與佟明仟禾雜糧加工企業籤署合作協議,799名貧困人口年人均增收710元。
政策保障「穩」產業
鞏固成效,勿忘初心。開對「藥方子」,就能拔掉「窮根子」。紅山區制定了《紅山區扶貧產業發展實施方案》《紅山區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獎補辦法》等激勵政策,依託扶貧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的扶持拉動,對全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產業扶貧項目全覆蓋。
文鍾鎮坡改梯項目區
注重發揮政策效應,加強政策銜接,紅山區先後制定出臺了一系列農村綜合產業扶貧政策:《紅山區扶貧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使用方案》,對有勞動能力且從事種植養殖產業的脫貧戶,通過500萬元產業發展資金進行適當補貼,激發其產業脫貧的主動性,將幫扶舉措建立在穩定的產業鏈上。出臺了《紅山區扶貧產業基金管理辦法》,整合資金1000萬元,對弱勞動能力或無勞動能力的脫貧戶通過從事村級公益事業小崗位與產業基金收益建立利益聯結,將大家吸附在基金分紅的利益鏈上。
紅山區還出臺了《紅山扶貧資金收益管理辦法》,將收益金用於資助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特殊困難群體(含邊緣戶),公益性崗位工資發放,補充愛心超市的運行和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帶有示範引領作用的公益項目、產業項目、改革項目,激發了內生動力,弘揚了主動脫貧致富鄉風民風。278名貧困人口從事義務監督員、衛生清掃員,年戶均增收1.5萬元。從事特色種養殖項目的年戶均增收1200元,愛心超市兌換積分累計超過15萬元。
節水灌溉項目區
幸福小康,安全飲水是保障。為解決部分農戶吃水難題,新建安全飲水2處、鞏固提升13處,所有農戶都喝上放心水。
初心呼喚擔當,使命催人奮進。農牧業產業扶貧、易地扶貧搬遷……每一決策都彰顯了紅山區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信心和決心,每一舉措都激蕩著紅山區加快鄉村振興的激情和夢想。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為紅山區各項事業建設指明了方向,全區幹部群眾將繼續同心同德,頑強奮鬥,奮力譜寫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的紅山新篇章!
文字 | 陳秀俊
攝影 | 盧軍 張淏
編輯 | 吳凡
一審 | 楊皓越
二審 | 劉洋
終審 | 聶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