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市東古城鎮西木堤村:帶動貧困群眾穩定脫貧

2020-12-25 人民資訊

聊城市西木堤村位於東古城鎮東北,全村201戶,640人,黨員22人。脫貧享受政策12戶,20人,低保戶3戶,6人;五保戶3戶,3人。

近年來,在東古城鎮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西木堤村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方略,聚焦貧困群眾「兩不愁、三保障」,在精準扶貧中出實策、下實功,通過優化村級班子、積極探索產業模式等方式,不斷壯大村莊集體經濟,帶動貧困群眾穩定脫貧。

突出黨建引領,形成班子合力。鄉村振興必須產業先行,強化領導班子解放思想,一個村莊富不富,關鍵看村幹部,帶頭調整原來的種植模式,通過黨支部引領,村兩委成員帶領,充分發揮黨員模範帶頭作用,村兩委班子團結一致,攻克難關,完成上級交給的各項具體工作。2019年培養入黨積極分子1名。

強化資源整合,推動產業發展。充分利用第一書記等幫扶力量,加大村級產業項目發展。2019年通過第一書記申請省財政專項資60萬元,東古城鎮政府統籌使用,用於投資櫻桃溫室大棚建設,每年不低於8%的收益,受益貧困群眾12戶 20人。2020年省財政專項資40萬元,東古城鎮政府統籌用於山東百佳食品有限公司車間冷庫設備的購買,每年不低於6%的收益。

探索種植模式,形成穩定收益。西木堤村傳統種植結構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主,2019年第一書記入駐幫包村後,為提高村民收入,帶領村兩委幹部和致富帶頭人先後到平陰縣、平邑縣等多地考察學習,經過多方調研論證、村兩委研究決定,確定種植金銀花產業項目。並與專業公司籤訂了種植技術指導和保護價回收合同,確保種植戶有長期、穩定的種植收益。2020年,註冊成立了金銀花種植專業合作社。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三位一體共同發展模式,以黨支部為引領、村兩委做好服務、合作社帶頭、農戶依託合作社,帶動周邊村民共同發展金銀花種植產業,向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發展邁進,全力打造金銀花鄉村旅遊示範園。

提升村容村貌,助力鄉村振興。積極協調資金,硬化路面2000米,9600多平方米,排水溝長度840多米,解決了村民的出行難題。安裝太陽能路燈34盞,機井2眼、路牙石900餘米、服務室內外刷新400多平方米、院子墊高50釐米、鋪磚150平方米、建設儲藏室和廁所。動用鉤機、三輪車、人工等機械設備1500餘次、清理街道、空閒宅基14處、坑塘1處、道路綠化面積2700餘平方米,種植各種苗木15000餘株,提升了村莊的村容村貌。村民宜居環境進一步提升,群眾的幸福感和滿意度進一步提升。(趙慧穎 王麗華 )

責編:張陽

相關焦點

  • ...決戰脫貧攻堅] 吉安市做好城鎮貧困群眾子女教育扶貧工作
    12月14日,記者來到吉水縣鑑湖社區城鎮脫貧解困戶楊壽仔家中,只見他緊緊拉著幫扶幹部江善錦的手,連連感謝。楊壽仔夫妻年邁,兒子不僅殘疾還患有精神疾病,常年需要服藥。今年高考結束,其孫女芸芸被南昌理工學院錄取。這本是件高興的事,卻因為湊不齊學費而讓一家人一籌莫展。江善錦是楊壽仔家的幫扶幹部,了解到他家的情況後,江善錦便詳細了解他家目前可以享受的教育資助。
  • 聊城市東阿縣銅城街道大店子村就業工廠促脫貧
    山東省聊城市東阿縣大店子村的北京店社區服裝廠現擁有廠房800餘平方米,職工50餘人,機臺電腦平機等機械設備近80臺,預計人均月收入達2500元左右。山東省鄉村振興服務隊申請的80萬幫扶資金用於北京店就業工場項目廠房建設和設備購置,切實解決村資金缺乏的問題。
  • 貧困治理背景下脫貧攻堅有效實現路徑研究
    把政府部門的「三農」資金、產業資金、教育扶貧資金等統籌規劃, 通過政府帶動、企業和貧困戶參加的形式, 將其統籌安排到具體的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 轉變為村集體和貧困戶的股權並獲得收益, 實現貧困戶的增收和脫貧致富。聯營:聯營的對象是城鎮的貧困戶。
  • 山弄豬壯 土坡茶香 ——凌雲泗城鎮發展脫貧產業見聞
    沿著修好的村道、屯級路和生產路前行,記者看到,這個曾經被認為「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方,發生了很大變化。  後龍村曾是「廣西最貧困」的村之一。自打響脫貧攻堅戰以來,群眾通過發展庭院經濟,種植大果枇杷、牛心李、貓豆、構樹,養殖烏雞等,如今,基本實現了農業產業全覆蓋。
  • 探尋西藏昌都市貢覺縣產業脫貧的「秘笈」
    更重要的是,在脫貧攻堅、創新創業等重大行動的強力助推下,群眾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產業發展熱潮高漲、城鄉面貌顯著改觀,人們開始對貢覺縣刮目相看。  離開317線進入貢覺縣,看到的第一個村就是相皮鄉桑珠榮片區的瑪中村。瑪中村規模不大,但村口新建成的兩層桑珠榮民族文化手工藝品孵化基地卻讓人眼前一亮——一個村就擁有自己的產業基地,這在西藏並不多見。
  • 遼寧朝陽市:扶貧產業挑大梁 帶動17.5萬貧困人口脫貧
    來源:人民日報原標題:增收有項目 致富有門路(一線探民生)核心閱讀近年來,遼寧省朝陽市實施各類產業扶貧項目,帶動貧困人口穩定增收。作為遼寧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脫貧難度最大的地區,5年來,朝陽市累計實施扶貧農場、光伏發電、特色種植、畜牧養殖、扶貧果園等產業項目2063個,直接帶動貧困人口穩定增收,每個縣區都形成了2—3個特色鮮明的產業扶貧模式,每個貧困戶都有兩個以上項目覆蓋,確保貧困戶有增收項目,貧困人口有脫貧致富門路。
  • 「親子菜園」帶動脫貧
    該村以村集體入股的方式成立眾誠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土地流轉集聚土地資源,建設蔬菜、瓜果種植示範基地,吸納貧困家庭勞動力就業,以對外租賃和集體種植銷售兩種方式,向轄區學校食堂定點供應蔬菜、向城區消費者租種「親子菜園」,發展休閒農業、體驗式農業。
  • 通許縣厲莊鄉東巨崗村:養鵝致富帶動經濟發展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鄭松波 實習生 陳尊孝 7月20日一大早,來到通許縣厲莊鄉東巨崗的記者就看到早起的養殖戶為鵝準備飼料而奔波。面對西巨崗村的貧困狀態,厲莊鄉積極開展扶貧工作,邀請專業養鵝人士為本村貧困戶講解養鵝的方式,並對應投入資金,建立當地的養鵝專業基地。並提前做好規劃調研,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為鵝群找到更適合的飼料源頭。「養鵝扶貧不只是給農民帶來的更高的經濟效益,更是加大了我們和群眾脫貧的信心。
  • 【中國的脫貧智慧】金昌:補短板 鍛長板 託起貧困群眾幸福夢
    據介紹,為嚴格落實五級書記抓扶貧的工作機制和「四個不摘」要求,金昌市成立工作推進領導小組,靶向施策,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動態幫扶機制,完善包抓督導、掛牌督戰、紅黑榜通報等制度,周調度、旬督促、月報告,督促各級各部門逐村逐戶反覆「過篩子」,精準識別,「一對一」「多對一」「滴灌式」幫扶。
  • 山東聊城: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 「金鑰匙」打開脫貧「致富鎖」
    山東省聊城市銅城街道孫道口村黨支部喚醒閒置土地資源,領辦東阿縣老道口中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帶領群眾上項目、闖市場、增收入,以「紅色黨建」實現土地生「金」,助力脫貧攻堅。「以前生活過得緊巴巴的,現在好了,有支部辦的合作社帶著我們發展,以自家土地來入股,不僅有土地流轉費,自己在家門口就有了打工賺錢的機會,這日子真是越過越好了。」
  • 消除絕對貧困 齊心同奔小康——山丹縣脫貧攻堅工作綜述
    消除絕對貧困 齊心同奔小康——山丹縣脫貧攻堅工作綜述新甘肅·甘肅經濟日報記者 鄭朝華 通訊員 翟繼宗山丹縣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是張掖市的東大門,素有「走廊蜂腰」「甘涼咽喉」之稱,是古代「絲綢之路」通往西域的必經之地。
  • 旬邑4種模式讓貧困群眾脫貧-陝西頻道-西部網 陝西新聞網
    旬邑4種模式讓貧困群眾脫貧時間:2016-08-08 11:15:03來源:陝西日報作者:齊宇強編輯:韓睿     旬邑縣按照「黨政主導、鎮村主抓、部門包扶、幹部聯戶、農戶主體」的工作思路,精準扶貧卓有成效。
  • 【助力脫貧攻堅】西烏蘭不浪村第一書記劉嘉琳:脫貧有法子,致富有...
    「剛來的時候,村裡有貧困群眾156戶330人,其中有部分是因病致貧、沒有收入來源的孤寡老人,還有一部分是無勞動能力者,貧困人口多,脫貧攻堅任務重、壓力大;而且村黨組織建設相對滯後,村集體經濟發展緩慢,缺少能夠帶動脫貧的支柱型產業。」提起剛到村裡的時的場景,劉嘉琳頗為感慨。
  • ...硬化路修到家門口 飛地經濟帶動群眾脫貧 大山腳下的貧困村蛻變路
    2014年,大巖全村638戶、2573人中,貧困人口329戶1410人,貧困發生率高達54.8%,脫貧形勢嚴峻。面對惡劣的生產生活環境,駐村工作隊和村幹部協作,迎難而上,挨家挨戶反覆做思想工作,承諾群眾一定早日修好通組連戶路,讓大家享受便捷。「現在,大家做事都很團結。」
  • 永順縣永茂鎮:做活產業文章,確保脫貧群眾穩定增收
    新湖南客戶端通訊員 羅奮飛 吳金俊 鍾學禮如何實現脫貧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是攻固脫貧成果工作中的重心,也是核心。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永茂鎮因地制宜、多措並舉做活產業文章,走出了一條脫貧群眾持續穩定增收的好路子。
  • 永順縣:永茂鎮做活產業文章 確保脫貧群眾穩定增收
    紅網時刻3月19日訊(通訊員 羅奮飛 吳金俊 鍾學禮)如何實現脫貧群眾持續穩定增收,是攻固脫貧成果工作中的重心,也是核心。永順縣永茂鎮因地制宜、多措並舉做活產業文章,走出一條脫貧群眾持續穩定增收的好路子。做有志青年引領產業文章。
  • 河北故城「六大扶貧工程」趟出一條貧困群眾穩定可持續增收之路
    供圖  中新網河北新聞12月16日電 (崔志平 沈佳旭 王希錄)今年以來,河北省故城縣緊緊抓住「穩定增收」這個關鍵,堅持政府主導、群眾主體、企業搭臺、群眾唱戲,「內力」「外力」結合,「扶智」「扶志」並重,實施產業、就業、消費、金融、科技、文旅六大扶貧工程,趟出了一條貧困群眾穩定可持續增收之路。
  • 濟南南部山區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果 「山景小鎮」帶動200多名...
    自2017年7月扶貧工作移交至南部山區以來,南部山區堅決扛起脫貧攻堅政治責任,把解決「兩不愁三保障」作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的關鍵環節,把持續攻堅與成果鞏固統籌起來,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果。2018年底,南部山區135個貧困村全部摘帽退出,所有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目前還有4224戶、7737人脫貧享受政策貧困群眾。
  • 研判脫貧之路 邁步小康社會「八步走」——記臨潁縣繁城鎮脫貧之路
    為奮力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切實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讓廣大人民群眾認可滿意,如期實現年底前全鎮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鄭重承諾,繁城鎮黨委政府多次對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研判,逐戶分析拓寬增收途徑,因人施策制定幫扶措施,通過「八步走」確保底年全鎮貧困戶人均純收入不低於6000元,全部達到脫貧標準
  • 共享農莊探索穩定脫貧奔康新模式
    金秋9月,「農博+小金·蘋果共享農莊」將在小金縣沃日鎮木欄村試運營。 按照省委「一幹多支」發展戰略部署,新津發揮農博園「窗口+基地」平臺作用,推動「三途一斯」共享農莊模式在小金縣沃日鎮木欄村推廣,依託本地資源大力發展新產業,打造了這一能發揮「造血」功能的農商文旅融合項目,初步探索形成「農博+小金·蘋果共享農莊」穩定脫貧奔康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