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假前半段總是下雨,而且是排山倒海地下法,後半段高溫,出門曬化了那種。但凡能窩在家裡吹空調吃西瓜,除了上班,誰樂意出門呢。
只有一個群體例外,那就是父母。
朋友家裡兩兒子,每天騎電瓶車接送孩子去暑託班,來回就要三次。下雨時淋一身水,天晴時熱一身汗,就沒個幹的時候。
另一個朋友每天都要頂著日頭送娃去遊泳,也是每天不中斷……
可憐天下父母心。一個人肯如此毫無保留地為另一個人付出,大概也只有父母對子女了。
不過父母究竟能為孩子做到什麼地步,還是超出了人們的想像。
前兩天看小花生網有人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有個江西大專畢業,在上海開早餐店的男人,為了女兒讀書,也是拼了,他決定考研。
男人的女兒名叫小雅,三年前剛上小學。
小學的話他女兒可以憑暫住證先上,可如果將來要留在上海中考就必須父母有居住證才行。
上海的居住證申請是積分制。規定至少120分才可以申請。
小雅爸爸在上海開了8年早餐店,一直有交社保,但因為社保基數交得比較低,所以只有25分,這就意味著他要拿到居住證,至少要考出一個研究生,加起來125分,剛好湊齊。
這不是個容易下的決定,因為小雅爸這麼多年從沒摸過書本,英語水平更是接近於文盲。有次一個小學生問他「car」是什麼意思,他脫口而出說是貓。後來才知道鬧了笑話。
這種水平要想考研究生無異於痴人說夢。可小雅爸還是選擇了這條艱難無比的路。
一方面他聽說上海高考的錄取率要比老家高得多。
另一方面他曾看過一篇文章叫《我奮鬥了18年,才能和你一起在星巴克喝咖啡》。
這文章我看過,雞湯味很重,卻深深打動了小雅爸,他想讓女兒的起點能高一點,再高一點,為此他情願蹲在地上做女兒的墊腳石。
小雅爸兩口子開早餐店,一個月大約能賺1-2萬的樣子,聽起來是不錯,可那真的是辛苦錢。為了多賺點錢,他們主打賣早餐,也捎帶賣中餐和晚餐,每天都要做足12小時。
沒有時間背單詞,小雅爸就把單詞抄到廚房牆上,一邊洗碗一邊背單詞。他還下了考研教學的視頻和音頻,包餃子的時候看視頻,掃地的時候聽音頻,關了店更是抓緊時間學,一直學到晚上11點,凌晨4點又爬起來賣早點。
即便如此,他的基礎畢竟太差了,臨近考研兩個多月的時候,小雅爸決定報一個考研培訓班,全職備考。這就意味著他家早餐店只能暫時關門了。為了孩子的前途,小雅媽媽也同意了。
小雅爸報了一家外地的住宿制考研機構。兩個月的房租、學費、生活費加在一起大概3、4萬元,外加家裡閉店的損失,考一次試,他們家至少損失了5、6萬。
中年人拼起來,就沒年輕人什麼事了。
同宿舍考研的年輕小夥子,晚上還要打遊戲,背水一戰的小雅爸卻把所有的時間都拿來學。
可惜不是所有努力都能收穫預期的結果,2018年成績出來,小雅爸總分過了國家線20分,英語和政治卻差了幾分,最後因為一分之差調劑不成,與研究生學歷失之交臂。
結果出來後,這個漢子一宿無眠,第二天又買了考研視頻,準備再戰一年。這一次老天沒辜負他,他終於考上了河北研究生。
據說因為他的勵志故事,隔壁沙縣小吃店老闆也動了考研的念頭。(難怪考研人數年年水漲船高,你根本不知道天天去買雞蛋餅的阿姨是不是背地裡也在考研)
欣喜若狂的小雅爸乾脆帶著一家人去河北,女兒讀大學旁的小學,爺兒倆一起上學,一起放學。遺憾的是,因為疫情關係,小雅爸不能在寒暑假打工掙錢。他們家失去了經濟來源,只能先把上海的社保停了。
生在上海,也許不能完全理解小雅爸為了讓女兒留在上海讀書所付出的努力。
我也不知道最終小雅能不能留在上海讀書。社保斷交後又要3年才能湊滿積分,就算湊滿了也要排隊,125分能排上不知猴年馬月了。但是這股拼勁真的是令人動容。
說個有些令人心酸的笑話。
年少的時候,我們總被父母鞭策著要努力讀書。
為了讓孩子好好讀書,喊破喉嚨,苦口婆心的爹娘難道還少嗎?
可願意為父母刻苦學習的又有幾人?
三十之後,為了孩子讀書倒是有了頭懸梁錐刺股那股勁。真是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
在上海,為了孩子能在上海中考高考而拼盡全力的父母真的太多太多了。
他們中有的像小雅爸那樣,一把年紀了,基礎又差,記憶力也不好,但是為了孩子硬著頭皮上,拼盡考研究生。也有人為了孩子不惜定期獻血,假日去社區做義工。
所有這一切努力,都只為了孩子能站得高一點點,能有機會看到他們少年時不曾看到的世界。
之前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人口所有統計數據說在上海養個孩子到初中平均要花80萬元。
這還是純花在孩子身上的錢,像小雅爸這樣花幾萬自己先去考個研究生造成的「間接投資」又有多少?
話又說回來,有一個這樣的父親,對孩子來說真是一筆無法用金錢衡量的精神財富。
小孩這種生物,你跟在後面拿鞭子抽,拿錢報補習班給他鋪路,不如跑在前面給他領路。
這幾年幾乎每年都有陪孩子考研,母子倆都考上的例子。
2019年,一位名叫原夢圓的49歲媽媽陪著兒子一起考上了研究生。
這背後的道理,說穿了也很簡單。十幾歲的孩子自視甚高,父母早過了偶像期,左看右看不順眼。
孩子心想老爸老媽基礎那麼弱,記性那麼差,萬一他們考上了,自己卻考不上豈不是很丟人。於是每次但凡想偷點懶,看看父母一把年紀了還在學習,也就不好意思摸魚了。
所以老爹老媽給娃報補習班的錢省點下來,自己考個證,考個研,給孩子做榜樣的同時,順手推開新世界的大門,它不香麼?
無論小雅爸最後能不能申請到上海居住證,有他的這段經歷鼓舞著孩子,可以預見,小雅的前途都不會太差。
說到底在哪裡高考也只是個概率,優秀的孩子在哪都會閃光。
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