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大學開學,一則短片火了。
天津女孩劉鑫禹,她的哥哥十歲得了罕見的「線粒體」病,生活難以自理。但疾病和生活的重壓從來都沒有將這個家庭擊垮。
天道酬勤,功不唐捐。勇敢的小姑娘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理想的大學。父親平日裡忙著開滴滴賺錢養家,閒下來還要照料兩個孩子。這一次,他疲憊的臉上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兩代人的夢想如願以償,開學季的這份喜悅和榮耀,不僅僅屬於孩子們,也屬於他們的父母,屬於整個家。
不少網友也為他們感到開心。
一條高贊的評論說,真好,一個家庭新的未來開始了。
有時候幸福就是這麼簡單:有飯吃、有書讀、有盼頭。懷揣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熱愛,一份小小的甜,就可以融化曾經的苦,給人溫暖和力量。
在劉鑫禹看來,以前都是父親開滴滴,肩負起整個家。現在她長大了,高考圓夢,這本身就是對父母和兄長最質樸的告白:
「我長大了,現在換我保護你。」
父母們其實想的很簡單:只要孩子們有書讀,可以改變原有的命運,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可以決定自己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那麼再苦再累,都不在話下。
教育意味著傳承,受教育意味著擁抱知識,擁有一個感知世界的態度和理解事物的角度;教育意味著改變,受教育意味著擁抱變化,後一代人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飛得更高,看得更遠。
不少父母覺得自己吃了沒文化的虧,當他們有了孩子的時候,就算自己拼盡全力,也要提供給孩子們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機會。他們寧願自己受苦,也要將孩子們高高託起,去爭取屬於孩子們自己的人生。
於是人們常常聽到那句:「我砸鍋賣鐵也要供你讀書。」
那時年少,人們對這句話不解過、厭煩過,甚至鄙夷過。
長大後,人們方才體會到一日三餐的可貴,方才理解到父母持家育兒的艱辛,方才感受到這句話沉甸甸的份量。
父母負重前行,自己的背彎了,卻給你撐起了一片天。
這位父親一天搬瓦15,000斤,搬瓦20年,將兩位女兒送進大學:
父母對自己節儉得近乎苛刻,卻毫不猶豫地把省下的每一分錢都給了你。
他坐火車出去打工養家,隨身只帶了30個饅頭,連一碗泡麵都不捨得給自己買。他不過是覺得這筆錢可以省下來,留給讀書的孩子。
她的孩子不到4歲,就突患急性脊髓炎,導致下肢癱瘓,從此與輪椅相伴。在一次帶孩子去醫院的途中,丈夫又不幸遭遇車禍離世。噩運接連襲來,整個家庭的擔子全壓在了她一個人的肩上。
外人勸她,早點放棄吧。她不,她說家裡再困難,也要讓女兒和正常孩子一樣讀書上學。小學到高中,十二年風雨無阻,她把孩子「背」進了大學:
在孩子的求學之路上,每一位平凡的父母都是偉大的英雄。
教育,為何如此重要?
教育,不僅僅意味著知識、談吐、修養;受教育,也不僅僅意味著更高的收入、更多的尊重和更好的地位。
教育,意味著人可以保有一種天性和權利,去認識世界、判斷是非;受教育,意味著人可以無畏地、真誠地、充滿自信地去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教育給人一種勇氣和底氣,可以直面心中最為洶湧澎湃的夢想:
「原來,我也可以擁有這樣一段人生。」
孩子們在追逐天上的月亮,父母們就把一分一角攢起來,換成每一粒米、每一餐飯,讓他們離夢想更近些。
中國父母,為什麼會為了教育這麼拼?
下面的這群人,有他們自己的答案。
有人說,教育是知識的平臺。
曾經是烏蘭察布大草原上一位牧民的王智永,孩子王旭考進了城裡讀書。
他決定不再放羊。
王智永寧肯賠掉20萬,也要來城裡陪讀。
多年前最幸福的時光,就是父子倆在草原上吹口琴;
現在最幸福的事,就是工作之餘一起吃飯,聽孩子講新學的知識。
王智永很開心,他說:「幸好你讀書了,要不然我們這些事都不知道。」
知識,是多少錢也買不來的。
也有人說,教育可以給人力量。
新冠疫情來襲,武漢的雷玲一家,也用自己的方式進入了抗疫的戰場。
雷玲家18歲的兒子黃忠達今年高考。面對年初兇猛的疫情,黃忠達決定走上抗疫前線,成為一名社區志願者。
面對這趟特殊的「教育」之旅,雷玲同意了。對於孩子的「最美逆行」,她十分支持。
雷玲看來,感受命運共同體、勇於擔當、樂於奉獻,這同樣是人生難忘的一段教育經歷。這拓充著孩子樂於助人的天性,也塑造著他迎難而上的品格。
周一到周六,黃忠達上網課複習;周日,他去幫忙測溫、登記、給社區居民送物資……跑完滴滴回到家,雷玲就用酒精幫兒子消毒。到了兒子複習最緊張的關頭,雷玲乾脆就從兒子手裡「接棒」,自己來做志願者。
教育可以給人力量:愛、善、友、誠、勇;教育,可以給予人足夠的自由去選擇人生價值和道義擔當。
還有人說,教育可以改變命運。
其實教育改變的往往是一個家庭的命運。
貴州畢節的汪平,家裡有三個女兒兩個兒子。
自大女兒年紀尚小時開始,就有人打起了他們家女娃兒的主意。
媒人登門提親,反覆洗腦:「畢竟女娃,總歸是要嫁人的。」
這些人都被汪平和妻子擋了回去。
夫妻二人一個初中文憑,一個小學學歷,他們覺得自己吃了沒有文化的虧,決心不能再讓孩子們受缺乏知識的苦。
讀書這件事,「一個都不能少。」
兩個人、四隻手,夫妻二人相信,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一切終歸是可以好起來的。汪平為此特意貸款買了一輛二手車,平日裡就跑滴滴賺錢。
生活一點點好了起來。孩子們也很努力,先後步入大學校園。讓人開心的是,後來夫妻二人還在老家蓋了四層新樓,每個孩子都擁有了自己的房間。
汪平說,他只是想讓孩子們知道,世界不僅僅是家門口大片的玉米地和青山,世界可以那麼大。自己努力工作,讓孩子們安心讀書,為的不是學歷,而是「擁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
教育,從來都是一個難題
教育是一個成才的過程,更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成長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教育不僅僅是學習知識和技能,而是找到一種認識自己的方式、處理生活的態度、理解世界的角度。這需要孩子們的付出,同樣需要父母們的努力。
學海無涯,父母是孩子們經濟上的支持者,也是成長中的引路人。
父母在面對孩子教育問題的時候,經濟壓力和代際溝通永遠是心頭的兩座山。
不再牧羊的王智永還記得,多年以前,一次看望孩子時,他買了兩斤風乾肉給兒子吃,花了200多塊錢。年紀尚小的兒子心疼,哭著不讓買。
那一刻,王智永心裡很自責。他在想,是不是自己太虧待孩子了。
將三名女兒都送進學校的汪平至今還後怕,女兒汪江玲上中學的時候,她學習挺好的朋友突然回家嫁人了,理由是「家裡的積蓄要留給自己的弟弟讀書」。
而有一次一個孩子沒了生活費,汪平的餘額裡只有20元。
對於絕大多數普通家庭而言,向命運說「不」從來都不是網絡爽文。在柴米油鹽面前,父母們的負重前行從來都不容易。
教育帶來的家庭的改變,實則在父母平時的教育之中就可以提現的出來。
孩子的教育,最先來源於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