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孩子的教育,中國的父母能有多拼

2020-09-16 花小樣與年小華

這幾天,大學開學,一則短片火了。

天津女孩劉鑫禹,她的哥哥十歲得了罕見的「線粒體」病,生活難以自理。但疾病和生活的重壓從來都沒有將這個家庭擊垮。

天道酬勤,功不唐捐。勇敢的小姑娘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理想的大學。父親平日裡忙著開滴滴賺錢養家,閒下來還要照料兩個孩子。這一次,他疲憊的臉上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兩代人的夢想如願以償,開學季的這份喜悅和榮耀,不僅僅屬於孩子們,也屬於他們的父母,屬於整個家。

不少網友也為他們感到開心。

一條高贊的評論說,真好,一個家庭新的未來開始了。

有時候幸福就是這麼簡單:有飯吃、有書讀、有盼頭。懷揣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熱愛,一份小小的甜,就可以融化曾經的苦,給人溫暖和力量。

在劉鑫禹看來,以前都是父親開滴滴,肩負起整個家。現在她長大了,高考圓夢,這本身就是對父母和兄長最質樸的告白:

「我長大了,現在換我保護你。」

父母們其實想的很簡單:只要孩子們有書讀,可以改變原有的命運,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可以決定自己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那麼再苦再累,都不在話下。

教育意味著傳承,受教育意味著擁抱知識,擁有一個感知世界的態度和理解事物的角度;教育意味著改變,受教育意味著擁抱變化,後一代人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飛得更高,看得更遠。

不少父母覺得自己吃了沒文化的虧,當他們有了孩子的時候,就算自己拼盡全力,也要提供給孩子們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機會。他們寧願自己受苦,也要將孩子們高高託起,去爭取屬於孩子們自己的人生。

於是人們常常聽到那句:「我砸鍋賣鐵也要供你讀書。」

那時年少,人們對這句話不解過、厭煩過,甚至鄙夷過。

長大後,人們方才體會到一日三餐的可貴,方才理解到父母持家育兒的艱辛,方才感受到這句話沉甸甸的份量。

父母負重前行,自己的背彎了,卻給你撐起了一片天。

這位父親一天搬瓦15,000斤,搬瓦20年,將兩位女兒送進大學:

父母對自己節儉得近乎苛刻,卻毫不猶豫地把省下的每一分錢都給了你。

他坐火車出去打工養家,隨身只帶了30個饅頭,連一碗泡麵都不捨得給自己買。他不過是覺得這筆錢可以省下來,留給讀書的孩子。

她的孩子不到4歲,就突患急性脊髓炎,導致下肢癱瘓,從此與輪椅相伴。在一次帶孩子去醫院的途中,丈夫又不幸遭遇車禍離世。噩運接連襲來,整個家庭的擔子全壓在了她一個人的肩上。

外人勸她,早點放棄吧。她不,她說家裡再困難,也要讓女兒和正常孩子一樣讀書上學。小學到高中,十二年風雨無阻,她把孩子「背」進了大學:

在孩子的求學之路上,每一位平凡的父母都是偉大的英雄。

教育,為何如此重要?

教育,不僅僅意味著知識、談吐、修養;受教育,也不僅僅意味著更高的收入、更多的尊重和更好的地位。

教育,意味著人可以保有一種天性和權利,去認識世界、判斷是非;受教育,意味著人可以無畏地、真誠地、充滿自信地去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教育給人一種勇氣和底氣,可以直面心中最為洶湧澎湃的夢想:

「原來,我也可以擁有這樣一段人生。」

孩子們在追逐天上的月亮,父母們就把一分一角攢起來,換成每一粒米、每一餐飯,讓他們離夢想更近些。

中國父母,為什麼會為了教育這麼拼?

下面的這群人,有他們自己的答案。

有人說,教育是知識的平臺。

曾經是烏蘭察布大草原上一位牧民的王智永,孩子王旭考進了城裡讀書。

他決定不再放羊。

王智永寧肯賠掉20萬,也要來城裡陪讀。

多年前最幸福的時光,就是父子倆在草原上吹口琴;

現在最幸福的事,就是工作之餘一起吃飯,聽孩子講新學的知識。

王智永很開心,他說:「幸好你讀書了,要不然我們這些事都不知道。」

知識,是多少錢也買不來的。

也有人說,教育可以給人力量。

新冠疫情來襲,武漢的雷玲一家,也用自己的方式進入了抗疫的戰場。

雷玲家18歲的兒子黃忠達今年高考。面對年初兇猛的疫情,黃忠達決定走上抗疫前線,成為一名社區志願者。

面對這趟特殊的「教育」之旅,雷玲同意了。對於孩子的「最美逆行」,她十分支持。

雷玲看來,感受命運共同體、勇於擔當、樂於奉獻,這同樣是人生難忘的一段教育經歷。這拓充著孩子樂於助人的天性,也塑造著他迎難而上的品格。

周一到周六,黃忠達上網課複習;周日,他去幫忙測溫、登記、給社區居民送物資……跑完滴滴回到家,雷玲就用酒精幫兒子消毒。到了兒子複習最緊張的關頭,雷玲乾脆就從兒子手裡「接棒」,自己來做志願者。

教育可以給人力量:愛、善、友、誠、勇;教育,可以給予人足夠的自由去選擇人生價值和道義擔當。

還有人說,教育可以改變命運。

其實教育改變的往往是一個家庭的命運。

貴州畢節的汪平,家裡有三個女兒兩個兒子。

自大女兒年紀尚小時開始,就有人打起了他們家女娃兒的主意。

媒人登門提親,反覆洗腦:「畢竟女娃,總歸是要嫁人的。」

這些人都被汪平和妻子擋了回去。

夫妻二人一個初中文憑,一個小學學歷,他們覺得自己吃了沒有文化的虧,決心不能再讓孩子們受缺乏知識的苦。

讀書這件事,「一個都不能少。」

兩個人、四隻手,夫妻二人相信,只要一家人在一起,一切終歸是可以好起來的。汪平為此特意貸款買了一輛二手車,平日裡就跑滴滴賺錢。

生活一點點好了起來。孩子們也很努力,先後步入大學校園。讓人開心的是,後來夫妻二人還在老家蓋了四層新樓,每個孩子都擁有了自己的房間。

汪平說,他只是想讓孩子們知道,世界不僅僅是家門口大片的玉米地和青山,世界可以那麼大。自己努力工作,讓孩子們安心讀書,為的不是學歷,而是「擁有選擇自己人生的權利」。

教育,從來都是一個難題

教育是一個成才的過程,更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成長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教育不僅僅是學習知識和技能,而是找到一種認識自己的方式、處理生活的態度、理解世界的角度。這需要孩子們的付出,同樣需要父母們的努力。

學海無涯,父母是孩子們經濟上的支持者,也是成長中的引路人。

父母在面對孩子教育問題的時候,經濟壓力代際溝通永遠是心頭的兩座山。

不再牧羊的王智永還記得,多年以前,一次看望孩子時,他買了兩斤風乾肉給兒子吃,花了200多塊錢。年紀尚小的兒子心疼,哭著不讓買。



那一刻,王智永心裡很自責。他在想,是不是自己太虧待孩子了。

將三名女兒都送進學校的汪平至今還後怕,女兒汪江玲上中學的時候,她學習挺好的朋友突然回家嫁人了,理由是「家裡的積蓄要留給自己的弟弟讀書」。

而有一次一個孩子沒了生活費,汪平的餘額裡只有20元。

對於絕大多數普通家庭而言,向命運說「不」從來都不是網絡爽文。在柴米油鹽面前,父母們的負重前行從來都不容易。

教育帶來的家庭的改變,實則在父母平時的教育之中就可以提現的出來。

孩子的教育,最先來源於父母。

相關焦點

  • 中國父母為了孩子上學到底有多拼?
    「自從有了他,顧佳就死了,現在我是許子言的媽媽。」最近的熱播劇「《三十而已》裡,全職媽媽顧佳的一句話,戳中無數父母淚點。劇中最為扎心的一幕是: 顧佳為了孩子能上更好的幼兒園,不惜背上高房貸搬到高檔小區,結果卻卡在面試環節。
  • 中國父母為了孩子上好的學校到底有多拼?你也這樣做嗎
    好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都會影響著孩子的未來。劇中的顧佳為了讓兒子從小不輸在起跑線上真是拼盡全力,這樣一位能力不輸霸道總裁的女人為了兒子的幼兒園名額低聲下氣,討好迎合富太,甚至光腳陪富太走樓梯,僅僅是為了一封入園推薦信。可見,她為了孩子可以放棄高貴,放棄面子。舉家貸款,搬進高端的學區房,花了長達一年的時間準備兒子幼兒園的面試,兒子在幼兒園表現不是很好,她又想辦法找人脈關係。
  • 為了孩子父母能有多拼?為讓女兒在上海中考,爸爸努力考上研究生
    我們之所以經常讚揚為人父母者的偉大,是因為每個父母都可以為了孩子拼儘自己的一切。在眾多為了孩子無怨無悔奮力拼搏的父母中,他們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更沒有貧富之分,有的只是一顆同樣耀眼的愛子之心。為了孩子父母能有多拼?為讓女兒在上海中考,爸爸努力兩年後考上研究生。張先生的故事引起了無數父母的共鳴,大家敬佩張先生的毅力,也希望張先生的女兒將來能夠學有所成,不辜負爸爸的一番苦心。
  • 幼兒園招生要求家長提交工資流水,中國父母為了孩子上學有多拼?
    對此,校方隱晦回應,提供這些憑證,不僅可以衡量孩子的家庭教育環境好,趨向於優秀,而且這樣家長素質普遍也高,溝通交流不容易出現衝突。然而,在教育資源緊張的當下社會,家長們憤懣的同時,又不得不為孩子奮力爭取更為優質的教育資源。不知從何時起,升學擇校拼的都不是孩子,而是家長。
  • 被父母影響的孩子:教育到了最後,其實就是在「拼父母」
    」就是拼他們的背景、金錢、人脈,但事實上這些都是錯的,教育到了最後的的確確是在「拼父母」,可拼的並不是這些物質上的東西,而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觀念。在鍾芳蓉的父母身上,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對於孩子尊重、平等,也許他們並不知道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有多深遠,但毫無疑問的是,鍾芳蓉能考上北大,她的父母功不可沒。
  • 父母為了孩子上學有多拼,網友熱議:父母是一場漫長的修行,願我們在...
    新聞發出後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具體內容如下:詳細視頻戳我#父母為了孩子上學有多拼# 顧佳@童瑤 為獲得兒子幼兒園入學資格,主動放下身段與自尊,光腳給王太太提鞋!一句「這是我當媽的修行」,實在太戳心了,#三十而已# 真實的有點好看。有了孩子就有了軟肋,為人父母無償付出,真的太不容易,太偉大了!
  • 中國家長最願意為了什麼花錢?答案來了!一起看看這屆父母有多拼
    圖源 | 央視網快看 視頻截圖看了這個報告,阿擇老師認為數據過於真實了,中國父母的確越來越捨得為孩子的教育投資了!家長為孩子的教育花錢,那可是毫不手軟的,報這個興趣班,上那個補習班,生怕孩子沒學好,生怕孩子落後於他人。01.碎鈔機,吞金獸……砸錢給孩子報N個培訓班,這屆父母到底有多拼?養育一個孩子,除了基本的吃穿住行和學校費用外,最燒錢的就是教育培訓費了。這年頭,沒給孩子報幾個培訓班,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家長。
  • 為了孩子,我們還能拼什麼
    尤其是許多的中國父母,更顯奉獻精神。懷抱著強烈的希冀,鎖定著不解的心結,肩扛起沉重的使命,他們義無反顧,千方百計,不屈不撓,為中國教育贏得了一張閃光的名片。同時,人們也看到了其中一些熱衷於旁門左道者不惜代價,不避毀譽,甚至鋌而走險,在愈演愈烈的「拼爹」競爭中墮入了腐敗的泥坑。無數的父母們開始反思:愛孩子,還能怎麼愛?拼教育,還能拼什麼?
  • 半月談|為了孩子,我們還能拼什麼
    為了孩子,我們還能拼什么半月談評論員 蘇北可憐天下父母心。尤其是許多的中國父母,更顯奉獻精神。懷抱著強烈的希冀,鎖定著不解的心結,肩扛起沉重的使命,他們義無反顧,千方百計,不屈不撓,為中國教育贏得了一張閃光的名片。同時,人們也看到了其中一些熱衷於旁門左道者不惜代價,不避毀譽,甚至鋌而走險,在愈演愈烈的「拼爹」競爭中墮入了腐敗的泥坑。
  • 「扮富」「裝窮」這屆父母為了孩子的學習,究竟有多拼
    記得前兩年,有一部印度電影《起跑線》戳中了無數中國家長的心。內容講述了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孩子從小獲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巔峰,從而引發了一家人從「扮富」到「裝窮」的「變形記」。「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話應該是全世界家長的共同心聲。那麼,為了孩子的教育,現在的家長到底可以有多拼?
  • 這屆父母有多拼,為了女兒能在上海中考,早餐店老闆考了個研究生
    不過父母究竟能為孩子做到什麼地步,還是超出了人們的想像。前兩天看小花生網有人講了這麼一個故事。有個江西大專畢業,在上海開早餐店的男人,為了女兒讀書,也是拼了,他決定考研。男人的女兒名叫小雅,三年前剛上小學。
  • 孩子的教育和培養,說到底拼的是父母的實力
    當下關於孩子的教育和培養,不正是如此嗎?孩子的教育和培養,表面上看拼的是孩子自身的實力,實際上,說到底,拼的是父母的實力。鄰居的兒子將來能幹什麼呢?難以想像,弄得不好,鄰居為了防止兒子學壞,八成會把兒子帶去杭州,跟著他們一起到工廠去打工吧。不知道鄰居夫妻是不是想過這個問題呢?夫妻倆長年累月在杭州務工,把孩子丟給年邁的父母,十幾年下來,孩子的學業一無所成。孩子的將來又是重複他們的人生,真不知道他們在外務工的意義又在哪裡?
  • 父母有多拼,孩子就有多牛逼
    遇上如此「坑娃」的媽媽,露露只能硬著頭皮拼上一把。董卿在央視《面對面》的一期節目中說:「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首先要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深以為然。每個牛逼的孩子背後,都少不了苦行僧式的父母。
  • 真正的教育拼的不僅僅是錢,看看北京的孩子,就知道父母的重要性
    今天的社會養孩子越來越費錢,家裡的孩子被稱為四腳吞金獸。我們總以為有錢就能養好孩子,卻不知道真正的教育拼的不是錢。孩子和孩子之間的差距有多大孩子和孩子之間的差距究竟來自於哪裡?是孩子本身的天賦,還是家長的認知?
  • 影評|可憐天下父母心 為了孩子《起跑線》真拼
    該片講述了一對中產階級夫婦為了讓孩子能夠從小就獲得最好的教育、走上人生巔峰而絞盡腦汁擇校的故事。當父母有機會讓孩子進入最好的學校的時候,即使是「不擇手段」,他們也會甘之如飴。《起跑線》這部電影說的正是孩子入學與教育的問題,影片中主角家庭是中產階層,父母恩愛,但孩子的教育與學校的選擇卻是他們的心頭大事,為了能讓自己的孩子進入最好的學校,他們搬去富人區,遠離自己原來的生活環境,用豪車、名牌包裝自己,在努力之後
  • 提前10年就計劃好賣房子,亞裔美國人為了孩子能有多拼?
    儘管亞裔在美國被稱為「模範少數族裔」,但並非所有亞裔都受過良好教育、擁有很高收入,相較於美國公立大學平均每年25620美元、私立大學平均每年34740美元的高昂學費而言,普通中產階級家庭能拿得出大學學費並不是因為多有錢,而是動用了非比尋常的措施。
  •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紀錄片《沒有起跑線》告訴你香港的教育有多拼
    《沒有起跑線》這部片子主要就是記錄了香港家庭們如何在寶寶出生的時候給Ta進行教育,在幼兒園到上小學這段期間,費盡心思給孩子安排各種學習,為了獲得「完美簡歷」。在紀錄片裡面,有一個媽媽叫Irene那年27歲,二胎5個月。
  • 孩子為了當「網紅」能有多拼?將自己化妝扮醜,令人嘆為觀止
    01孩子為了當「網紅」究竟能有多拼?下面這個小女孩為了當網紅也是真的很拼,看看這個孩子厲害的化妝技術,簡直別具一格,成功超越了很多化妝博主,好吧,小編不催了,這個孩子的妝容其實簡直讓人不忍直視。女孩或許是偷了媽媽的化妝品,並且學習了媽媽的化妝技術,但好像並沒有學習成功,直接將自己化妝扮醜了,也是令人嘆為觀止。
  • 真正好的教育,要拼父母財力?但父母財力不足呢……
    前段時間有個「窮人家的富二代」的概念引起了家長的共鳴—— 父母自己不思進取,天天玩手機,卻指望孩子成龍成鳳; 明明月薪只有三四千,砸鍋賣鐵把孩子送進各種輔導班,只為了給自己臉上貼金; 對待孩子沒有一點耐心,慣用說教,非打即罵。
  • 別人家的父母,為了教育,是真的拼了
    能否同時照顧兩個孩子照顧孩子從來都不是一件輕鬆簡單的事情,需要父母們花費不少的時間和精力,孩子從出生到長大,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們在決定要二胎之前,要考慮好能否同時照顧兩個孩子。大寶的態度如何父母想要二胎,核心的願望無非是希望孩子們以後能有個伴,不再孤單,如果大寶不同意,生了二寶之後反而會引發兩個孩子之間的諸多矛盾,與父母的本意背道而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