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拼的不僅僅是錢,看看北京的孩子,就知道父母的重要性

2020-12-16 豌豆媽媽育兒

今天的社會養孩子越來越費錢,家裡的孩子被稱為四腳吞金獸。我們總以為有錢就能養好孩子,卻不知道真正的教育拼的不是錢。

孩子和孩子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孩子和孩子之間的差距究竟來自於哪裡?

是孩子本身的天賦,還是家長的認知?

最近看了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我發現孩子和孩子之間真正的差距可能不在孩子本身。

紀錄片中講述了四個來自於北京的10-11歲的少年,每個孩子都足夠優秀,都被稱為別人家的孩子。

印象最深的是11歲的女孩陳思凝。和10歲的男孩嚴若愚。

陳思凝11歲,考入了北京市八中的少年班。

北京市八中的少兒班,據說每年會有1500名學生報名,經過初試、複試、試讀三輪篩選後,會選出30名學生,因為秉承寧缺毋濫,所以有時候甚至選不夠。

鏡頭面前,11歲的思凝說話邏輯特別清晰,有著同齡人沒有的成熟感,對自己的安排非常的清楚,每天下午自己需要幹哪些事情,自己有哪些弱點,哪些需要加強,這些都是自己安排。

當記者問給媽媽打多少分時,她說自己給媽媽打8分,這是因為媽媽平時不太管自己,給自己的自由太多了。

當別的孩子都嫌棄家長管的太多的時候,這個11歲的女孩反而覺得媽媽管得太少,因為媽媽管得太少,孩子竟然還如此優秀,這究竟是什麼樣的神仙家庭。

談到教育經驗,思凝的媽媽說到兩點讓人印象特別深刻。

第一點, 孩子學習父母應該更加關注的是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自己發現學習的內在驅動力。

第二點, 從小她就對女兒說,你們這代人一定會去火星的。

所以看了思凝媽媽的育兒法之後,就不難理解這個孩子為什麼如此的優秀。而這位媽媽之所以如此不同可能和她的身份有關,她是北京一所985高校的副教授,碩導。

嚴若愚10歲,小時候和父母一起生活在天津,父母為了孩子的教育全家一起搬到了海澱區。

這個孩子同樣非常的優秀。在他的升學簡歷上,光獎項幾乎寫了一頁還多,數學、英語、語文每一科均有涉及。

但是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孩子媽媽說的孩子給他們上的情緒管理課。

孩子對父母說,每個人都有一個小瓶,你們下班後進門前把你們的瓶子倒空了,要不然回到家裝不下,就要發脾氣了。

父母兩人感受特別深,孩子小小年紀,情緒管理比父母還要厲害。

看完了這幾個孩子的故事,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今天的教育已經不僅僅是拼錢了,更多的是拼父母。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一個優秀的父母。

正像嚴若愚媽媽說的,孩子的智商其實都差不多,更多的時候,是我們做父母的沒有那個認知,我們沒有把孩子帶到那個地方。

我們與別人家的父母差距有多遠

所以今天我們在說起別人家的孩子的時候,更多的是自己要反思,我們做父母的能夠給孩子提供什麼。

很多父母可能會說,北京的教育資源是不能比的,北京的父母收入和文化水平是不能比的。

這些說法都對,但是在教育這件事上,金錢和學歷只是教育的一部分,並不是所有。對於普通家長來說,我們更應該學習的是這些父母教育孩子的理念和對孩子的支持。

思凝的媽媽更注重培養孩子的自驅力,所以11歲的女孩所有的學習都是自己安排的,作為大學老師媽媽對女兒的學習和生活並沒有過多參與。她從小對女兒說,你們這代人一定是會去火星的。

很多網友說,這位媽媽的格局很大,在培養孩子這件事情上,媽媽也是更注重培養孩子的能力而不是方法。

10歲的男孩椒椒,同時學習了七八個興趣班,媽媽的要求是孩子不一定非要學習知識,這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努力幫助孩子發現興趣,也許孩子的興趣就可以足夠養活自己。

作為普通的父母,我們沒有那麼多的財力,也沒有那麼多的資源,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我們要如何去幫助孩子。

每個人都有成為優秀父母的潛質

不斷的去學習,讓你的思想跟得上時代的腳步

時代在變,我們育兒的理念也在改變,作為父母我們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

思凝的媽媽說要去培養孩子的自驅力,聰明的父母了解後可能會去學習,大部分父母可能只是聽一聽。

當我們想要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支持的時候,一定是建立自身具備的能力之上,沒有人天生就會做父母,只有不斷的努力、學習,提高自己,我們才能提供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

養育孩子不是彌補短板,而是發揮長處

很多人養育孩子,會像心理學上的「木桶效應」,頻頻去補充孩子的短板,但是這樣做會非常的累。相反,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多去發揮孩子的長處和優勢,這種愉悅的心理過程,會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然後樂於嘗試短板,從而更有機會把短板彌補上來。

而一上來就抓住短板去猛攻,常常非常累還沒有效果。

正確的教育方式是,揚長避短,發掘孩子的優點、長處,並加以鼓勵,讓孩子在某一方面更加的優秀,從而獲得更多的自信。

孩子和孩子之間的差距,就是父母認知的差距。雖然北京的孩子天然具備優越的物質條件,但是對於父母來說,經濟條件不同,我們對孩子付出的愛是相同的,只是我們需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引導孩子,真正去激發孩子的潛能。因為做合格的父母,有金錢還真的不夠。

相關焦點

  • 孩子和孩子之間的差距有多大,看看北京的父母就知道了
    今天的社會養孩子越來越費錢,家裡的孩子被稱為四腳吞金獸。我們總以為有錢就能養好孩子,卻不知道真正的教育拼的不止是錢。孩子和孩子之間的差距有多大孩子和孩子之間的差距究竟來自於哪裡?是孩子本身的天賦,還是家長的認知?
  • 真正好的教育,要拼父母財力?但父母財力不足呢……
    這些錢,窮人就交不起。 如果教育真的存在起跑線,家庭條件的確是很重要的基礎。 這一點對於教育也同樣適用, 這個世界處在變化之中,誰也不可能指望一種確切的資源獲得成功, 家庭財力並不能給孩子換來一切, 而有勇氣跟孩子站在一起,面向未來的父母,才能真正在教育中利於不敗之地。
  • 為了孩子的教育,中國的父母能有多拼
    不少父母覺得自己吃了沒文化的虧,當他們有了孩子的時候,就算自己拼盡全力,也要提供給孩子們一個受到良好教育的機會。他們寧願自己受苦,也要將孩子們高高託起,去爭取屬於孩子們自己的人生。於是人們常常聽到那句:「我砸鍋賣鐵也要供你讀書。」
  • 父母,孩子和教育
    中年父母的焦慮很多都是來自於對孩子學習的種種不確定性的焦慮,這個成為了很多夫妻之間、親子之間的矛盾衝突。從父母的這個角度來講,他們寧可自己承受些壓力,生活上受些委屈,也要給孩子掏錢上補習班,用錢來買優質的教育資源的。
  • 素質教育拼的是財力,應試教育才能真正改變窮人的命運!
    看看疫情期間回國的那麼多小留學生,他們為什麼小小年紀不遠萬裡出國學習呢?父母難道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嗎?看看大城市的孩子,為什麼要上那麼多輔導班呢?難道父母不知道為孩子減負嗎?再看看農村的孩子,與城市孩子的差距是不是越來越大了呢?
  • 孩子的教育和培養,說到底拼的是父母的實力
    當下關於孩子的教育和培養,不正是如此嗎?孩子的教育和培養,表面上看拼的是孩子自身的實力,實際上,說到底,拼的是父母的實力。不知道鄰居夫妻是不是想過這個問題呢?夫妻倆長年累月在杭州務工,把孩子丟給年邁的父母,十幾年下來,孩子的學業一無所成。孩子的將來又是重複他們的人生,真不知道他們在外務工的意義又在哪裡?
  • 廣東腦癱男孩考研第一,真正的教育,是拼父母對孩子的用心程度
    於是在爸爸的陪伴、鼓勵和監督下,無論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上,劉威麟都不再自卑,而且比身邊的正常孩子都更積極努力。他曾說:「我知道我只是做事慢一點,但我可以早一些。」考上研究生後,他開心地對爸爸說:「老爸,我以後一定會更努力,在我的專業上有所突破。」
  • 孩子的懂事,從知道父母的不容易開始
    平凡的父母,到底能給孩子多麼偉大的愛?看看下面的三個小故事,或許我們就能明白。有的時候,教育拼得並不是父母的背景和能力,而是那一顆實實在在站在孩子角度思考的心。他對孩子很有耐心,懂得言傳身教的重要性,這樣悉心澆灌的種子沒有讓他失望,他從未刻意教過孩子什麼,但是孩子卻跟他一樣正直、善良。
  • 被父母影響的孩子:教育到了最後,其實就是在「拼父母」
    」就是拼他們的背景、金錢、人脈,但事實上這些都是錯的,教育到了最後的的確確是在「拼父母」,可拼的並不是這些物質上的東西,而是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觀念。在鍾芳蓉的父母身上,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對於孩子尊重、平等,也許他們並不知道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影響有多深遠,但毫無疑問的是,鍾芳蓉能考上北大,她的父母功不可沒。
  • 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來看看這些家長令人驚豔的教育方式
    文|秘籍君如今重視教育的父母有不少,但是不知道從何入手的父母也有不少。隨大流吧,很容易人云亦云,而且有些時候,一些教育方式這時候管用,過幾年又被證實對孩子身心有害;想要走出自己的獨立風格,如果家長自己肚裡沒點墨水,還真不行。
  • 高考狀元的背後,拼的是父母?別懷疑,確實如此
    探究教育的本質,真正的家庭教育其實就是拼爹,拼爹,拼的不是有錢,拼的不是付出的精力和時間,拼的是自己,拼的是父母的影響力,拼的是榜樣的力量。也就是說,真正的教育其實是拼爹。父母做更好的自己,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 《隱秘的角落》提醒父母:教育孩子別忽視陪伴的重要性,引以為戒
    其實就是三個孩子本來是到景區遊玩,卻無意間記錄了別人的謀殺犯罪證據,然後因為種種原因,和這個殺人犯進行交易等驚心動魄的故事。 很多人在看這部劇的時候,不僅僅只是觀看劇情,而對於其的教育方面的思考也非常的多。
  • 錢可以慢慢賺,但孩子不會慢慢長!拼孩子還是拼事業,你選哪一個
    買房賣房就業升學隔代親子、工作忙碌家庭歸屬感逐漸缺失……很多中國父母都在面臨著這樣的現狀。這似乎就為我們出了一道兩難的選擇題——「家庭為重還是事業為重」「拼孩子還是拼事業」。不能說孩子的回答是不孝,因為按照這位母親平時帶給孩子的價值觀來看,將來送媽媽去最好的養老院,不就是孩子對母親的愛最好的表達嗎?孩子已經習慣了沒有媽媽陪伴的日子,以為錢可以買來一切。試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也對你說將來要送你去養老院,你心裡是什麼滋味?肯定也不好受吧。因為我們大人清楚地知道,錢買不來所有東西。
  • 高考狀元:優秀的孩子,拼的是父母的大格局
    大多數孩子在年幼時,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東西,而父母從小對孩子的自律、專注力的培養,會讓孩子日後的路更好走。優秀的孩子,前期真正拼的是父母的大格局!她說自己每次聽母親抱怨,上大學每年都要花費好多錢的時候,她真的很心痛。她說每次母親給的生活費不夠,她也不敢再向母親要錢,因為那種低聲下氣的感覺讓她寧可借同學的錢,也絕對不會向她的母親要錢。我終於知道她上個學期為什麼好幾次向我借錢了,我甚至以為她生活太過奢華了,原來她都是借錢買畫筆圖紙了。突然有些心疼她,因為她的母親總是心不甘情不願地給她錢。
  • 對於偷偷拿父母錢的孩子,是體罰還是教育?聰明的父母這樣做
    聰明父母的教育方式是發現孩子的錯誤的同時不會打罵孩子,讓孩子自己意識到錯誤的嚴重程度,從中吸取一些教訓才是最靠譜,終身難忘的。1;因為孩子有需求,比如小時候的偷爸爸的錢,是因為為了買餅糕或者是買氣水喝,有的孩子可能是為了買自己喜歡的玩具零食等,因為自己沒有錢,所以就偷偷的拿了父母的錢去買東西。很多父母忙於工作,對孩子缺乏關心陪伴和關注,所以對於孩子的歲數也習慣性的用錢去處理。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覺得錢比自己重要,他們討厭錢,所以想以投錢的方式來引起父母們的注意,哪怕是被毒打一頓,他們也覺得是值得的。
  • 應試教育不好?如果拼素質教育,農村的孩子一點機會都沒有
    有一個北京的學生,高考成績不太好,上不了北京的名校,只好去外省讀了一個985。他很快發現,和周圍的同學相比,他實在是太優秀了。來到了培訓班工作之後,我愈發篤定素質教育真的不適用於每一個學生。我們帶的學生都是家住市中心,父母有著還不錯的工作。他們所在的初中,也是全市最好的老牌初中--每年往市重點高中送的學生最多。
  • 對於偷偷拿父母錢的孩子,是體罰還是教育?聰明的父母看過來
    許多父母認為他們的孩子還很小,所以他們從不與孩子談論金錢,也沒有樹立對金錢的認識。因此,對於孩子來說,金錢只是數量。他們一點都不知道金錢的概念。但是,許多父母對孩子太小氣,不給孩子零用錢。例如,其他在校兒童可以購買零食和小禮物。但是他沒有錢,因為他的父母從來沒有給他錢,所以對於一個有這種心態的孩子來說,很容易犯錯。
  • 錢可以慢慢賺, 但孩子不會慢慢長!拼孩子還是拼事業, 你會選擇哪一個?
    買房賣房就業升學隔代親子、工作忙碌家庭歸屬感逐漸缺失……很多中國父母都在面臨著這樣的現狀。這似乎就為我們出了一道兩難的選擇題——「家庭為重還是事業為重」「拼孩子還是拼事業」。不能說孩子的回答是不孝,因為按照這位母親平時帶給孩子的價值觀來看,將來送媽媽去最好的養老院,不就是孩子對母親的愛最好的表達嗎?孩子已經習慣了沒有媽媽陪伴的日子,以為錢可以買來一切。試想一下,如果你的孩子也對你說將來要送你去養老院,你心裡是什麼滋味?肯定也不好受吧。因為我們大人清楚地知道,錢買不來所有東西。
  • 湖南父母課堂|選擇努力掙錢為孩子買房?還是花錢教育輔導孩子?
    現如今,在育兒界有很多的教育專家都在倡導陪伴的重要性,說什麼真正的富養不是物質層面而是精神層面的,當然我並不是說,精神層面不重要,父母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對孩子的素質、品格教育當然很重要。現如今,隨著經濟的發展,孩子的教育拼的不僅僅是實力,還有物力和財力。拋開上層社會不談,中產階層也是如此,你越有錢就能給孩子提供越優質的教育環境以及教育資源。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 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父母要知道!
    俗語說:「三歲看大,八歲看老」,孩子的教育好不好,對於他們將來能否成為四個現代化建設的優秀人才,關係極大。所以孩子的早期教育也非常重要,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來進行早期教育。早期教育不僅要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需要,而且是開發孩子潛能的最有效的途徑。早期教育不是非要到早教機構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