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社會養孩子越來越費錢,家裡的孩子被稱為四腳吞金獸。我們總以為有錢就能養好孩子,卻不知道真正的教育拼的不是錢。
孩子和孩子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孩子和孩子之間的差距究竟來自於哪裡?
是孩子本身的天賦,還是家長的認知?
最近看了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我發現孩子和孩子之間真正的差距可能不在孩子本身。
紀錄片中講述了四個來自於北京的10-11歲的少年,每個孩子都足夠優秀,都被稱為別人家的孩子。
印象最深的是11歲的女孩陳思凝。和10歲的男孩嚴若愚。
陳思凝11歲,考入了北京市八中的少年班。
北京市八中的少兒班,據說每年會有1500名學生報名,經過初試、複試、試讀三輪篩選後,會選出30名學生,因為秉承寧缺毋濫,所以有時候甚至選不夠。
鏡頭面前,11歲的思凝說話邏輯特別清晰,有著同齡人沒有的成熟感,對自己的安排非常的清楚,每天下午自己需要幹哪些事情,自己有哪些弱點,哪些需要加強,這些都是自己安排。
當記者問給媽媽打多少分時,她說自己給媽媽打8分,這是因為媽媽平時不太管自己,給自己的自由太多了。
當別的孩子都嫌棄家長管的太多的時候,這個11歲的女孩反而覺得媽媽管得太少,因為媽媽管得太少,孩子竟然還如此優秀,這究竟是什麼樣的神仙家庭。
談到教育經驗,思凝的媽媽說到兩點讓人印象特別深刻。
第一點, 孩子學習父母應該更加關注的是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自己發現學習的內在驅動力。
第二點, 從小她就對女兒說,你們這代人一定會去火星的。
所以看了思凝媽媽的育兒法之後,就不難理解這個孩子為什麼如此的優秀。而這位媽媽之所以如此不同可能和她的身份有關,她是北京一所985高校的副教授,碩導。
嚴若愚10歲,小時候和父母一起生活在天津,父母為了孩子的教育全家一起搬到了海澱區。
這個孩子同樣非常的優秀。在他的升學簡歷上,光獎項幾乎寫了一頁還多,數學、英語、語文每一科均有涉及。
但是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孩子媽媽說的孩子給他們上的情緒管理課。
孩子對父母說,每個人都有一個小瓶,你們下班後進門前把你們的瓶子倒空了,要不然回到家裝不下,就要發脾氣了。
父母兩人感受特別深,孩子小小年紀,情緒管理比父母還要厲害。
看完了這幾個孩子的故事,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今天的教育已經不僅僅是拼錢了,更多的是拼父母。一個優秀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一個優秀的父母。
正像嚴若愚媽媽說的,孩子的智商其實都差不多,更多的時候,是我們做父母的沒有那個認知,我們沒有把孩子帶到那個地方。
我們與別人家的父母差距有多遠
所以今天我們在說起別人家的孩子的時候,更多的是自己要反思,我們做父母的能夠給孩子提供什麼。
很多父母可能會說,北京的教育資源是不能比的,北京的父母收入和文化水平是不能比的。
這些說法都對,但是在教育這件事上,金錢和學歷只是教育的一部分,並不是所有。對於普通家長來說,我們更應該學習的是這些父母教育孩子的理念和對孩子的支持。
思凝的媽媽更注重培養孩子的自驅力,所以11歲的女孩所有的學習都是自己安排的,作為大學老師媽媽對女兒的學習和生活並沒有過多參與。她從小對女兒說,你們這代人一定是會去火星的。
很多網友說,這位媽媽的格局很大,在培養孩子這件事情上,媽媽也是更注重培養孩子的能力而不是方法。
10歲的男孩椒椒,同時學習了七八個興趣班,媽媽的要求是孩子不一定非要學習知識,這是一個多元的社會,努力幫助孩子發現興趣,也許孩子的興趣就可以足夠養活自己。
作為普通的父母,我們沒有那麼多的財力,也沒有那麼多的資源,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我們要如何去幫助孩子。
每個人都有成為優秀父母的潛質
不斷的去學習,讓你的思想跟得上時代的腳步
時代在變,我們育兒的理念也在改變,作為父母我們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
思凝的媽媽說要去培養孩子的自驅力,聰明的父母了解後可能會去學習,大部分父母可能只是聽一聽。
當我們想要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支持的時候,一定是建立自身具備的能力之上,沒有人天生就會做父母,只有不斷的努力、學習,提高自己,我們才能提供給孩子更好的成長環境。
養育孩子不是彌補短板,而是發揮長處
很多人養育孩子,會像心理學上的「木桶效應」,頻頻去補充孩子的短板,但是這樣做會非常的累。相反,養育孩子的過程中,要多去發揮孩子的長處和優勢,這種愉悅的心理過程,會幫助孩子建立自信,然後樂於嘗試短板,從而更有機會把短板彌補上來。
而一上來就抓住短板去猛攻,常常非常累還沒有效果。
正確的教育方式是,揚長避短,發掘孩子的優點、長處,並加以鼓勵,讓孩子在某一方面更加的優秀,從而獲得更多的自信。
孩子和孩子之間的差距,就是父母認知的差距。雖然北京的孩子天然具備優越的物質條件,但是對於父母來說,經濟條件不同,我們對孩子付出的愛是相同的,只是我們需要用正確的方法去引導孩子,真正去激發孩子的潛能。因為做合格的父母,有金錢還真的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