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三月,春暖花開,今天看到一個有關三農的話題,就是在農村兄弟姐妹合資建房,報團養老可以嗎?在農村,老年人養老一直是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因為農村老年人很少有購買養老保險的,就算有也是百十塊的基礎養老金,「老有所養」,對於農村老年人來說大多數還是「養兒防老」的養老模式,但是現在農村很多的農村年輕人因為生活的壓力外出四處打工,很難經常在老人身邊,於是就出現了農村兄弟姐妹合資建房,報團養老的現象。
咱們先說說「報團養老」是什麼樣的養老模式,報團養老是一種會員制的養老模式,很顯然,在我國農村,也進去了老齡化社會,這些農村老年人對養老問題的需求非常的迫切,而原來的家庭養老已經無法滿足,於是就出現了抱團養老的現象。在城鎮居民中,抱團養老模式的檔次很高,屬於一個黃金產業,通過相關企業的介入,能實現城鎮老年居民的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的需求,比如這些養老機構辦理愛心超市,辦理老年學堂,辦理聚樂團,辦理養生項目等,但在農村,這些還不具備。
所以農村人所謂的抱團養老,還處於萌芽狀態,而現在開始出現的兄弟姐妹合資建房來抱團養老,可以說是一種自發的抱團養老現象,值得社會各界關注。兄弟姐妹屬於具有血緣關係的親戚,如果他們之間相處得很好,孩子們對他們合資建房來抱團養老有無異議,還是可以施行的。至於合資建房,也是可以的,舉個例子,比如兄弟姐妹都同意在自己父母所在的農村合資建房,把自己父母居住的房屋重建、修建或者裝修一下就可以了,這樣也不違背農村房宅「一戶一宅」的現有政策規定,而且這些願意家屬居住在一起,也沒有這方面禁止的規定。作為農村的兄弟姐妹們,慢慢地也都老了,能守在自己父母身邊抱團取暖,也不失為一種新的孝道文化。
農村兄弟姐妹合資建房抱團養老還是具有積極意義的,比方說他們的後代由於考上大學而在城鎮上班,或者常年在外打工不能贍養老人,那這些留守在家的老年兄弟姐妹就可以聚在一起,互相照應,誰生病了兄弟姐妹們可以輪流照看,誰心情不好了兄弟姐妹們會找他聊天解悶,抱團取暖也不至於讓兄弟姐妹們之間孤單寂寞,也能減輕晚輩人的生活壓力,後輩們只要記得按時往家裡寄錢就可以了,逢年過節的孩子們都會來了濟濟一堂共享天倫之樂。當然在家呆不住了,兄弟姐妹們又可以一起出去旅遊觀光,或者一起下菜園子種菜澆水,活也幹了,也有蔬菜吃了,更重要的是鍛鍊了身體,少生病,不讓孩子們擔心。
但不能說農村兄弟姐妹們合資建房抱團養老就沒有弊端,俗話說「牙和舌頭也有不合的時候」,「親戚遠來香,緊鄰高打牆」,一個父母生的孩子,秉性還是會不一樣的,脾氣和生活習慣不同,難免也會鬧矛盾。而且在現實生活中,兄弟姐妹們不和的現象也不少,比如錢財方面,兄弟向姐妹借錢花,也有不還的,結果叫親人也沒得做,不是沒有,所以農村兄弟姐妹們要合資建房抱團養老,事先要想好,有沒有一直抱團取暖的堅持心,會不會發生各種不愉快,尤其是這個合資建房的問題,各自的出資一定要白紙黑字的釐清,「親兄弟明算帳」,「先小人後君子」,最好有個抱團養老的協議,這樣對大家都有約束力。
當前來看,農村建房的審核問題越來越嚴格,也不一定能成,不過作為一種新的養老模式,還是值得去探索的。說不定,以後農村的養老模式,除了養兒防老,抱團養老也會成為一種時尚的呢,畢竟城鎮化建設進程太快了,很多農村年輕人出去安家落戶以後,很少有時間再回農村陪伴年邁的父母,老輩的兄弟姐妹們不願進城養老,在農村抱團養老也是極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