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致使所有學校都推遲了返校時間,家長與孩子接觸的時間呈幾何數增長。學校通過網絡教育平臺為孩子直播授課,使家庭成為教學前沿和戰場,致使很多家長「深受其害」!
通過這種方式補救了孩子有學不能上的問題,一個多月下來,很多人通過朋友圈曬出自己被「摧殘」的模樣,深感老師的不容易和作為特殊時期家長的無奈。種種問題集中在家裡爆發,使家長與孩子都產生了或多或少的焦慮。
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將其轉化為行動的力量呢?本文主要還是以常態下家教中產生的矛盾來解析,畢竟我國疫情已經得到有效控制,即將迎來大範圍的學生返校,希望此文能幫助更多家庭緩釋彼此的焦慮!
孩子正在上中小學的中青年父母都是老人需要關照,有忙不完的工作,當然,最牽扯精力的還是孩子,小時容易鬧病,會經常穿梭於各大醫院,久而久之家長們也快成半個醫生了。
隨著室外運動的增加和年齡的增長,慢慢告別了和老人一同擔驚受怕的階段。關注重心開始改變,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又要開始對孩子的學業進行全方位的投入。雖然處在義務教育階段,很多家庭在孩子教育的投入計劃也佔了月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校內除了課堂內容,課餘時間報奧數班、作文班、英語班、繪畫班、樂器班等等不在少數,尤其是到了周六日和寒暑假孩子們甚至比日常上學還要繁忙,人均三個輔導班以上,大大的增加了孩子的學業負擔。
確實有部分學生在這種重壓之下能夠遊刃有餘,這離不開幼時的良好習慣養成和一定的天賦,而大部分孩子都處於疲於應付階段,能夠堅持已然不錯,此時的家長,最大希望是付出能有「實質性回報」,也就是上什麼科目輔導班,就應該在什麼科目上取得較好成績,哪怕不是孩子自願參加的興趣輔導班,也要求達到心理預期。
這是現代社會廣泛存在的傾向性競爭,為何定義為傾向性競爭?因為在這種競爭中很多家長一開始就被傾向性思維模式誤導,盲目的向他人看齊效仿,尤其是那些學習比較優秀而且經過輔導班培訓多次獲獎的孩子,在家長心目中只要肯付出就應該看到孩子實質性的進步,這往往帶有傾向意味的教育方式,忘記了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教育的普遍性和根本性問題。
有的家長退而求其次,認為投入及產出差不多也行,一旦差很多內心會開始失衡,慢慢的開始對孩子的學習態度和習慣產生疑問,甚至會全盤否定孩子在學習中所付出的努力,對孩子自信心的打擊會讓他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侷促心理,甚至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
聽不懂得和沒有及時解決問題會越拖越多,學習得不到應有的認可,日積月累會導致心理的壓抑,會把既有的發展軌跡打亂,達不到初始進入輔導班學習目的,繼而影響到課堂知識的學習和運用。
孩子學習成果和家長自認為投入成反比,就會出現在糾正錯誤未果時的情緒失控,一旦開始大部分家長似乎找到情緒宣洩突破口,每每出現相近問題時都會用這種方式解決,一是希望讓孩子得以認識錯誤加以改正,二是家長的情緒能夠得到一定的緩解。
頻繁爆發會產生一定的慣性思維,這個爆發點也會位移,處理好的話他會自我釋懷,如果次次觸動這個點,次次引爆而情緒失控,那麼家長要真切重視起來,長此以往孩子會活在一種壓抑的氛圍中,就如在蓋著瓶子裡的跳蚤一樣,最高點被瓶蓋限制,以後就是打開瓶蓋也會很長時間難以逾越由於變相強化造成的心理障礙。
家長此時如果理性些,會找問題的根本原因,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孩子學習態度上的不思進取和學習方式上的不夠靈活,那樣你會陷入一種怪圈,在圈子裡只要面對孩子出現類似錯誤時就會咆哮如雷,獨處時又會十分自責。
那麼怎樣從中調整過來呢?
一是情緒控制。內在的改變是多和成功教育經驗的人溝通,或者從書中、網絡中去尋找相關的符合自己能力解決問題的辦法。關鍵是自我剖析,在自己過往中去找尋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經歷,面對困難和父母指責時是怎樣突破和承受改進的,成功的也不能全盤複製,失敗的就不要再帶給下一代。
重要的是和孩子一同制定解決方案,力求點滴改善逐步扭轉,在扭轉中要絕對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讓孩子先看到你的進步和轉變,會給他以信心和動力,對進步的要肯定但不是誇張的表揚,對於中途徘徊不前的時刻更要有耐心,甚至是強迫自己,畢竟是成年人了,情緒都無法掌控,如何去指責孩子學習中的不妥?
二是環境改善。為了給孩子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就要給孩子創造積極向上的生活環境,父母言行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夫妻雙方要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有固定的家庭出遊日和經典益智的共同遊戲時間。
鼓勵孩子日常多接觸積極向上的同學和朋友,共同去做些對他個人有教育意義和歷史意義的事務,主動接觸社會做些力所能及的志願服務類活動,這將成為他以後人生的深海燈塔,再不會因為風浪和階段性失敗找不到方向而失航。
三是持之以恆。做什麼事到最後拼的都是克服困難的定力和決心,在前進和爬坡途中肯定會遇到種種困難而影響轉變的速度和成果,在這個時候夫妻雙方一定要觀點一致,在對孩子的教育上要有始有終。
只要方法得當就不要頻繁更換教育方式,孩子也會在和家長共同努力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的進步,這時候需要家長進一步的適當引導,讓他有切實可行的奮鬥目標和學習榜樣,前進的每一步都要踏實有效,學習的每一次都要認真思考,生活的每一分都要充實美好,長此以往必定會讓孩子從學習和生活上帶來根本性的轉變。
父母大都是首次作為家長教育孩子,難免和他人會存在教育觀念和自我認知水平的差距,這種差距也和心態息息相關,平和、積極的心態才是解決問題的基本要素,在教育孩子的同時也是自我教育、自我升華的最佳途徑。
教育是相互的,彼此成就、相互勉勵才是「家庭教育」正確的方向。
(溫馨提示:疫情過後社會需要正常運轉,人人內心絕不放鬆,科學防疫從自身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