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9 07: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後疫情時代全球能源創新和國際合作
12月5日,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長、國際電工委員會(IEC)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舒印彪出席2020國際綠色能源高峰論壇暨第12屆中美綠色能源論壇並致辭。
舒印彪指出,面對日益嚴重的資源緊缺、環境汙染、氣候變化等問題,加快能源綠色轉型成為世界各國的一致行動,在清潔能源開發利用、能源技術創新、能源產業變革等方面已取得積極進展。近年來,中國能源轉型取得極大成效,86%的煤電機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清潔能源裝機佔比已達44%,電能佔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6%。過去1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從8.5%提高到15.3%、增幅是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4.4倍,對世界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發揮重要推動作用。他表示,後疫情時代,世界主要國家都提出了能源轉型的實現路徑,即要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安全、清潔、高效的能源供應體系,充分利用本國資源條件,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他認為,應推進再電氣化進程,在能源生產側大規模開發清潔能源,在消費側實現電能對化石能源的深度替代,以電為中心、電力系統為平臺,在傳統電氣化的基礎上,加快實現高度電氣化社會。要加強數位化建設,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能源電力技術深度融合,實現數字賦能,提高電力系統數位化水平,應對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電力電子裝備帶來的挑戰。要提升標準化水平,推進能源電力標準國際化,促進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成果共享。
他倡議,中美兩國能源領域應進一步開闢合作空間、拓展合作渠道,共同開展重大課題研究,加快突破能源電力關鍵核心技術,在能源基礎設施、裝備製造、節能環保等標準化方面加強務實合作,合力促進產業發展和經濟復甦。
論壇組織了主題為「能源創新與氣候變化」的對話諾獎得主環節,朱棣文和斯坦利•惠廷厄姆通過網絡與參會者進行探討。
對話諾獎得主:
能源創新與氣候變化
朱棣文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美國能源部前部長
美國科學促進會主席
作了題為《環境變化與實現可持續未來的創新途徑》的報告。報告稱,聯合國要求將溫升控制在1.5攝氏度,這就要求二氧化碳累計排放量不能超過2900Gt。目前,全球3/4的溫室氣體是過去65年排放的,全球養殖業每年排放的溫室氣體僅次於中美兩國的排放量,由此可見我們減碳任務之重。報告還介紹了有效促進低碳排放的儲能方法和新技術,包括使用可再生能源、抽水蓄能、熱儲能、高壓交直流電網、電動汽車、鋰硫電池等。報告認為,人類需要走出以人口增長和物質豐富為財富衡量標準的誤區,探討新的生存標準。有質量的生命應該包括「壽命+健康水平」、安全、繼續教育和生存舒適度等。
Stanley Whittingham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鋰離子電池之父
美國工程院院士
主旨報告的題目是《儲能:綠色經濟的關鍵》。他在報告中表示,儲能在綠色經濟中扮演了關鍵性角色。在當今這個鋰電池無處不在的時代,可以說,是鋰電池奠定了無線、無化石燃料社會的基礎。在未來,電池儲能的製造和使用必須是可持續的,電力來自於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同時,電池必須實現回收再利用。希望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創造一個更清潔的環境,使地球更具可持續性,全球變暖得到有效控制,為子孫後代造福。
本次論壇以視頻方式召開,主題為「後疫情時代全球能源創新和國際合作」,由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美中綠色能源促進會、清華大學能源網際網路創新研究院共同主辦。與會嘉賓圍繞能源網際網路、清潔能源、電動汽車、儲能技術、智慧城市、企業低碳轉型等熱點話題發表觀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副州長康伊蓮(Eleni Kounalakis)、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聯合會主席傑弗裡•薩克斯(Jeffrey Sachs)、國際能源署可再生能源部門主管保羅•弗蘭克爾(Paolo Frankl)、清華大學能源網際網路創新研究院院長康重慶、美中綠色能源促進會執行會長王麒在開幕式上致辭。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坦利•惠廷厄姆(Stanley Whittingham),中國工程院院士黃其勵、陳清泉,國務院原參事石定寰,美國加州能源委員會原主席羅伯特•維森米勒(Robert Weisenmiller)等作主旨報告。
文:李葉
原標題:《面向碳中和,中美頂流科學家共議綠色轉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