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碳中和,中美頂流科學家共議綠色轉型

2020-12-13 澎湃新聞

面向碳中和,中美頂流科學家共議綠色轉型

2020-12-09 07: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後疫情時代全球能源創新和國際合作

12月5日,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事長、國際電工委員會(IEC)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舒印彪出席2020國際綠色能源高峰論壇暨第12屆中美綠色能源論壇並致辭。

舒印彪指出,面對日益嚴重的資源緊缺、環境汙染、氣候變化等問題,加快能源綠色轉型成為世界各國的一致行動,在清潔能源開發利用、能源技術創新、能源產業變革等方面已取得積極進展。近年來,中國能源轉型取得極大成效,86%的煤電機組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清潔能源裝機佔比已達44%,電能佔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到26%。過去10年,中國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從8.5%提高到15.3%、增幅是同期世界平均水平的4.4倍,對世界能源綠色低碳發展發揮重要推動作用。他表示,後疫情時代,世界主要國家都提出了能源轉型的實現路徑,即要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安全、清潔、高效的能源供應體系,充分利用本國資源條件,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

他認為,應推進再電氣化進程,在能源生產側大規模開發清潔能源,在消費側實現電能對化石能源的深度替代,以電為中心、電力系統為平臺,在傳統電氣化的基礎上,加快實現高度電氣化社會。要加強數位化建設,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能源電力技術深度融合,實現數字賦能,提高電力系統數位化水平,應對高比例新能源、高比例電力電子裝備帶來的挑戰。要提升標準化水平,推進能源電力標準國際化,促進綠色能源技術創新、產業升級和成果共享。

他倡議,中美兩國能源領域應進一步開闢合作空間、拓展合作渠道,共同開展重大課題研究,加快突破能源電力關鍵核心技術,在能源基礎設施、裝備製造、節能環保等標準化方面加強務實合作,合力促進產業發展和經濟復甦。

論壇組織了主題為「能源創新與氣候變化」的對話諾獎得主環節,朱棣文和斯坦利•惠廷厄姆通過網絡與參會者進行探討。

對話諾獎得主:

能源創新與氣候變化

朱棣文

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美國能源部前部長

美國科學促進會主席

作了題為《環境變化與實現可持續未來的創新途徑》的報告。報告稱,聯合國要求將溫升控制在1.5攝氏度,這就要求二氧化碳累計排放量不能超過2900Gt。目前,全球3/4的溫室氣體是過去65年排放的,全球養殖業每年排放的溫室氣體僅次於中美兩國的排放量,由此可見我們減碳任務之重。報告還介紹了有效促進低碳排放的儲能方法和新技術,包括使用可再生能源、抽水蓄能、熱儲能、高壓交直流電網、電動汽車、鋰硫電池等。報告認為,人類需要走出以人口增長和物質豐富為財富衡量標準的誤區,探討新的生存標準。有質量的生命應該包括「壽命+健康水平」、安全、繼續教育和生存舒適度等。

Stanley Whittingham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鋰離子電池之父

美國工程院院士

主旨報告的題目是《儲能:綠色經濟的關鍵》。他在報告中表示,儲能在綠色經濟中扮演了關鍵性角色。在當今這個鋰電池無處不在的時代,可以說,是鋰電池奠定了無線、無化石燃料社會的基礎。在未來,電池儲能的製造和使用必須是可持續的,電力來自於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同時,電池必須實現回收再利用。希望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創造一個更清潔的環境,使地球更具可持續性,全球變暖得到有效控制,為子孫後代造福。

本次論壇以視頻方式召開,主題為「後疫情時代全球能源創新和國際合作」,由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美中綠色能源促進會、清華大學能源網際網路創新研究院共同主辦。與會嘉賓圍繞能源網際網路、清潔能源、電動汽車、儲能技術、智慧城市、企業低碳轉型等熱點話題發表觀點。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副州長康伊蓮(Eleni Kounalakis)、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聯合會主席傑弗裡•薩克斯(Jeffrey Sachs)、國際能源署可再生能源部門主管保羅•弗蘭克爾(Paolo Frankl)、清華大學能源網際網路創新研究院院長康重慶、美中綠色能源促進會執行會長王麒在開幕式上致辭。199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朱棣文,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斯坦利•惠廷厄姆(Stanley Whittingham),中國工程院院士黃其勵、陳清泉,國務院原參事石定寰,美國加州能源委員會原主席羅伯特•維森米勒(Robert Weisenmiller)等作主旨報告。

文:李葉

原標題:《面向碳中和,中美頂流科學家共議綠色轉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報告:碳中和目標下的能源轉型將提升中國綠色經濟領域競爭力
    報告:碳中和目標下的能源轉型將提升中國綠色經濟領域競爭力 澎湃新聞記者 刁凡超 2020-12-13 18:17 來源
  • 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在寧成立
    日前,全球首家以「碳中和」命名的研究機構--長三角碳中和戰略發展研究院在南京成立。碳研院由南京市政府聯合東南大學等有關方面共同組建,將聚焦碳中和領域的政策、技術、產品等開展研究,促進碳中和技術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為地方政府提供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諮詢,為企業提供綠色轉型的解決方案。
  • 「碳中和」競賽倒逼能源轉型,中國能否彎道超車
    如今,在應對氣候變化等因素的驅動下,各國相繼提出淨零排放的碳中和目標,加速了全球能源結構從石油時代向可再生能源轉型。彭博新能源財經12月1日發布《中國加速低碳進程》白皮書顯示,截至目前,全球60%碳排放的國家和地區已制定碳中和目標,包括中國、歐盟、英國、日本、韓國等。
  • 王志軒:碳中和目標下中國電力轉型戰略思考
    這種以碳減少為特徵的過程與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和「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是一脈相承的,也可以說是一體多面的表述,新的有關碳達峰及碳中和的承諾,進一步明確了中國低碳的進程和程度,是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深化和落實。  ——中國的碳中和承諾是自我加壓的自覺行動。
  • 北京綠色交易所梅德文:完善碳交易市場是實現「碳中和」的有效路徑
    以下為發言實錄: 非常感謝《財經》雜誌邀請北京綠色交易所參加會議。我主要談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碳交易市場促進「碳中和」,第二介紹現在碳交易市場的現狀,第三再說一說北京綠色交易所的碳市場與碳中和實踐。 第一,說說碳市場如何有效促進碳中和。
  • 騰訊啟動碳中和規劃 什麼是碳中和?怎麼碳中和?
    四川在線記者 唐澤文1月12日,騰訊宣布啟動碳中和規劃,未來將通過新技術降低碳的排放。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與其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減少的溫室氣體總量互相抵消,實現零碳排放。
  • 啥是碳中和?全球首家研究院在南京揭牌
    碳研院由南京市政府聯合東南大學等有關方面共同組建,將聚焦碳中和領域的政策、技術、產品等開展研究,促進碳中和技術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為地方政府提供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諮詢,為企業提供綠色轉型的解決方案。
  • 「碳中和」對銀行意味著什麼?
    最近兩周,央行兩次在重要會議中提及碳達峰碳中和,綠色金融相關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可見一斑。其中,1月4日召開的2021年中國人民銀行工作會議,將「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勵機制」列為2021年第三大重點工作,排位甚至在宏觀審慎和防範風險之前。
  • 目標「碳中和」 中赫打造綠色住宅標準範例
    12月18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首次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作為2021年的重點任務。2018年1月獲得 LEED 鉑金級認證的中赫·萬柳書院,是由中赫集團打造的高端住宅。它是國內首個全盤(共14棟單體)悉數獲得LEED最高等級認證的住宅項目。碳中和強調的是碳排放和吸收的平衡,其本質就是節流與開源。萬柳書院作為高端綠色住宅項目,其實很早就在各種細微之處滲透著"碳中和"的理念。
  • 碳中和目標拉動各類應用
    「2019年全球碳排放330億噸,我國佔了100多億噸,且還沒有達峰,單位供電碳排放量也高於世界平均水平,實現我國提出的2060年『碳中和』目標任務艱巨。」在近日召開的「新基建·綠色投資」論壇上,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史玉波坦言,依靠現有路徑難以完成「碳中和」任務,亟需尋求新的路徑、取得較大突破,才有可能實現目標。
  • 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願景下國資央企有哪些動態?
    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願景下國資央企有哪些動態?今天跟小新一起來了解——什麼是碳中和?中國海油首次為中國大陸引進碳中和LNG資源6月21日,中國海油全資子公司中海石油氣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氣電集團)與殼牌東方貿易公司籤署採購兩船碳中和液化天然氣(LNG)資源購銷協議,首次為中國大陸引進碳中和LNG資源,守護祖國的綠水青山
  • 碳中和 風來了
    原標題:中金首席訪談:碳中和,風來了   從國家提出中國2060年碳中和目標之後,無論是市場還是行業,「碳中和」都成為一個熱門話題,那麼什麼是碳中和,碳中和對於我們國家的能源經濟意味著什麼變化
  • 迎接綠色復甦!中國碳中和,給地球降溫0.2度值多少萬億?
    事實上,2020年,在疫情防控的焦點之外,一場以碳中和為目標、貫穿中國未來40年發展的綠色低碳轉型宏圖已徐徐展開。當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各國要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推動疫情後世界經濟「綠色復甦」。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重點:「碳中和」!(附碳中和概念股)
    何為碳中和?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我國在全球峰會上承諾:在206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我們國家三分之二的電力來自煤炭,南方限電風波除了冬季用電高峰外,環保也是一方面的原因,眾所周知煤炭是最大的汙染源之一,我們在綠色轉型上將為這一承諾花費15萬億美元。這樣的雄心壯志令世界嘆為觀止。
  • 釋新聞|中國提出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意味著什麼
    9月22日,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期間,中國提出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各國要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性機遇,推動疫情後世界經濟「綠色復甦」,匯聚起可持續發展的強大合力。
  • 碳達峰碳中和實現綠色發展,相關戰略規劃正在加緊編制
    由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敲定,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入年度重點任務之一,這是第一次。將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寫入正在編制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也是第一次。 兩位國內綠色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專家近日均公開傳達了同樣信號。
  • 海外網評:兌現「碳中和」承諾,中國將說到做到
    如今,習近平主席宣布減排新舉措,明確了碳中和路線圖,展現了中國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動全球可持續發展的決心。聯合國常務副秘書長阿明娜表示,中國承諾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既為全球落實《巴黎協定》奠定了堅實基礎,也展現了中國對多邊主義的一貫支持。 一方面,中國進一步明確減排路線圖是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需要。
  • 碳中和目標帶給我們什麼?
    北極星大氣網訊:9月22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中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向全球首次明確碳中和的時間點,也是向世界表明堅決履行巴黎氣候協定的承諾,更是國內未來綠色發展的動員令。
  • 【財經翻譯官】面向未來40年 碳中和起跑
    當中國對碳中和這一目標作出更細緻的承諾時,還有不少小夥伴對於碳中和這個概念感到陌生,究竟什麼是碳中和,如何實現它,又為何需要我們去實現這個目標?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碳中和是什麼?  碳中和,是指在規定時期內,二氧化碳的人為移除與人為排放相抵消。
  • 中國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綠色和平中國首席代表李雁認為,在全球面臨氣候告急、新冠疫情以及國際合作遭受挑戰等重重陰霾下,中國領導人加強本國氣候行動承諾、推進全球綠色轉型合作的聲明令人振奮。   加速能源轉型   在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前景帶來巨大不確定性的環境下,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提出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意味著中國將在未來10年實現能源、經濟領域的深度低碳轉型;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目標的提出,則意味著中國在本世紀全球實現近零排放的目標上邁出了重要而積極的關鍵一步,也意味著中國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