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戶外大自然為課堂
一草一木、一花一蟲
就連石頭、陽光、土壤
全都可以作為教學的對象
沒有枯燥刻板的課程,也沒有塑料玩具
日常的「上學」,是在老師的帶領下
在森林裡撿樹葉、觀察蟲子、玩探險遊戲……
自然教育是當下營地教育中最受歡迎的形式。通過場景體驗重塑「人與自然的聯繫」,培育心靈。
自然教育的含義在廣義上,自然不是大自然,而是「自然而然」,教育也不是教書育人,而是通過場景體驗而培育心靈。這才是自然教育的核心要義。
第一,自然教育不只是針對孩子,成人們也需要在自然中進行「教育」的「充電」。從而隱得了山林,歸得了江湖。第二,「自然而然,順其自然」,不只是教育,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或者說生活態度。這種精神的植入,讓大家在自然這個空間內,獲得一種「自然而然」的時尚生活體驗。
一、日本自然教育學校
WholeEarth1982年成立,總校位於富士山,日本最大並且是最早建立的自然學校。
Whole Earth的成立理念是「通過恢復日本型的自然觀,在社會中實現一個建立在人類真正的富饒上的價值觀和品格」。
Whole Earth自然學校本身是未經過註冊登記的「任意團體」。為了保證自然學校是一個為了建設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而行動的,擁有新價值觀的嶄新形態的團體,他們決定不受法人資格的束縛開展活動。旗下包括了「Whole Earth株式會社(公司)」和「NPO Whole Earth研究所」,其所屬職員在開展各自業務的同時,還都擁有任意團體Whole Earth自然學校的會員身份。
目前Whole Earth自然學校在日本全國各地分校共有專職指導員40人,每年有8萬人付費參加該校活動。此外還有許多志願者與兼職人員為學校工作。目前該校年收入達到8至9億日元。
二、日本自然教育學校課程體系
1、經營活動:八大主要活動
① 自然體驗課程
戶外運動體驗——森林徒步、洞穴探險
日本最高的富士山導遊登頂之旅
露營體驗「遊牧營」
感受大自然——自然藝術
② 指導員培訓
專業培訓(寄宿制,為期一年)
業餘培訓(單項課程)
生態旅遊研究
研究並構建對於自然環境可持續利用的系統方案
③ 生態旅遊研究
研究並構建對於自然環境可持續利用的系統方案
④ 國際合作與援助
支持發展中國家提高環境教育水平
積極參與文化交流項目
開展國際性的研學旅遊項目
⑤ 生態旅遊項目
生態旅遊人才培養計劃
設立生態旅遊基金
生態旅遊產業的推動
⑥ 地區振興
農村和山村的活性化、鄉村建設、地區間交流據點建設、地區協調人的培養等,在全國各地都留下了豐碩的活動成果。
⑦ 政策研究及政策建議
幫助國家和地方政府起草法案、政策方案規劃,及為促進企業落實社會責任制定規章制度、和提出合理化建議。
⑧ 災難救援
自然學校的代表廣瀨敏通曾經在70年代末柬埔寨內戰時開展了救援活動,在這些經驗的基礎上,設置了「危機管理辦公室」,致力於對災害以及戰亂中弱者的救援。
2、課程理念:以體驗為中心
以體驗為中心的學習方式,成為補充普通學校教育裡所沒有的教育功能的「另一種教育」的關鍵。
通過DO→LOOK→THINK→GROW→DO這樣一個體驗學習的循環過程,使體驗和學習聯繫在了一起。好的自然體驗活動課程,可以讓孩子們在體驗提升思考能力、想像力、創造力、行動能力等。
自然學校是自然專家們集合的地方,這些專家們主要有:
1、自然講解專家
2、體驗活動設計專家(包括溝通方法、活動體驗方法、學習方法等設計)
3、安全管理專家
4、地域設計專家
5、企劃設計與開發專家
日本對於運營自然學校的指導者並不要求任何資格,機構團體也不被強制要求具備某種資質。但是,支撐自然學校領域的專業性已經形成。自然學校是集合了熟知自然、精通野外技能等自然社會各個領域的專家,為孩子們打造的專業體驗學習的場所。
這些專家只有在獲得了指導員的資格後,才能進入自然學校任職。除了集合這些指導員以外,自然學校還十分注重指導員的定期培訓。比如定期開展講座、每3-4天就要親身體驗學校的自然體驗活動,來對自然體驗活動進行修改創新。
3、課程研發:4大種類課程
這是一個讓孩子更像孩子,讓大人變回孩子的神奇學校。
① 戶外體驗:
洞穴探險/富士山徒步/滿月獨木舟等
② 兒童與家庭:
遊牧營地/親子營/村莊和其他人
③ 農村,糧食種植,森林創造:
美味的鄉村/森林故事·農業經驗/林業經驗等
④ 資格獲取/學習:
如何生活/口譯/教師培訓(NEAL)其他人
4、課程執行:3大系列主要課程活動
跨越四季,串聯不同主題,涵蓋不同群體,在旅行中實現自然教育的過程。
系列一、自然體驗與引導:這不僅僅是一種「戶外體驗」,品嘗富士山的自然是一年
【春】體驗整個身體的Satoyama的小空間「水稻種植和泥濘淋巴的實驗經驗和觀察生物」;「富士山水徒步旅行」。
【夏】興奮的感覺「淋浴爬山」吸引人的本能;你如何生活在大自然中?「收購戶外技術」一生一次的夏季「大廳營地訓練」。
【秋】湖泊探險「湖皮划艇」;肉來自哪裡?「我有生命」。
【冬】自然物的自然的祝福「砍竹子,樹」;你從杆子裡看到了什麼?「垂直洞穴探險」享受大雪的日本。
系列二、「兒童與家庭」的營地:一起感受可傳達的自然觀
【親子營】「洞穴版」;「登山」;「TOTON河流遊戲」
【遊牧營】「享受版」;「冒險版」;「初級版」。
【森林營】村莊森林營地;冬季森林探險。
【竹營】竹切,製作竹筷;河流遊戲,竹製生魚片烏龍麵製作,竹製板製作,篝火之夜。
系列三:「回歸鄉村」:自然教育,也是回歸自然,就地取材,感恩自然的饋贈
【木工】伐木工人的故事,林業經驗,帳篷設置,篝火烹飪
木工經驗(創作工作),反思(僅限女生)。
【自食其力】貪心計劃享用玉米和新土豆!;收穫五顏六色的新鮮蔬菜做一個披薩;教我如何判斷魚和製作虹鱒魚的生魚片,&烹飪芥末。
【手工】手工香氣實驗室—湖濱步道→搬到森林,導遊步行和植物收藏→搬到瑪瑙,香氣過程,蒸餾器製作,提取(特殊草藥茶),裝瓶,總結,問卷調查。
三、日本自然教育學校投資合作
投資合作:
日本自然學校的3大特質:
①擅於與不同領域機構的合作、聯盟。
②不拘泥於特定的產業形式,他們在當地作為協調者,整合各種資源。
③作為微小產業(可持續存活),事業規模比一般企業小,但可持續活用地方資源(人、自然、文化)活動項目的內容充實愉快有信息傳遞能力。
4大使命:
自然學校的特質與使命決定企業和政府是推動日本自然教育發展的主要力量。
4大合作模式:
合作、委託業務
贊助活動
購買服務
建立自然學校
政府為輔,民間組織為主
關於自然教育在日本的推廣,政府提供了一定的資金、政策、法律等層面的支持,但是與歐美國家相比,總的來說,支持力度還是非常有限的。可以說,日本自然教育的發展主要是依靠民間力量起來的,而民間與政府的合作方式值得我們參考。
指定管理者制度
人才培養
構建網絡
建立自然學校
四、日本自然教育學校開發要點
自然學校通過現象式教學賦能營地教育,擴充了研學旅行產品的板塊,成為營地研學旅行的新模式。
要點一:基於「在地體驗」和「感性教育」的理念深耕
在地體驗:紮根所在地區的生態地理、人文生活環境,日本自然學校將當地各種環境的特點和要素結合起來,把這些要素設計轉換成教育活動課程,形成了具有當地特點的活動。
感性教育:活動方式絕不是「傳遞知識和信息」,而是讓參與者充分使用五官,與他人共同參與和體驗。想方設法讓參加者的「感性」受到觸動,學會注意到他人,注意到周圍,學會與他人、與周圍反覆溝通,從而打開平時關閉著的視角和視野,提高參加者的「共感能力」「思考判斷能力」以及「動手行動的能力」。
要點二:把社會課題作為設計活動課程的要點和素材
跨界合作:自然學校對所在地區的各種社會問題非常敏感,並願意下功夫,獲得當地居民、企業、行政機構等的支持,大家一起參與設計課程,進行跨界合作。比如針對老齡化的社會課題,他們會設計「徒步健行」活動;對於沒人管理的山林竹林,他們會設計間伐和製作竹製品、木製品的課程;針對外國遊客增加的問題,他們會與當地人一起摸索適合外國遊客體驗的活動內容。他們為「在意當地發展」的很多有心人,提供了共同討論、思考、實踐的機會。
要點三:課程內容、形式及課程對象多樣化
課程內容:自然學校的教育內容往往不單單是自然教育,還有野外生存相關教育、環保、團隊團建培訓、針對殘障人士(青少年)的心理、生活輔助等;課程形式多樣化使得自然教育的課程產品體系豐富,更具有吸引力,作為一種教育而不止於或不局限於傳統教育;
課程對象:自然教育面向的對象不只是最常見的青少年,同時還包括教師、企業、一些其他組織以及青少年家長,全社會覆蓋的展開自然教育,這也體現日本自然教育在全國範圍的廣度非常大,社會接受度高。
要點四:學以致用,組織志願者團隊
災害救援:它是眾多自然學校都會有的教學內容;日本的自然學校會將自然學校的營員組織起來,構成災害救援志願者團隊,當災害發生時,組織這些志願者們進行災害救援這種形式既能夠讓教育用於實踐,同時使得災害發生時能夠發動的社會力量變大,也減少非專業志願者在救援過程中發生意外的概率。
下期文章,我們將通過更多營地研學案例分析,總結營地研學的開發經驗。
本文為奇創旅遊規劃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