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
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地勢起伏大,長河眾多。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於本節課,我將以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地勢起伏大,長河眾多是《亞洲的自然環境》這一節中第一部分的知識,主要為學生介紹了我們所生活的大洲——亞洲的地形和河流以及地形對河流的影響。本節內容是在認識了亞洲的位置和範圍基礎之上,對亞洲自然環境更深入地學習,而更為核心的目標是能夠建立其分析一個地區地形和水系特點的一般方法,不論從知識層面還是生活層面,本課內容的學習都有重要的意義。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
本課內容圍繞我們所生活的亞洲進行學習,學生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在系統分析亞洲自然地理環境的能力上有所欠缺,因此這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在教學過程中,我需要注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使學生了解如何分析一個區域的自然環境要素。
本階段的學生好動、好奇、好表現,抓住學生這些特點,教學中積極採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生廣泛的、積極主動參與的學習方式,定能激發學生興趣,有效地培養學生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能夠說出經度和緯度的分布規律,並且能快速找出特殊的經線和緯線。能用經緯網確定任意點的位置。
2.通過觀察地球儀,認識到經度與緯度的特點,提高用經緯網進行定位的能力。
3.開展實驗活動,獲得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繫,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點:經度與緯度的識別、用經緯網確定任意地點的位置。
難點:用經緯網確定任意點的位置以及書寫規範。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地圖法、談話法、對比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通過諺語「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導入,首先讓學生解釋這句諺語的含義,之後點出其中包含了兩個非常重要的地理要素:一個是地形、一個是河流。由此引出本節課對亞洲的地形和河流的探討。
【設計意圖】採用大家熟悉的名言俗語,能夠拉近地理課堂與生活之間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地理學科的興趣。導入結束後從地理學角度提出本課重要的兩項要素,把導入和本課內容緊密掛鈎。
環節二:新課教學
1.亞洲地形特點
在學習亞洲的地形特點的時候,我採用地圖法進行教學,在多媒體上展示「亞洲地形圖」,引導學生在規定的要求下進行讀圖分析。
【活動一:知地形】
①展示「亞洲的地形」圖,複習「分層設色地形圖」的相關知識,讓學生在讀圖時有意識地關注各地形區的海拔高度。接著,我會設置活動,要求學生在三分鐘內對照圖例查找以下地形區(高原: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伊朗高原,德幹高原;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恆河平原;山地:東西伯利亞山地,喜馬拉雅山脈及其最高峰珠穆朗瑪峰),讀取海拔信息,並嘗試記憶它們在亞洲所處的位置。
②請大家根據相應提示,我讀出一個地形區,學生舉手搶答,第一舉手的同學,將代表該地形區的「名稱條」和「高度條」標在黑板上地形圖中。完成活動後用珠穆朗瑪的和死海的高差來講解地勢的概念。
【設計意圖】通過搶答遊戲,讓學生在問題的牽引下進行學習和討論,能夠提高學習的效率。
【活動二:說見聞】
在熟悉了亞洲主要地形區的基礎上,我會出示沿著80°E和30°N作的亞洲地形剖面圖,安排學生前後四位為一小組,按照如下分工完成活動:組號為單號的按照情境1進行,雙號的按照情境2進行。
情境1:你們小組自北向南沿80°E經線在亞洲陸地上旅行;
情境2:你們小組從西到東沿30°N緯線在亞洲陸地上旅行。
並要求學生思考:一路上你們會依次經過哪些地形區?它們海拔多少?請討論後用流暢的語言與同學們分享大家在這條線上對地勢變化的感受。
學生活動後可以總結出:亞洲地形特點為地勢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分析、小組合作,能夠鍛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同時地圖法的運用不僅能夠鍛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同時還能夠有利的解決本節課的重難點。
地形特點已經總結出來,我會利用導入時候的諺語「水往低處流」來引發學生思考亞洲的河流特點,以及地形對河流的影響。通過這樣的過渡將學生的思維牽引到本節課的第二個知識點。
2.亞洲河流特點
【活動三:識河流】
再次出示「亞洲的地形」圖,請學生在圖中描畫出以下四組河流,觀察並總結其流向特點。
a.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北冰洋)自南向北流
b.黑龍江,黃河,長江,湄公河;(太平洋)自西向東
c.恆河,印度河;(印度河)自北向南
d.錫爾河,阿姆河;自東向西
當學生找到並準確說出一條河流的流向特點時,我會在請同學們用彩筆在地圖中標註出來,當所有河流都找到後,提出問題:亞洲河流的流向有什麼特點?
之後我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亞洲的河流特點為呈放射狀,從中部流向四周。
3.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知道了地形得特徵和河流的特徵,我會引導學生思考地形對河流的流向有怎樣的影響?我會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之後總結地形與河流的關係為:
地形特點:中部高,四周低
↓
河流特點:呈放射狀,從中部流向四周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和運用,並關注身邊的地理問題,加強對其的認知與探索。同時還能夠做到前後一致,解決導入環節所設置的疑問。
環節三:鞏固拓展
拓展:分析某一大洲的自然環境,我們的思路應該是怎麼樣的?
分析某大洲自然環境特徵的方法:
1.讀圖、文等資料了解自然環境中地形、河流等的概況;
2.能總結該大洲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的特點;
3.綜合分析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之間的相互關係。
【設計意圖】通過前面的學習,讓學生歸納出探究某一地區自然環境的方法思路,能夠提升學生透過現象認識本質的能力和學會知識的遷移。
環節四:小結作業
小結:這節課我們分析了亞洲的地形特點、河流特點,老師希望大家在之後的學習過程中,既能認識到水往低處流在亞洲的體現和原因,也能真正做到人往高處走,不斷的攀登,永不停息。
作業:北美洲的地形和河流分別有什麼特點?兩者的相互關係又是怎樣呢?
【設計意圖】小結與導入「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相呼應,前後呼應使課堂為一個有機整體,課堂更具有生命力,也達到了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得以升華的目的。作業是利用前面總結的方法,學習另外一個地區,提高知識的遷移的能力和舉一反三的能力。
五、板書設計
中公講師解析
關注微信公眾號「中公教師招聘考試」
回復【時政】即可查看每日時政新聞+時政模擬
回復【資料】即可免費獲取各省備考資料
註:本文章用於訪問者個人學習、研究或欣賞,版權為「中公教師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或摘編。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中公教師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來自中公教師網未經允許 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