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生活,你來我往。
大家都是上班一族,白領精英。每天在公司上班,下班,見慣了每一位同事,也熟悉了每一位同事,更是習慣了和同事們一塊交流。
天下間沒有不散的宴席,總有要結束的那一刻。
倘若有一天,你厭倦了當前的工作環境,想出去見識一下外面的世界了;倘若有一天,你嫌棄了在公司的碌碌無為,渴望換一下平臺,展拓一下視野;倘若有一天,你對領導和同事,有意見,你另謀高處。
你無可避免地要面對一件事:怎麼和前同事相處。
今日一文,讓你知道怎麼辦,避免和前同事之間出現尷尬的一面。
職場關係論
按照管理學大師德魯克的管理學理論,職場人都是「經濟人」,都是趨利,利己的。
看似一句話,卻有深刻道理。所謂的「經濟人」,這就要求所有的職場人都只能在企業平臺中,始終的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去分析和解決問題。因為什麼呢?原因也很簡單,那就是:人都是自私的。
不管你相信不相信,認同不認同,同意不同意,但,這就是現實,就是本質,就是人與人溝通和交流的基本面。
為什麼職場關係中一定要是利己的呢?不能是互利的嘛?這一點就是很關鍵的地方,而且還是十分不解的地方。
利己的,剛剛我們已經說過了。它是由經濟場所的本質決定的。而互利,則是雙方博弈論的結果。如果你看過博弈論,通過思考驗證,你就會發現,這實質上還是因為雙方都站在利己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都在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而不考慮實際對對方的傷害。
不管是國與國,團隊與團體,還是人與人,都是這種模式。
職場文化,決定你離職後要謹慎與前同事溝通
原先在同一家企業工作的時候,你和同事之間的和諧關係是建立在同一系統內的利益均衡條件下。
所謂利益均衡,就是雙方均是因為想從對方獲取的利益或者關係處於一種平衡的狀態下。
你想要從我這兒獲取最新的人事消息,你就要告訴我最新的公司發展戰略信息;
你想要知道我們部門領導同事之間的關係,那你就要跟我分享同樣內容的信息。
否則,這種均衡的同事關係是不會存在的,最後的結果就會是破裂,形同陌路或者形成隔閡,老死不相往來。
而你,離開後,說白了,兩個人以後再有交集的概率不大,主要是因為系統體系變了。
離職後,你和前同事基本處於兩個體系內,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平臺。如果兩個人還不是在同一行業,那基本上就不會有交集了。你目前的工作開展對於你的前同事,基本沒有什麼幫助,唯一有用的就是對方知道你在什麼地方而已。你幹得好了,他心裡不平衡;你幹得不好,跟他沒有任何關係,甚至會嘲笑你。反之,依然。沒有利益交集的同事關係,是不持久的。
綜上推斷,離職後,跟前同事之前的關係應該這樣維護:
(1)互相溝通有無,但是越界的話堅決不說,也不要問,畢竟,大家已經不在一個平臺體系了,有些話已經不適合說了。但是,適當的工作交流,還是可以有利於提升自己的認知理解,拓寬自己的思維和視野。
(2)不談及與前公司其他人的恩怨情仇。這就比較好理解了,私密信息(諸如說跟誰有矛盾了,跟誰關係好了,曾和某某有過私下接觸)一般不要談及。畢竟,你人已經走了,其他話說多了,只會讓自己形象受損。
(3)不對對方提建議。兩個不同體系的人,很多事看似一樣,但是內部運作卻是大相逕庭。你無法真正對於對方的情況感同身受,一旦你提了個建議,而且最後又出現了問題,那麼一切的責任都會在身上。所以,為了不給自己惹麻煩,千萬不要輕易的提建議。
離職後,你與前單位的任何事基本都可以畫句號了。你所能做的,就是少說話,慎說話,儘可能的不說話。
畢竟,可能,真的沒有那麼多人想聽你說話。
送給職場白領們|今天,我辭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