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讓我們多經歷寫作過程吧

2020-12-14 文眼詞教學說語文

對於文章的研究,現在有兩種途徑:一種是靜態研究,一種是動態研究。

靜態研究的焦點是放在寫作的成品——文章上 ,研究的方法是分解法——把文章分為主題、題材、結構、表達方式、語言、文體、文風、修改八大塊,這種靜態研究對認知什麼是文章有好處,但這種靜態研究對寫作行為的指導沒有直接的意義。

動態研究就是研究文章寫作過程的行為規律,寫作過程研究方法是步驟法,這種動態研究,不是寫作知識的傳授,而是寫作過程的啟示與指引。

我們的閱讀教學大多採用的是靜態研究,而作文教學大多採用的是動態研究。

從客觀事物到最終成為文章,中間要經過主體的頭腦的思維過程。

研究這個過程的古代文論很多,寫作過程的研究,最早的文獻資料可以追溯到《論語》裡有關國家行政公文製作的記載,系統闡述的理論首見於陸機的《文賦》,雖然經過劉勰《文心雕龍》和後來者的深入研究,卻始終沒有得到普遍的關注——沒有附和者也沒有反對者。

學術界一直關注的則大體在於寫作產品的分析研究,也就是對文章的靜態研究。而現有的語文教學也大多採用這方面的研究的成果而進行教學。

直到後來,隨著讀者中心論、系統論和心理學的崛起,和寫作過程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傳入中國,人們才開始逐步注意對寫作過程的深入研究。 這些研究讓我們對文章的創作過程有了一種清晰的認識。也有老師開始嘗試語文教學採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教學。我就是這方面教學的思考者之一。

這裡,我借用陸機《文賦》中的「物意文」的概念和關係來說明一篇文章的生成。

這種「文」之生成的過程是:——物意化——意物化——

這裡的「」是指客觀事物,語文生成的始點,是作為主體感知的觸發物,當主體感知到觸發物時,他分為有意感知和無意感知,這兩種感知,和諧統一在一起,讓主體感知到觸發物的各個特徵,也就是這個觸發物的某種記憶印痕,這種記憶印痕是以整體來反映觸發物的,儲存的記憶印痕是有意感知和無意感知的整體疊加。

這裡的「物意化」是指當感知的觸發物在主體留下某種記憶印痕時,這些記憶印痕會與以前的某種記憶印痕的某種屬性產生時空上的某種聯繫,從而形成新的一個或一組記憶印痕,這種記憶印痕已經和主體的某種情思、認識感受、概念等連在一起,這就是「物意化」。

這裡的「意物化」是指當主體根據情境的需要,要表達某種由觸發物引起的認識,感受,思想和情思時,他就要確立他要表達的那一種情思、思想、感受,文章裡叫立意,通常所說的是主見,心理學上講的是人的能動性,按照需要的意,以需要的意為核心,把「物意化」的各種記憶印痕中的最能表現立的意且自己有獨到體察的內容抽取、發掘、突顯出來,根據主次詳略加工裁剪,確定一種最易表達的體式,推敲其被加工裁剪的各種記憶印痕之間的關係,按次序將其組織在一起,這個過程就是「意物化」 。

這裡的「」就是用「語言文字」把這個「意物化」的東西一一比照,逮住其意,用「語」或「文」把「意物化」的思維成果轉化為語言文字成品。

我這裡要強調是,要把「物——物意化——意物化——文」這個過程看成一個整體,經歷了這樣一個完整的過程才是積累了一次語文的基礎,才是經歷了一次語文能力的訓練。

這個過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是不斷的螺旋式迴環往復,最終完成產品「語」「文」的,這樣的「語」「文」就不僅僅只是普通的語言符號了,他既包含了個人的體驗、當下的情境,又融入了主體對現實的再現,對歷史的反思和對未來的追問,這樣的「語」「文」成了體物、言志和載道的合金,這樣的「語」「文」才是有生命力的。

綜上所述,如果「基礎」的解釋是,事物發展的根本或起點的話,那麼把「物——物意化——意物化——文」這個過程看成一個整體,一個在結構和功能上有相對獨立的單位,這個單位我們稱之為語文的基礎。

這樣,當我們的語文基礎和語文能力達到某一個點之後,主體就通過「語」「文」就可以構成一個縱橫古今、橫亙天地的渾圓世界。

當然,這樣的語文,是從簡單到複雜,從通俗到高雅,從低端到到高端都產生過大量的經典之作,這樣的語文基礎積累和提升,也是一種從簡單到複雜,從通俗到高雅,從低端到到高端的螺旋往復的過程,這樣的積累和提升才叫語文的基礎,能夠熟練掌握並疏通這個過程的能力才叫語文能力。

中國傳統教育從語文的角度應該是成功的,原因是中國很早就擁有了《文賦》《文心雕龍》等優秀的理論指導,中國傳統的私塾教育大多是遵循了語文的基礎生成的規律。因為中國的詩詞歌賦都是言簡義豐,音韻和諧,易於記誦,讓人浮想聯翩的,記住的 「語」「文」是一個一個有生命藝術的整體的東西,經歷的是螺旋往復的揣摩的生成過程,而不只從靜態的角度去分析。

且看曹雪芹的《紅樓夢》中《香菱學詩》中的教與學。黛玉老師要求香菱讀《王摩詰全詩》五言侓詩一二百首,要細心揣摩透熟,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詩,再讀李青蓮的七言絕句一二百首,然後再把陶淵明、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的功夫,不愁不是詩翁了。再看香菱,按照老師的要求,勤奮的去做,果然從不會寫詩到能寫詩了。這就是著力於 「語文基礎」的積累和提升,去發展語文能力。

在《孫權勸學》中孫權勸呂蒙要「擔當涉獵」,呂蒙就學,果然不再是「吳下阿蒙」,諸葛亮讀書也是觀其大略,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這些都是遵循了「語文基礎」的積累和提升發展出了語文的能力的例子。

如果我們明確了什麼是語文的基礎,語文就有了載體,而且也找到了語文的著力點,也就是如何訓練和培養語文能力了。這樣的語文就不只具有了軀殼而且也擁有了靈魂,並都統一在一起了,這樣的語文就活了。

這樣,我們編撰教材的意圖,老師的教學,學生的自學,考試的標準,就都找到了一個著力點,這麼多力統一在一個著力點上,語文教學一定會事半功倍。語文教學,讓我們多經歷寫作過程吧!

相關焦點

  • 語文特級教師陳贛:如何基於過程進行寫作指導
    中國網北京5月3日訊(記者 祝穎麗)4月26日-27日,「尋找中國好教育•中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創新高峰論壇」在上海東華大學附屬實驗學校舉辦,來自全國15個省市近400名研究人員、全日制學校校長、語文教研組負責人到場交流學習。語文特級教師上海市松江區教育學院教研室主任陳贛做了主題為《基於過程指導的寫作教學》的演講。
  • 熊芳芳教學批判: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語文教學?
    而我自己則寫了1.6萬多字的點評及論述,其意在於就教於方家。下面,我們具體來看看,這篇《孫紹振、潘新和共評<一隻特立獨行的豬>課堂實錄》,是如何呈現出語文教學敗象的。難道我們也能說他是在「豐富的生活積累」下的「誇張」嗎?總之,寫作是一個生命化、心靈化、個性化的創育過程。其中最關鍵的不是「生活」與「寫作技術」,而是良好的心智背景的建構(這包括上面說的「體式感」「文體感」以及想像力等)。從生活或技術層面詮釋精神創造就落入俗套了。這是一個普遍的寫作觀念誤區。沒有心靈化的原生態的生活,是一錢不值的,永遠不會變成文章。
  •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明確起點教學目標。寫作能力是小學生漢語教學的重要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新的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生可以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可以使用更多的表達方式。因此,在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需要創造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讓學生逐步解決問題,並通過觀察,分析,理解和歸納來開拓思維。激發學生對寫作的興趣。例如,當研究「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時,我們了解到在除夕的一個下雪天,小女孩仍然在黑暗和寒冷的雪地裡賣火柴,最後在大街上凍死了。寒冷和飢餓。悲慘的處境。故事的結局是悲慘的。
  • 中學語文教材教法:關於中學寫作教學的幾點思考
    認真負責的教師都有教學中的苦惱,語文教師尤甚,其中作文教學佔有突出的位置。教師的苦惱,一是學生的能力並不按照教科書的內容按部就班地發展,二是寫作能力的衡量沒有明確的、可操作的標準,而且短期內不容易有可以觀察到的提高。相當一部分學生寫作水準忽起忽落,也給教師帶來困惑。
  • 創意寫作能否給中國語文教學帶來衝擊
    大賽組委會緊張有序地組織了多次宣講,深入湖南、新疆、福建、河北、江西、安徽等地共一百多所中學,與當地中學的師生面對面地交流有關創意寫作的理念,發動各種力量推動中學生寫作回到本源。2016年公益宣講進校園近百場,直接影響了孩子寫作的方式。決賽期間,大賽成功舉辦了首屆北大培文「創意寫作與中學語文教學論壇」,就新課標高考、語文教學、閱讀教育等議題進行了建設性研討。
  • 語文老師為何不會教學生寫作
    於是,我只好在平時閱讀、思考、教學等過程中,只要看到有用的東西,或是靈感一閃的思維火花,就馬上零零碎碎地記下來,剛開始時這些東西都是雜亂無章的,有些只是一句話一句名言,有些只是提醒一個角度,有些是一段思考或是一段心情,但當我有需要的時候,我就可以把它們理順,放到合適的寫作或是教學活動中,這樣下來,自然而然的就感到輕鬆多了,而這樣的習慣一旦養成,駕馭起寫作和指導寫作來就輕鬆自如多了。
  • 語文教育專家杜霞:寫作是可教的,創意寫作大有可為
    寫作是當下中小學的教學難點有的網友問如何讓孩子喜歡閱讀,如何提升孩子對文學美的感受力,以往我們更多地說「讀吧」、「優秀的作品讀吧!」、「曹老師的作品讀吧!」......但我們可能就沒有想到說,我們如何真的引導孩子更有效地閱讀,我覺得這一直以來是我們的大課題。今天我覺得特別高興地看到諸位同仁聚集在一堂,真的是為這樣的事情。
  •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請不要過度解讀汪曾祺
    在談語文教學之前,有糖先想到了鄭板橋的關於竹的一個審美意境。「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在鄭板橋的審美觀念中,美分三種。語文就是要通過眼中的竹到達胸中的竹,最後成為手中之竹。我們通常所說的「語文核心素養」通常指的就是一種審美的能力,讓所看的語文的課文,所學的語文的知識,轉化成伴隨一生的素養,甚至是情感價值觀的形成這樣的重任。在新課改中,「三維目標」在實際的教學課程中,更多的是一種割裂的形式加以運用。
  • 優化語文教學過程 提高課堂教學能力
    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能力,創設開放有活力的語文課堂。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的總目標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豐富教學內容。教書育人是我們的責任。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解題習慣。在布置作業時,注意作業分層,激發他們的克難攻堅的意志品質。
  • 麗水市初中語文「情境化寫作」教學專題研訓活動
    蓮都區教育局教研室初中語文教研員盧英老師以「情境是寫作的變量」為題對老師們的發言進行評析總結。她認為這些來自一線的教學案例和思考是最寶貴的資源,它們是鮮活的,先驗的,其中不乏真知灼見。在老師發言的標題中隱含了情境化寫作的要素:境、情、思、真,即設置真實而有意義的寫作情境,情由境生,思由境生。
  • 我們的人生經歷是最寶貴的寫作素材
    其實,寫作熟練的人都知道一點:我們的人生經歷,生活中的小事都是很好的寫作素材。我們只需對生活的多用心留意,對生活素材進行加工和串聯,都可以成為很好的寫作素材。作家嚴歌苓說:寫得最好的一定是親身經歷的。一語點破我們的人生經歷對寫作的重要性。
  • 提高初中語文寫作,需要講方法,看過程,得出同學自己的經驗
    很多初一的同學都說,想要提高自己的語文寫作水平,可是一看見語文作文要求寫下800字的時候,就有很多的初中同學開始退縮了。與小學語文作文的500字相比,初一同學的作文要求一下就提高了300字左右。這樣的寫作字數對於一些寫作上有困難的同學來說,真的是個大問題。
  • 讓語文教學「活」起來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儘可能地使自己的語文教學「活」起來,大力推進語文教學的生活化,使我們的語文課堂多一些活力,少一些死氣;多一些色彩,少一些乏味。這正如劉國正老先生所說的:「語文教學如果同生活相聯繫,必將面目一新。」
  • 走向「自覺」的寫作教學——激發學生寫作興趣的幾點嘗試
    寫作教學關鍵在於學生的興趣與投入,激發學生寫作興趣則是語文教師的職責所在。寫作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讓學生實現「寫作的自覺",讓學生有表達的欲望,有話說,想說好,變成自我生活的必需,需要教師在寫作教學上花大氣力。 1、激趣第一步:讓閱讀教學活起來。閱讀是吸收,寫作是表達。
  • 語文課程的教學理解:「教語文」不等於「教課文」
    剛剛我們一個同學說過了,哪一句啊?開頭一句對吧?開頭的那句,那個同學讀出了他不想和爸爸見面,對不對?這次我們這個同學讀出了想和爸爸見面,這個不是結構作用的問題,這是一個情感的升華問題。哎,非常好,其他還有同學從哪裡讀出來,兒子對父親的理解啊?做父親不容易的啊,孩子們。
  • 少數民族地區漢語寫作教學初探
    升入初中後,情況突變,除藏文課之外基本上都採用漢語或藏漢雙語教學。到初中畢業時,雖然大多數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漢語聽、說、讀的能力,而在寫作方面,能寫出一篇像樣的漢語文章的寥寥無幾。多數學生往往是下筆千言、離題萬裡,有的學生的文章中幾乎找不到一處通順的句子,實在無話可寫,只能東拼西湊。由於我區學生的漢語基礎普遍較差,作文教學也就成為我區漢語教學的難點。
  • 小學生語文經常考滿分,家長分享:我們輔導過程,就做了這3件事
    關注語文教學發展,解決語文學習困惑。在小學階段,一二年級的同學語文經常考滿分,有的語文老師會說,分數的參考價值不大,要看孩子日常的語文學習習慣。低年級的語文學習習慣有哪些呢?我們很多家長在輔導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時,都非常焦慮,總認為老師講的和自己輔導的大相逕庭,怪老師教學能力有問題。事實上,家長在語文理解中也存在偏差。我們認為的基礎的生字詞,家長在多年的使用習慣中也是錯誤的。能和孩子一起聽寫、默寫生字詞,家長把學習態度擺在了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通過一起努力,也把語文複習了一遍,並且幫助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 多媒體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的各個領域都融入了現代化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多媒體教學成了當今發展過程當中的一種重要的教育形式,在語文教學當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基於此,首先研究了多媒體教學在小學教育當中的主要作用,之後從三個方面研究了能夠有效地提升多媒體教學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方案,以供有關人士進行參考。
  • 陳經綸中學本部高中校區召開語文學科隨筆寫作教學研討會
    為進一步加強語文學科組建設,探討隨筆教學的操作路徑,促進語文教師形成隨筆教學的研究與實踐習慣,12月3日,陳經綸中學本部高中校區在名師工作室召開了主題為「隨筆寫作:個性化寫作的基礎」的語文學科隨筆寫作教學研討會。
  • 讓寫作有點兒意思——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能力提升》(初、中級)培訓
    11月6日上午,《初中語文寫作教學能力提升》(初、中級)培訓在寧海中學大梁山樓如期進行。本次培訓主要以課堂教學和開展講座兩種形式並行。於我們而言,不僅能夠從課堂實踐中掌握技術,還能從講座傳授中吸收知識,真切德將寫作教學落到實處。6號上午,西店中學的楊晶晶老師帶來的一堂《學寫跌宕起伏的故事》拉開本次培訓的序幕。相對於一些缺乏想像力的情節,如何讓故事變得跌宕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