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解讀:用現實告訴你,迷茫的人,究竟應該怎麼做?

2020-12-17 騰訊網

你迷茫嗎?

這個問題,對於很多人來說,絕對不會陌生。古語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如今這個社會中,這句話或許是對其最好的形容。

但與此同時,迷茫這兩個字,在網絡當中被搜索的頻率也越來越高。物質生活的改變,並沒有讓人們的精神世界也隨之提高。相反,物質與精神之間的差距,讓每一個人對自己的未來都貼上了迷茫兩個字。

漢語詞典中,迷茫兩字解釋如下:模糊不清,迷惑茫然,神情恍惚。但是,這樣的解釋,如果用在對未來的生活當中,恐怕並不是那麼恰當。

在很多人的心裡,迷茫是指自己對未來的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規劃,才能達到自己想要的人生,不知道未來的路該朝著哪一個方向走,也不知道未來的自己會和什麼樣的伴侶攜手一生?

總之關於迷茫這兩個字,牽扯到事業、感情和生活,以及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

迷茫的人,需要認清現實與網絡。

人之所以會迷茫,並不是因為在內心深處沒有未來的方向和目標。恰恰相反,生活在這個社會當中的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變成有錢人,而且是越多越好。因此迷茫的來源,並非是對未來毫無規劃和目標。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迷茫是因為現實與未來之間的差距過於遙遠。打個簡單的比方,如果你今天的目標是掙100塊錢,那麼你很容易為此想出各種各樣的方法。但如果你的目標是今天掙1億,很顯然,以普通人的能力絕對是茫然的。

但是社會節奏的加快,讓很多人來不及去思考現實與未來之間究竟有多大的差別。人們在評判現實與未來之間差距的時候,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參照物,就是別人的人生。

通過網絡我們知道,在現實生活當中,有些人能夠很輕鬆的在一天之內掙下一億。久而久之帶給人的想法就是,掙一億是一件很輕鬆的事。但卻忽略了一個現實,自己和別人不一樣。這種盲目追求對比之後產生的落差,才是導致一個人迷茫的關鍵原因。

迷茫的人,需要恰當地停下腳步。

面對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會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人。一種是持之以恆的為之奮鬥,心中只有一個信念,既然別人可以做到,那麼自己也一定能夠做到。

題外話:在老一輩人的眼中,考上大學就能夠徹底改變一個家庭的命運。但仔細想想,別人通過三輩人的努力才創造的財富,有沒有可能僅僅只是上過大學就能夠完成?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但偏偏很多人對這樣的想法寄予了無限的希望。這種認知上的差距,節奏加快的今天,很容易被網絡當中出現各種各樣的毒雞湯洗腦,並為此堅定不移的奮鬥。

另外一種人是破罐子破摔,既然夢想距離自己過於遙遠,那麼索性就不去追求,專注於眼前,活在當下,享受現在的生活比什麼都重要,這就是人們經常說的享樂主義。

這樣的人內心深處是沒有迷茫的,即使在很短的時間裡有了迷茫,也會通過各種各樣的享樂擺脫這種迷茫。有時候其實挺羨慕這樣的人,沒有人說一個人活一輩子就要有多大成就,也沒有人說一個人活一輩子就必須承擔這樣或者那樣的責任。反正人生很短,短到你來不及思考自己的人生就已經結束。

迷茫的人,需要理解夢想和柴米油鹽。

對於第1種人來說,迷茫,如影隨形。因為他們不知道為什麼,自己再怎麼努力也沒有辦法達到自己預期的目的。其實原因很簡單,夢想之所以稱之為夢想,就是因為它介於夢和想之間。

沒有人會把夢中的事情當成現實,但是卻有人把夢想當成是唾手可得的東西。因此對於這一類型人來說,想要擺脫心中的迷茫並不複雜,不要著急,靜下心來好好想想自己與夢想之間的差距,一切或許比你想像的要簡單得多。

有人把迷茫形容成一片迷霧的森林,自己在這片森林當中肆無忌憚的行走,沒有目標沒有方向。但迷茫從另外一種角度來解釋,未嘗不是一種選擇,沒有目標意味著自己可以設置各種各樣的目標,沒有方向意味著東南西北都是方向。

-END-

相關焦點

  • 心理學:需求層次理論用兩個字告訴了我們人一生究竟在追求什麼
    知乎問題:人窮極一生,究竟在追求什麼,這個問題又再度衝上了熱榜,並且一下到了榜一。當我們開始問這個問題時,想像一下我們身處的場景:假如你是一個學生,因為疫情已經在家待了幾個月,不能去學校,不能去旅遊,在家除了上課之外不知道做些什麼。每天上完課後就是床上葛優癱,刷手機;沙發上葛優癱,刷手機。
  • 育兒路上很迷茫?你需要學點兒童心理學!
    有這樣一群人,她們有的是來自各行各業的精英,有的是深耕多年的教育工作者,有的是令人欽佩的全職媽媽,為了更加系統專業的學習兒童心理學知識,她們選擇利用周末的時間重回課堂,讓自己育兒路上不再迷茫!
  • 從心理學、象徵意義、現實意義解讀《肖申克的救贖》的魅力
    《活出生命的意義》你第一眼看到這個書名是什麼感覺?雞湯小說,這是我的第一印象,但讀完小說之後發現我錯了,這是一部非常具有現實意義的小說。如果僅僅從故事內容來解讀此片,也許會過於局限,也很難詮釋出這部作品的真正魅力。因此,本文將從「心理學的三個階段、煙與酒、宗教與文化的象徵意義、和兩部作品共同的現實意義」這四個方面來為大家解讀。
  • 《人生十二法則》:心理學教授告訴你如何走出混亂和痛苦?
    01 受爭議的網紅心理學家作者喬丹.彼得森用現在的話來說,擁有「硬核」人生:年輕時他在飯店裡洗過碗,當過廚子,做過鐵路工人,甚至開過特技飛機;但同時他也是一位學霸,獲得心理學博士學位後,先在哈佛大學任教,之後回到家鄉的多倫大大學做教授,一邊寫自己的心理學書籍《意義的地圖》,一邊講授同名的課程。
  • 《人生十二法則》:心理學教授告訴你如何走出混亂和痛苦?
    也許因為豐富的經歷,他在講解心理學時,經常會跨學科引用有趣的知識,或者對身邊現象表達觀點。雖然他上課時不苟言笑,但情感充沛,舉手投足傳遞出令人信服的力量,因此彼得森的課程受到了很多學生的喜愛,很多看過他教學視頻的人,都覺得他像父親一樣,嚴肅卻真誠地告訴你要好好活著,對自己負責。
  • 心理學:人們常說的「心理建設」是什麼,應該怎麼做?
    你經歷過心理建設過程嗎?你知道心理建設應該怎麼做嗎?最直觀的解釋,所謂心理建設指的是從不能接受到坦然接受的過程。比如你原本不喜歡吃榴槤,通過一系列的心理建設,你開始喜歡上了吃榴槤。再比如你不敢蹦極,通過一系列的心理建設你開始喜歡上蹦極。
  • 《分手心理學》告訴你怎麼做
    她從心理學和腦科學角度,手把手教我們在關係破裂後認清自己,避免錯誤的解讀和處理,活出真正的自己,擁有持久的愛與親密。在《分手心理學》裡對分手有這樣的描述:有時候我們常常會忽視自己受傷的心,太快地療愈自己,然後在下一段感情中重蹈覆轍。所以分手後對於每個人來說,都不應該只成為一段經歷。經曆本身並不能讓人獲得經驗和成長,對經歷的思考和理解才是最有用的。
  • 食育科普究竟應該怎麼做?業內專家這樣支招
    食育科普究竟應該怎麼做?參與互動    食育科普究竟應該怎麼做
  • 實用心理學:你的目標在哪裡?寫給迷茫中的你!
    而這些鼓舞人心的勵志故事又無不成為激發更多人踔厲奮發的精神導力。但或許是成功的案例太過眩目,我們往往會不自覺地屏蔽掉諸多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時而止步不前的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忘記他們其實才是身邊更多人現實生活的寫照。
  • 兒童心理學:孩子那些令人討厭的習慣不要責罵,應該怎麼做?
    作為家長可能會採用嘮叨或責罵的方式,這是最簡單也是最直接的,但心理學研究發現積極的強化更有效,怎麼做?讓我們來看看吧。例如,你4歲的孩子正在用手抓玉米手抓飯吃,她沒有傷害任何人,但是你覺得很不雅觀,你想向他灌輸一些基本的餐桌禮儀。或者,當你9歲的孩子一邊跟叔叔阿姨打招呼,一邊低著頭盯著自己的鞋子看時,我應該在什麼時候提醒他和他人眼神交流的重要性,以增加他真正開始嘗試眼神交流的機會?
  • 未來的心理學,解讀夢境密碼的可能性增加了
    但是在未來,利用心理學能夠敏銳的解讀這些夢境,或許你的夢境,並不是虛幻和毫無意義的。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神經學教授沃克曾經做過這樣一組實驗,在一次公開課堂中,他隨即向嘉賓提出這樣的問題:「你們在座的各位,有誰能夠分享一下自己之前做過的夢或者夢境?」
  • 計劃總被現實打亂,總是迷茫,怎麼辦?高手都在用這個策略解決
    表弟在一家私企上班,工作上一直順風順水,但是最近他卻迷茫了起來。他告訴我,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有一個更好的前途,最近一直在讀一些人生規劃、定目標的書籍,可是當他嘗試著按照書本裡的方式去制定目標的時候,卻陷入了迷茫。
  • 告訴你,是誰害了翟天臨?用NLP心理學來解讀翟天臨學術不端事件
    翟天臨的博士學位以及相關的論文備受質疑,有好事網友自費給翟天臨的論文做了查重,發現重複率竟高達40%多,真的是讓人大跌眼鏡。北大和北電都成立了調查組來調查翟天臨,翟天臨自己也發了道歉聲明。翟天臨,到底是誰害了你?下面我們用NLP心理學,來解讀翟天臨學術不端事件,看看到底是什麼害了翟天臨!一、每個人都會選擇是自己最佳利益的行為。
  • 學英語迷茫的時候或許你應該這樣做
    現在的年輕人想必都知道英語學習已經越來越重要,可是無論是小學中學大學,都有很多人曾經像我一樣,英語成績並不怎麼好,。我想一定有像我一樣的小夥伴,雖然曾經都是個英語能力語感一般的人,但是有一顆喜歡英語語言的心。語言真的是很奇妙的東西。其實就我本人來講,我挺喜歡英語和日語的,雖然日語沒學習過,但是也很喜歡聽,喜歡聽很多日文歌,像直到世界盡頭那樣燃的歌舉不甚舉,好像有點扯遠了,我在這裡只是想說,在學英語迷茫的時候,請回想一下當初學英語的初心,或許你就不會那麼痛苦迷茫了,甚至會重拾信心讓自己繼續學下去!
  • 不安全感究竟是怎麼來的?心理學權威告訴你答案
    缺乏安全感其實是個很模糊的概念,而總體來說,缺乏安全感是兩種狀態的混合,第一種是感受不到被接納,這是一種歸屬感的缺乏,而另一種則是感受不到自身的價值,這是一種價值感的缺乏……安全感的缺乏會讓人的變得神經質,譬如沮喪、易怒、敏感、多疑、黏人、控制欲過強、花樣作死等等……在心理學影響力巨大的著作《超越自卑》中,心理學家阿德勒就指出過
  • 心理學:心想事成的秘訣,全告訴你了,這個神秘法則你一定要用好
    每天都會堅定地告訴自己,你很棒,你很善良,你很美,你終究會找到心目中的男朋友。當然她也不是空想,還為此付諸行動。給你三個心理學建議:「三分鐘心理學」充電時間01、聚焦:可視化你的目標成功啟動吸引力法則的第一步,就是可視化你的目標。扭轉注意力,將你所有的專注力聚焦你想要的事物上,然後坐下來列出你自己的夢想清單,並且讓目標可視化。
  • 心理學:作為一個性格內向的人,怎麼做才能找到對象?
    性格分為外向和內向,雖然在心理學角度,外向性格和內向性格並無好壞優劣之分。但毫無疑問,在找對象這個方面,外向性格者是佔有優勢的。內向者往往一面喊著要脫單,一邊躲在家裡睡大覺。今天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談談,內向者應該如何找對象。
  • 心理學:孩子撒謊就是品質差嗎?面對孩子撒謊究竟該怎麼做?
    孩子撕心裂肺的哭:"求你了爸爸,求你了。"網友紛紛指責父親太狠心,數學不好可以慢慢教,至於用這種方法對待幾歲的孩子嗎?為了讓孩子做一個誠實的人,家長操碎了心,可是孩子撒謊屢教不改,究竟該怎麼辦?2、關於撒謊,你需要了解這些真相據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理論,孩子還沒出生的時候,就已經開始為適應環境而努力了,他會根據母親的坐姿和睡姿不斷調整自己的姿勢,來讓自己更舒服一些。
  • 心理學:迷茫的時候,用這三種方法會讓你快速走出困境
    下面三個方法,或許可以在你迷茫的時候幫到你。 01.認知重組 既然前路是一片迷霧,徹底看不見前行的道路,何不用自己的運氣去賭一把?說不定,這就是你人生中的一個轉折點呢?
  • 面對孩子內心「隱秘的角落」,家長究竟應該怎麼做?
    這些觸目驚心的文字,讓我們不得不捫心自問:面對孩子內心深處可能存在的「惡」,家長究竟應該怎麼辦?面對這樣的道德兩難問題,具有不同道德水平的人會做出不同的判斷,並提出不同的判斷理由。根據被試的回答,科爾伯格提出了著名的「三水平六階段」道德發展理論在這裡,我想具體分析前三個階段,以解讀孩子們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