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買菜的現象是,拿著菜籃子,皮夾子,拎著大袋小袋買很多菜,去一次菜市場就要買一周的食材。
而如今菜市場的現象早已不是如此了,買菜能講出很多笑話,在繁華的大城市裡也更多了一些市井味道。
之前在微博上南北方買菜這件事兒迅速上了熱搜。
有網友看到的現象是,在菜市場買菜裡,香菇挑挑揀揀買了5個山藥,半根金針菇一束撕下來買了1/3,於是上海人買菜現象在微博引發討論。
呼之欲出的是南方和北方的差異,關於買菜以及生活方式上,朋友說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你在南方的菜市場裡討價還價,我在北方的超市裡悠閒自在。
上海人生活是特別精打細算的,不管菜市場的規模有多大,品種有多豐富,都叫做小菜場,不管是買肉類還是蔬菜類,把這些放在菜籃子裡都叫做小菜。
這個稱呼的由來沒有很確切的答案,也許是因為上海人吃菜講究少,而且需要精品,另一方面,他們會把外國大餐叫做大菜,所以也是一種相對的概念,因而小菜一碟這個詞大概也由此而來。
1980年,工商局在上海地建了上海第一個菜場虹口菜場,這也是上海真正意義上最大的菜場,上海人習慣稱它為三角地橋菜場。
在虹口菜場之前,上海並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菜市場,許多都是由農民或者消防,挑著,彩車,在街道邊叫賣,就是在大馬路上形成菜場,因此也叫馬路菜場,隨之而來的是菜販逐漸形成在街道,兩邊的店面做買賣,於是慢慢就形成了以南市區老城廂那樣以菜來命名的街道,比如,麵筋弄,豆市街,外鹹瓜街等。
三角地菜場存在了許多年,是,老一輩上海人的童年記憶,他們小時候的重要節日,比如年夜飯或者辦酒席等,都會在這裡買齊一次性所需要的東西。
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時候,這個老建築被拆了,但三角地這個百餘年的老品牌還是延續下來,變成了附近十餘家標準化連鎖菜市場。
買菜逛菜市場是上海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他們幾乎天天都要逛菜市場,之所以如此,也許是南方天氣潮溼,很多東西只能放一天就壞了,於是逛菜市場就成了保證生活品質必去的地方。
逛菜市場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有很多人天天去做,但他們幾乎不會產生什麼感情,但是上海人對逛菜市場卻是樂此不疲,並且把它當成一種生活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