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叮咚買菜梁昌霖:效率才是前置倉的盈利敲門磚

2020-12-20 聯商網linkshop

兩個月前,叮咚買菜創始人梁昌霖做了一個重要決定,要求團隊揮師南下,進軍深圳市場。

在接下來的46天內,叮咚買菜團隊完成了前期用戶調研、供應鏈後臺的搭建、總倉和前置倉的開設、一線人員配置等準備工作。8月24日,叮咚買菜首批15家前置倉開業,覆蓋龍井、蛇口、梅林、八卦嶺等區域。此後僅用7天時間,叮咚買菜在深圳的訂單量就已近3萬單,每天新增用戶數都在以70%的速度增長。

有過12年軍旅生涯的梁昌霖深知,商場如戰場。「戰場到底什麼要素最重要?要炮火猛,反應快。」在談及深圳市場的布局速度時,叮咚買菜創始人梁昌霖對CCFA如是表示。

叮咚買菜是一家成立僅為兩年三個多月的前置倉企業,作為一家創業公司來說,這樣的年齡稍顯「年輕」。但是,叮咚買菜卻在較短的時間內,迅速發展成為前置倉賽道的頭部品牌,備受資本青睞。

僅2018年一年,叮咚買菜就連續完成5輪融資,投資方不乏今日資本、紅杉資本這樣的知名機構。2019年7月,叮咚買菜被媒體爆出已經完成B4和B5輪融資。截至2019年8月,叮咚買菜在華東地區的前置倉數量已突破400個,單倉SKU數為1700支,單倉面積為200~300平方米,倉內劃分為冷藏、冷凍、水產、常溫等區域。平均單倉日單量為1200~2000單左右,0元起送,最快29分鐘送達。

進軍深圳後,叮咚買菜開始逐漸摸索這一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的消費規律。但是毫無疑問,這一次南下,無論是對於叮咚買菜自身,還是對於整個前置倉業態,都是頗有代表性的一次探險。

作為一線城市的深圳市場,其零售基礎設施配套相對完善,除了有各大商超,社區生鮮店以外,山姆會員商店也在深圳開出前置倉業態,純前置倉業態的代表企業每日優鮮和樸樸超市也都進入深圳布局,據《第三隻眼看零售》報導,樸樸樸超市已在深圳開出7個前置倉。可以預見,深圳將會成為上海之外又一個前置倉業態競爭激烈的城市。

目前,市場上All in前置倉的公司並不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叮咚買菜、每日優鮮、樸樸超市這三家公司。因此外界分析前置倉賽道時,更多會著眼於這一賽道和模式的共性。但是,叮咚買菜創始人梁昌霖對CCFA表示,他對於前置倉的理解,並不同於業內大部分人的觀點。

梁昌霖究竟是如何看待目前前置倉賽道格局?他所說的不同理解究竟是什麼?近日,CCFA對叮咚買菜創始人梁昌霖先生進行了專訪,試圖探討叮咚買菜背後的發展邏輯。

進軍深圳

在叮咚買菜的發展中,有一個很重要的邏輯是「小區域高密度」。梁昌霖本人非常看重密度問題,正因此,在過去兩年多裡,叮咚買菜在華東市場進行了較為深入的布局。

這種深入表現在雖然叮咚買菜進入了多個城市,但核心還是以上海為中心。無論是杭州、蘇州、寧波、還是剛剛開了11個倉的無錫,這些城市的共同特點是:

第一,城市整體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有消費能力;

第二,雖然叮咚買菜進入時間不長,但是單量增長較快。該城市對前置倉的需求比較旺盛;

第三,這些城市距離上海都不算太遠,只有寧波的直線距離超過了200公裡,其他幾個城市都在200公裡以內,其中蘇州距離上海不到100公裡。

這也意味著,從供應鏈的角度來看,雖然叮咚買菜進入的是不同城市,但在供應鏈的共享上卻成為可能。實際上,當叮咚買菜圍繞著華東地區進行布局的時候,其實就是在上海周圍200公裡的範圍內進行密集的布點。

但是,此番南下遠徵深圳,似乎是對過去成功經驗的一次「背離」。叮咚買菜還能複製其在華東市場的成功經驗嗎?

據梁昌霖透露,目前,叮咚買菜在深圳的前置倉面積大約在200~300平米左右,周邊住戶數量在兩三萬左右就能開倉。此外,叮咚買菜團隊發現,不同於華東市場,由於深圳的夜生活豐富以及生活節奏較快,下單的高峰也與上海有所不同。比如,在上海下午5~6點是一個高峰,但是在深圳,晚上8點會是又一個下單高峰。

為何選擇此時進入深圳市場?梁昌霖對CCFA表示,首先,深圳是一個特別適合前置倉的城市,年輕人多,人口密度特別高,但原來傳統的生活配套不足,所以這個時候,前置倉最能發揮出作用。其次,對於叮咚買菜自身而言,總要走出去向外發展,比如供應鏈的異地複製,或是異地搭建供應鏈。「難的事情,總是越早做越好。」

在外界看來,異地發展前置倉除了要適應新的競爭環境和消費者習慣,很重要的一個挑戰就是供應鏈建設。儘管梁昌霖透露說,在深圳市場,叮咚買菜的商品結構中有40%的SKU不同於華東市場,比如深圳消費者習慣吃供港菜。但是他也指出,供應鏈這件事並沒有想像中難。

實際上,即使在上海,蔬菜水果的供應鏈也都來自於全國。梁昌霖透露說,目前,叮咚買菜在蔬菜品類上,65%來自產地供應,有70%以上的水果是產地直採;而肉蛋禽則由品牌商供應,比如中糧,這樣的大品牌在全國各地都有分公司。此外,叮咚買菜也在向上遊發力,進行產地直採。

事實上,對於進入深圳市場的叮咚買菜而言,真正的難度在於管理半徑的增加。「這意味著管理團隊不再是大家互相看得見,這才是異地擴張最大的考驗。」梁昌霖對CCFA解釋道。

盈利闖關

作為一家創業公司,叮咚買菜成立兩年三個月,時間仍舊較短,但是考慮到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以及資本的加持,可以說,外界對於前置倉業態充滿期待。

一方面,外界希望前置倉這個新賽道能夠給遲遲無法突破盈利瓶頸的生鮮市場,帶來新的希望;另一方面,從現實層面而言,作為新零售發展至今為數不多的碩果,入局的資本自然也希望看到前置倉有豐厚的回報。

這一切都要回歸一個基本問題,前置倉發展至今,是否找到了較好的盈利模式?

在業內此前關於該問題的探討中,對前置倉的爭議主要集中在兩個點:一是,前置倉的客單價,特別是叮咚買菜這樣以賣菜為主的模式,是否會因客單價過低而陷入無法盈利的泥潭;二是,相對於其他生鮮服務模式,純前置倉是否真的成本更低?相較於外界流行的看法,梁昌霖有著自己的理解。

曾不止一人問過梁昌霖,「生鮮到家的成本很高,50多元的客單價肯定不賺錢。」梁昌霖反問,「到底是先要考慮用戶的需求還是考慮自己的需求?」他舉了一個例子,原本一個家庭正常的生鮮花費是50元,但為了提高客單價,要讓用戶買很多商品,才能達到減免配送費或是享有優惠券的要求,用戶體驗當然不好,只有自然的東西才能持續發展。

此外,由於一個家庭一天的生鮮花費一般在50元左右,這也意味著,要想提高客單價,就要擴充品類。但是,在梁昌霖看來,雖然增加SKU有可能提高客單價的提高,但是一旦品類增加跨過一定邊界,人工和管理成本也會隨之增加。

「那怎麼破這個局,如何賺錢?」首先,效率很重要。在梁昌霖看來,通過提高效率,就可以降低配送成本。比如一次送7、8單,一單下來的配送成本是4元左右,這件事情就做定了。「效率怎麼提高,就是要小區域高密度,增加每個小區的單量。」梁昌霖解釋道。

他給CCFA算了這樣一筆帳:以叮咚買菜的30%毛利率為例,一單50元的客單價,每單毛利額是15元。而線下生鮮店一般的客單價為30元,前臺毛利率大約21%,其每單毛利額是6元。也就是說,相比前置倉,線下生鮮店的每單毛利額要少9元錢。即使扣除每單四元多的配送成本,前置倉的毛利額仍比線下門店高。另外,目前叮咚買菜運營比較好的倉,可以做到一天配送2000單,而線下門店的訂單數量往往遠不及於此。

當然,這樣的推算有個前提,就是叮咚買菜的毛利率何以達到30%?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於,降低損耗,增加單量。

梁昌霖表示,目前叮咚買菜的前臺損耗大約為1%。如何降低損耗,一方面和前置倉模式本身有關,可以減少人為的顧客挑選帶來的損耗;另一方面,則和大數據算法有關。不過,這種算法和過去理解的銷售預測不同,更多是指對於後臺供應鏈的賦能。

比如,在叮咚買菜,一種SKU同時會採購兩個基地的商品,或者有兩個供應商來供貨。叮咚買菜會利用數據工具觀察供應商的良品率,包括用戶的好評和差評,入庫後的情況,最終比較出誰創造的毛利率更高,利用獎懲機制進行調節,實現優勝劣汰。

此外,單量的增加則還是取決於商品的復購率。梁昌霖極為看重複購率。「單量(銷售額)等於(A+B+C)乘d的n次方。(A+B+C)是你的流量,d的n次方是你的增長率或是衰減率主要是復購率這一塊。在一個高頻服務裡面,復購率決定成敗,而不是流量。」梁昌霖表示,叮咚買菜的復購率跟蹤15個月下來大概40%(截至2018年11月7日)。

不過,當復購率增加到一定程度,又要考驗兩件事。

第一件事,是能不能把缺貨率控制在合理範圍內。目前叮咚買菜的缺貨率為8%,梁昌霖認為這個數據在今天還可以接受,但在未來,他希望缺貨率能夠控制在5%~6%之間。

第二件事,則是倉內作業的人效能不能夠提高?比如目前叮咚買菜一名員工一天可以分揀300單,一個配送員一天能送七八十單。當人效提高也就意味著整體效率的提高,進而降低成本提升毛利空間。「我不看重坪效,如果講坪效,運營成熟的叮咚買菜單倉年坪效在17到18萬元/平米。」梁昌霖透露說,

復購能否增加又涉及一個問題,是否意味著這是一個「高補貼」的市場?外界對此亦有質疑,但是梁昌霖指出,真正的用戶不是補貼帶來的,而是品類寬度帶來的。

仔細研究叮咚買菜的APP可以看到,雖然在大的類別上,各家前置倉玩家的差別並不大,叮咚買菜的五大類別是:蔬菜,肉蛋禽,水產,水果,米麵糧油。但是每個品類細分下來點進去看,你會發現在生鮮品類,特別是蔬菜、肉、活鮮方面,叮咚買菜的品種要較之其他純前置倉平臺更為豐富。

也就是說,儘管叮咚買菜沒有像有些要做線上超市的前置倉那樣做大品類範圍,但是在每個細分品類裡,叮咚買菜做到了足夠深和細。「你會發現在線上購買的人,會越來越懶,其實會希望一個APP解決全部需求。我們線上是一個場景思維,你要解決一攬子,要一站式購齊,所以你的貨要全,不能說哪幾樣好賣就做什麼。」梁昌霖解釋說。

當然,這一思維也改變了叮咚買菜的很多事情,例如很少做營銷活動。在梁昌霖看來,很多營銷方式是沒有用的,在線上要解決的是用戶場景需求,這就是線上消費的特點。

炮火猛  反應快

時至今日,叮咚買菜的投資方名單已經有長長一串。梁昌霖從不否認資本對於叮咚買菜的重要性。

一方面,梁昌霖對CCFA表示,目前叮咚買菜運營一年以上的成熟的前置倉,已經可以盈利;另一方面,他又表示像叮咚買菜這種前置倉模式,並不是完全靠「自我造血」來發展。「以前政治經濟學有個詞,叫擴大再生產。但今天是資本在推動這件事情發展,只要你的路是對的,大家就會支撐你往前跑。因為他們看到了更長遠的未來。」

要理解這是一件對的事,就要理解這件事的出發點。在梁昌霖看來,生鮮可以是個小生意,一個人開個社區店,每天賣上幾十單,也可以盈利。但是要解決年輕一代吃飯的問題,那就需要大規模,所以也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持。

梁昌霖不否認叮咚買菜在資本的簇擁下,需要速度,「你不能因為快,缺錢,然後再融資,我覺得這個就錯了。你要快,就有很多錢追著你,然後你才能幹得更好。」

有過12年軍旅生涯的梁昌霖一直相信,在戰場上,反應快炮火猛才能生存下來。資本的助力,使得他能夠有足夠的「炮火」去擴張,而他自己要做的則是「反應快」。

所以,當競爭對手紛紛在深圳這一重要市場插上旗幟後,梁昌霖迅速決定進入深圳市場,46天完成前期準備,這也是反應快的一種表現。

不過,對於曾經創過業的梁昌霖來說,支撐他走下去的最大動力,還是相信這是一件對的事。「前置倉這件事,在於你認為這是一種普世的,大家都能接受的事物,還是只抓住了一小撮人的需求。我們認為它是普世的。」

正因此,梁昌霖也相信前置倉會是未來的主流業態,而不是作為線下門店的一種補充。原因在於,前置倉的模式並不簡單,自有其門檻和Know-how。

「我覺得前置倉或者生鮮生意,它都很像冰山理論。在海平面上的東西很小,真正龐然大物是在海平面以下。所以,大家今天看競爭,爭單量,爭復購率,其實都是海平面以上的。海平面之下的,是供應鏈的能力,是組織架構能力,是財務管理能力,還有數據算法能力,這四個點就是核心競爭力。」梁昌霖對CCFA表示。

(來源:中國連鎖經營協會 李睿奇)

相關焦點

  • 叮咚買菜CEO梁昌霖:前置倉可盈利 生鮮...
    面對行業悲觀情緒,1月6日,在叮咚買菜年會後的第一天,也是其遷入新居的第4天,叮咚買菜創始人、CEO梁昌霖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內的媒體採訪時逆勢吶喊:「我們覺得生鮮電商的春天來了。」叮咚買菜創始人、CEO梁昌霖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王星平 攝更為業界關注的是,作為生鮮電商領域的一匹現象級「黑馬」,梁昌霖首度公開對外披露了叮咚買菜相關業務的最新數據,並認為前置倉可以實現盈利。生鮮電商的春天來臨?
  • 叮咚買菜身上的「悖論」
    梁昌霖認為其中一個是傳統農業產業的現代化轉型。從技術上來提高農產品的品質、改善生產鏈路,另外還要減少農產品從種(養)植到銷售的中間環節,縮短鏈條、提高效率。另一個則是低毛利率的紅利期,不過,這一點和外界對生鮮品類的認知正好相反。1. 低毛利率才是機會?
  • 叮咚買菜梁昌霖:生鮮電商第一認知是復購率為王
    作為生鮮行業的從業者,叮咚買菜梁昌霖認為,生鮮電商的春天來了。在業內人眼中,叮咚買菜無疑是一匹現象級的黑馬,並且至今仍然在保持指數級的增長。「我們覺得生鮮電商的春天來了,一是因為農業處在巨大的轉型期,第二個是因為我們處在低毛利率的紅利期。」叮咚買菜創始人、CEO梁昌霖表示:「叮咚買菜的快速增長源於我們的4個非共識:復購率為王、有效率才有生命、指數思維、種子論。
  • 叮咚買菜梁昌霖 | 小前臺大後臺,突破生鮮擴張的瓶頸
    從年初疫情的應對、危機情境下的領導力,到叮咚買菜擴張之路的規劃、核心競爭力的構建,梁昌霖給出了自己的思考。程亞婷《管理視野》執行主編梁昌霖叮咚買菜創始人兼CEO對 話程亞婷 :疫情期間,叮咚買菜創下單月營收12個億的新高,高效背後反映的是企業的組織能力。復盤當時整個應對過程,您覺得叮咚買菜在哪些方面做得比較好?
  • 他們的2020|梁昌霖:叮咚買菜 冬去春來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梁昌霖,叮咚買菜創始人兼CEO,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2019年,生鮮電商行業面臨大洗牌,叮咚堅持必須往最苦的產地走,往最難的上遊走,最終全年營收達50億元。2020年,梁昌霖領導的叮咚買菜遭遇極限挑戰,訂單暴增的壓力之下,他調整企業發展方向,在全國各地找尋自己的基地,用數位化推動農業進步,用大數據計算每個前置倉的配貨,降低損耗,小哥騎行路線也由人工智慧規劃,提高效率。
  • 叮咚買菜2019年營收未達目標 前置倉能否敲開盈利門檻
    叮咚買菜創始人梁昌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2019年年末是生鮮電商暴雷的一個節點,呆蘿蔔、吉及鮮、妙生活等生鮮電商都沒能逃過「摔跟鬥」的命運。在這種情況下,叮咚買菜創始人卻在日前召開的媒體見面會上表示,叮咚買菜2019年12月的營收達到7億元,2019年營收超過50億元。
  • 生鮮寒冬,叮咚買菜如何做到2019年GMV超50億元?
    叮咚買菜創始人梁昌霖是一位退伍軍人,同時也是一位連續創業者,在叮咚買菜之前,梁昌霖有過兩段成功的創業經驗,分別為視頻剪切軟體Easy Video Joiner & Splitter與母嬰社區媽媽幫,後者於2016年被好未來集團旗下的學而思併購。叮咚買菜的前身為叮咚小區,是一款主打社區服務的日常生活APP。
  • 叮咚買菜創始人:好的商業模式,不是算帳算出來的
    種子理論叮咚買菜從創業至今,一直圍繞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市場進行布局,目前主要也只進入了三個城市,更加看重前置倉的分布密度。不過,從戰局上來看,這也使得叮咚買菜看上去處於守勢。雖然身處被圍攻之勢,但是梁昌霖並不特別擔心。
  • 叮咚買菜前途未卜
    但在試驗過80家前置倉後,侯毅以「客單價上不去、損耗率下不來、毛利率無法保證」為由,公開痛批前置倉是偽命題。不斷言侯毅振臂一呼的作用,但自此之後,前置倉聲量慢慢減弱。叮咚買菜自2019年底至今,還未有公開融資的消息;同樣每日優鮮自2018年9月獲得一輪融資後,直到今年5月份才再獲資本加碼。
  • 叮咚買菜:好食材,觸手可得
    2017年,當剛剛創立的生鮮電商「叮咚買菜」創始人兼CEO梁昌霖信心滿滿地定下這個「小目標」時,不少人都覺得梁昌霖是在說夢話。可誰能想到,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當年許下的豪言竟如此接近現實。2019年,叮咚買菜營收達到50億元。
  • 叮咚買菜:一筆無法算清的生意
    對於創業者和資本來說,盈利才是根本。叮咚賴以崛起的切入點,也正讓其走進了「算不過帳」的困境中。畢竟,對於創業者和資本來說,盈利才是根本。可是,對於很多年輕的社區生鮮平臺來說,還不成熟的模式開始顯現出後遺症,讓平臺逐漸走進了「算不過帳」的窘境中。  社區生鮮「前置倉+到家」模式的優勢  2019年加入生鮮市場搶灘的幾家大軍包括,主打店倉一體的阿里系「盒馬鮮生」、京東7fresh,主打社區生鮮的美團買菜、叮咚買菜等。
  • 今年春天,「叮咚買菜」這樣賣菜
    叮咚買菜CEO梁昌霖表示:「疫情沒有改變商業本質,只是說有的趨勢被加速了。此次疫情改變了用戶固化的消費習慣,相信疫情結束之後,也會讓很多用戶的存量需求遷移到線上。」不過,梁昌霖也表示,「對比單量的增長,我們更重視能否實現用戶留存,拋開留存去談增長沒有實際意義。」
  • 叮咚買菜創始人梁昌霖講解線上賣菜如何做到靠譜
    周健報導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我是叮咚買菜的金牌客服,大家如果有問題可以找我,我反應非常快。」10月13日,上海舉辦2020「在線新經濟」論壇·虹橋峰會。叮咚買菜創始人梁昌霖在發言中指出,所有巨頭都進入了賣菜市場;叮咚買菜做生態鏈,與上遊(供應商)一起成長。
  • 叮咚買菜:部分前置倉已盈利 加大供應鏈投入
    7月25日,經濟觀網記者從叮咚買菜方面確認了此消息屬實,領投方為星界資本,跟投方包括華人文化產業基金、BAI (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啟明創投以及龍湖地產。但關於具體融資金額,叮咚買菜方面並未向記者透露。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叮咚買菜共完成了8輪融資,均未披露具體金額。今年3月,叮咚買菜完成了B3輪融資,投資方為華人文化產業基金、今日資本、鷗翎投資。
  • 前置倉的60元客單價,盒馬的200元生意
    投稿來源:零售老闆內參梁昌霖近日面對全國媒體時說,叮咚買菜做60元客單價很好。而對以叮咚買菜為代表的前置倉,提出徹底否定其模式科學性的侯毅,他所領導的盒馬,卻在普遍做著200元一單的生意。回到梁昌霖說的叮咚買菜60元左右的客單價,也是完全符合叮咚運營的客觀事實。因為這個客單價不僅是符合叮咚,也符合傳統菜市場的客單價。算帳叮咚買菜的可發展性我們按照最貴標準測算一個數據。
  • 關於前置倉的三道選擇題
    眼下,前置倉的發展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窗口期。但另一方面,以生鮮電商前置倉模式為核心的企業們,必須面對前人未跨過去的坎。要破解前置倉的盈利問題,核心還是要在成本與效率之間做出平衡。從過去兩年新零售的實踐來看,片面追求效率而不計成本的投入,無法支撐一個追求正常現金流的商業模式持續走下去。其次,前置倉該如何盈利,這取決於經營者如何理解前置倉的本質。
  • 叮咚買菜,會曇花一現嗎?-虎嗅網
    這位高榕資本合伙人、前沃爾瑪中國區總裁在2018年6月發現了叮咚買菜,他在公開演講中表示:「在了解叮咚買菜的情況後我很驚訝,從復購率等數據上來看,它的數據比我想像中好很多。」據了解,叮咚買菜周人均單量超過2單,周復購超過52%。對於一些周末才做飯的上班白領,意味著他們雙休日都會在叮咚買菜下單。
  • 前置倉電商模式的叮咚買菜,疫情下怎樣了?
    叮咚買菜:前置倉電商模式,深耕上海市場2014 年 3 月,梁昌霖創立上海壹佰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並上線叮咚小區APP,首次探索社區O2O 業態,隨後公司在2014-2017 年期間,探索各種社區生活服務,如乾洗、代跑腿、到家清潔等,最終聚焦定位於家庭買菜業務,並更名為
  • 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為何效率如此快?前置倉+騎手模式有何優勢?
    叮咚買菜、每日優鮮、淘鮮達等都分布在各大城市,以速度快,效率高出名。淘鮮達一小時內可送達,叮咚買菜承諾一小時達,最快29分鐘交付。對比與其他社區團購的次日達,他們的速度快了一大截,叮咚買菜,每日優鮮為何效率如此快?其實主要還是運營模式和布局佔了功勞。以叮咚買菜這類半小時達,一小時達為代表的社區生鮮採用的是前置倉+騎手的模式進行派送。
  • 叮咚買菜「逆勢」上調配送費背後的盈利壓力
    盈利難題按照叮咚買菜的說法,調整配送費為是為了實現可持續運營,但對於其難以填補的經營成本、相對較低的用戶粘性等問題來說,調整配送費似乎並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叮咚買菜總裁俞樂曾在今年4月表示,叮咚買菜的月營收是2.6億元,2018年的營收為8億元,整體毛利率為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