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虞漾
審校:周鶴翔
「我們覺得生鮮電商的春天來了」。叮咚買菜創始人梁昌霖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
2019年年末是生鮮電商暴雷的一個節點,呆蘿蔔、吉及鮮、妙生活等生鮮電商都沒能逃過「摔跟鬥」的命運。
在這種情況下,叮咚買菜創始人卻在日前召開的媒體見面會上表示,叮咚買菜2019年12月的營收達到7億元,2019年營收超過50億元。
但是,叮咚買菜的低客單價、無配送費以及尚未成熟的前置倉模式一直被認為是「燒錢」,如果無法構建起一個良性的商業模式,叮咚買菜的生鮮電商之路堪憂。
營收尚未達到目標
雖然叮咚買菜的營收在眾多生鮮電商暴雷的節點上表現得很亮眼,但是卻並未達到叮咚買菜2019年的營收目標。
叮咚買菜希望其2019年的銷售目標是2018年7億元的10倍,也就是達到70億元,實際上距離目標還有20億元差距。
雖然叮咚買菜的業績很亮眼,但是,在生鮮電商「不景氣」的2019年,叮咚買菜也沒能發揮出最好的業績水平。
另外,據了解,叮咚買菜將在2020年的1-2月,全面推行28元起送門檻政策(低於28元收5元配送費)。而此前,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叮咚買菜在服務體驗上主打「0起送費、0配送費」。這也進一步表明,叮咚買菜的資金壓力還是存在的。
尚未成熟的前置倉模式
叮咚買菜一直以「移動端下單+前置倉配貨+29分鐘內即時配送到家」的模式提供生鮮菜品服務。其中,前置倉模式是叮咚買菜一直推行的經營方式。但是這種模式也受到了業內人士的熱議。
此前,盒馬CEO侯毅表示,前置倉是個偽命題。不過,作為叮咚買菜的創始人,梁昌霖並不認同這一說法。他認為,之所以有人認為前置倉是偽命題,不具備盈利能力,主要是對前置倉的模型有誤解。
梁昌霖認為,前置倉是一個指數模型,一個成熟的前置倉,一天2000單,客單價60元左右,一年營收是4300多萬元。而根據叮咚買菜公布的數據,其日均單量為150000單,前置倉數量約為200個,單倉日均單量為750單。
由此可見,叮咚買菜的前置倉模式還處於發展階段,並沒有達到成熟期。雖然梁昌霖表示,這個單量可以達到盈虧平衡,但是,以目前叮咚買菜的單倉日均單量來看,距離實現盈虧平衡,還有不小的差距。
機會來臨,但仍需等待
在梁昌霖看來,生鮮電商表面上看是消費網際網路,本質上卻是產業網際網路,背後是巨大的農業產業。
他表示,傳統的農業產業是一條「悲傷曲線」:首端是種植、養殖、生產,末端是銷售,中間環節,包括集採、代理、經銷商、各級批發商等漫長的鏈條。兩頭弱小、分散,中間環節龐大冗雜、低效率,這是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產業。
然而,隨著現代化農業的出現、新零售企業的壯大和物流技術、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業這個上遊產業會受到下遊產業的帶動從而實現轉型。
這也意味著生鮮電商將會有更多的機會向好發展。但是,農業的轉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從短期來看,生鮮電商仍然面臨著上下遊供需不平衡的問題,生鮮電商的「春天」還需要等待。
此外,梁昌霖指出,現在是低毛利率的紅利期,而低毛利率的特徵是創業公司的護城河。在他看來,叮咚買菜做的是剛需的生意,屬於「衣食住行」中的「食」,特徵是剛需、持久、抗周期,做好這門生意需要比拼硬功夫。而巨頭未必能把低毛利率的生意做得更好。
可以說,低毛利率是叮咚買菜甚至是生鮮電商向好發展的另一個機會。
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目前來說,生鮮電商仍然是一門需要「燒錢」的生意。叮咚買菜即使可以把低毛利率做出來,持續的資金投入是不得不考慮的關鍵因素,這對於巨頭們來說卻不足為懼。可見,叮咚買菜雖然處於一個紅利期,但是在巨頭面前,其競爭力還是相對比較薄弱的。
總體來看,生鮮電商其實還處於一個正在發展的階段,雖然叮咚買菜目前的發展狀況在整個行業中實則是一個比較亮眼的存在,但是,在競爭激烈的大環境下,叮咚買菜後續的發展將會如何,還需要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