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寫過1篇「幼稚」文章,通篇只用了3個字,卻感動了無數讀者

2020-12-15 Mrhell

魯迅有一篇文章叫做《小紅象》,這是他專門寫給自己的兒子周海嬰的。周海嬰小的時候很頑皮,晚上鬧著不肯睡覺。魯迅就在他的床邊念自己寫的《小紅象》,哄兒子入睡。其實《小紅象》更像是一首非常幼稚的兒歌,通篇只有三個字:小、紅、象。

在這裡隨便截取其中的兩句:小紅、小象、小紅象;小象、小紅、小象紅。這篇《小紅象》雖然看起來非常幼稚,但是因為寄託了魯迅對兒子周海嬰濃濃的父愛,所以感動了無數讀者。周海嬰是魯迅的老來子,用現代的詞彙形容魯迅,他就是一個寵子狂魔。如果當時有朋友圈的話,魯迅的朋友圈一定滿滿的全是兒子周海嬰的照片。

周海嬰的到來對魯迅而言是一個意外,當時魯迅和妻子許廣平根本沒有準備生孩子,但是卻意外懷上了他。既然懷上了,就要對小生命負責,於是就把他生了下來。當時許廣平生產的時候年紀已經很大了,算是高齡產婦,還遇上了難產。魯迅叮囑醫生一定要保住妻子,寧願放棄孩子。但最終周海嬰順利的出生了,許廣平也度過了難關。

周海嬰的這個名字是魯迅早早就為他取好的,「海」代表上海,因為魯迅曾經在上海住過很長一段時間。這個名字乍一聽非常的古怪,魯迅也擔心兒子周海嬰將來會不喜歡這個名字。他抱著襁褓中的兒子對妻子許廣平表示,如果將來周海嬰長大覺得名字不妥,可以自己去改,這個名字只是暫時供他使用罷了。

有了大名,自然還要有一個小名。周海嬰的小名叫做小紅象,他之所以會有這個小名,還跟魯迅的好友林語堂有關。林語堂當時給魯迅起了一個綽號,叫做白象。因為魯迅有大象一樣堅韌不拔的意志,而他又與眾不同,是象群中那隻一眼就能看得到的白色大象。許廣平非常喜歡這個綽號,私下裡也會以「白象」來稱呼魯迅。

周海嬰那時候剛出生,渾身都是紅彤彤的,所以許廣平就給周海嬰取了小名,叫做小紅象。魯迅有了周海嬰之後有子萬事足,他經常送給好友自己兒子周海嬰的照片。而且在跟好友的通信中,不管是什麼話題,總能扯到兒子身上。他會在信中分享周海嬰的近況,還會繪聲繪色的描述一些周海嬰的童言童語。

小孩子說話有時候童真的有趣,魯迅在信中抱怨兒子長得太慢太鬧人,但是對兒子的一舉一動卻都記得清清楚楚。有一天周海嬰問魯迅「爸爸能吃嗎?」魯迅回答他「可以吃,但是最好還是不要吃。」

結果周海嬰的這個問題魯迅記了整整一年,第二年周海嬰沒有再問他這個問題,他還頗為遺憾的告訴朋友「我兒子大概是不想吃我了。」魯迅之所以會寫出《小紅象》,就是因為周海嬰太粘著魯迅,每晚非要讓魯迅給他講故事,哄著他入睡。周海嬰出生的時候,魯迅已經49歲了,實在很難想像一臉嚴肅的魯迅放下身段哄娃的情景。

相關焦點

  • 郭沫若評價魯迅,只用了短短30個字,卻非常中肯
    在那些惡劣的環境中,在憂患相仍的困境裡,無數的先行者,不顧個人利益得失和生死安危,勇敢地頂風冒雨、衝鋒陷陣,也為無數人指點迷津、謀求幸福,讓後世也永遠牢記他們的豐功偉績。下面介紹郭沫若評價魯迅,只用了短短30個字,卻非常中肯。
  • 魯迅只用一句話,僅24個字,卻告訴我們一個真理,無數人都認同!
    魯迅告訴我們的真理,就是針對我們平凡人來說的。這句話如下:哪裡有天才,我是把別人用來喝咖啡的功夫用在了工作上。——魯迅他也不是天才,也是通過一點一滴的努力才寫出鴻篇巨著的,才成為大文人的。這個社會中,平凡的人是最多的,天才是極少數的。
  • 郭沫若寫4字罵魯迅,魯迅加1字回懟,世人笑稱:這便是老郭的一生
    郭沫若和魯迅都是我國文壇中響噹噹的人物,而這兩人互懟又是常事,1928年,時年47歲的魯迅發表了一篇名為《我的態度氣量和年紀》的文章,結果郭沫若開始挑刺,還寫文章批評魯迅。
  • 那篇浙江高考作文究竟應該給多少分?魯迅、葉聖陶早就給出答案了
    先來看看魯迅對寫作文批判的是什麼(騙人的文章長什麼樣),倡導的是什麼:那麼,作文真就毫無秘訣麼?卻也並不。我曾經講過幾句做古文的秘訣,是要通篇都有來歷,而非古人的成文;也就是通篇是自己做的,而又全非自己所做,個人其實並沒有說什麼;也就是「事出有因」,而又「查無實據」。到這樣,便「庶幾乎免於大過也矣」了。
  • 獨立博客網站的文章怎麼寫才能更吸引讀者?
    接下來就是文章的具體寫作方面了,我們一般將讀者分為三類,針對這三類讀者要分配文章的不同布局。第一種是常規讀者,他們的閱讀習慣是從上至下、從頭到尾地看文章,最關心的問題是文章有沒有營養、內容是否有可讀性,所以在文章布局上面要注意,字體大小和顏色的設置、核心內容是否處於黃金位置、句子寫作是用口語還是官方語言等。
  • 北大教授「為難」讀者寫神作,共96字都一個讀音,寫完就該後悔了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當年為了漢字該走向何方,文化界曾有過不少爭論。1930年前後,關於漢字是否該拼音化的呼聲越來越高,這些支持者中有不少社會名流,其中有一位就是本期的主人公趙元任先生。趙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北大等多所名校的教授,被稱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或許因為他也深諳音律,所以他十分推崇漢語拼音,他認為完全可以用拼音代替漢字,這其實就是支持漢字字母化。
  • 魯迅早就一語道破其中玄機
    比如你寫「家裡有兩棵樹,一顆是棗樹,另一棵還是棗樹」,就會被罵死,但是標註魯迅寫的,就沒事。)第二,一要朦朧,二要難懂。那方法是:縮短句子,多用難字。譬如罷,作文論秦朝事,寫一句「秦始皇乃始燒書」,是不算好文章的,必須翻譯一下,使它不容易一目了然才好。這時就用得著《爾雅》,《文選》了,其實是只要不給別人知道,查查《康熙字典》也不妨的。
  • 魯迅為何不發表廢名文章?
    [摘要]廢名這篇文章在語言上很晦澀,寫得十分微妙,需要讀者具有較高的鑑賞能力,並對所涉及的言說背景十分了解。普通大眾如果不能理解這篇文章的意旨,它就很難實現批評的功能。《也來「閒話」》未收錄於「依全集體例編纂」的《廢名集》(王風編:《廢名集》,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也未被列入《馮文炳著作年表》(陳振國、陳建軍編,王風定稿),是廢名的一篇佚文。這篇文章,大概是廢名給魯迅編輯的《國民新報副刊》,或是《莽原》的投稿。《國民新報》的總編輯鄧飛黃,192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系。
  • 邵洵美和魯迅有何過結,魯迅一篇文章為何讓他生不如死?
    這篇文章裡的「他」說的正是魯迅的同行、詩人邵洵美,後來,這篇文中被收進了高中語文課本,底下還有特別注釋:這裡是諷刺做了富家翁的女婿而炫耀於人的邵洵美之流。也是自此後,邵洵美便被貼上了「富家贅婿」、「捐班」的標籤。這篇文章在當時引發的風暴也著實不小,它導致的最直接結果便是:讓各出版報刊界不肯再刊發他的文章。
  • 魯迅只用3個字,就把林徽因寫到極致
    魯迅用了3個字,把林徽因寫到極致。文|歷史匠在中國近代史的文壇當中有許多偉人,其中一位不得不提的大師就是魯迅了,魯迅在整個民族都沒有站起來時,以筆為武器鼓舞了許多人;而另一位則是許多人都公認的才女,林徽因。
  • 怎樣寫短篇小說?——論魯迅的小說創造
    同樣情形,世間實在不曾有過《狂人日記》寫的那個狂人;日記前面的序文裡,雖有「今撮錄一篇,以供醫學研究」的話,好像魯迅先生只做了「撮錄」的功夫,其實那日記就是魯迅先生虛構的。原來小說家寫小說,就廣義說,也是有實際上的需要的;不過不像寫記錄事實的文章一樣,單把事實告訴了人家就完事;他們提起筆來,最基本的欲望卻在把他們之「所見」告訴人家。什麼叫「所見」?就是從生活經驗中得來的某種意思。那意思也許包含得很廣博,也許只是很狹小的一點兒,都沒有關係;可是必須有了它,小說家才動手寫小說。——如果沒有它,而硬要寫小說,寫下來的一定不是真正小說,只是或為實錄或為虛構的敘事文而已。
  • 魯迅與沈從文:因丁玲的一封求助信結怨,沈從文死磕魯迅半個世紀
    魯迅正巧,魯迅的好朋友孫伏園見過沈從文的字,錯誤地認為這封信時沈從文寫的。當時孫伏園是《晨報副刊》的編輯,沈從文則以「休芸芸」為筆名向《晨報副刊》投過很多稿子。但孫伏園根本看不上沈從文寫的東西,在一次編輯部會議上,孫伏園當眾將沈從文寄來的稿子排成長條,戲謔地說是某某大作家的作品,然後全部拋進字紙簍裡。孫伏園討厭沈從文寫的東西,而沈從文又源源不斷寄過來,自然就令孫伏園印象頗深。
  • 北大教授費盡心思寫篇神作,通篇96字都一個讀音,寫完就該後悔了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當年為了漢字該走向何方,文化界曾有過不少爭論。1930年前後,關於漢字是否該拼音化的呼聲越來越高,這些支持者中有不少社會名流,其中有一位就是本期的主人公趙元任先生。趙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北大等多所名校的教授,被稱為「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
  • 魯迅先生最讓人感動的,不是《狂人日記》或《阿Q正傳》,而是它
    說到魯迅先生的作品,人們往往會想到他的小說,如《狂人日記》,如《阿Q正傳》等,但我卻認為,值得一讀再讀、令人感動的文章,是魯迅的一篇散文《阿長與<山海經>》。有的讀者也許並不熟悉這一篇,但它真是被魯迅先生寫得一波三折,婉轉動人。
  • 好文章如何開頭才能吸引你的讀者
    我做過一個小範圍調查,在公眾號上找了六篇閱讀公眾號文章開頭,咪蒙的這篇文章,被試們、也就是被調查者承認很有興趣往下讀。這個開頭,是什麼吸引了讀者呢?換句話說,什麼樣的開頭讓你有興趣讀下去?金庸的人物,話比較多,每天平均要說3萬個字。他們都是天生的演說家,參加辯論會一定都是麥霸,說話義正辭嚴,慷慨激昂,催人尿下。2、王左中右:《江歌劉鑫案:你說這是網絡暴民,我說這是人之常情》「人」這個字很有迷惑性。
  • 寫文章能掙多少錢?一個字1200元,一篇文章360萬元!你信嗎
    據說隋朝有個叫鄭譯的有一次幫皇上寫詔書,有人玩笑說他的「筆幹了」,他回答道:「不得一錢,何以潤筆?」從此,人們就把寫文章或作書畫的酬謝稱為「潤筆」。2017年,著名網絡作家唐家三少以1.22億的超高稿酬,榮登當年中國作家福布斯排行榜榜首,很多人為此大跌眼鏡:原來寫小說可以這樣掙錢啊?
  • 專訪過幾十位明星寫了幾百篇八卦之後,我想給讀者寫一封家書
    撰文:妙人編輯部老赫見字如晤,很高興以這樣方式與君相逢。老赫是一名娛記,也是億萬網友們統稱的「小編」之一。掐指一算,入行已經四年。娛記生涯裡,先後供職過幾個平臺,從普通編輯做到主編,並沒有用太長的時間。
  • 一名小說作者對寫文章的觀點(淺談如何寫文章)
    百家號並不是我的第一個寫作平臺,我之前在微信上也發表過幾篇和大數據相關的文章,然而反響平平,也沒堅持下去,後來也就罷休了。當然,我寫文章並不是一開始就能寫的,而是自己有著寫小說的底子。在起點小說網上,能夠籤約的作者還算比較多,但是堅持到上架的作者估計只有三分之一,能夠寫到五十萬字的又是只有三分之一,寫到一百萬字又是三分之一,能夠幾百萬字完結的作者真的屬於鳳毛麟角般的存在。在下不才,寫的小說已經快要一百萬字了,可以說這個成績是全國前一萬的水平,雖然掙得少,但是每天的堅持都是一種進步。
  • 高手寫下千古奇文,通篇110字全部讀一個音,讀完感覺不會說話了
    不過,「重複」卻是把兩刃劍,為文章增值或貶值,全看作者的水準和把握,在浩瀚的文學星海中,小解就挖掘到了一顆璀璨的明珠。這篇文章共110個字,通篇只採用一個讀音,卻講述了一個複雜的故事,讀完之後不僅感覺過癮,還會感覺嘴有點生鏽了。《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
  • 魯迅的多篇文章有錯別字,為何入課本時不修改?專家無奈道出苦衷
    幾十年前,這篇散文是被教育學家葉聖陶收錄進課本的,當時「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這類的文字是被刪除了的,原因也是覺得不適合孩子們讀。後來隨著社會接受能力的提高,如今這句才又被重新加回了課本。除了以上兩篇經典做過修改,專家在選錄經典名篇時,還會修改很多原作中的錯別字,這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