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經歷了共享單車的喧囂和低谷,中國自行車產業再次陷入沉寂。穿越歷史、夢想、與資本的塵埃,古老的單車是否還有機會再次性感起來?
全文:《深網|塵埃裡的單車,喧囂過後是否還有機會再次性感起來?》
王慶坨鎮,地處天津市武清區西南部,本已黯淡無光多年的小鎮,在2016年毫無徵兆地被共享單車的一把火點亮,但又在短短2年後突然變得安靜。
在工廠聚集地,不少自行車廠都大門緊閉,在幾家開著的自行車工廠裡,沒有看到任何共享單車甚至是零部件的身影。生產冷清,幾個點貨的工人穿梭其中。一些工廠已經變成了堆放車架、輪胎等自行車零部件的倉庫。
對於這些自行車廠的關閉,富士達共享單車項目經理艾志堅對《深網》表示,「王慶坨裡面的小工廠都是三五十人,一條生產線,一個月的產能一般1.5萬到3萬臺。所以共享單車比較熱的時候就會出現這種情況,來了一個5萬的訂單,沒有長遠打算的小廠接下來後,就要買物料、上設備、招人。一年後共享單車訂單沒有了,就會出現人員遣散、設備要閒置、資金被佔壓的問題,關閉也很正常」。
不得不提的是,過去幾年,共享單車在市場投放上浪費嚴重,使用中的亂象,亂停車、破壞二維碼、肢解盜竊、搬進家裡或者上私鎖從而佔為己有也屢見不鮮。
《人民日報》頭版文章《新業態不可染舊習》提到,「全國預計投放近2000萬輛單車,如果全部報廢將產生廢金屬近30萬噸,相當於5艘航空母艦結構鋼的重量。」在吳國勇的攝影作品《無處安放》中,報廢和過度投放的共享單車擠滿屏幕,密密麻麻,令人心悸。
蔚來汽車董事長、摩拜投資人李斌說,我們的初衷是渴望節約資源,但最終發現卻在浪費資源,這讓我有點無奈。
對於一些小自行車廠商而言,工廠倒閉、設備閒置等還只是一部分問題,最麻煩的是訂單完成後找不到當初下單的共享單車運營商了。
趙家柳村位於王慶坨鎮中心立交橋向南5公裡,2019年5月的一天,三位工人在村南頭的一塊空地上,拿著水管衝洗廢棄的各色共享單車。上千輛單車被卸去電子鎖,並抹去車架上的品牌標識。在幾排還沒來得及抹去標識的隊列中,《深網》看到其中一輛上面寫著「的拜單車」——一款在2018年初就被爆出「不退押金」的共享單車品牌。
一名衝洗自行車的工人徐師傅告訴《深網》,他親歷過多次,某批次的共享單車,生產完成後就已經聯繫不上當初下單的那家企業。要不到尾款,只能就地處理,大部分被再噴一道漆,儘量改成普通自行車,便宜賣了,能收回多少成本就收回多少。「已經處理了不少,1年前西邊草地和樹林裡堆滿了這樣的共享單車,各種顏色的都有。」
在富士達為共享單車特意打造的新車間(2017年ofo小黃車就在這生產),產銷主管谷雪禮告訴《深網》,在最忙的時候,ofo、摩拜等單車用盡了富士達、飛鴿、上海鳳凰等大廠的生產能力,一些大廠商在開足馬力也無法保證訂單完成的情況下,會把車架焊接、磷化、噴塗、烤漆或者輪輞安裝等活外包給這邊的一些小工廠。不過,2017年10月份後這個車間再也沒接到ofo的訂單。
車間共配置了13條裝備線,一條生產線的日產能為1500-1800輛,2018年初出貨量在17000-18000之間。高峰時期,連裝卸工都要兩班倒,白夜班都有人出貨。而《深網》走訪的當天,13條生產線只開了其中2條,其餘11條都處於閒置。
即便處於開工狀態的兩條線,也未開足馬力。可以容納50-60個工人的生產線,目前只配置了40多人,把產能釋放到1300-1400臺已經足夠。
對於閒置的生產線的問題,艾志堅對《深網》表示,「富士達整個集團超過1萬人,即使新上10條-20條生產線放在那也放得起。打個比方,如果放在電子行業的話,富士達就是整個行業的鴻海科技,你知道的所有高端品牌像環法自行車賽的品牌都招富士達做代工,擴大的產能對富士達來說不是問題。「
但老牌車廠鳳凰的自行車生產銷售收入從2017年的11.42億元下降到2018年的5.42億元,同比下滑54.1%。
由於上市公司的公告披露,鳳凰自行車和ofo的欠款糾紛最先發酵;而據2019年5月的法院執行裁定書顯示,ofo被供應商天津富士達追債2.498億元;壞帳、訴訟和查封資產,是如今飛鴿和鳳凰與ofo僅有的聯繫。據企查查顯示,截止2019年5月21日,ofo因買賣合同糾紛案被起訴的裁判文書供有20起,涉及的企業還包括天津科林自行車有限公司、深圳麥克斯車業有限公司等。自行車廠何時能拿到貨款顯然已是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