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小sa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長慶體最早提出長慶體者是宋人
戴復古有《望江南》詞四首,其三云:「詩律變成長慶體,歌詞漸有稼軒風。」四以「長慶體」與「稼軒風」對舉。則對其體尚有讚賞之意。劉克莊《後村詩話》云:「唐詩人與李杜同時者,有岑參、高適、王維,後李杜者,有韋、柳,中間有盧綸李益、兩皇甫。五竇,最後有姚、賈諸人,學者學此足矣。長慶體太易,不必學。王逢原《題樂天墓》,末云:若使篇章深李杜,竹符還不到君分。』豈亦病其詩之淺耶。」又云:「《舞劍器行》,世所膾炙,絕妙好辭也。餘謂此篇與《琵琶行》,如壯士軒昂赴敵場,一如兒女恩怨相爾汝,杜有建安、黃初氣骨,白未脫長慶體爾。」國以此知宋人提出長慶體,以為其體並不足道。
學術界有關長慶體的研究,較元和體要薄弱得多。劉德重有《「長慶體」名義辨說》,是論述較為全面的文章。中李中華。薛原有《「長慶體」考辨》,認為「長慶體」即「元白體」。王瑋有《貞長風概》,則將貞元與長慶置於一個階段來評論,似乎又泯滅了長慶體的固有特色。
今參照前人與時賢的論述,概括長慶體大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長慶體是以白居易。元稹為代表的一部分 詩歌。實則並不完全是指元稹、白居易在長慶時所作的詩,而是與他們編集有關。因為元稹、白居易在長慶四年(824)自編詩文集,定名為《元氏長慶集》、《白氏長慶集》。歷代對於長慶體概念的闡述,內涵頗不一致,一般指元白的七言歌行,也有泛論白居易的詩歌者。
長慶體的風格特點
長慶體的風格特點是清麗纏綿。袁枚《仿元遺山論詩》其二云:「生逢天寶離亂年,妙詠香山長慶篇。就使。吳兒心木石,也應一讀一纏綿。」即道出了長慶體纏綿清麗的特點。元白詩的主要特點是淺易通俗他們也曾多次道及。
元稹在長慶四年(824)十二月為白居易詩集作序時曾說:「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牆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女、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但後人所言長慶體,雖兼其淺俗明白言之,而最為主要的還是在清麗纏綿方面。故今人劉德重說:「這裡著眼於詩風的淺切平易,使用了『元白體『而不用『長慶體『。可見在劉克莊的心目中,二者所指稱的側重點是有所不同的。」清林昌彝《射鷹樓詩話》卷三:「初唐四傑七言古與長慶體不同。二者均是麗體,四傑以秘麗勝,長慶以清麗勝,須分別觀之。」
長慶體的特點多敘寫時事,常常選取具有典型性 的人物或事件,通過兒女之情和悲歡離 合來反映具有時代和社會意義的主題。 如《長恨歌》和《琵琶行》,一寫宮闈 帝妃的愛情悲劇,一寫民間歌女的悲涼 身世,是長慶體常用的兩種題材。從形式上看,為七言歌行。雖屬古體,卻又 多用律句,間用對偶,只是不像近體那 樣有嚴格的格律要求;同時又數句一轉 韻,平仄韻間隔使用,以求得音調的協 調圓轉和抑揚變化。從表現手法和語言 風格上看,以鋪敘為主,往往淋漓盡 致,注意敘事與抒情相結合;語言則豐 富多彩、婉麗纏綿。
長慶體的形式
長慶體的形式主要是以長篇鋪敘為主要特色的七言歌行體。吳梅村即吳偉業,他的代表作品是《圓圓曲》、《永和宮詞》,這些詩都是淵源於白居易的《長恨歌》、《昆琶行》,元稹的《連昌宮詞》的。可見吳偉業是有意學長慶體而又有所發展變化,自成風格的。梅村體可視為長慶體的一種變格。長慶體的形式多為七言歌行。
但與傳統的七盲歌行不同:一是多用偶句,將七言古詩與律調混合在一起;二是經常換韻,往往數句一。換韻,用韻平仄相間,如《琵琶行》換韻就極為頻繁。又《四庫全書總目》稱範成大五古「《西江有單鵲行》,《河豚嘆》,則兼雜長慶之體」。將七律、五古也視為「長慶體」,與通行的「長慶體」概念有所不同。
因為唐宋時期詩歌的主流是追求典雅的,因此元白甚為淺俗的長慶體,往往就受到非議。稍後於白居易的杜牧就是典雅詩人之一,故《四庫全書總目》將其與長慶體比較:「即以散體而論,亦遠勝元白。觀其集中有《讀韓杜集》詩,又《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日:『經書括根本,史書閱興亡。高摘屈宋豔,濃燻班馬香。李杜泛浩浩,韓柳摩蒼蒼。近者四君子,與古爭強梁。』則牧於文章具有本末,宜其薄視長慶體矣。」也因為唐宋詩人對長慶體並不看重。
故而擬作者並不多。偶見記載者如宋範祖禹《朝議大夫致仕程公墓志銘》:「喜為歌詩,效長慶體,慕白樂天之為人。」周元代國祚較短,擬之者更為少見。元張之翰《送白湛淵》:「古來工詩稱樂天,耳孫者誰曰湛淵。筆頭不專長慶體,時與晚唐諸人爭後先。」
明代由於擬古之風盛行,長慶體很受詩人的重視。劉德重稱「長慶體『作為一個明確的概念廣為流行,是在清初以後「,則稍欠精確。清代效法長慶體者,亦頗有其人。清代效法長慶體者,亦頗有其人。如《四庫全書總目》稱:「《超然詩集》八卷。國朝張遠撰。遠字超然,侯官人,康熙已卯舉人。是集諸詩,多近元白長慶體,在晉安詩派之中自為別調。
「同時,因吳偉業受長慶體影響較深,創為梅村體業,寫出《圓圓曲》等名篇,對清人效仿長慶體也有不小影響,如毛奇齡有《白雪紅梅詞限韻仿長慶體和枚臣》三首《參上人枉示詩集並較定古本大學戲作長慶體酬意》、《贈天童曉公和韻仿長慶體》袁枚《小倉山房詩集》卷三六《題妙巾女子瓊樓倚月圖》稱:「乾隆庚午,蘇州詩人蔣盤漪教題納。姬冊子,並抱所生公子嬰鯢出見,為賦長慶體一章,載在集中,今四十餘年矣。」
今人蘇仲翔稱提到,至一般所稱長慶體,實亦兼指元白長篇敘事詩,像《長恨歌》、《連昌宮詞》、《昆琶行》等別開生面的新格調而言。影響所及。如清初吳偉業的《永和宮詞》、《圓圓曲》,乃至近人王閩運的《圓明園詞》,王國維的《頤和園詞》,都是長慶體的仿製者。那種思深語近,韻律調新,屬於無差而風致宛然的組織形式,真是美極了。
參考資料《唐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