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慶體」之稱始於宋人,緣於白居易、元稹的文集名

2020-12-13 在那遙遠的夢

「長慶體」之稱始於宋人,緣於白居易、元稹的文集名

齊梁體詩歌有哪些特點?

齊梁體詩歌是在南朝齊、梁時代出現的一種詩風。齊梁體詩歌內容多吟詠風雲、月露,題材狹窄;形式上,多追求音律精細,對偶工整,辭藻巧豔。這個時代出現的文學基本格調世稱「齊梁體」。對這種詩風,後來劉勰、陳子昂等都指出其弊病,李白也曾說「自從建安來,綺麗不足珍」(《古風》第首)。但就整個齊梁詩歌時代來說還是有不少優秀詩人和作品的,如庾信、謝眺等人的作品,對詩歌形式的創造,特別是對詩歌韻律的發現是齊梁詩人的大貢獻。

什麼是元和體詩歌?

元和體詩歌是唐憲宗元和年間開始流行的詩體專稱。有廣狹二義:廣義指唐憲宗元和以來各種新體詩文。李肇《唐國史補》卷下:「元和以後,為文筆則學奇詭於韓愈,學苦澀於樊宗師;歌行則學流蕩於張籍;詩章則學矯激於孟郊,學淺切於白居易,學淫靡於元稹,俱名為元和體。」認為元和以後流行的新的文風、詩風,是由韓愈等元和時的著名作家開創的,所以總稱之為元和體。狹義是指元稹、白居易詩中的次韻相酬的長篇排律和包括豔體在內的流連光景的中短篇雜體詩。

《舊唐書·元稹傳》說,元稹「與太原白居易友善。工為詩,善狀詠風態物色。當時言詩者,稱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閭閻下俚,悉傳諷之,號為元和體」。元稹《白氏長慶集序》:「予始與樂天同校秘書之名,多以詩章相贈答。會予譴掾江陵,樂天猶在翰林,寄予百韻律詩及雜體,前後數十章。是後各佐江、通,復相酬寄。巴、蜀、江、楚間洎長安中少年遞相仿效,競作新詞,自謂為元和詩。」說明元和體即元和時流行的新體詩,專指元、白詩體中的一個方面及其模仿的作品而言。

什麼是長慶體詩歌?

「長慶體」之稱始於宋人,緣於白居易、元稹的文集名。是對唐代白居易元稹詩的泛稱,所指較為寬泛。清以後,其內涵所指逐漸確定下來,成了以《長恨歌》、《琵琶行》、《連昌宮詞》為代表的那種敘事風情婉轉、語言搖蕩多姿、平仄轉韻的七言長篇歌行之專用名詞什麼是香奩體詩歌?

香奩體指唐代韓偓《香奩集》所代表的一種詩風,一名豔體。這類作品多寫男女之情和婦女的服飾容態,風格綺麗纖巧。它淵源於六朝宮體,而描寫範圍則從宮廷貴族擴大到一般士大夫的戀情、狎邪生活,對後世詩歌有一定影響。

什麼是花間詞派?

花間詞派是晚唐五代奉溫庭筠為鼻祖而進行詞的創作的一個文人詞派。產生於西蜀,得名於趙崇祚編輯的《花間集》。主要的詞人還有孫光憲、李珣、牛希濟。這一詞派題材狹窄、情致單調。大都以婉約的表達手法,寫女性的美貌和服飾以及她們的離愁別恨。在這些詞中描繪景物富麗、意象繁多、構圖華美、刻畫工細,能喚起讀者視覺、聽覺、嗅覺的美感。由於注重錘鍊文字、音韻,從而形成隱約迷離幽深的意境。對後世的文人詞產生、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什麼是南唐詞派?

南唐詞派主要指南唐二主(中主李璟、後主李煜)和馮延已等人所代表的一個詞派。南唐詞派在總體上以「男女情事」為主要題材,在直接抒情內容上,南唐詞派也大體不出「傷春」和悲秋」的離愁別緒;在藝術風格上南唐詞人的總體格調是柔婉深約,蘊藉含蓄。南唐詞人的眼界較大,感慨較深,風格亦有趨於純任性靈。在抒寫戀思別情時,有時融入了深沉的人生感慨,從而導致了詞整體美學品位的上升,提高了詞的表現力。

什麼是西崑體詩歌?

西崑體,是宋初詩壇上聲勢最盛的一個詩歌流派,它是以《西崑酬唱集》而得名的,其詩人中成就較高的有楊億、劉筠、錢惟演。它是晚唐五代詩風的沿續大多師法李商隱詩的雕潤密麗、音調鏗鏘,呈現出整飾、典麗的藝術特徵。但是從總體上看,西崑體詩的思想內容是比較貧乏的,它們與時代、社會沒有密切的關係,也很少抒寫詩人的真情實感,缺乏生活氣息。

相關焦點

  • 長慶體對唐詩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長慶體最早提出長慶體者是宋人戴復古有《望江南》詞四首,其三云:「詩律變成長慶體,歌詞漸有稼軒風。」四以「長慶體」與「稼軒風」對舉。則對其體尚有讚賞之意。劉克莊《後村詩話》云:「唐詩人與李杜同時者,有岑參、高適、王維,後李杜者,有韋、柳,中間有盧綸李益、兩皇甫。
  • 詩律變成長慶體,歌詞漸有稼軒風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元稹為白居易編集,題作《白氏長慶集》;元稹自己的集子,後亦題名《元氏長慶集》。「長慶體」系由此得名。 「長慶體」之稱,最早見於南宋後期詩人戴復古的詞作和劉克莊的《後村詩話》,戴復古有《望江南》詞四首,基三云:「詩律變成長慶體,歌詞漸有稼軒風。」
  • 白居易與元稹的情誼之一證
    其中,讓筆者始終嚮往,難以忘卻的友情,當屬中唐白居易和元稹之間的交往。白居易、元稹都是比較重情的人,他們與很多人保持著良好的人際交往,比如和劉禹錫、比如和楊虞卿、比如和韓愈,等等。但通觀元、白二氏文集,不難發現元稹與白居易的關係最貼心的,是堅實的,是難以超越的。元白二人文集特別是憲宗元和、穆宗長慶年間的詩文書信往來之頻繁,語言之真摯親密,真的是難找第二。
  • 有一種友誼,叫元稹和白居易
    唐代詩壇,有這麼一對極品好友,詩詞唱和三十餘年,往來詩篇千首,志同道合,惺惺相惜,那就是世稱「元白」的元稹和白居易。
  • 白居易與元稹感天動地兄弟情
    夢微之 白居易 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 注釋 微之:元稹,與白居易同科及第,並結為終生摯友。 漳浦:地名,在今福建漳州南部。 宿草:指墓地上隔年的草,用為悼念亡友之辭。 阿衛:微之的小兒子。
  • 大唐第一CP:細數元稹與白居易的相交!
    文人之情,莫甚於元白。元白,作為傳說中的大唐第一CP,第一好基友,的確是以志同道合相交為始,卻以更為真摯深刻感情結束,「君埋泉下泥銷骨 我寄人間雪滿頭」,元稹死後,白居易看書憶他,喝酒憶他,做夢憶他……「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成了他這時的寫照。
  • 元稹吃白居易的醋,寫下一首千古名作,白居易只好寫千古名作解釋
    「文人相輕古來有之」,可對於白居易與元稹而言,這句話很不成立,《唐才子傳》中說:「微之與白樂天最密,雖骨肉未至,愛幕之情,可欺金石,千裡神交,若合符契,唱和之多,毋逾二公者。」傾心交往三十載,相互唱和九百章。
  • 詩人元稹「渣」了所有妹子,卻對白居易「一往情深」
    元和初年,元稹擔任左拾遺。在有了上折權後,他連續上書,並因文採出色受到了皇帝召見。此舉卻被朝中權臣注意到,同年九月十三日元稹就遭遇貶謫,被貶到了河南當縣尉。       白居易則更直接,尚未授官之時,就因「對策語直,不得諫官」,被外放去周至做縣尉。       被貶後沒多久,元稹就接到了母親逝世的消息。按照唐朝的制度,他需要回鄉丁憂二十七個月。
  • 元稹的人品不敢恭維,他的好友白居易竟也是好色之人?
    《離思》(唐.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 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 半緣修道半緣君。元稹這首詩寫得真好,語句優美,情真意切,發人深思,回味無窮。但據說其人品實在讓人不敢恭維。相傳,這首詩到底是元稹為亡妻韋氏所作?還是為一早年所愛女子而作?不得而知。
  • 詩壇知己:白居易與元稹·遙寄書信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白居易和元稹這對詩壇知己早期交往的日常,我們可以在白居易的詩作中窺見一斑,「月夜與花時,少逢杯酒樂」,講述了他們飲酒賞花時的酣暢;「秋風拂琴匣,夜雪卷書帷」,記錄了他們聽風賞雪時的愜意。
  • 故事|西湖往事:孤山刻經石壁背後的元稹白居易CP
    想不到這其貌不揚的石壁,竟然便是讓唐代大詩人元稹專門作《永福寺石壁法華經記》的那一處石壁。在孤山之上這面普普通通的石壁,竟與大唐第一CP——白居易、元稹聯繫在了一起,這也許便是歷史的獨特魅力。其實早在元白生活的年代,他們彼此一往情深的樣子便被大唐吃瓜群眾所好奇。
  • 白居易與元稹:世間最好的友誼,是找到另一個自己
    一個月後,兩個學霸再次榮登科榜,元稹第一,白居易第四。白居易又是給元母寫祭文,又是往元稹家送吃送喝,把好兄弟照顧得妥妥帖帖。 投桃報李。慷慨激昂地列出元稹不可貶之理由有三: 你要是貶了元稹的官,以後滿朝文武就沒人敢為皇帝大人當官執法、懲兇除惡了!
  • 扒一扒白居易和元稹這對超級CP之間深情詩句
    自古文人相交,多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為友情之最高境界。在幾千年來,對這種感情有很多人做出了解讀,最認可的當然就是知己之情、心心相惜。中唐時期,也有這樣兩位文人,他們終生為友,而且他們互相寫給對方的詩句,因為後世的解讀和理解,為他們之間的關係,蒙上了一層曖昧的面紗,他們就是元稹和白居易。
  • 陳尚君︱《陳寅恪文集》與近四十年學術轉型
    陳寅恪講元稹和白居易的佛教修養,引到元稹給白居易的信裡的一句話,講他讀到《法句經》,還有《心王頭陀經》。以前都沒有解釋這是什麼書,但是敦煌遺書出來以後,陳寅恪特別說明兩部經的水平是極差的,是層次很低的民間傳的偽經。由此得出結論,這兩位的佛學素養都不高。
  • 白居易為何能善終?送給元稹的這組詩蘊含大智慧,學者:佛門真經
    不過白居易不是那種紈絝子弟,反而在學習方面非常刻苦,是旁人眼中的學霸,據說讀書都讀白了頭髮。後來他到長安,闖下了不小的才名。公元803年的時候,白居易任校書郎,同時他還有一個年輕的同事,叫做元稹。元稹也是一位學霸,重要的詩寫得非常好。
  • 才是白居易的巔峰之作
    在中國古典詩詞的體裁中,有一種體裁叫做敘事詩,說敘事詩大家可能沒什麼概念,但是提起《木蘭詩》、《孔雀東南飛》等詩篇,大家肯定耳熟能詳,這就是典型的敘事詩,在唐朝也有許多詩人的敘事詩寫的非常出色,如元稹和白居易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 元稹一首讚美菊花的詩,讓白居易念念不忘!
    」同時代的白居易也有「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的詩句。這些詩句中,詩人特別歌詠讚嘆菊花能在百花紛紛枯萎的秋冬季節,不畏嚴寒,傲霜怒放的勃勃生機。貞元十八年,元稹在長安待選,躊躇滿志的詩人面對秋冬時節卻春意盎然的菊花,寫下了這首詠菊詩,表達詩人對於菊花的由衷喜愛。
  • 元稹的一首詩,只有四句,卻堪比白居易的《長恨歌》
    《行宮》是唐代詩人元稹的一首五言絕句。詩中元稹借宮女的無窮哀怨之情,抒發了自己的盛衰之感,以小見大的點明了唐朝衰敗的重要原因。這首詩也以短小精悍,字字珠璣,具有深邃的意境,歷來評價很高,併入選《唐詩三百首》。
  • 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回夢見君 | 白居易與元稹
    元稹與之爭執,反而被仇士良一行人打得頭破血流,傷了面部。更可惡的是,宰相竟然怪罪元稹年少不懂事,有失體面。不久,元稹被貶為江陵士曹參軍。到任江陵後,元稹便得了一場嚴重的瘧疾,數月臥床不起,一度瀕臨死亡。元稹開始安排自己的後事,決定把自己的詩文捲軸託付給最信任的人—白居易。
  • 看了白居易的這首「得意忘形」的七律,元稹、李紳也表示心服口服
    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因上書言事得罪當權者,被貶為江州(就是今天的九江)司馬。到江州後,他將自己過去寫的詩整理後,編成了十五卷詩集,近八百首詩。詩中老元指白居易最要好的詩友元稹,他是著名傳奇小說《會真記》的作者。你肯定聽過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就是他寫的詩句。在本書中即選用了他的長詩《連昌宮詞》。自居易在詩句「每被老元偷格律」下自註:「元九向江陵日,嘗以抽詩一軸贈行,自後格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