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為何能善終?送給元稹的這組詩蘊含大智慧,學者:佛門真經

2020-12-18 國風美詩文

唐朝的詩壇有一段真摯令人羨慕的友情,這就是著名的元白之交。

白居易元稹意氣風發的前半生

白居易是官宦之後,他的祖父曾當過縣令,父親白季庚也是縣令,後來因為守城有功升任為徐州別駕,雖然白居易祖父、父親都不是什麼大官,但也是地方上有頭有臉的人物,白居易算是正宗官二代。

不過白居易不是那種紈絝子弟,反而在學習方面非常刻苦,是旁人眼中的學霸,據說讀書都讀白了頭髮。後來他到長安,闖下了不小的才名。

公元803年的時候,白居易任校書郎,同時他還有一個年輕的同事,叫做元稹。元稹也是一位學霸,重要的詩寫得非常好。白居易外號詩王詩魔,對詩歌是十分鐘愛的,所以看到同事元稹刻苦,詩又寫得好,他就起了結交之心。

於是,雖然元稹比白居易小8歲,但兩人還是成為了非常好的朋友。校書郎的就是管理國家圖書館,比較清閒,於是他們在長安飲酒作詩,談論文學,度過了三年的快樂時光,兩人的感情也愈加深厚,堪稱莫逆之交。

公元806年,他們一起參加了「才識兼茂明於體用」科考試,這是制科考試,是進入仕途最快捷的一條通道,當然,也比較難。兩人一起參加,雙雙登第。當年登第的共有十八人,元稹是第三次等。

雖然是第三次等,但是因為制科考試基本沒有一二等的,元稹是當時的第一名。白居易是第四等,由此可見,元稹綜合實力比白居易更強些,所以他後面能夠做到宰相的位置。

有趣的是,在這一年的考試中第四次等,還有一個熟人——崔護。就是憑藉「桃花依舊笑春風」流傳千古的詩人。

元稹被任命為左拾遺,白居易任盩庢縣尉,就在長安附近。不同於校書郎此時的他們已經有了真正參與政治的資格,兩個人躊躇滿志,想振興唐朝,但現實給他們狠狠的上了一課。

因為太過剛直,元徵一貶再貶,最後流放荊蠻之地。白居易也因為說話太直,被貶為江州司馬。

兩人前半生的命運幾乎相同。但後半生,白居易安享晚年,得以善終,而元稹被貶謫出京,抱病而亡。

後半生的結局,都在這組詩中

其實這種結局,在白居易送給元稹的一組詩中,早已預見。這組詩名為《放言》一共有五首,是元稹寫了那首「垂死病中驚坐起」之後,白居易以詩回應。因為篇幅原因,我們賞析一首。

《放言·其三》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唐詩一向含蓄曲婉,如羚羊掛角無跡可尋,白居易大發議論,以詩喻理,像是宋詩的特點。

首聯中的「君」,就是元稹了。白居易大元稹八歲,一直像大哥一樣關心他,從此句,也可看出白居易的開導之意:

元稹老弟啊,我贈給你一個方法,可以解決心中的疑惑,不需要用鑽龜、祝蓍等佔卜方法,就可以判斷。

雖然寫這首詩白居易處於貶謫的過程,但句意情感沒有哀、怨,反而有一種趣味,語調也像是民間的俚語,並且還設置了懸念。

緊接著頷聯,白居易沒有說什麼方法,而是描述了兩件十分常見的事物:

想要測試一塊玉真假優劣與否,必須要燒上三天才能看出,而判斷樹木能否成為棟梁之才,需要七年的時間。

這聯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淮南子》記載「鐘山之玉」在爐炭中燒三天三夜不變色。另一個則是「豫、章二木,生至七年乃可分別」。

雖然這是兩種自然界的現象,看似沒有什麼特殊含義,但很多至理,都是從自然萬物中領悟。看到這兩天,讀者隱隱能夠懂得白居易所說解決疑惑的辦法——時間能夠檢驗很多事物的真偽。

頸聯,白居易更近一步,以兩個歷史人物來說明這個道理。

當年周武王早逝,周成王尚年幼,周公攝政。許多人傳言他有篡位之心。而西漢的大臣王莽,謙恭好學,生活簡樸,對長輩侍奉十分周到,是當時的道德楷模。

但是,被傳有篡位之心的周公,一生兢兢業業,輔佐成王奠定了「成康之治」的基礎。而道德楷模王莽,卻推翻了西漢,創建了新朝。

如果剛開始認識他們,肯定會被表象所迷惑,但時間最終見證了一切。

所以,最後一句說,如果當時他們過早的去世了,一生的真偽,又有誰知呢?

這一聯,又將詩中的真理深化了。有些時候,對於一個人,不能輕易的蓋棺定論。就像周公、王莽,如果他們在早期去世,或許周公落得一個篡位權臣的名聲,而王莽反而成為道德模範。

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做是白居易鼓勵元稹的。因為他們都是因言被構陷貶謫的,誰忠義,誰奸詐,時間終究會證明一切。但同時,如果朝堂一直被奸臣把控,或者他們早逝,那麼他和元稹的罪名是否也洗刷不掉呢?

除了這首,另外四首都表達了深刻的道理,比如「草螢有耀終非火,荷露雖團豈是珠」、「生去死來都是幻,幻人哀樂系何情」。足見白居易活得很通透。

明末的黃周星說白居易這組詩,是真正的千古名言,即便是佛門真經,也不過如此。這個讚譽雖然有些誇張,但也足見這組詩中蘊含的人生智慧哲理。

所以,白居易後半生「獨善其身」,後來升任秘書監,配紫金魚袋、紫色朝服,美酒佳人相伴,有時間就和好友談論文學,享年75歲。

而元稹,沒能領會白居易詩中的意思,依舊對於朝廷懷有希望,想幹出一番事業,最終在權謀鬥爭中失敗,被貶謫出京,公元831年,暴病而亡。

兩人的結局,實在令人噓唏!

相關焦點

  • 看了白居易的這首「得意忘形」的七律,元稹、李紳也表示心服口服
    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因上書言事得罪當權者,被貶為江州(就是今天的九江)司馬。到江州後,他將自己過去寫的詩整理後,編成了十五卷詩集,近八百首詩。莫怪氣粗言語大,新排十五卷詩成。詩中老元指白居易最要好的詩友元稹,他是著名傳奇小說《會真記》的作者。你肯定聽過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就是他寫的詩句。在本書中即選用了他的長詩《連昌宮詞》。自居易在詩句「每被老元偷格律」下自註:「元九向江陵日,嘗以抽詩一軸贈行,自後格變。」
  • 白居易與元稹的情誼之一證
    後世武俠小說以及民間戲曲中,常常會編造這類金蘭之交的情誼故事,收穫不少粉絲。人們之所以要在虛構文學中大量設置這類故事,或許恰恰是真實生活中缺乏之故。這比較符合老子《道德經》的說法,所謂「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意思就是社會缺什麼,往往就會去宣傳和歌頌什麼。以史書記載來看,似乎符合這麼一個規律。
  • 有一種友誼,叫元稹和白居易
    公元803年,24歲的元稹與大他7歲的白居易,一起考上了公務員,被分配到秘書省當校書郎,從此命運將二人聯繫在一起,無論是遭遇貶謫的事業低谷,亦或是親人故去的脆弱關頭,二人都相互陪伴,不離不棄,成為患難見真情的模範好友。元稹像公元806年,元稹因觸犯權貴被貶河南,不久收到了母親病逝的消息,於是回家丁憂。
  • 白居易與元稹感天動地兄弟情
    夢微之 白居易 夜來攜手夢同遊,晨起盈巾淚莫收。 注釋 微之:元稹,與白居易同科及第,並結為終生摯友。 漳浦:地名,在今福建漳州南部。 宿草:指墓地上隔年的草,用為悼念亡友之辭。 阿衛:微之的小兒子。
  • 詩人元稹「渣」了所有妹子,卻對白居易「一往情深」
    貞元十七年,白居易進士及第,同時元稹考中了明經。經過了吏部的「書判拔萃科」考試,二人於貞元十九年同時被授予校書郎的官職。這是個沒什麼事可做的閒職,二人便一起遊山玩水、飲酒吟詩,成為親密無間的朋友。那時的白居易和元稹,尚未真正踏上仕途,並未親身感受過官場的腐敗,當朝者的昏聵。相伴他們最多的,是長安紫陌、高堤垂柳、翰墨花月。
  • 大唐第一CP:細數元稹與白居易的相交!
    白居易家貧多故,憑自身努力選擇了hard模式並是那一批第一個跑到終點的,確實不易。而元稹由於家太窮了急需要養家,選擇easy的明經模式,他幼年父死,由獨母養大。雖然祖上是貴族,於他這代早已沒落。所幸元稹聰穎好學,天賦又高,十五歲舉明經,就是我們現在說的會試。元大人十五歲已經輕輕鬆鬆過了公務員最高級別考試了。
  • 詩壇知己:白居易與元稹·遙寄書信
    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白居易和元稹這對詩壇知己早期交往的日常,我們可以在白居易的詩作中窺見一斑,「月夜與花時,少逢杯酒樂」,講述了他們飲酒賞花時的酣暢;「秋風拂琴匣,夜雪卷書帷」,記錄了他們聽風賞雪時的愜意。
  • 不知憶我因何事,昨夜三回夢見君 | 白居易與元稹
    當時,京城大駭,官員不到天亮不敢出門,皇帝上朝後,大臣們還未到齊。看到這種情況,剛被任命為左贊善大夫的白居易,第一個上疏,請緊急捉捕賊人,洗刷朝廷之恥辱。然而,有人卻認為白居易這是越位言事。之後,又有人誣陷白居易,指責他在母親去世期間寫的一篇《新井賦》,言語浮誇,不合禮制,白居易因此被貶為地方刺史。
  • 白居易與元稹:世間最好的友誼,是找到另一個自己
    一個月後,兩個學霸再次榮登科榜,元稹第一,白居易第四。白居易又是給元母寫祭文,又是往元稹家送吃送喝,把好兄弟照顧得妥妥帖帖。 投桃報李。後來白居易母親去世,元稹一樣是義不容辭: 伯母的祭文,我寫!兄弟這三年的生活費,我出!
  • 扒一扒白居易和元稹這對超級CP之間深情詩句
    中唐時期,也有這樣兩位文人,他們終生為友,而且他們互相寫給對方的詩句,因為後世的解讀和理解,為他們之間的關係,蒙上了一層曖昧的面紗,他們就是元稹和白居易。元稹和白居易相識於貞元十七年,元稹從小機智過人,年少即負有才名,當時與白居易同科及第,相識相交,後來二人還共同倡導了新樂府運動,可謂一生之摯友。
  • 元稹吃白居易的醋,寫下一首千古名作,白居易只好寫千古名作解釋
    「文人相輕古來有之」,可對於白居易與元稹而言,這句話很不成立,《唐才子傳》中說:「微之與白樂天最密,雖骨肉未至,愛幕之情,可欺金石,千裡神交,若合符契,唱和之多,毋逾二公者。」傾心交往三十載,相互唱和九百章。
  • 故事|西湖往事:孤山刻經石壁背後的元稹白居易CP
    大驚!想不到這其貌不揚的石壁,竟然便是讓唐代大詩人元稹專門作《永福寺石壁法華經記》的那一處石壁。在孤山之上這面普普通通的石壁,竟與大唐第一CP——白居易、元稹聯繫在了一起,這也許便是歷史的獨特魅力。原來,大唐吃瓜群眾對所謂前宰相元稹並不感興趣,他們就是想看看從前早已耳聞的情意綿綿之「元白」伉儷。因為元白二人出行時被前呼後擁地圍觀,孤山寺僧人便覺得前宰相元稹是位大名人,眼光確實很準。在經文刻字完成後,苦苦拜求刺史白居易轉請元稹幫忙撰文作記。
  • 白居易給元稹寫過幾百首詩,最美不過這首,比情書還要感人
    其實白居易也很風流,同樣辜負過初戀湘靈,但對於元稹,也是傾注了全部的心血,來澆灌友誼之樹。即便是因為元稹在太和五年去世,讓這段友誼戛然而止,白居易也始終不能忘卻。他經常在夢中記起,也時常作詩紀念。雖然再也得不到元稹的回作,白居易卻絲毫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 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白居易
    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是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白居易,字樂天,他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唐代的科舉考試除了要比試文採,還要由吏部出面考察品行。白居易學問紮實、正直果敢,順利地通過了考核。白居易的在元和年間,向皇帝直言進諫,他甚至敢在朝堂上說,「皇帝錯了。」這樣諫諍之臣很難討得皇帝的歡心,白居易就轉換了策略,他通過寫詩的辦法諷諫皇帝,直言天下事。
  • 元稹:人生只是一場誤讀
    因此元稹與白居易的這段友誼首先讓人驚奇的地方就是,這兩位年齡相仿、境況相近的士人竟能走出文人相輕的怪圈,變成文人相親。白居易在《贈元稹》中說:「自我從宦遊,七年在長安。所得唯元君,乃知定交難。」白居易把元稹看作自己在長安七年唯一的朋友,由此可見他對這段友誼的珍視。
  • 元稹一首讚美菊花的詩,讓白居易念念不忘!
    」同時代的白居易也有「一夜新霜著瓦輕,芭蕉新折敗荷傾。耐寒唯有東籬菊,金粟初開曉更清」的詩句。這些詩句中,詩人特別歌詠讚嘆菊花能在百花紛紛枯萎的秋冬季節,不畏嚴寒,傲霜怒放的勃勃生機。貞元十八年,元稹在長安待選,躊躇滿志的詩人面對秋冬時節卻春意盎然的菊花,寫下了這首詠菊詩,表達詩人對於菊花的由衷喜愛。
  • 元稹的一首詩,只有四句,卻堪比白居易的《長恨歌》
    《行宮》是唐代詩人元稹的一首五言絕句。詩中元稹借宮女的無窮哀怨之情,抒發了自己的盛衰之感,以小見大的點明了唐朝衰敗的重要原因。這首詩也以短小精悍,字字珠璣,具有深邃的意境,歷來評價很高,併入選《唐詩三百首》。
  • 「長慶體」之稱始於宋人,緣於白居易、元稹的文集名
    「長慶體」之稱始於宋人,緣於白居易、元稹的文集名齊梁體詩歌有哪些特點?齊梁體詩歌是在南朝齊、梁時代出現的一種詩風。齊梁體詩歌內容多吟詠風雲、月露,題材狹窄;形式上,多追求音律精細,對偶工整,辭藻巧豔。這個時代出現的文學基本格調世稱「齊梁體」。
  • 白居易夢到元稹後給他寫首詩,元稹回詩一首,最後7字扎心了老鐵
    兩人在攜手同遊的時候更是曾大被同眠,這在杜甫的詩中就有記載「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這樣的友誼可謂是讓人羨慕不已。不過要論唐代關係最鐵的詩人友誼,李白和杜甫只能靠邊站,因為還有白居易和元稹這對「鐵哥們」。元稹在通州時聽聞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哪怕當時他已然病重臥床,依然立馬起身提筆寫下「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來表達對白居易的思念。
  • 白居易「最深情」的6句詩,全是寫給元稹的,最後一句成網紅金句
    例如大名鼎鼎的詩人白居易,先後寫了6句非常深情的詩,結果全都是寫給好朋友元稹的。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一、想朋友的白居易說起來白居易大家肯定會對他的詩特別感興趣,這位大詩人輕易不動筆,一動筆就是驚天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