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學校為新生開展了結核病篩查體檢工作,主要篩查方法為結核菌素皮膚試驗(PPD),很多家長有疑惑,PPD是什麼檢查?對孩子有沒有傷害?做了有什麼意義?.
小編特意梳理了一下家長詢問的主要問題,現就這些熱點疑問一一進行解答。
PPD試驗也叫結核菌素試驗,是用結核菌素進行的皮膚Ⅳ型過敏變態反應試驗,用於判斷機體是否受到結核分枝桿菌感染,進行結核病流行病學調查、發現患者、協助診斷和鑑別診斷、選擇卡介苗(BCG)接種對象並考核其接種效果,藉以判斷機體細胞免疫狀態的一種常用試驗。
開展PPD篩查,目的是判斷學生是否被結核分枝桿菌感染、存在發生結核病的危險。因為肺結核是呼吸道傳染病,容易在學校這樣人群聚集的場所發生。
根據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教育部《關於印發學校結核病防控工作規範(2017版)的通知》(國衛辦疾控發【2017】22號)要求:學校按有關規定將結核病檢查項目作為新生入學體檢和教職員工常規體檢的必查項目,由具備資質的體檢機構進行學校師生健康體檢,並將體檢結果納入學生和教職員工的健康檔案。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為學校師生健康體檢提供技術支持和指導。對發現的疑似肺結核病例,體檢機構要及時反饋給學校,由學校告知學生(或家長)到當地結核病定點醫療機構檢查確診並跟蹤了解診斷結果。
以5IU(0.1ml)PPD於前臂掌側面中下1/3交界處皮內注射。
我國規定以72小時為觀察反應時間,48-96小時內皆可測量反應,用卡尺測量硬結縱橫直徑,記錄方法:硬結(不包括紅暈)平均直徑=(縱徑橫徑)/2,如有水泡、硬結、壞死和淋巴結炎時,均屬於強陽性反應。
結核菌素實驗的陽性標準
大部分情況下是可以直接接受PPD試驗的,除了有以下情況者:
※急性傳染病及其恢復期;
※發熱(體溫超過38℃),嚴重腹瀉者;
※有器質性病變,如心血管、腎臟病的急性期及恢復期
※有全身性皮膚病如溼疹、膿皰病等;
※發育不全或防禦機能不健全的人,如免疫缺陷病等;
※有過敏性疾病,如哮喘、蕁麻疹等病史者或以往預防接種有過敏史者;
※癲癇、癔病等患者和有精神或中樞神經系統病史者;
※體弱、暈針史及嚴重衰竭者。
※接種後不須用棉籤按壓針口,24小時內不得水洗,48~96小時內不要揉、抓,不要在注射部位按壓揉搓和肥皂刺激,不要用激素類藥物,不得用創可貼或其它進行包裹,保持局部清潔、乾燥,否則易引起局部炎症或破潰,影響結果的判斷和局部的修復。
※接種後現場休息30分鐘,以觀察有無不適,如學生因過分緊張出現頭暈等不適,可安撫其情緒,口服白砂糖水,平臥休息後一般會自行緩解。
※注射結核菌素後72小時(3天),醫務人員須回校查驗結果,請學生儘量不要請假。
※PPD試驗檢測可能有全身反應但極少主要表現為低熱,不需作任何處理,若出現高熱則到醫院進行對症處理。
※PPD試驗檢測局部可能出現的反應,主要表現為紅、腫、癢、水泡、黑條(斑)、破潰等。處理方法:局部未破潰、感染則無需處理,數日後自行消退,若抓破、感染或自行破潰則在醫生測量結果後到醫務處進行消毒等對症處理即可。
PPD試驗只是一個篩查試驗,不是確診試驗,其目的是儘可能多的發現疑似肺結核患者,疑似患者還要經過痰檢、拍胸片等方法確診是否患有肺結核。
※結核菌感染者是指人體內已感染了結核菌,但體內的細菌受到人體較強免疫力的抑制,細菌停止繁殖或處於「休眠」狀態,所以感染者本身未出現結核病的臨床症狀,但這些感染者卻通過細胞介導的免疫系統產生了對結核菌的特異性免疫反應,一般在1~2個月可呈現結核菌素(PPD)皮膚實驗陽性的結果。此時胸部X線攝片未發現肺部有活動性結核病變,痰細菌學檢查也未發現結核菌等。結核菌感染者是不會將疾病傳染給其他人的,但一旦這些人抵抗力(免疫力)下降,仍有可能會發生肺結核病。
※ 結核病病人是當結核菌感染者出現明顯的結核病臨床症狀,如咳嗽咳痰二周以上、發燒、體重下降等,經胸部X線攝片發現肺部有活動性結核病變、痰細菌學檢查發現結核菌或其他病理學檢查已經有結核病灶了,他們極有可能將疾病傳染給他人,特別是排菌(塗陽)的肺結核病人。
來源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