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山毗鄰頤和園,遙看香山。六峰連綴、逶迤南北,是西山東麓的支脈,在「山之陽」,它最突出的地方是「土紋隱起,作蒼龍鱗,沙痕石隙,隨地皆泉。」山勢為西北走向,狀如馬鞍,縱深1300米,東西最寬處約450米,主峰海拔100米。山中奇巖幽洞,小溪潺潺,流泉活水。自古,就有風水寶地一說。
明初王英有詩形容:「山下泉流似玉虹,清泠不與眾泉同」。這座山也因此稱為「玉泉山」。
玉泉是水,水的源頭在山上,山因泉得名。
因這裡的泉水「水清而碧,澄潔似玉」,故此稱為「玉泉」。明代的宮廷用水,皆從玉泉運來,並成為民間用水泉源之一。
泉水自山間石隙噴湧,水卷銀花,宛如玉虹,明代以前便有「玉泉垂虹」之說,列為燕京八景之一,為元、明以來京郊有名的風景遊覽地。
玉泉山的水質,甘冽醇厚,天下聞名。相傳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常到此處觀景。最懂享樂、最有生活情趣的乾隆皇帝還一門心思想弄清楚到底是哪兒的水最好,於是收集天下名泉的泉水來與玉泉山的泉水「PK」。
過去,人們常以水之輕重衡量水質,認為水「質貴輕」,「重者劣」。歷代古人多以江西廬山谷簾水或長江金山水為第一。乾隆為了評判天下各泉名水優劣,令內務府制銀鬥測量,其結果是:濟南珍珠泉鬥重一兩二釐;長江金山水一兩三釐;惠山虎跑泉水一兩四釐;平山水重一兩六釐;涼山、白沙、虎邱、碧雲寺諸水重一兩一分,只有玉泉、伊遜兩地之水重一兩,水輕質甘氣美。從此,玉泉水定為清宮專門飲用之水。乾隆親題「天下第一泉」碑,並做詩:功懲無雙水,名稱第一泉。
用玉泉山泉水灌溉的「京西稻」至今都是名貴大米。元代宰相耶律楚特用玉泉水制墨,命名「玉泉新墨」,也是上等佳品。
據說乾隆皇帝遊江南時,專門用車運玉泉水,供路上飲用。但到了濟南,一嘗趵突泉的水,認為比玉泉水還要清冽甘美,就把天下第一泉的美名又賜給趵突泉。並從濟南開始往南,改用趵突泉水。
乾隆非常喜歡玉泉山的風光,對園內景致親自定為「十六景」,每景以四字命名,並各題詩一首,「十六景」名為:廓然大公、芙蓉晴照、玉泉趵突、竹壚山房、聖因綜繪、繡壁綜繪、溪田課耕、清涼蟬窟、採香雲徑、峽雪琴音、玉峰塔影、風篁清聽、鏡影涵虛、裂帛湖光、雲處鐘聲、翠雲嘉蔭。
今天所能看到的只有「玉峰塔影」了,它也是頤和園借景造園的點睛之筆,在頤和園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遠眺玉峰塔。
乾隆雖然給十六景命名,但他認為:玉泉山蓋靈境也。雖亭臺點綴,時有晦明;而山水吐納,嵐靄朝暮,與造物相始終。故一時之會,前後迥異;一步之移,方向頓殊。吾安能以十六景概之。
玉泉山是封建帝王的御園,沒有皇帝特別恩賜,即使是朝廷大臣,也無法入內。乾隆年間,曾賞賜大學士、尚書等十餘人隨遊玉泉山。胡廣曾作詩:玉泉之山下出泉,泉流樹色鏡中懸;卻帶西湖連內苑,直下通津先百川。朱日藩曾詩曰:笑指蓬萊石,春桃幾樹花;仙潭馴白鹿,童子戲金沙;一榻居士室,三車長者家;憑君磨素壁,重過賦青霞。
玉泉山由於倚山面水,而距中都城不遠,所以在公元十二世紀末,就被統治者看中。相傳金章宗曾在這裡建有玉泉山行宮、芙蓉殿。到元明以來,也都成為皇帝遊幸避暑之地。十三世紀末,元世祖忽必烈在這裡建成昭化寺;明英宗年間,建有上下華嚴寺等。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將原有行宮、寺廟翻修擴建。康熙三十一年,將原先「澄心園」改名為「靜明園」。
規模壯麗的玉泉山靜明園成為「三山五園」之一,而名揚四方。1860年英法侵略軍將這裡破壞,清光緒年間,又重新得到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