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注意力(專注力)一直是廣大父母關心的話題。注意力好的孩子,一般學習也好,而學得好,也更容易獲得成就感,性格也就更樂觀自信。但不少爸媽也有煩惱,比如有個媽媽說:
孩子看動畫片、玩遊戲可以紋絲不動,可是一寫起作業就東張西望;玩樂高能玩1小時,看書堅持不了10分鐘,為什麼會這樣?
另一個媽媽說:
孩子二年級了,老師總說他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聽講,常把老師的話當耳旁風,怎麼辦?
還有一個媽媽更焦慮了:
兒子3歲多,幼兒園小班,老師說他注意力不好,上課坐不住,玩玩具也是一會兒玩這個,一會玩兒那個,這麼小就多動不專心,怎麼辦?
父母著急可以理解,不過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注意力會越來越好,理論上講,我們不必太焦慮。不過,我們需要了解孩子注意力發展的過程,才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給予正確的幫助,讓孩子有更好的注意力,更強的學習力。
我們分年齡階段來看。
1,早期注意力發展的特點
嬰幼兒有個很大特點,就是總被新奇的事物吸引,更關注新鮮事物,反覆呈現同一個東西,他們很快就失去了興趣。
這不是注意力不好,而是我們人腦天生就更關注新奇的東西。嬰幼兒保持靈敏,不斷觀察,不斷看新鮮,才能迅速地學習,並適應周圍環境。嬰幼兒可以飛速地接收新信息,學習能力非常強。新生兒要3~4分鐘判斷一個東西是不是熟悉的,但4~5個月的嬰兒只要10秒就能判斷出。
因此,注意力好不是說專注一個東西時間越長越好。如果一個人一直只注意一個東西,而不會轉移注意力,這反倒是有問題的。
所以,開篇說的那個3歲多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很正常的。如果他不關心新玩具新東西,很多新鮮事物他就注意不到,反而無法接收新信息,這恰恰是不利於注意力發展的。要知道,人腦是為學更多新知識而設計的。
當然了,孩子將來是要完成很多學習任務的,以目標為導向的學習要求孩子能專注。嬰幼兒時期能不能向這個方向培養呢?答案是可以的,具體可以這樣做。
2,早期注意力培養策略
(1)共情關注
小寶寶總是被新鮮的東西帶著走,更多時候是被動吸引。但是1歲後,孩子開始有了有意識的行為,能主動控制自己的意志,有了持續關注的能力。這時我們可以用行動和語言鼓勵孩子持續關注。
心理學裡有個概念叫「共情關注」,意思是在同一情境下,同一時間,和孩子關注同一個事物。
比如孩子玩一個小汽車玩具,我們可以說,「燈亮了,輪子轉起來了,汽車鳴笛了……」,這些話可以讓孩子的注意力更持久。
每天抽出一定時間高質量地陪伴孩子,和孩子玩耍,一起讀讀書等,都是提高孩子專注力的好方法。
(2)自控力訓練
學齡前兒童的注意力增強和抑制有很大關係,「抑制」這個詞乍一看似乎不好,但它不是壓制孩子的意思,而是幫助孩子控制自己,刻意不去注意某些信息。
比如可以和孩子玩這樣的遊戲,拿出太陽的圖片,讓孩子說晚上,拿出月亮的圖片,讓孩子說白天;指令說出左手,孩子要出右手。
這類遊戲要求孩子的行為和聽到的信息不一樣,他要能夠抑制自己,排除幹擾,這也是一種自控力。3、4歲的孩子玩這類遊戲會有困難,6、7歲的孩子玩起來就容易了,這也因為大腦的執行功能進步了。
平時和孩子玩耍時,通過描述、提問、建議,讓孩子在感興趣的事情上持續關注,鍛鍊自控力,經過2年的訓練,孩子的認知水平將顯著提高。
(3)培養傾聽能力
孩子還小時,就該培養孩子的傾聽能力了。傾聽不是單純地聽話、服從,傾聽是處理聽覺信息並回應,也是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如聽課。
小時候缺乏傾聽的練習,上學後容易出問題,比如不聽老師指令,對老師的話聽而不覺,或者聽不懂、記不住等等。
專心聽人說話,大腦要花費能量,要排除幹擾,處理信息,需要一定的注意力。平時我們跟孩子說話注意眼睛對視,牽著孩子的手,領著孩子做事,這樣的交流方式不知不覺就在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耐心和孩子交流、遊戲、傾聽他們說話,也會促進孩子的社會化發展、語言發展,是細水長流的事。
1,學齡期注意力發展的特點
孩子到了6歲左右,大腦發育出現一個顯著變化,就是神經髓鞘化。髓鞘化,通俗地說,就是神經被髓鞘包裹起來,就像電線外有一層絕緣皮包裹一樣。
髓鞘化的進程比較緩慢,可以持續到20歲左右,甚至更長。它讓神經系統處理信息的速度更快、更有效。具體說來有兩個顯著特點:
(1)大腦處理信息的容量增大
也就是大腦能同時處理的信息更多了,可以多任務切換。不過,剛上小學的孩子,處理信息的容量還很有限,一次給他們的指令不要超過3個,而且指令要簡單、清楚,儘可能地多重複指令。
(2)大腦處理信息的速度加快
可以明顯地看到孩子的反應速度變快,機靈許多。例如教4歲的孩子做算術,他可能顯得遲鈍,轉不過彎,但是6歲的孩子會理解得快很多。不過運算多了,比如連加連減,往往會算著算著就跑神了,這都很正常,因為前面說了,孩子大腦處理信息的容量還有限。
2,學齡期注意力培養策略
了解了以上孩子大腦發育的特點,就會明白對孩子注意力的要求還不能太高,他們的大腦和成人的比起來還是差很多。所以,首先我們大人要有同理心,能理解孩子,接納孩子。
(1)一次目標不能定太多
比如陪作業時,一次要求不能多。又要寫字工整,又要寫得快,又要格式正確、不寫錯字,這些要求孩子是顧不上的,不是他們不聽話,是能力還夠不著。一次只要求一兩項,慢慢來,才符合孩子的水平。
(2)執行注意力的培養
執行注意力,就是根據目標分配注意力,包括對錯誤的覺察及糾錯,對整個任務的檢測,面對新環境/困境的調整等。孩子需要抑制不合適的反應,激活合適的反應,也就是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意志,適應當下環境。
比如剛上學孩子經常把相近的字弄混,「睛」和「晴」分不清,「籃」認作「藍」等等,這就是執行注意力沒那麼好。可以教些認字的好方法幫助孩子。
可以看到,執行注意力也考驗自控力,平時讓孩子多做一些需要主動調遣注意力的活動,如閱讀、畫畫、拼圖、體育鍛鍊等等,而看電視、玩遊戲這類受刺激驅動注意力的活動則要控制,當作適量放鬆消遣就好,不可沉迷。
(3)培養自主感、勝任感
注意力和動機有很大關係,喜歡的事我們可以專注很久,乏味的事就經常走神了。孩子也是一樣,比如玩起玩具很專注,可是學習卻堅持不了10分鐘,這就是缺乏動機。
怎樣讓孩子對學習有動機呢?
給獎勵或懲罰是一方面,但我們更希望孩子自覺,也就是有內在的動機去學習。心理學家瑞安和德西提出的自我決定論認為,人有3種需要:自主感、勝任感、歸屬感。擁有這「三感」,一個人才更有內在動力。
首先要讓孩子有自主權,做事情有自我意志和自由選擇。如果孩子所有的活動都在大人的安排下,控制下,孩子很難不厭倦。對於作業,只要時間允許,可以讓孩子自行安排,作業完成後,孩子要有一定的自由支配時間。
另外,勝任感,很多時候,一件事看上去困難、乏味,可是做好了我們就會喜歡,因為有了勝任感,成就感。
比如孩子不喜歡寫作業,不能總催他「快寫,快寫」,而是要實實在在地幫助孩子解決作業中的難題,孩子看到自己作業寫得好、寫得快,能力變強了才不排斥寫作業。
1,小學生注意力發展的特點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控力增強,完成一個任務時,孩子抑制不合適的行為衝動越來越好。到了小學,他們持續注意的時間會越來越長,同時注意力會變得更有選擇性,更具靈活性,也更有目的性,這些在青少年期還會持續進步。
二年級後,孩子懂得選擇注意與任務有關的信息、線索,注意力更聚焦。比如記單詞,三年級的孩子會想些方法,有策略,一年級的還不太會。
另外,孩子的元認知能力也在發展。元認知,通俗地說,就是思考自己是怎樣思考的,自己是怎樣學習的。例如一些孩子能說出自己的學習什麼時候做得好,什麼時候做得不好,遇到困難,會主動想辦法解決,學習主動而有目的。
這種「向內看」的能力能幫助他們更好地調整學習策略,注意力策略。在發展心理學裡,這叫認知自我調控。
有的孩子到了小學高年級知道要主動做作業,主動預習、複習等,都是認知自我調控的表現。有研究表明,自我認知調控能強有力地預測一個孩子的學習是否成功,也就是所謂的學霸體質。
2,小學生注意力培養策略
(1)培養元認知能力
孩子上學後,我們不要只是單純地說「你做這個的時候,注意這點就行了嘛」,因為孩子還注意不到,或者有時他明白了,但做不到自我控制。策略的運用,還需要很長時間,需要大人反覆提醒,自己反覆練習。
平時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多「向內看」,例如做錯的題記錄下來,過一兩周再做一遍。考試沒考好,仔細詢問孩子當時是怎麼想的,檢查當時思維的漏洞,再用同類型的題練習幾次,直到弄懂為止。
這樣訓練幾年,三年級後,孩子可以比較好地、有意識地排除幹擾,調整注意力的方向,運用好策略。平時我們多陪伴、多觀察,必要時指點一下,孩子到了四、五年級將出現質的變化。
(2)多任務結合提升注意力
好的老師上課會很生動,課程安排很豐富,他可能先用一個故事引入課程,再提出問題和學生互動,接著再看一個視頻,然後又讓學生分組討論……一堂課下來,學生積極完成了多項任務,一點兒不走神。
學生注意力集中就和老師多樣的課堂形式有關。沒錯,改變任務結構,可以改進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
總的來說,互動型、主動構建型任務比消極型任務更能讓人保持注意力。學習時有對話,孩子能自由表達自己,或者主動參與構建一個活動,結合自己的實踐解決一個問題,要比只是被動地看、聽更能集中注意力。
我們輔導孩子學習時也可以用上這個辦法,把學習變得多樣化。比如背課文可以和孩子一起讀、背,增加互動,還可以畫思維導圖來背,設計成角色扮演遊戲來背,等等。
說了這麼多,可以看到,注意力和許多事情相關。但心理學上,注意力的研究還有很多方面,如注意力和認知能力有關,和視覺搜索有關,和情緒有關,還有注意力有偏差,有人研究年齡和注意力的關係,有人研究注意力的策略、模型等等,很多很多。這裡談的,只是滄海一粟。
表達這一點是想說,養育孩子,我們要謙卑。大腦的發育,大腦如何學習、工作我們知之甚少,所以少一些「上帝視角」,多理解孩子,接納孩子,只有謙卑,才能持續進步。與大家共勉。
---END---
參考資料:《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