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丁寧 攝影報導)在眾多家長眼裡,只要是能考取高分的學生就是優生,考試分數成為判定孩子是否優秀的衡量標準。但這種教育觀念已經不適應現實社會的發展需要。如今對優生的衡量標準被重新定義,除了學習成績要優異外,認知、情意、社會特質等多個方面都應該優秀,這樣的學生被稱為「資優生」。2月3日,由四川省教育科學研究院主辦,成都七中承辦的四川省第三屆「資優生家校共育高峰論壇」在七中林蔭校區舉行,該論壇雲集國內、省內眾多專家以及名校教育學者圍繞「培育資優生核心素養,為拔尖創新人才成長奠基」進行了建言獻策。
成都七中校長易國棟:優秀學生被重新定義,高分並不代表成才
據成都七中校長易國棟認為,當下我們處在一個重新定義優秀學生標準的時代,即高分不代表成長,成長與優質教育的定義也隨著改變,「成都七中雖擁有百年積澱,但美譽度只能代表過去,這是一個被重新定義的時代,如果不思進取,老樹不發新枝,彎道被超車的情況,或是被時代淘汰,也會發生,因為這個世界正在殘酷地懲罰不改變和不進取的人」,此外,他表示,目前,學校也在研究如何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模式,更好地為拔尖創新人才的個性成長奠基。
當下,高中的類型多樣化,包括職業高中、普通高中、國際高中,其中,普通高中包括了普及型高中、特色型高中、以及學術型高中,而成都七中則屬於學術型高中,學校承擔著為國家培養英才的任務,要培養有責任感、有獨立人格、有思想會思考的學生,為國家強盛、為民族復興、為人類社會的進步承擔責任,是學校學生的人生內涵,「新時代的教育要培養偉大時代的參與者、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們的教育不培養旁觀者、反對派和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他提到,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在各種教育元素中,社會教育是最廣泛的教育,學校教育是最正規的教育,自我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家庭教育是最長久的教育,「父母是第一老師,家庭是永遠的學校,良好的道德品質培養主要靠家庭,知識的傳授主要靠學校,家校協手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周彬:教育分層次,優秀的人應具有話筒感
現場,華東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院長、教育系教授、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教授、教育學博士周彬圍繞「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教育轉型」進行了演講。
他提到,教育是分層次的,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之後,升學率也會隨著提升,兩者先後順序不應被顛倒,「武俠小說有一個特點,凡是練獨門絕技的,最後都走火入魔了,教育亦是如此,如果一門心思只看升學率,也會走火入魔,陷入死胡同」。
什麼樣的學生符合「資優生」?他表示,當下「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時代已經過去,知道知識越多的人,未必就是「知識分子」,可能僅僅是「知道分子」,「我們要培養有話筒感的人,用聲音去影響人,同時,要培養孩子的舞臺感,站上講臺能夠揮灑自如的表現自己,帶動別人」。對於當下存在「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的觀念,周彬卻持有不同看法,他表示,興趣不應該作為學習的起點,而應當作為學習的結果,「當學習有成就感時,才能激發興趣,帶著責任感的興趣,才能更加持久」。
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周濤:人才成長需要「快樂」和「純粹」
電子科技大學網際網路科學中心主任、教授周濤是成都七中2000屆的學生,他在現場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成都七中交給我獨立和自由。在高中時,不僅僅是搞信息學競賽,還組織了讀書會,讀了大量的人文類書籍。有的考北大清華,甚至考狀元的學生,是用無窮多的試題,以汗水和淚水,獲得了高分,但這未必是成功。作為校長,作為老師,作為家長,要思考最需要給學生什麼?要給孩子真正需要的東西,自由和獨立的人格。」周濤說,要集中力量去追求自己應該追求的東西。在七中為什麼要講「快樂和純粹」?在七中風清氣正,價值觀是正確的。個人的成就要看為社會和國家做了多大貢獻,個人所得是你個人努力得來的。付出努力是收穫成果的不二法則。在成都七中,機會很多,並且每一個機會都是公平與公開的。因為純粹,所以快樂。不能純粹,就會被很多物慾和雜念所裹脅。同時,周濤認為要成為一名拔尖創新人才還必須要有格局和視野。「在高中時,聽了很多報告,這甚至於超過很多大學。」周濤說,作為卓越高中,一定要知道全世界在幹什麼,什麼是前沿和未來,並把你這個知道告知學生。例如,研究史丹福大學、牛津大學等頂尖大學是如何錄取人的,開設了什麼樣的課程。否則,你就會落伍。看最好的地方,最好的未來,他們需要什麼東西。
上海市閘北中學校長劉京海:大器早成是個案,大器晚成是規律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當代教育名家、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市成功教育研究所所長、上海市閘北中學校長、上海市田家炳中學董事長劉京海認為,教育是有計劃、有目的的行動,是一個教育走向自我教育的社會化過程。
他提到,教育應該以遺傳為前提,把潛在的遺傳的聰明變為現實的聰明,同樣,每個孩子都可以並且應該接受教育,每個孩子都是資優生,「當一個校長、老師將每個孩子都當做是資優生來培養時,資優生就會越來越多」。
如何培養孩子?現實生活中,有家長提到「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但劉京海卻認為,此話存在不妥,在他看來,大器早成屬於個案,而大器晚成才是規律,教育與成熟也存在一定關聯。
此外,他表示在教育的過程中,要學會長善救失,適合學生發展的才是最好的,「不具備名校實力的學生,不巧進了名校,如同將一隻羊放入狼群中,適得其反,教育的意義在於讓學生明白,自己的成功多於失敗,而不是讓孩子們在學習中,不停的從難題中發現『自己很傻』,這樣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讓人自信,自信方能自主。」
在資優生的培養上,他強調,家校融合促進資優生的健康發展,而理念協同是培育的前提,發現學生是突破口,路徑是方法是關鍵、人格培養是核心,「特殊人才需要專家來專業測試,喜歡唱歌和適合唱歌兩者有本質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