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中國的幾次人口大遷移,看看自己根脈接在哪?

2020-12-18 騰訊網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傳家風丨揚正氣丨鑄族魂丨促發展

中國歷史上無數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對於中國人口分布狀況的形成有著巨大影響,它在客觀上大大促進了中國多民族的融合和經濟文化的交流

永嘉之亂:時間:西晉末年

永嘉指西晉晉懷帝司馬熾的年號,西晉惠帝時,朝廷腐敗,發生八王之亂。永興元年(304年),匈奴貴族劉淵起兵於離石(今屬山西省),國號漢(後來的前趙)。晉懷帝永嘉四年(310年),劉淵死,其子劉聰繼立。次年四月其將石勒殲晉軍十餘萬人於苦縣寧平城(在今河南省鹿邑縣),並俘殺太尉王衍等人。同年劉聰又遣大將呼延晏率兵攻洛陽,屢敗晉軍,前後殲滅三萬餘人。六月呼延晏到達洛陽,劉曜等人帶兵前來會合,攻破洛陽,縱容部下搶掠,俘虜懷帝,殺太子司馬詮、宗室、官員及士兵百姓三萬餘人,並挖掘陵墓和焚毀宮殿,史稱「永嘉之亂」。

大量人口為避戰亂從中原遷往長江中下遊,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史稱「衣冠南渡」。大量的僑州、僑郡在國都建康周圍設立,深刻地影響了東晉的政治面貌。同時,客觀上促進了長江中下遊經濟的發展,中國古代經濟中心進一步遷往南方。

一般認為,現代客家人的始祖,大多是來自於此時期漢人大規模南遷入閩的中原人。(一般認為,閩南人的始祖是唐以後遷去福建的)

安史之亂:發生在唐朝時期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所發生的一場政治叛亂,是由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同中央政權爭奪統治權的戰爭,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是因為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

安史之亂歷時八年,給唐王朝的社會經濟造成嚴重破壞。更為嚴重的是,此後中原地區陷入了長達百年的藩鎮割據的混亂狀態,相對和平的南方再次成為中原居民逃避戰火的首選之地。從湖北荊州至湖南常德一帶,因移民而增加戶口十倍。在太湖流域,人口也有顯著增加,吳縣移民可能佔到全縣戶口的三分之一。由襄州沿漢水南下經郢、復至鄂,諸州戶口都有不同程度增加,連移民路線都斑斑可考。

靖康之亂 :發生在北宋末年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於北宋宋欽宗靖康年間(1126~1127年)因而得名。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靖康之恥導致了北宋的滅亡。

關於這次逃亡,很多明清小說、戲曲中都有記載。累計南下移民500萬,是最大的一次中原漢民族南遷。今東南各省,甚至遠至福建、廣東都有大量北方移民,其中比較集中的地區是蘇南浙江一帶,更加密集的移民區則是從蘇州至寧波一帶,當然最高度集中是在杭州城裡。這次移民活動,形成了今天世界上影響巨大的「客家人」族群。金入主中原不久,蒙古崛起,繼續南下侵佔中原。中原人不斷南遷,河南十室九空,成了歷史上人口最少的時期。

明朝大移民:發生在明朝初年

明朝大移民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樂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先後數次從山西的平陽、潞州、澤州、汾州等地,中經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處辦理手續,領取「憑照川資」後,向全國廣大地區移民。元末戰亂之後,歷經20餘年,朱元璋統一了天下,但是,此時的江山已是遍地瘡痍,布滿了戰爭的創傷;山東、河南、河北一帶多是無人之地。為了恢復農業生產、發展經濟,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鞏固明王朝的統治,明洪武年間,朱元璋採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遷移。

明王朝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朱元璋決定從山西移民填充華北平原,其中移民河南93萬人,移民山東121萬人,移民河北41萬人。今天河南、河北、山東有很多人都以洪洞大槐樹為祖居地的,這不僅是人們的代代口口相傳,也見之於家譜、史冊。僅豫西地區,從大槐樹的移民後裔就佔了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見,古代中原的漢族人一大半在這時已經南遷。而今天的中原人有三分之一都是當時晉南移民的後裔。明初經洪洞縣大槐樹處遷往全國各地的移民曾達百萬人之多,其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影響之深,不僅在中國歷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見的。這對於當時的明王朝以及後來的社會發展,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也出現了江西填湖廣事件,在洪武年間(早期)湖北地區的174萬總人口(不包括施州地區的少數民數人口)中,土著人口佔43%,移民人口佔57%。根據各府的移民原籍作一統計,在湖北的98萬移民人口中, 江西籍移民約為69萬,佔總人口的70%。

湖廣填四川:發生在清朝時期

湖廣填四川是指發生在清朝的一次大規模的移民。張獻忠入川,四川成了四戰之地:明軍濫殺,清軍濫殺,地方豪強濫殺,鄉村無賴濫殺邀功,張獻忠更大開殺戒;繼而是南明與清軍的戰爭;還有吳三桂反清後與清軍的戰爭。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戰亂和屠戳。據官方統計,四川全省殘餘人口約為60萬人,成都全城只剩下7萬人,一些州縣原有人口只剩下10%或20%。

清政府在統一後,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勵外省移民入川墾荒。如規定凡願入川者,將地畝給為永業。各省貧民攜帶妻子入蜀者,準其入籍等。對入四川招民優惠政策與各級官吏的政績升遷、獎勵墾荒招民緊密聯繫起來;在賦稅政策上實行額外的優惠。康熙下詔對移民墾荒地畝,規定五年起才徵稅。並對滋生人口,永不加賦。還規定對移民原籍地當局和入四川落業定居地當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實,安排上戶籍、編入保甲。這些政策為移民創造了好的環境和條件。

湖廣是個大地理概念,包括兩湖、兩廣、江西、福建等南方省份。在一個世紀內,四川接納移民達600多萬人。當代四川人口中 80%以上的家庭是清代「湖廣填四川」大移民的後裔,總數達六、七千萬人之巨,在成都,這個比例更高,達95%以上。如朱德在《我的母親》中介紹,祖先就是湖廣填四川時廣東遷移過來的,陳毅、聶榮臻的先祖來自湖南,吳玉章、郭沫若的先祖來自福建,劉伯承、羅瑞卿的先祖來自湖北,鄧小平的回籍祖來自廣東等。

粵、閩下南洋:發生於清朝時期

不堪戰亂的普通百姓和權力失落的前朝貴族紛紛移居海外。由於地緣上的毗鄰關係,東南亞成為中國移民的遷徙地和避難所。因此這種遷徙歷史上稱為「下南洋」。

從明末清初開始的,到清朝末年達到高潮。到1905年,海外華僑總數已達700萬人。直至近代幾次革命低潮時期,都有逃避政治迫害的中國人移居東南亞。下南洋的流民,來自全國大部分省區,但福建、廣東人佔95%以上。這與自然、人文因素極有關係。閩、粵兩省海岸曲折,人民與海相習,這是內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兩省距離南洋較近,往返方便,路近費省。據統計,印尼兩億人口中,約一千萬是華人;馬來西亞兩千五百萬人口,華人約六百萬;泰國六千五百萬人口,華人約二千萬,佔了將近三分之一;新加坡三百多萬人,華人多達90%,是海外華人佔所在國人口比例最高的一個國家。

走西口:發生於明朝至民國初年

西口,狹義的西口指長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殺虎口;陝西府谷口;河北獨石口。民間所說的「走西口」中的西口指長城北的口外。走出山西殺虎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攬經商天下的歸化與綏遠(統稱歸綏)、庫倫和多倫、烏裡雅蘇臺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區。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陝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

闖關東:發生在清末,民國時期

「闖關東」是中國近代向東北移民的略稱,闖關的以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人為多,而其中又以山東人為最。山東又以膠東最多,幾乎村村、家家都有「闖關東」的,甚至村裡青年人不去關東闖一闖就被鄉人視為沒出息。關東之要「闖」,清王朝把東北作為龍興之地,是不準漢族遷入的。明朝末年的漢族人,要麼逃回關內,要麼變為滿族了。還因為隨著日、俄對東北的開發,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第三,因為內地曾發生了光緒3年、民國18年、民國31年三次大災荒,內地居民扶老攜幼,結隊成群,逃荒到東北,以投靠親友,並可開種荒地。

民國時期歷年進入關東地區的人數多寡不一,但至少也在20萬人以上,而超過百萬人的年份有4年。清代、民國時期累計各超過1,000萬。可以說,今天東北超過8成人的祖先,都是那個時期的移民。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中國人口大遷移:2019
    本文是對2018年報告《中國人口大遷移》的更新和完善,以清晰的邏輯揭示人口遷移的普遍規律,用詳實的數據分析中國人口大遷移的歷史和趨勢。人口遷移的基本邏輯:人隨產業走、人往高處走。中國人口大遷移:從城市化到大都市圈化。1)跨省人口遷移:從改革開放前的向東北集聚,到改革開放後的孔雀東南飛,再到2010年以來部分回流中西部,2015年以後粵浙人口再集聚。2014年開始,東北三省人口先後陷入負增長。
  • 澤平宏觀:中國人口大遷移的新趨勢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遷移經歷了從「孔雀東南飛」到2010年後的回流中西部,再到近年的粵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中西部並存。從城市層面看,近年向粵浙集聚的人口主要在大都市圈,而回流中西部的人口也主要是向大城市集聚。中國已經進入都市圈城市群時代!
  • 中國人口大遷移:3000個縣全景呈現
    我們在業內提出了廣為流行的標準分析框架:「房地產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2017年推出的《房地產周期》專著成為超級暢銷書。本文是我們對《中國人口大遷移:2019》及2018年兩篇人口遷移報告的進一步深化,採用的縣級人口數據比2018年報告更加完整和準確,將在探討多維人口指標的基礎上,全景呈現全國近3000個縣的人口大流動大趨勢。
  • 任澤平:中國人口大遷移 3000個縣全景呈現
    (原標題:任澤平:中國人口大遷移,3000個縣全景呈現)
  • 中國人口大遷移:未來2億新增城鎮人口,主要分布在這19個城市群...
    中國人口大遷移:從城市化到大都市圈化。1)跨省人口遷移:從改革開放前的向東北集聚,到改革開放後的孔雀東南飛,再到2010年以來部分回流中西部。,從城市化到大都市圈化2.1 全球人口遷移:從低收入地區向高收入地區,從中小城市向大城市2.2 美國人口遷移:從鐵鏽8州到西-南海岸,大都會區化2.3 日本人口遷移:從向三極集聚向東京圈一極集聚3 中國人口大遷移
  • 中國歷史上羯族後裔:「胡同」或源於古希伯來語【2】
    原標題:中國歷史上羯族後裔:「胡同」或源於古希伯來語   對話石旭昊:「遍地是北辛莊」   記者:在你的書中,你特別提到了北辛這個地名,並且還提出「遍地是北辛莊」的說法。你所認為的「北辛」,有著什麼樣的含義?
  • 中國歷史上幾次嚴重的自然災害
    1.明朝嘉靖時期地震 中國歷史地震中傷亡最多的一次地震發生於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 (1556年1月23日),陝西華縣(34.5°N,
  • 中國六次人口大遷移,張家人您的祖先從哪裡來?
    無論什麼時候,中華民族對自己的來源都是充滿好奇的。 對於尋根溯源,中國人總是有特殊的感情,是家譜中最重要的部分。 要修譜,第一件事就是要搞清自己家族的源流。 中國人的家譜,就是一本本散落的家族源流史。
  • 中國最後一個原始村落在哪?跟胡歌一起去看看​
    中國最後一個原始村落在哪?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方略,雲南在脫貧攻堅道路上取得了階段性成效。△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為翁丁村村民住房歷史圖片,下圖為現在的翁丁村民居住房屋。
  • 洛陽是中國歷史上十三朝古都,可你知道是哪十三朝嗎?
    洛陽,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是世界歷史文化名城。欲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人們常用司馬光這句詩概括洛陽的滄桑巨變,它有著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 ,河洛文化一直被稱之為「華夏根脈」。
  • 中國歷史上羯族後裔:「胡同」或源於古希伯來語
    天台山上疑似十二族代表在「琅琊臺」奉「燒獻祭」記石,右邊刻四字「王其焚吉」。意思是:「大王登基周年,奉燔祭求吉祥」。  「丫頭」、「什麼」、「胡同」、「村」……這些詞彙對於中國人來說,自然不會陌生。
  • 盤點中國歷史上歷次人口普查!
    據史家查證,世界上最早實行人口普查的是中國。中國歷史上人口普查,於《周禮》中就有記載,歷經漢、唐、元多朝代漫長的實踐,不斷總結經驗從粗略到精細,從不規範到規範,從不夠科學到比較科學,到明代初期形成了相當接近現代水平的人口普查管理制度。明朝以前人口登記,基本上是按納稅人為準進行統計,總人口數掌握不準,到明朝初年就開始實行一種名叫「戶帖」的戶口管理制度,類似於現在的戶籍制度。
  • 阿里巴巴今日關閉雅虎郵箱 百萬用戶大遷移
    首頁 > 動態 > 關鍵詞 > 雅虎最新資訊 > 正文 阿里巴巴今日關閉雅虎郵箱 百萬用戶大遷移
  • 中國歷史上六次人口大遷徙,你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嗎?|國際移徙者日
    如果從族譜上追溯,中國人的遷徙歷史如同無數條交錯的大河,從一處湧出、奔騰,然後在某一處匯聚、分叉,蔓延逶迤成支流、溝渠,乃至溪澗。在氣候、歷史、土地、糧食、財富以及各種偶然命運的驅趕下,中國人遠投荒野,然後讓荒野成為故鄉。儘管存在大量附會、臆想和偽造,中國漢族各個姓氏的族譜,依然能夠粗略勾勒出漢族人在歷史中遷徙的路線。
  • 華夏歷史上曾多次出現字輩混亂現象,唯獨這個姓氏卻排序異常工整
    當一個外國人來到中國的時候就可能看到這樣的一種奇怪現象,一位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對著一位小孩子喊叔叔,這種現象在我們國家事比較平常的,究其原因也就是中年人的輩分沒有小孩子大,而這也是字輩亂的表現之一。那麼哪一個字輩是最亂的?哪一個又是最整齊的?
  • 不忘歷史根脈 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今天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需要更加充分地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營養,更加自覺地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滋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誠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範,有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
  • 何鋒:傳承非遺 留住民族紡織藝術根脈
    何鋒:傳承非遺 留住民族紡織藝術根脈 2014-07-11 10:25:09 來源:網上輕紡城  中國家紡協會副秘書長何鋒日前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 唐山陶瓷根脈一覽無遺(組圖)
    唐山陶瓷博物館:唐山陶瓷根脈一覽無遺  一件件實物展品、一件件精美的瓷器,仿佛訴說著一段難以忘懷的記憶,唐山陶瓷根脈在這裡一覽無遺。  首家以陶瓷為主題的專業博物館  唐山陶瓷博物館坐落於唐山陶瓷的發祥地彎道山區域內,是由路北區投資興建的重點文化產業項目,是2017年唐山市十大實事工程之一,是唐山首家以陶瓷為主題的專業博物館。
  • 留住農耕文化的根脈
    中國自古是一個以農業立國的大國,農耕文明一直伴隨中華文明的歷史腳步。當今時代正處在農耕嬗變的歷史節點上,我們該如何傳承農耕記憶、弘揚傳統文化?  我們的民族從農耕原點走來,我們的祖輩從農村原野走來,我們的文化從庶民百姓走來。
  • 看新聞學英語:高成本導致「工業大遷移」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語法詞彙>語法指導>正文看新聞學英語:高成本導致「工業大遷移」 2012-10-23 10:51 來源:china daily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