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看過一個來自皮克斯的動畫短片《Piper》,短短的6分鐘,濃縮了一個稚嫩的小生命成長要經歷的重大課題。有一個令我印象深刻的畫面是,在小磯鷸(一種海鳥)到了該獨立捕食的年紀,在身後的媽媽,把它一步步推向了滿是風浪的大海。
今天我們就來討論對孩子放手這個話題。
為什麼當媽媽/爸爸這麼『累』
先前我遇到過這樣一位媽媽:
▼
每天下班回家後,都是一場硬戰。怕兒子長不高督促他每天跳繩一百下,再準備水果和牛奶,開始寫回家作業。
兒子字寫得不好,每次媽媽一看到他的筆劃不對,就嚴厲地說「橡皮擦呢」,兒子立馬就開始掉眼淚。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只要媽媽的口氣和臉色變陰沉,兒子就會瘋狂地猛眨眼睛開始哭。
一開始媽媽還以為可能眼睛出了問題,醫生卻說沒什麼問題,注意用眼衛生。
他的眼睛沒有過敏
而是對「媽媽」過敏
之前在我的線上直播時也收到過以下幾類問題:
▼
- 孩子今年9月要升4年級,我覺得我是個對孩子很上心的媽媽,特別是對他的作業問題上,我跟他相互搏鬥了3年了,從彼此看不慣,發展到了一談到學習就眼紅的程度。
- 我在女兒的教育上是完美主義者,從學校教學內容到她的興趣愛好我都全程負責,親戚朋友見了她都會誇她優秀,但這兩年我漸漸力不從心,感覺女兒特別依賴我,不太會自己思考,那天讓她練琴起了爭執,她最後跟我說:「我這都是為你學的,你還要麼高要求。」
很多家長在孩子上了學後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明明自己安排得很周全,為什麼越是用心用力,在孩子身上體會到的挫敗感卻越深?
焦慮父母症候群,成為了很多父母的通病。其實,這一種焦慮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會在父母心中紮根了,背後的問題也早就出現了:這些父母在孩子入學前,生活方面的獨立培養有所缺失,這直接影響了未來的自主學習能力。
孩子入學後是否有自主學習能力
與幼年時生活上的
獨立能力培養有關
放手是需要從小一步步做起的
在退與進之間,作為父母,什麼時候要扛起責任?什麼時候又要放下負擔?現代父母有一門必修課是「放手學」。
朋友曾因為小女兒學走路的事情非常煩惱:
▼
當時她跟我說早在2月之前女兒就可以拉著大人的一個手指走得飛快,但脫離了大人的手,連站都站不穩,直接非常害怕地坐下了,她的同齡人此時完全可以自己走路了。
在女兒開始學邁步的第一天朋友就一直在強調,一定要抓牢媽媽的手不要放開,鬆手的話摔倒會很痛的,因為擔心女兒摔倒會疼,就一直不肯撒手。
後來有天朋友在廚房做飯,女兒在客廳要來找她,她急著說:「我現在沒法來牽你,你先坐著,等下我來扶你。」 但女兒一直在哭,朋友就試著鼓勵女兒自己過來。本以為女兒不敢,沒想到竟然真的自己一小步一小步地走來了。
朋友那時才明白,以為孩子要扶著才能走都是她的一廂情願。
是自己不願意放開女兒的手才限制了女兒的成長
放手不是指在孩子滿幾歲的某一年,就突然再也不管了,也不是像剪斷風箏線那樣讓TA自由飛翔,而是父母要把自己看做是火箭升空的引擎裝置,分別在每個必須脫落的時間點離開,這樣孩子才能飛得更好。
放手不是一下子就能放開的,這個月初我參加了我小兒子Sean的初中畢業典禮,和他的很多同學交流過後我發現:
那些在學習中很自主的孩子,在別的方面,比如日常生活中,也是相當獨立的。
6歲前要做的幾件事 & 6歲後的強化
放手要從孩子6歲前開始,從生活上慢慢培養獨立,一步步放手,到了學齡後,再去進行獨立的強化。
6歲前要做的這幾件事
▼
① 自己「好好」吃飯
這裡的好好,我打了引號,因為會吃飯的孩子不少,但要讓孩子「好好」吃飯就很難。問題就出在很多人把給孩子吃飯,當做了一個任務:你要好好吃、所有營養都要有、不許有剩飯……於是吃飯的時候,都會盯著。這樣孩子每一口吃下的,都是父母的擔心和焦慮呀!
我相信孩子會吃飯是天生的,而不好好吃飯,才是培養出來的。所以當孩子不願好好吃飯時,先去思考一下,TA在向我表達什麼。
② 讓孩子自己選擇衣服鞋子
之前有家長給我留言:讓孩子自己選玩具我都沒什麼困惑,但如果孩子穿著稀奇古怪的衣服顏色搭配,也不用引導嗎?任由他穿大紅大紫出去?
我是這麼想的,首先在家長在為孩子買衣服時就可以進行一些過濾,選擇一些你希望TA穿的;其次平時家長可以多示範正確的穿衣搭配;
最後不要輕易打擊孩子不正確的搭配,讓TA嘗試下,說不定TA一天下來也覺得不合適,會自己改變,這也是一種成長的過程。
③ 創造鍛鍊的機會
這個階段的孩子,是需要多看、多聽、多做的,像運動或功能性的訓練就要及時放開手,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強,經過不斷地實踐,運動和協調能力都會提高。
④ 不急著告訴孩子問題的答案
孩子在問得出問題時,TA的腦中就已經開始在想答案了,如果馬上告訴TA答案,就等同於代替孩子完成了腦力活動。
不如家長把問題反問回去,引導孩子進一步思考,探索並尋找答案的過程比產生問題本身更有意思。
6歲後的強化
▼
如果在6歲前的生活上,孩子有了很多獨立的天賦,那麼到了六七歲入學時,一定能發現孩子在學習上自然而然地產生學習相關的自主能力。
比如,孩子可以自己整理書包、回家後可以清楚地告訴爸爸媽媽學了點什麼、記得每天的回家作業是什麼……
在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我們要做的是去強化TA的獨立能力。
孩子天生不會「懶」於學習,只是他們大多數時間是在行動中學習,在體驗中獲得學習的快樂。比如,他們會在玩積木中學習數數,玩摺紙中學習形狀,玩扮家家時學習社交溝通,在踢球中了解自己的體力和與別人的關係……
這裡我教大家一個「斷舍離」方法:
斷絕孩子不需要的幫助
捨棄對孩子多餘的安排
離開對孩子不能沒有我的執著
如今談及對於孩子的教養,比起「要去做些什麼」,更迫切需要的,是「要放下什麼」。
生活遠比總結出的技巧複雜的多,培養孩子的細節也還有很多,遠不止我所提到的這些,關鍵就在於我們是否可以把放手的智慧融入到孩子點滴的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孩子慢慢地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