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歲前,家長多培養孩子這3個能力,上學後學習成績可能會更好

2020-09-14 軍軍育兒雜談

孩子的思維、行為習慣、性格、觀念等基本上都是在6歲前這個階段養成的,李玫瑾教授也說,6歲前是孩子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家長一定要重視起來。

大部分孩子6歲以後就要進入小學,開始進行系統地學習了,那麼學習成績的好壞和孩子的智力有關係,而孩子的智力指認識、理解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 觀察、 想像、 思考、 判斷等。

這些很多其實不不僅僅是先天決定的,後天的培養也很重要。而6歲前孩子的大腦正處於高速大發育的過程中,所以孩子的很多行為習慣。思維模式都是在這段時間內形成的。

那麼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在6歲前,就已經有這3種能力了,那麼說明家長撿到寶了,孩子長大後學習會更輕鬆,而且成績也會更好。

能力一:能一心一意地堅持做一件事情

無論是玩玩具還是看繪本,孩子總能做到很專注其中,做事情一心一意,孩子一直有這樣的習慣,那麼等到孩子上學了之後,孩子在聽課、寫作業的時候也會更專注。

現在專注力不足其實已經成為阻礙孩子學習的「頭號殺手」了。現在一個班級中,有很多的孩子都會做事情不專注的問題。

孩子學習的時候不專注,那麼知識吸收的肯定就不透徹,而且學習的時候不專注,做事情總是東張西望,那麼學習的效率自然也會很低。

知識吸收不透徹,學習效率又低,那麼在專注力差的這個「小毛病」中,孩子的學習進度就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被落下了。

很多時候,其實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更聰明,只是別人的家的孩子做事情更專注而已。

能力二:對未知的事情有好奇心

孩子對一件事情感興趣,有好奇心,那麼才會願意往更深層次的去探索。孩子學習也是如此。

小孩子不像是大人,可以對不喜歡的依然肯堅持去專研,想要小孩子去研究探索一事情,最好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孩子對這件事情感興趣,有好奇心。

當孩子對學習這件事情感興趣的時候,才會抵禦掉學習帶來的枯燥感。

那麼孩子的好奇心也不是突然就會有的,如果孩子在6歲前,對很多事情都非常的有好奇心,並且願意去探索,當然,家長也會支持以及陪伴孩子去探索,那麼這樣的孩子在上學之後大概率會對學習也很好奇,而且願意鑽研其中。

孩子天生有好奇心,只不過家長要觀察的是,孩子的好奇心是否得到了保護。

能力三:有一定的自律性

學習是一件非常需要自覺的事情,家長能在孩子一年級二年級的時候看著,但是不能等到孩子初一初二了還看著他。

而且被家長看著對孩子來說只是外在驅動力,一旦家長不看著孩子了,那麼孩子大概率是會偷懶、溜號的。但是如果孩子從小就養成了自律的好習慣,那麼孩子就有了內在驅動了。

孩子就會主動地去學習,那麼這個時候,孩子的學習效率會更高。而且自律這個習慣,其實往往是小的時候比長大後更容易養成。

長大後,手機、遊戲等誘惑就會多了起來,那麼雜念太多,所以孩子在自律的時候會很痛苦,但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幫他養成自律的好習慣,那麼孩子對學習和娛樂的時間比重,孩子自己分配的就會很合理。

如果孩子還沒有這三種表現,那麼從現在開始培養也不算晚。

相關焦點

  • 孩子6歲前,家長要培養他這3項能力,比學習成績重要得多
    三分之二,在6歲前就能完成80%。由此可見,孩子3-6歲是最好的培養孩子各項能力的階段。此時的孩子可塑性極強,學習能力也較強。家長需要在這時培養孩子的3個能力,遠遠比只讓孩子學習知識強得多,對學習成績影響更大。
  • 6歲前,家長要讓孩子具備這 4 種能力,上學後會比同齡人更聰明
    0-6歲是孩子構建內部規則的關鍵時期,在這階段內,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讓孩子具備一些能力往往是比孩子提前學到一些知識來得更重要。尤其是以下4個能力,家長一定要在孩子6歲前掌握。所以家長平時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背古詩,不僅培養語言文字能力,同時還能陶冶情操。3、數學思維能力在上學時候最需要孩子運用到數學思維能力的就是數學這門學科了,每次給孩子輔導數學作業的時候,家長總是分分鐘 化身「小龍人」,火冒三丈。
  • 關於語文學習能力,這3個能力越早培養越好,等上學後培養就晚了
    但是關於語文學習能力,我想說家長們在入學前一定要提前培養3個學習能力,不要等上學了指望老師來培養和教學,到時候就會後悔和著急了。這個階段的小學生,只是應該培養閱讀的興趣,處在一個識字的啟蒙階段,他們對閱讀的行為除了模仿就是去習慣和體驗,保持對書本的興趣和好奇,這是培養閱讀能力的前提。而且越小越好培養,我們把孩子當成是一張白紙,讓他們自由發揮即可。家長如果有耐心和時間,可以引導孩子去多看書。繪本、簡單文字的故事書,都可以增加孩子的學習興趣。
  • 哈佛教授:6歲前,培養好這四種能力,上學後孩子比同齡人更聰明
    現在很多家長在孩子學齡前只教會一些簡單的基礎知識,很少去了解其他教學,比如說孩子的各方面的思維認知能力,其中包括理解能力、語言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思維能力等等,若孩子在學齡前沒有學會,這會導致他們上小學之後會比同齡人差很多。
  • 6歲前幫助孩子養成3個好習慣,孩子記憶力更好,大腦更聰明
    李玫瑾教授曾說,6歲是孩子的一個重要分界點,家長若是在孩子6歲的時候不給孩子立規矩、培養孩子好的習慣,之後就是想管也管不了了。也就是說,孩子的很多習慣以及品性基本上在6歲之前就應該養成,孩子在上小學之前就要先養成好的習慣。
  • 孩子上學後成績好不好,其實從在幼兒園的這3個表現就可以看出來
    朋友是一名幼兒園老師,有一天跟她閒聊的時候無意中碰到了她班裡孩子的家長,那個家長和朋友簡單溝通了一下孩子在幼兒園裡的情況便離開了。等孩子家長走後,朋友跟我說那個孩子以後上學一定成績很好。聽到這話,我很好奇地問朋友:「你怎麼知道這個孩子以後上學成績就一定很好的呢?」朋友笑笑回答我說:「其實想要知道孩子以後成績好不好,看他在幼兒園的表現就可以了解一二,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
  • 6歲前「逼」孩子養成這3個習慣,專注力會越來越好,上學後更省心
    所以我非常注重孩子專注力的培養。 如果能在孩子6歲前,也就是學齡前這個階段養成專注的好習慣,那麼上學以後,孩子能坐得住板凳,專注地聽老師講課,那麼以後的學習成績也能省心不少。
  • 現代式教育方法,家長在這3個階段培養孩子,比學習成績重要!
    但是不少寶媽們都只知道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導致上述這些問題都是專注力缺乏的表現,尤其是小學一年級的孩子,上課分神的情況特別多,而那些專注力較差的孩子,學習成績基本在班級墊底。關於娃的大腦思維專注力我們該如何去開發呢?今天的這篇文章就是教大家如何去開發孩子的專注力。
  • 6歲前這4個敏感期,父母若能抓住,孩子上學後學習更省心
    6歲之後擔心的都是學習,而這一操心就要到18歲啊,想像一下陪孩子寫12年作業?那得多折磨人了,想都不敢往下想!孩子上小學以後,最讓父母操心的是什麼?語文作文寫不好、數學算術不會、應用題不行、就連動手能力也差強人人意、想想學畫畫吧,還缺少那藝術細胞,可謂每步都走得是步步驚心!
  • 給孩子補課,不如多培養孩子這3種能力,學習成績更容易提高
    那麼當孩子處在學齡前這年齡段,其實是不建議家長們給孩子補課的。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思維發育都是相當的大,孩子6歲才能懂得知識,非要讓孩子4歲的時候就懂,孩子寫的累而且效果也不大。孩子6歲的時候再去學,完全可以理解的更好,學習的更輕鬆。
  • 李玫瑾:養孩子有3個臺階,6~12歲培養出學習能力,以後成績不愁
    李玫瑾教授:養大一個孩子,有3個臺階前段時間,看李玫瑾教授的採訪,深受啟發。她說,孩子18歲之前,有三個臺階:6歲、12歲、18歲。6歲之前,主要是情感、性格培養;6~12歲,孩子上小學之後,重點是學習能力的培養。12歲以後,重在尊重教育。李玫瑾教授強調,6~12歲重在學習能力的培養,如果你這六年把他培養好了,你後邊會很省心。
  • 黃金記憶在前5年,家長「逼」孩子養成這3個好習慣,成績會更好
    舉個簡單一點的例子,父母無意識地給孩子念數字,一歲多點的孩子,就已經會模仿了,家長念出第一個數字後,孩子可以迅速念出下一個數字。我們都知道孩子的記憶力在5歲前處於神經元產生高峰,家長可以利用這個機會,為孩子將來的好記憶提前打好基礎。黃金記憶在前5年,家長「逼」孩子養成3個好習慣,成績會更好。
  • 孩子3歲前培養這3種能力,長大後不僅智商高,情商也高
    導語: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可以成為一個非常出色的人,在生活和工作當中可以取得較大的成果。越來越多的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問題,內心非常渴望孩子是一個"雙高"的人。孩子養成行為習慣的良好時期就是在6歲之前,一些家長也是非常重視這個問題,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的智商和情商。而孩子3歲左右時,大腦處在一個黃金階段,這時是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最佳時期,家長一定要把握住機會,讓孩子更加出色。
  • 孩子3歲前培養這3種能力,長大後不僅智商高,情商也高
    導語: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後可以成為一個非常出色的人,在生活和工作當中可以取得較大的成果。越來越多的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問題,內心非常渴望孩子是一個&34;的人。孩子養成行為習慣的良好時期就是在6歲之前,一些家長也是非常重視這個問題,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的智商和情商。
  • 6歲前,不培養孩子閱讀能力,上小學後追悔莫及
    尤其孩子幼升小這個階段,有一種能力,是今後各科學習的基礎——把這個基礎打好,孩子在今後的學習中,就會事半功倍,那就是——閱讀能力!「閱讀能力」太重要了,是拉開孩子之間差距的底層能力之一。上學後,學語文、學數學,都需要閱讀。
  • 學齡前的一項能力,決定了孩子12年的學習成績?
    想讓孩子在能力範圍取得更好的成績,在學齡前,家長就要重視孩子的理解力,具體能做些什麼?來聽聽教育專家Wendy老師的建議吧。80%以上的孩子,根本不會聽課從上小學開始,絕大多數孩子的上課聽課效率是極其低下的。
  • 6歲前在三方面「使勁」管孩子,上學後家長更省心,日後成就更高
    蒙氏教育中提到6歲前孩子性格塑造的重要階段,也是孩子習慣養成的重要時期,聰明的家長會在三個方面「拼命」管好孩子,以後上學家長可以省心好多,而且孩子的學習成績也會更好。小時候在這三個方面管教好,上學後家長更省心更省力,以後成就更高
  • 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這3種能力,學習後勁足,學渣也能逆襲
    但這是這三種能力也不是白來的,也是人家的父母,從小一點點的培養的。3種能力,學習後勁足,學渣也能逆襲1、專注力據老師說:專注力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只有孩子擁有良好的專注力,在未來的學習當中才會更加的順利。
  • 6歲前,不培養孩子閱讀能力,上小學後追悔莫及
    「閱讀能力」太重要了,是拉開孩子之間差距的底層能力之一。上學後,學語文、學數學,都需要閱讀。但學齡前,一共認識不了幾個字的寶貝,到底要怎麼培養「閱讀能力」?3-6歲是孩子培養閱讀習慣的黃金時期,寶寶在這個階段,會萌發出想要自己讀書的強烈願望
  • 這種底層能力要在6歲前培養,上學後,孩子的作業「不用盯」
    美國心理科學學會推薦,6歲也就是一二年級的時候,孩子應該學會認識時間。而對我來說,6歲認識時間已經太晚了。——華師大特聘「實踐導師」黃靜潔。寫作業拖拖拉拉,是孩子上學後許多家長最頭痛的一件事。有時候,作業並不多,10分鐘就能寫完的內容,孩子卻焦慮得滿地亂竄,有些還念叨著「我再也寫不完了!」就這樣拖到晚上八九點。明明專心寫很快就能完成,為什麼要拖上兩個小時以上?看著別人家孩子6點多就完成了一天的作業,自己的孩子卻非得「盯著」,每晚還要拖到十點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