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思維、行為習慣、性格、觀念等基本上都是在6歲前這個階段養成的,李玫瑾教授也說,6歲前是孩子最重要的一個階段。家長一定要重視起來。
大部分孩子6歲以後就要進入小學,開始進行系統地學習了,那麼學習成績的好壞和孩子的智力有關係,而孩子的智力指認識、理解客觀事物並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 觀察、 想像、 思考、 判斷等。
這些很多其實不不僅僅是先天決定的,後天的培養也很重要。而6歲前孩子的大腦正處於高速大發育的過程中,所以孩子的很多行為習慣。思維模式都是在這段時間內形成的。
那麼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在6歲前,就已經有這3種能力了,那麼說明家長撿到寶了,孩子長大後學習會更輕鬆,而且成績也會更好。
無論是玩玩具還是看繪本,孩子總能做到很專注其中,做事情一心一意,孩子一直有這樣的習慣,那麼等到孩子上學了之後,孩子在聽課、寫作業的時候也會更專注。
現在專注力不足其實已經成為阻礙孩子學習的「頭號殺手」了。現在一個班級中,有很多的孩子都會做事情不專注的問題。
孩子學習的時候不專注,那麼知識吸收的肯定就不透徹,而且學習的時候不專注,做事情總是東張西望,那麼學習的效率自然也會很低。
知識吸收不透徹,學習效率又低,那麼在專注力差的這個「小毛病」中,孩子的學習進度就已經在不知不覺中被落下了。
很多時候,其實不是別人家的孩子更聰明,只是別人的家的孩子做事情更專注而已。
孩子對一件事情感興趣,有好奇心,那麼才會願意往更深層次的去探索。孩子學習也是如此。
小孩子不像是大人,可以對不喜歡的依然肯堅持去專研,想要小孩子去研究探索一事情,最好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讓孩子對這件事情感興趣,有好奇心。
當孩子對學習這件事情感興趣的時候,才會抵禦掉學習帶來的枯燥感。
那麼孩子的好奇心也不是突然就會有的,如果孩子在6歲前,對很多事情都非常的有好奇心,並且願意去探索,當然,家長也會支持以及陪伴孩子去探索,那麼這樣的孩子在上學之後大概率會對學習也很好奇,而且願意鑽研其中。
孩子天生有好奇心,只不過家長要觀察的是,孩子的好奇心是否得到了保護。
學習是一件非常需要自覺的事情,家長能在孩子一年級二年級的時候看著,但是不能等到孩子初一初二了還看著他。
而且被家長看著對孩子來說只是外在驅動力,一旦家長不看著孩子了,那麼孩子大概率是會偷懶、溜號的。但是如果孩子從小就養成了自律的好習慣,那麼孩子就有了內在驅動了。
孩子就會主動地去學習,那麼這個時候,孩子的學習效率會更高。而且自律這個習慣,其實往往是小的時候比長大後更容易養成。
長大後,手機、遊戲等誘惑就會多了起來,那麼雜念太多,所以孩子在自律的時候會很痛苦,但是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幫他養成自律的好習慣,那麼孩子對學習和娛樂的時間比重,孩子自己分配的就會很合理。
如果孩子還沒有這三種表現,那麼從現在開始培養也不算晚。